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丹拿」是什麼?完全不明白?
那麼換個名字:公和洋行
還是不太清楚?
稍等,再理一下思緒
就來說說外灘歷史建築群吧
其中許多的設計都是出自這家公司
豁然開朗吧!
引言
說起上海的萬國建築 ,很多人會提到鄔達克與他的設計所。毋容置疑,這位匈牙利設計師確實為上海留下許多經典建築。然而,另一個應與他同樣響亮的名字卻鮮為人知,那就公和洋行。
公和洋行是曾經在內地的商戶用名(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rors,縮寫P&T),原是註冊在香港一家建築設計事務所,1868年由英國人William Salway設立。現在仍然以巴馬丹拿集團(Palmer&Turner Group)的名稱活躍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建築設計市場。
1
「巴馬丹拿」的由來
公和洋行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建築師威廉·賽爾維(William Salway)在香港創立的商行。1858年,他從英國出發,途經香港前去探望在澳洲的父母,卻鬼使神差在香港停留下來。英國政府自1842年管治香港後,並沒有周詳的城市規劃。直至1867年發生的大火。當時在港的商行為彰顯各自的實力和地位,紛紛開始營造新樓宇,建築設計的市場前景趨好。
William Salway初創設計事務所時在報紙上刊登的告示
1868年10月1日,威廉·賽爾維看準機遇在香港開創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也就是後來P&T的前身。1870年,事務所加入了一位隨軍測量師W·威爾森(Wilber force Wilson)。1878年,測量師G·伯德中尉(Lieutenant Godfrey Bird)亦加入了合夥公司,得到兩位合伙人分擔工作後,威廉·賽爾維也得以重新踏上他擱置十年的澳洲旅途。
1880年之後,年輕的建築師克萊門特·帕爾默(Clement Palmer港譯卡文·巴馬)加入該事務所,不久他參加香港滙豐銀行總行大廈(第二代)的設計競賽並獲勝,他的成功奠定了巴馬在事務所的地位,他成為此後近30年事務所的設計主持。1895年,他和合伙人、結構工程師亞瑟·特納(ArthurTurner港譯亞發·丹拿)兩人被授予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資格(RIBA),事務所也以他倆的姓氏重新命名為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按照粵語發音的港譯名稱就是「巴馬丹拿」。
加入事務所時年僅23歲的帕爾默先生(圖左)是一個外向、活躍、有才華,喜歡舞臺表演的年輕人,他優秀的專業素質奠定了這家建築事務所的未來發展。圖右為他的合伙人特納先生。
2
在上海的開拓
1907年巴馬先生的退休,標誌著巴馬丹拿公司在香港的鼎盛時期的結束。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後的20年裡公司在香港的建築數量日趨減少。直到經濟復甦之時,巴馬丹拿的業務重心陸續由香港移至上海。
喬治·威爾遜(George Leopold Wilson)公和洋行在上海的奠基者。1880年
出生在倫敦,1908年赴港加入巴馬丹拿
早在19世紀90年代末,上海近代城市已初具規模,各國看好上海的城市建設,紛紛開設建築師事務所。自那以後開設的建築師事務所,由於經營的業務範圍有測繪、營造承包和房地產代理等,所以起初都以洋行為名。這些建築師或是獨立開業,或是合夥組成設計事務所。先後有瑪禮遜洋行、通和洋行、新瑞和洋行、倍高洋行、德和洋行、馬海洋行、哈沙德洋行、克利洋行、賚安洋行等。至1910年,上海的開業建築師和合夥事務所已達14家。
