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電影海報
近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鴻篇巨製《金剛川》火熱上映,收穫無數好評。電影以抗美援朝期間金剛川上一座橋梁的轟炸與搶修為背景,生動展現了志願軍戰士如何用血肉和意志築起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關於這條鋼鐵運輸線的搶修和保障,除了有鐵道兵戰士的豐功偉績,還有一支特殊的部隊鮮為人知,它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為保障戰時鐵路運輸,中央軍委、鐵道部從軍地等單位抽調12129名職工、軍人,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於11月入朝擔負戰時鐵路大動脈的維護、清障、搶修、救援和保通任務,這支隊伍便是中國中鐵四局的前身。戰爭期間,他們和鐵道兵一起並肩作戰,發揚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用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保證了志願軍急需物資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前線,在這場戰爭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入朝作戰三年中,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官兵個人、集體立功18294人次,榮獲各級勳章共3503枚。
今天,請記住這些閃亮的名字,向英雄們致敬!
從鐵路工人變身「拆彈大王」
韓戰爆發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時年35歲的鐵道工人郭金升在「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號召下,挺身而出加入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作為首批援朝部隊進入朝鮮。
郭金升正在拆解定時炸彈。
為了切斷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線,美軍的飛機對軍運鐵路線狂轟濫炸,尤其是針對鐵路橋梁和樞紐。敵機扔下了成千上萬噸炸彈,型號各異、種類繁多,僅定時炸彈就有數萬枚。
官兵們在搬移敵機投下的炸彈
一開始由於沒有經驗,志願軍處理啞彈、定時炸彈都是採取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先把炸彈挖出來,用繩子捆起來拖到空曠地方使用蠻力引爆,這種辦法極其危險,稍有不慎就會給志願軍戰士帶來生命危險。
郭金升在向戰友們傳授拆卸定時炸彈的方法
1952年2月18日,在和戰友又用老辦法引爆兩枚美軍炸彈後,郭金升決定找出一種高效安全的排爆辦法。當天晚上,郭金升就一個人來到彈藥庫摸索,最終發現只要找到定時炸彈的反拆卸鋼珠,拔出炸彈引信,炸彈就會成為一顆死彈。
於是,郭金升一連拆卸了十多顆炸彈,確定了這種拆彈辦法的可行性。5月13日,美軍飛機又來轟炸,郭金升帶著4名戰士立即趕到轟炸點,並用他摸索出來的辦法迅速拆卸了20枚定時炸彈的引信,使美軍的炸彈成為了擺設。
1953年1月23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官兵在禿魯江二號橋工地冒雪拆卸美軍飛機投下的定時炸彈, 解決施工中炸藥不足的困難。
之後,郭金升又摸索出拆卸凝固汽油彈、航空炸彈等多種美軍炸彈的辦法,曾先後排除定時炸彈1129枚,拆卸炸彈386枚,從他拆卸的炸彈裡掏出炸藥27噸。他還將這些方法在志願軍中推廣,培養出了200多位拆彈能手,郭金升也因此被稱為「拆彈大王」。1952年,郭金升被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授予「特等功臣」稱號,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一級戰士」稱號,並頒發勳章。
中國人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主席接見勝利歸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鐵道工程總隊特級戰鬥英雄郭金升受到了接見。
有一句話郭金升常常掛在嘴邊:炸死就算,炸不死就去見毛主席。他也一次次逃過死神,並如願地見到了毛主席。1952年9月,建國三周年前夕,他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觀禮團,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1953年11月回國後,郭金升曾任鐵四局一處工會副主席,直到離休。1970年3月病逝後被交通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爆炸聲就是搶修令
「什麼時候鐵路被炸壞,什麼時候就儘快修復。」從參加抗美援朝起,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隊長劉漢東帶領著一萬餘名鐵路工人,負責朝鮮境內長達500餘公裡的3條後方鐵路幹線、2座特大橋(清川江、大寧江橋)和幾十座高、大橋梁的搶修任務。
