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歷史特徵及警示

2021-01-07 中國軍網

一部日本近代史,就是一部日本對外侵略擴張史。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了以軍事立國、極力向外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戰爭的策源地。直到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日本侵略者的足跡遍及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印度洋等地,幾乎與世界上主要的大國都交過手。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頻率如此之高、範圍如此之廣、對象如此之眾,在世界戰爭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導——

近代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歷史特徵及警示

■傅婉娟 魏希楠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第74個勝利紀念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進步和反動的大決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今世界,戰爭的根源並未根除,霸權主義、冷戰思維、強權政治依然存在,軍國主義陰魂不散。我們必須牢記國家被侵略、民族被凌辱、尊嚴被踐踏、發展進程被打斷的慘痛歷史,必須加快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為國家和平發展營造有利戰略態勢,為世界和平穩定提供堅強力量支撐。

一部日本近代史,就是一部日本對外侵略擴張史。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了以軍事立國、極力向外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戰爭的策源地。直到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日本侵略者的足跡遍及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印度洋等地,幾乎與世界上主要的大國都交過手。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頻率如此之高、範圍如此之廣、對象如此之眾,在世界戰爭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戰爭土壤的根植性

日本統治者推動對外侵略擴張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公元391年,日本通過武裝入侵一度確立了對百濟、新羅等朝鮮半島南部國家的宗主權。從8世紀開始,武士逐漸發展成為日本社會重要的軍事力量,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以武力作為權力基礎和維持統治手段的武家政治,這更強化了日本統治者的戰爭欲望。16世紀末,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並拋出了所謂的「豐臣三策」,提出徵討朝鮮,進佔中國、印度,稱霸亞洲的狂妄計劃。雖然三次嘗試都以慘敗告終,但其思想被日本歷任統治者所繼承。特別是明治維新後,日本統治者把軍國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及整個國民生活從屬於軍事及對外侵略戰爭;同時在全面學習西方的過程中,日本統治者汲取列強們「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從思想與國策上為其好戰找到了現實樣本。日本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本質,成為其窮兵黷武、發動侵略戰爭的罪惡之源。甚至今天日本右翼勢力仍然企圖否認二戰侵略歷史、突破戰後體制、重新擴軍備戰。

戰爭體制的舉國性

為適應侵略戰爭需要,日本統治者利用家國同構、忠孝尊皇的民族傳統對本國人民進行洗腦,統籌政治、經濟、外交與戰爭等諸多領域的事務,形成舉國對外的戰略指揮體制和政策制度保證。從明治政府成立到1877年,日本確立和鞏固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在軍事和外交上,天皇是日本陸海軍統帥,決定陸海軍編制及常備兵數量,擁有宣布戰爭與締結和平等諸條約的權力。為確保天皇統攬一切軍政大權,日本還在組織制度上作了具體安排,例如平時軍政軍令相對分開,戰時成立大本營統一指揮所有軍隊和軍事行動,實行全民皆兵的戰備方針及相應的徵兵動員制度,改革後勤保障和裝備保障體制。特別是大本營制度,由天皇集中統一指揮一切軍事事務,強力的指揮體制和嚴謹的軍事編制,形成了能適應近代戰爭需要的軍事系統。在日本發動的一系列戰爭中,這種軍國主義戰爭體制為日本佔據戰爭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把日本帶進了萬劫不復的戰爭深淵。

戰爭決策的冒險性

一次次戰爭冒險的成功,給日本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使其膽量越來越大,更加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野心,使之更加信奉以攻為守、武力徵服世界的戰略。例如《馬關條約》的巨額賠款,將日本經濟向前推進了數十年,賠款中的90%用來發展軍工業,並在此基礎上迅速建立起大機器生產的工業體系,第一次產業革命高潮興起。1914年至1918年,日本攫取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利。日本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債務國轉變為債權國;上升為世界五大海軍強國之一,得以在整個太平洋地區與美國抗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瘋狂攫取我國東三省豐富的資源,為其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日本在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上不斷收穫著「戰爭紅利」,促使日本實現跨越式大發展,加速日本的近代化進程,也刺激著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更加狂熱。日本「以戰養戰」國策的巨大冒險性,將其推上了窮兵黷武的不歸路。