1911年隨著上海的日益繁華,遠東最大都市的地位逐步確立,建築需求十分旺盛。巴馬丹拿公司決定在黃浦江畔開設分部,1912年,事務所派喬治·威爾遜(George Leopold Wilson)和洛根(M.H.Logan)前往上海開設分所,並開始使用「公和洋行」這個中文名稱。幾年以後,威爾遜和洛根成為事務所的正式合伙人和主持人,於是將總部從香港遷到上海。
喬治·威爾遜來到上海後接到的第一個設計任務是位於外灘4號的有利大樓(Union Building,現今門牌為中山東一路3號),這個名字來自於大樓的投資方保安保險公司(Union Insurance Society of Canton)。這是一家20世紀早期活躍在東南亞地區的水上保險公司,他們在1912年拿下了這片原屬天祥洋行(Dodwell & Co., Ltd)的地塊,並雄心勃勃地計劃建造一棟體量龐大的標誌性建築。為了這一期望,公司前往香港找到了巴馬丹拿事務所。
巴馬丹拿果然不負所望,做出了一個漂亮的設計方案,從送給董事會審議的圖紙上就看出與所有當時外灘已有的建築完全不同,其顯著的特徵是在建築物頂部的立面轉角上有一個方形塔座和鐘形小閣;主體結構將採用鋼框架,這在上海是首次使用,樓板使用鋼筋混凝土。保安保險公司的辦公室將安排在一樓,其上兩個樓面將按出租用辦公室的標準設計。四樓和五樓將被用作居住的套房,套房將視現代生活藝術的發展需要而布置。樓頂平坦,可用來開闢屋頂花園。
有利大樓設計方案中的廣東路一側立面
落成後不久拍攝的有利大樓影像。當時這棟華麗的建築還以45.75米的高度打破了青龍塔41.5米(一說是龍華塔40.55米)保持了近千年的上海歷史境域內建築物高度紀錄
1916年大樓建成,公和洋行也在上海獲得認可,並將行址遷入該樓。大樓以前的英文名稱是「Union Building」,但因當時英商有利銀行(Mercantile Bank of India, London and China)長期租用該樓底層大廳營業,故中文俗稱有利大樓(現今門牌中山東一路3號)直至今日。
3
屢創經典
上海現存的近現代具歐美風情的歷史保護建築,設計多由歐美的洋行(公司)設計,施工絕大多數則是由中國的營造廠和建築公司承擔。設計和參與設計的以英商洋行最多,參與設計的英商洋行有公和洋行、馬海洋行、德和洋行、瑪禮遜洋行、通和洋行、五和洋行、新瑞和洋行;美商較為知名有哈沙德洋行、克利洋行;法商最為知名有賚豐洋行、米紐第建築藝術事務所,德商有培髙洋行,匈商有鴻達洋行。設計建築最多就是公和洋行,業界巨擎,當之無愧。
按部分建築檔案資料及地方志的記載,巴馬丹拿在上海設立分部之前就已經涉足上海的建築設計領域。1908年,他們承接了上海富商虞洽卿和葉貽銓(葉澄衷之子)設計江灣跑馬場的業務。當時的巨富公子葉貽銓不甘在上海跑馬廳看賽馬時受到洋人奚落,決心集華股辦萬國體育會,開設跑馬廳和高爾夫球場,與洋人一爭高低。葉在江灣鄉以每畝60元(銀元)的代價從農民手中購得土地1200畝,於宣統三年(1911年)建成萬體會。三面築有規模宏大的看臺,場內設賽馬跑道3條,外圍鋪成草地,周長5640碼(1碼等於0.305米),場內置一大自鳴鐘。為方便遊客赴會,同時築馬路3條通市區,即通江灣火車站的體育會路(今紀念路)、通北站的體育會西路、通虹口的體育會東路。
20世紀20年代,江灣跑馬場的盛況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江灣跑馬場遭日寇炮火轟擊,除南看臺稍存一角外,其餘建築物均遭毀壞。草坪曾為日軍養馬場,後又改為農場。1949年後由政府接管,建設若干工廠企業,後改造為住宅區及大學校園,現今武川路和武東路周邊區域。(註:關於江灣跑馬場的設計方存有不同意見,本文僅為參考)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被毀的江灣跑馬場