劉漢東,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總隊長,歸國後在中國中鐵四局歷任副局長、總工程師、指揮長、局黨委常委等職,是我國鐵路工程著名專家,1986年在中國中鐵四局副局長崗位上離休。
除了日常的搶修工作,劉漢東還努力鑽研和指揮拆卸定時炸彈,從理論上幫助老工人郭金升掌握和識別各種定時炸彈的性能和構造,提高其卸彈操作技術水平。在郭金升的帶領下,全總隊管段內拆卸了敵機投下的大量定時炸彈,減少了部隊的傷亡和損失,使總隊管轄內的朝鮮後方3條鐵路幹線,成為「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官兵們在緊張地修復鐵路。
同時,他率領的搶修隊伍,支援鐵道兵二師完成了極其艱巨的萬城車站的搶修恢復工作,保證了祖國和朝鮮後方的各種物資、兵員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取得最後的勝利。
朝鮮戰地小白鴿
鐵道工程總隊在抗美援朝的炮火中,書寫著如歌的烽火歲月。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裡,湧現出眾多英雄模範人物和動人事跡,曲鏡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1953年7月,曲鏡(右一)等英模人物在朝鮮的慶功大會上。
在抗美援朝搶修鐵路中,她不顧個人安危,勇敢救護傷病員,在朝期間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52年,獲「全國青年團優秀團員」稱號。1953年,她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五一」歸國觀禮代表團的成員,受到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曲鏡與戰鬥英雄黃繼光的母親、戰友合影。
戰爭年代,戰場上沒有條件極其艱苦。器械缺乏,曲鏡和同事們就自己動手製作替代品:沒有鑷子,到山上折來樹枝去皮用開水煮後做成筷子,將兩根筷子綁在一起代用;沒有「探針」,就到朝鮮老鄉家裡找來竹竿兒,劈成竹篾,再磨成細小的圓針卷上棉球,經消毒後代用;沒有消毒鍋,就用敵人丟棄的鋼盔燒水消毒······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醫務人員給朝鮮人民進行防疫注射。
「雖然整天忙得頭昏眼花,但想到自己多做一些工作就可以減少傷病員的一分痛苦時,就什麼都忘記了,感到的只是愉快和光榮。」曲鏡說。
我在,鐵路就在
1947年底,張洪仁成為了一名鐵路工人,開始從事鐵路建設。在抗美援朝搶修鐵路戰鬥中,張洪仁多次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帶頭搶修鐵路,並從被美機擊中的一列彈藥車內搶救出大量作戰物資,並數十次冒著生命危險獨自排除線路上的定時炸彈。
鋼鐵運輸線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和朝鮮人民一起對空中強盜進行了英雄頑強的鬥爭,保證了對前線糧食、彈藥、物資的及時供應,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絞殺戰」
1951年1月,張洪仁因搶修勇敢,成績突出,被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等各級組織先後記大小功10次。
滿輜重的軍列駛在無數次被毀壞、又無數次挺立的清川江大橋上。
1953年,從抗美援朝戰場回國的張洪仁依舊參加人民鐵路建設。針對當時施工條件困難、工期緊、任務重、機具材料短缺等具體情況,他大搞技術革新,先後改進和製造出振動棒、架子車等小型機具20餘種,大大提高了工效。1969年11月18日,在焦枝鐵路建設中因公犧牲,時任鐵四局五處四隊三分隊工班長,被中共交通部第四鐵路工程局軍管會委員會報請交通部軍管會批准,追認為「忠於毛主席的好工人」。
保衛「生命橋」
清川江大橋,位於清川江下遊京義鐵路338公裡916米處,距黃海約5公裡,在孟中裡和新安州兩個重要車站之間,是朝鮮境內八大鐵路橋梁中第一長大橋梁,在軍事、經濟上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被稱為「生命橋」。
滿輜重的軍列駛在無數次被毀壞、又無數次挺立的清川江大橋上。
1951年2月3日,工程總隊奉命正式接管清川江一便橋搶修任務。為了加快供樁速度,田志周跳進江裡和工人一起光著膀子扛樁木,江水浸透了棉褲,寒涼刺骨,田志周本來就有腰傷,疼痛難忍,可是為了鼓動戰鬥士氣,仍然堅持勞動。
敵機趁雨季加緊轟炸,戰士們冒著敵機的威脅,在洶湧的激流中搶修橋梁、漕渡運輸車輛。
4月1日下午兩點,大家正幹得火熱朝天,一群敵軍B-29型轟炸機遮天蔽日突然飛到清川江橋上空。頓時,彈片橫飛,水柱沖天,硝煙瀰漫,緊接著第二、第三、第四批敵機,接踵而來,狂轟濫炸達半小時之久。
清川江橋上燈火齊明,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的官兵們夜以繼日地戰鬥在橋梁工地上。
這次轟炸是工程總隊入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也是傷亡最多的一次:全總隊有17人殉難,重傷員有16人,輕傷達百餘人。田志周清醒地意識到決不能沉浸在悲哀中,挺起胸膛指揮大家繼續在工地堅持施工。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官兵們在清川江大橋進行搶修。