戰爭準備的狡黠性

日本為發動侵略戰爭,長期確定某一假想敵,據此進行深入細緻的情報搜集,以及體制、武器裝備、後勤保障等方面的全面準備。一旦時機成熟,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戰略戰術和作戰計劃,進行充分的臨戰準備和訓練。發動戰爭,日本讓情報先行。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前12年,即1882年,日本就將中國列為頭號假想敵和侵略目標,開始擴張軍備,組織實施對中國的戰略偵察。日軍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各種手段進行情報偵察。日本間諜遊歷中國沿海各省,提出了《攻取中國以何處為難何處為易》報告,對中國的「山川險要,土俗人情,無不詳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以美國為假想敵,制定了多份戰爭計劃。其中,為襲擊美軍珍珠港基地,日本曾先後派出二百多名間諜潛入瓦胡島收集各種情報,對檀香山及預定偷襲航線的水文、地形特點進行詳細勘察。近些年來,日本不斷突破和平憲法限制,暗暗加強了軍事力量,又走向再武裝。

戰爭推銷的欺騙性

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無不伴隨對內對外的蒙蔽欺騙。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時,為掩蓋侵略目的,日本宣戰詔書中稱是為了「維護東洋全局之和平」。甲午戰爭以後,日本軍國主義為了侵略中國和稱霸亞太地區,提出所謂「生命線論」。九一八事變後成立偽「滿洲國」政府,以「日滿一體」「同心同德」「皇族共和」為立國宗旨,聲稱要建設「王道樂土」,以此麻痺人民。七七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本政府為了欺騙世界輿論特作「關於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聲明。日本製造傀儡的偽「滿洲國」後,更是大言不慚地提出實行「日、滿、華共存共榮」。在中國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本拋出的「合作」「提攜」「互助」三原則誘使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日本在淪陷區建立了一套殖民化的教育體制,向青少年灌輸奴化思想,教科書以「中日親善」「共存共榮」「大東亞新秩序」等謬論為基本內容,學校不得懸掛中國地圖,不得使用「中華」字樣。日本侵略者利用對內外的欺騙,企圖達到美化侵略實質,堅持殖民統治的目的。

戰爭結盟的攀附性

明治維新後,日本外交從消極被動向積極主動轉變。日本外交秉持實用主義,推行「與列強協調外交」,追隨依附歐美等強國,形成了與強者為伍、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縱觀日本外交實踐,每一次結盟,日本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它所認為的世界第一強國。中日甲午戰爭使日本嘗到了「與強者為伍」的好處,1902年英、日兩國正式籤署條約,結成同盟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歐洲取得的「成功」,使法國投降、英國疲於應付,歐洲絕大多數國家成了德國的「附庸」,日本又不失時機地與德國結盟,與蘇聯籤署《日蘇中立條約》,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日本又投入美國的懷抱,一步步與之建立起同盟關係。雖然此時日本國力並不強大,但它在英美的羽翼下,打著「脫亞入歐」的旗號,利用列強爭奪遠東的矛盾和其所佔地緣優勢,充當英美帝國主義者的「遠東哨兵」而從中漁利。日本從實用主義出發,依靠攀附強大的列強國家,從而為攫取自身利益佔據有利地位。

戰爭發起的偷襲性

儘管日本對外侵略戰爭大多是經過長期密謀和精心準備後實施的,但在具體的開戰時機選擇上,則多為不宣而戰,發動突然襲擊甚至是偷襲。由此日本開創了在後來的戰爭中所慣用的手段——進攻在前,宣戰在後。日本軍國主義者認為,集中大量兵力兵器實施首次突擊和突然襲擊是永恆的制勝因素,甚至把「奇襲」列為九大作戰原則之一。日俄戰爭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突然襲擊旅順口俄太平洋第一分艦隊;侵華戰爭中,日本蓄意製造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對當地駐軍發動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中,日本以航母機動編隊突然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主要基地珍珠港,同時分兵多路對美、英在亞太地區的屬地大舉進攻,開戰後才向美國宣戰。日本在未經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有預謀、有準備的突然襲擊,是國際法所禁止的。但嘗到甜頭的日本,對此全然不顧,相反卻把發動突然襲擊作為開戰傳統。不宣而戰、突然襲擊,幫助日本實現了以小博大、以弱釁強的戰略目的,但同時也形成並強化了日本極富投機性、冒險性的戰爭性格,致使日本往往贏得了戰役勝利,卻輸掉了整個戰爭。