1913年,又一個天賜良機出現在公和洋行面前。租界工部局原設在南京路廣西路口,1896年建,兩座磚木結構的2層樓房,在今天新雅粵菜館位置。因為用瓦楞白鐵覆蓋屋頂,市民習慣俗稱它「鐵房子」。由於用房不夠,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江西路漢口路圈下地皮,1913年工部局決定集資翻建新的工部局辦公大樓,公和洋行順理成章成為設計方。(註:按照《上海名建築志》的記載,工部局指派工務處建築師特納等設計了幾種方案,並將最後設計方案送交倫敦英國皇家建築學院修改,而這位工務處建築師特納正是巴馬丹拿的合伙人亞瑟·特納。但是此人身兼兩職顯然是不合理的,而且其他相關資料並無進一步信息,故此處存疑)。
1917年,建造中的工部局大樓。期間因受一戰影響,工程曾經停工
20世紀30年代拍攝的工部局大樓
大樓採用鋼筋混凝土基礎,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高3層,局部4層,後來普遍加高成4層。厚厚的磚牆外再用花崗石貼面,所以又俗稱「石頭房子」。整個建築共有大門10處,中門設於江西中路漢口路的轉角處,建築物的東北面。中門前建有專供停靠小轎車用的凹面扇形廊,由4根多立克式花崗巖石柱支撐,每根方柱四周又豎4根花崗石圓柱。門廊上方是平臺。漢口路大門寬闊,可容汽車進出,進門便是較大的空地,中間闢有圓形花壇。大樓的外牆雕塑物都仿照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式樣,整個建築為新古典主義與巴洛克的結合。內部裝飾考究,整幢大樓羅馬風格的穹窿結構和簇柱顯示威嚴和莊重。該建築耗銀175萬兩。1949年之後,此大樓長期作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及下屬機構辦公場所。
說起上海外灘建築群,海關大樓、滙豐銀行大樓、和平飯店北樓(沙遜大廈)以及中國銀行大樓是最為人熟知的,而這4棟外灘地標建築的設計都是出自公和洋行。
滙豐銀行大樓,可能是曝光率最高的外灘建築,它頻繁出現在各種媒體、視頻、文學著作甚至孩童的教科書中。1864年,滙豐銀行在香港成立,是由在華的英商太古、沙遜、怡和、美商旗昌、德商禪臣等英、美、法、德十大洋行共同發起組織,其中也有中國人入股。後來由於利益衝突,其他股東全部退出,所有股份歸英商所有。到了1865年的4月,上海分行在滬建立。在興建這棟巨廈之前,滙豐銀行上海分行曾經有過多處辦公樓。在滙豐銀行的體系中,上海分行曾經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據滙豐行史載:「英國的利益主要在長江流域,上海是這個流域的物產集中的口岸……滙豐的總行雖在香港,但一般說來上海分行承做的生意要多些。」隨著業務的極具擴張,1921年開始建設新的大樓也就水到渠成了。
早期的上海外灘滙豐銀行大樓,1875年建成。由英國建築師William Kidner設計。現在聞名遐邇的外灘地標滙豐銀行大樓就是在其原址上重建的
1923年之前的滙豐銀行大樓施工場景。可見當時建築主體大部已完成
滙豐銀行大樓1923年建成時稱為新滙豐大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為磚石結構,是典型的古典主義——希臘式巨廈。它又是黃浦江畔佔地最多、門面最寬、氣勢最壯觀的大廈。其佔地9438平方米,建築面積23415平方米。整個建築主體採用西洋傳統的橫縱各3段處理。中段三層以上還有3層希臘式的宏偉穹頂,使人很容易聯想起古羅馬的萬神廟。橫3段中的底段採用粗獷的大塊花崗石和3座恢弘的石砌拱門,有鑄花月洞型紫銅色大門6扇,花飾精細,顯得非常莊重。門口的一對銅獅子也是其標誌之一。其內部裝修也是極盡豪華,更有豐富多彩的大型鑲嵌壁畫等。195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從原工部局大樓搬遷至此,直至1995遷往人民大道200號,長達40年的時間,這棟巨廈也常常被市民成為市政府大樓。1997年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入駐直至今日。
1936年,從浦東眺望外灘,滙豐銀行大樓、海關大樓以及沙遜大廈非常醒目
建設中的沙遜大廈,各種鋼梁結構清晰可見