4月17日,清川江第二便橋竣工。軍管局政治部在總結中提到:「援朝工程總隊在搶修保衛清川江橋通車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田志周政委在敵機轟炸掃射中,站在橋上進行指揮,對鼓舞指戰員戰鬥士氣、加快施工進度起到重大作用。」
著名的清川江大橋恢復通車時的情景。
在停戰後三個月內,鐵道工程總隊官兵們和朝鮮人民共同努力,修復了朝鮮北部原有的鐵路線,並新建和修復了大小橋梁1300多座。
寧肯躺在戰場上
也不安逸地睡在床上
1951年8月18日9時,12架艦載B-51型轟炸機在東林集中地轟炸了站外線,3公裡線路被炸,有8根鋼軌燒彎,80餘根枕木被炸飛或破損。
王保德帶著一班戰士奔向站內,拆卸第一貨物線的8根鋼軌,當他們推著裝滿鋼軌的平板車,行至信號機附近時,8架敵機又進行空襲,令他們猝不及防。灼人的氣浪和衝擊波,把他們的平板車衝得左搖右晃,隨即彈片和石塊如雨般落在平板車上。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官兵冒著炮火硝煙搶運物資。
站內濃煙蔽日,烈火熊熊。王保德發現物資倉庫被炸著,四、五米內煙塵四起,他立刻向庫房衝去,剛跑出8米左右,密集的子彈在他的四周炒豆似的爆響,他一個趔趄倒在軌邊,憑自己的直覺是中彈了。他想爬起來,大腿還沒撐起來,又摔倒在地,他咬著嘴唇想再爬起時,左腿像丟了一般,剛一挺身又躺倒在地。這時,他才發現左腿膝蓋以下已被鮮血浸透,他撕開血染的褲子,露出煞白的膝蓋骨,血流不斷,他從襯衣撕下布條,在膝蓋上纏緊捆死。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官兵們露營在風雪嚴寒中。
這時一班戰士趕到,抬上他準備送往醫院急救。王保德喊著:「把我放下,這個時候不能分散人力,耽誤搶修。」人們不聽他的,又將他抬起。王保德大發雷霆:「放下!劉班長,我命令你帶一半人趕緊救火,一半人在10分鐘內把鋼軌送到被炸現場!」話音剛落就昏迷過去。
兩名戰士把他轉移到安全地帶,直到將火撲滅,線路搶通才被人送到醫院。他只在醫院住了一個月,就拄著棍子一瘸一拐地回到小隊。他說:「寧肯躺在戰場,也不安逸地睡在床上。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二大隊政治處主任閆建華為立功人員佩帶勳章。
王保德以驚人的毅力三次負傷不下火線,作為一種拼搏搶修鐵路的精神力量,燃燒在三大隊官兵的心頭,大家都以他為榜樣人人爭取立功。
如果我「光榮了」
你們再接替我
1951年5月參加抗美援朝後,高殿祿曾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一大隊一中隊一小隊班長。在抗美援朝搶修鐵路中,他榮立二等功、一等功,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二級英雄」稱號,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級國旗勳章。
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功人員授勳。
1951年8月的一天,美(軍)李(承晚部隊)特務潛入溫泉隧道,將待避在洞內的軍火列車點燃。高殿祿帶領人員趕到時,濃濃的黑煙籠罩著隧道。高殿祿發現還有三節車廂沒有引爆,如不及時處理,火勢會迅速蔓延過來。
「就是豁出命來,也要把這3個車廂的軍火保住。」高殿祿和戰友說:「現在搶救彈藥的唯一辦法,就是接近燃爆車廂,摘下鉤來,把這3節車廂推出隧道。」有的人自告奮勇:「我去!」。「不」高殿祿說:「如果我『光榮了』,你們再接替我。」他說著就跑上前去,突然回過頭來高喊:「你們趕緊把後兩節軍火車推出隧道,將彈藥扛到山坡的樹林裡。」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官兵們巧妙地修成了水下橋,車隊通行無阻,敵機卻無法找到目標。
引爆的彈頭嗖嗖地從他頭上飛過,他急忙趴在地上匍匐前進,越接近引爆車廂越熱浪逼人,濃煙令人窒息,他憋著氣,奮力向前爬。終於挨近引爆車廂,他奮不顧身地挺起腰來,摸著火燙的摘鉤拉杆,當他手接觸拉杆的剎那,竟發出吱吱的聲響,高殿祿疼得像萬箭穿心一般,他咬著嘴唇用力一拉,咯噔一聲車脫鉤了。
在反絞殺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官兵們創造了簡易雙臂架橋機,大大提高了工效。
「趕緊推車」隨著高殿祿的聲音,戰士們奮力將車廂推出隧道,又一鼓作氣把3車彈藥卸完,並把彈藥全部隱藏在山坡的灌木叢中。敵機走後,高殿祿又進隧道偵察。在確認安全後,他便領著人把餘火撲滅,處理好線路後,又用起重機械將脫軌車廂復位,將三節空車廂推出洞外,將彈藥重新裝上車廂。
一列列滿載重型坦克的軍用列車源源不斷通過由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總隊官兵和鐵道兵共同維修的鋼鐵運輸線運送到前線。
郭金升、劉漢東、曲鏡、張洪仁、田志周、王保德、高殿祿······這些閃亮的名字,只是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的一個縮影。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共有245名將士英勇犧牲。
山河已無恙
英烈永銘記
信息來源丨中鐵四局
本期編輯丨邵軍體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金剛川》裡的鋼鐵運輸線上,還有這支隊伍戰鬥的身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