航空母艦作為現代海戰的重型武器,中國發展了幾十年,終於擁有了遼寧艦和山東艦兩艘航母,為國家的海防保駕護航。
目前,世界上擁有航母的國家並不多,美國的航母數量最多。
但今天要把時間撥回到二戰期間,講日本一艘明星航母的故事。這艘航母叫做大鳳號,1944年3月開始服役,當時太平洋戰爭已經到了後期。
最好的航母
大鳳號當時全世界最新也是最好的航母之一,主打屬性就是防護性極好。大鳳號可以說一艘裝甲航母,它的甲板上鋪了一層8釐米的特種鋼板。裝甲最厚達到10釐米,裝甲厚度能承受住1100磅炸彈轟炸。
再加上雷達和泡沫滅火系統,號的防護在當時絕對屬於世界領先水平。出徵之前,日均總指揮小澤稱讚說「這是一艘不沉的航母!」
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號造成之後的3個月,第一次出徵就被擊沉了。可悲的是擊沉它的不是大群轟炸機,而是一艘潛艇,這艘潛艇就發了一發魚雷。最好防護的航母,怎麼就被一發魚雷擊沉了呢?
1944年6月19日,「大鳳號」率領其他8艘航母,對陣美國的14艘航母,這就是著名的馬裡亞納海戰,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航母對決。
當時,日均決定聚合全部海軍力量,對美軍發起一次竭盡全力的反擊,爭取一次性奪回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日軍的信心,很大程度就來自於先進的「大鳳號」。
被魚雷擊沉
6月19日上午8點,日軍突然發現,海面上有兩條白色的魚雷航行痕跡,正在快速向大鳳號逼近。原來,在附近巡邏的美軍潛艇發現了大鳳號,一口氣發射了6枚魚雷。但是這艘潛艇這個時候也發生故障,所以打得不準,只有2枚朝大鳳號打去。
另外,一名叫小松的飛行員在空中發現了魚雷,為了保護母艦,駕著飛機一頭衝進海裡,用自殺的方式撞毀了一枚魚雷。另一枚魚雷還是擊中了目標,大鳳號的艦首被炸出一個洞。
憑藉大鳳號的超強防守能力,炸個洞應該沒什麼要緊,一枚魚雷不至於造成致命傷。司令官小澤中將命令大鳳號繼續保持航速,艦載機繼續起飛作戰。
到了下午3點20分,就是大鳳號被魚雷擊中6小時後,大鳳號的內部,突然發出一聲悶響。巨大的衝擊力,把整個甲板震裂了,船體變成一團火球,火勢根本控制不住,然後是彈藥庫和油庫發生連環爆炸,2小時後,大鳳號沉沒。
日本人完全蒙了,馬裡亞納海戰以日軍慘敗收場。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那枚魚雷確實沒造成什麼致命傷,但因為爆炸威力太猛,大鳳號船艙裡一個燃油罐被擠出一道裂縫,大量高揮發性的汽油,從這道縫隙裡洩露出來,在空氣中形成一股瀰漫的易爆氣體。
船員們也馬上匯報了這個情況,最高指揮官下達指令,打碎船上全部玻璃窗,讓全艦通風,這樣就可以讓氣體揮發出去。
但遺憾的是,這個指令是錯誤的,砸碎玻璃的這個動作,倒是確實通風了,但是根本沒有組織易燃氣體擴散,反而讓易燃氣體鑽遍了大鳳號的每個角落,一旦被點燃,就是全艦爆炸。
6個小時之後,一個微小的火星,飛機起降和金屬摩擦,出現的火星就點燃了整個大鳳號。
損管沒跟上
別以為這是一個偶然事件,即便再給大鳳號一次機會,它依然會沉沒。因為事情的整個過程,正面日本海軍的管理能力實在太差。
當時歐洲國家和美國的海軍管理水平非常高,有專業損害管理,又稱為損管隊。損管隊是戰場上的醫療隊,但救的不是人,而是艦船。一旦船體受傷,損管隊就是衝在最前面的人。
如果船體著火,他們就滅火,如果船體進水,就堵窟窿。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船不要沉沒。這套體制一開始是俄國發明的,然後英國人發揚光大,並且把這些知識分享給盟友美國。
二戰美軍的損管隊多強大?日軍明明已經擊沉了一艘美軍軍艦,這艘戰艦都已經被炸得千瘡百孔,但是美國的損管隊就能奇蹟般把它救活過來。救好之後,這艘戰艦又出現在戰場上,甚至有日軍飛行員三次炸沉一艘船的記錄。
損管人員不是等到船受傷之後才開始工作,平時就不斷清除船上的安全隱患。這對於損管隊員來說,也是在救自己的命。一旦船受傷嚴重,有些人員一定要先撤走,比如有經驗的飛行員、炮手和艦隊長官等等。但是不管誰走,損管人員都不能走,他們要盡最後一點努力,保證船不沉沒。
一般情況,如果一艘船損傷太重而最終沉沒,損管人員常常會全部犧牲。所以,平時損管隊員在清除安全隱患,就是在救自己的命。別人要是不聽話,等於就是讓損管隊員置於危險之中,損管隊員在軍艦上的權威是很高的。
但是在日本的軍艦上,無論是船員還是炮手,他們都不聽損管隊的,只聽指揮官。因為損管隊不僅水平差,也沒有權威。為什麼沒有權威呢?因為日本軍人不怕死,他們面對生死時,往往選擇自殺式攻擊。
如果每個人都不怕死,對生命沒有任何敬畏,那安全隱患就沒有合格的管理了。所以,即便在戰場,尊重生命這件事很重要。即便是視死如歸的戰場,也需要有人為安全負責。
不然就會像大鳳號那樣,被一枚小魚雷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