沙遜大廈地皮原來屬美商瓊記洋行,該行1844年以每畝42兩銀子向農民永租。1875年,沙遜以每畝6500兩購得,此時外灘已成黃金地段。沙遜大廈建成第四年,即1933年,每畝地價竟上升到360000兩。1933年該處的地價是90年前的8570多倍。大廈1926年開工,是拆除了原沙遜洋行規模較小的建築後在該地基上建築的。1929年竣工,佔地4622平方米,建築面積36317平方米。建築平面呈A字形,高9層,地下室1層,臨黃浦江一面13層,有地下室,總高77米,充分顯示了沙遜集團的威勢。大廈由英商公和洋行設計,新仁記營造廠承建。鋼框架結構所用鋼材均由英國倫敦道門鋼廠出品。沙遜大廈現今作為和平飯店北樓,仍然是享譽世界的著名大飯店。
1928年拍攝的外灘。公和洋行設計的滙豐銀行大樓、海關大樓都已竣工。遠處的沙遜大廈也即將封頂。而緊貼其北側的德國總會尚存,此後的中國銀行大樓就是在原德國總會的地塊上建成
中山東一路23號是中國銀行大樓,外灘建築群中較晚落成,但這卻絲毫沒有影響它的重要性。中國銀行前身是清朝戶部辦的戶部銀行,1904年開業,上海分行行址在漢口路3號。1912年,民國建立,改組戶部銀行為中國銀行。1927年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後,1928年設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分出業務,改為主要從事國際匯兌業務的銀行。同年11月,總管理處遷上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德國總會被沒收,由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買了下來。1923年遷到滇池路。1929年總行來滬後在外灘23號的原德國總會辦公。由於房屋不夠使用,1934年決定拆了重建,由畢業於英國建築學院的中國銀行建築部的建築師陸謙受設計,英商公和洋行外國建築師擔任顧問。這座建築是繼滙豐銀行之後上海外灘又一座氣勢雄偉的銀行大樓,1934年10月舉行新廈奠基典禮,1937年底竣工。建築高度約70米,佔地5075.2平方米,建築面積32548平方米。大廈分東西兩幢大樓,東大樓是主樓,地上15層,底層層高較高,地下2層,共17層。平面長方形鋼框架結構,所用鋼材全系德國克虜伯鋼鐵廠產品。西大樓是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
以上兩幅為1937年拍攝的中國銀行大樓施工場景。圖中可見即將封頂。而施工銘牌上明確標註了相關信息。設計方為Palmer & Turner,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下方有「H.S.LUKE」的字樣,這就是中方設計師陸謙受姓名的英文拼寫。而建築商也是滬上著名的陶桂記營造廠。
4
十年輝煌
自從20世紀初登陸上海之後,公和洋行不斷嘗試新的設計手法。一方面是為迎合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滿足業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體現公和洋行的建築師們在西方建築思潮的影響下設計思想的改變。從最初的西式復古到ArtDeco,再到簡潔少裝飾的現代式風格建築的出現。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的「黃金十年」,公和洋行以其絕對的設計數量和高超的設計水平在上海近代建築史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它的作品幾乎成為整個20、30年代上海建築的縮影。
建設中的三井銀行大樓,施工銘牌上各種信息明晰。背景中可見施工中的中國銀行大樓
建設中的都城飯店,其背景中可見同為公和洋行作品的海關大樓及滙豐銀行大樓穹頂
1927年6月3日,上海猶太社群主流媒體——以色列信使報(Israel's messenger)在第二版顯著位置刊登關於阿哈龍會堂的告示,其中列出了設計者公和洋行的名稱
1937年拍攝的阿哈龍會堂正立面及大門
1937年拍攝的位於江西路的英商自來水公司辦公樓和水塔。這也是出自公和洋行的設計。該辦公樓現今仍存,為上海市自來水市南有限公司的辦公樓,而水塔已經拆除(下圖)
福州路40號正廣和公司舊址的今昔對照
1920年的永安公司廣告,可見各種商品銷售,品種齊全。現在大部分Shopping mall 的布局和營銷內容也不過如此。永安老樓(永安公司新樓也就是著名的「七重天大樓」)髙6層(局部7層),英國式混凝土結構,採用折衷主義古典式風格,是公和洋行最具代表性的綜合商業類建築設計。佔地近6千平方米,建築面積超3萬平方米。六樓頂上有精美的浮雕和「永安」字樣。外牆用圓柱與貼壁方柱修飾,東北部外沿呈弧形。位於南京東路浙江路轉角是大門,呈弧線狀。沿南京路有3座愛奧尼克雙柱式拱形大門,有10個大面積玻璃櫥窗,開上海商店馬路櫥窗陳列商品之先河。
1925年拍攝的永安公司南京路浙江路口正門
建設中的峻岭公寓,這是公和洋行在法租界內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其大型公寓的代表作
竣工後不久的峻岭公寓,拍攝位置在法國總會的網球場
20世紀30年代早期的北蘇州路西望,當時的河濱大樓還在建造之中
1935年拍攝的蘇州河西望影像。圖中遠處為剛落成不久的河濱大樓。因其龐大的體量而十分醒目
公和洋行在上海最大的公寓項目——河濱大樓的設計非常有講究。由於所用地塊面積侷促,像一把手槍。設計者巧妙地設計成「S」狀平面,呈帶狀,在「槍把」處劃出一個彎式,既解決通風採光的問題。樓高七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底層分租給商店,二層是公司或洋行的寫字間,自第三層至第七層均為公寓。大樓內有公寓房280餘套,工房120餘間。整幢大樓有出入門11處,樓梯7道,電梯9部。底層還建有設備齊全的遊泳池1座。大樓建成後,因其獨特的造型、絕佳的地理位置受到滬上各界追捧。上圖為1935年拍攝的影像,其中還可見橫跨蘇州河的江西路橋,也稱自來水橋,建於1876年前後,1942年被侵華日軍拆除。
沙遜家族是公和洋行的重要客戶。這幅沙遜別墅照片出自維克多.沙遜的私人相冊
據不完全統計,公和洋行所設計的建築遍及公共租界各處甚至還有法租界。類型也覆蓋了公共、商業、宗教、住宅、工業等各方面,總數接近50棟,現今仍然留存的30多處。以下列出部分主要建築(以時間為序)。
結語
公和洋行撤離上海大約是在1939年前後。由於時局原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他們把在上海的大部分員工和資產都撤往香港。二戰結束後,繼續以香港為中心舞臺,並活躍在亞太市場。特別是在香港和東南亞地區擁有較大市場份額,一般多採用「巴馬丹拿」的中文名稱。20世紀70年代,隨著香港及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起飛,機構規模也日益壯大。目前在亞太地區一些主要城市和中國內地包括上海在內的多個城市都設有分部。
巴馬丹拿公司官方網站上的歷史篇章,其中上海的部分建築處在顯著位置
這幅1992年的上海外灘影像中,公和洋行設計的幾棟地標建築是無可爭議的主角
公和洋行用眾多成功的建築作品在上海開創了興盛的事業,也充分展示了他們的才華,奠定了他們在上海建築界的地位。他們的作品體現了近代上海的文化和城市個性,其多樣的設計風格更是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真實寫照。這些凝固的歷史樂章為我們留下了一筆珍貴的財富。
文字資料:《上海名建築志》《上海租界志》《上海建築施工志》
伍江:《上海百年建築史(1840—1949)》 楊嘉佑:《上海老房子的故事》等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申知滬志」小組 誠意奉獻
END
來源:方志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