戰爭手段的殘暴性

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野蠻性為世所罕見。日本對被侵略國家軍民極度野蠻殘忍,實行法西斯式的燒殺搶「三光政策」,在佔領地以「軍事鎮壓、警察管制、經濟管理、文化統治」多種手段進行殘酷的殖民統治,給被侵略國家造成了沉重災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日軍攻入北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僅從戶部就掠走300萬兩白銀;侵華戰爭中,日軍對中國人民進行了殘酷的屠殺、掠奪和摧殘,犯下了大量駭人聽聞的反人類罪行。日軍在佔領地開展殺人比賽,製造了多個無人區,僅南京大屠殺就造成了30萬人死亡。日本侵佔東南亞各國之後,以「勤勞奉仕」的名義,強徵勞工。為建泰緬鐵路,有10萬亞洲勞工、1.6萬名盟軍戰俘死於非命。日本在東南亞還製造了多起慘絕人寰的大屠殺。1945年,美軍發動馬尼拉作戰,日軍實施瘋狂大屠殺,一個月內約10萬名菲律賓平民喪生。日軍的行為野蠻透頂,令人髮指,英美的報刊也都譴責「日本國為蒙文明皮膚,具野蠻筋骨之怪獸」。

戰爭掠奪的空前性

通過對外武力擴張和戰爭掠奪來實現國家發展目標,是日本進入近代社會的顯著特徵。通過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獲得了第一塊海外殖民地臺灣,並從中國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白銀的賠款,相當於日本當時年財政收入的7倍,為日本近代工業、教育發展等掘到了第一桶金,軍力也得到倍增。通過日俄戰爭,迫使俄承認其獨佔朝鮮半島,並與俄瓜分中國東北,取得南庫頁島。通過參加一戰,日本取得了德國在中國的利益。七七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在全面侵華戰爭中採取「以戰養戰」方針,在中國土地上大肆擄掠各種資源和勞動力,1931年至1945年,日本掠奪的資源、榨取的勞動和蓄意破壞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當時超過2000億美元。日本通過搶佔銀行、票號,掠取現金,印製、強迫使用軍用票,偽造法幣,在佔領區開設日偽銀行等手段大量掠奪中國的金融資源。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又瘋狂掠奪東南亞各國資源,對東南亞的石油、礦產及農業資源採取了竭澤而漁式的掠奪,原本盛產糧食的東南亞國家出現大饑荒。日本的掠奪不僅給當時被侵略國帶來巨大災難,而且長期影響其戰後恢復和發展。

相關焦點

  • 近代中國被那麼多國家侵略過,為什麼最恨的只有日本?
    雖然如今的中國已經再次崛起,但我們對往日遭受的苦難扔銘記於心,尤其是數次侵略中國的日本。雖然中國目前的對手是美國,但說起中國人最敵視的國家,毫無疑問還是日本。為什麼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仍然放不下對日本的仇恨呢?
  • 英國、俄國、日本,近代侵略中國最典型的三個國家,沒有一個不狠
    我們應當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從1840年開始的近代中國史,是一部充滿著災難和落後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救國之路、實現民主、自由的探索史。同時,還是一部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鬥爭史。回望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政府,英國人用堅船利炮轟開了清政府的大門。隨之而來便是各國強盜的入侵,泱泱大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 日本當年到底為啥要侵略中國?
    近代的中國因為落後而飽受戰爭的摧殘,一提到戰爭,就不得不提到當年由日本發起的侵華戰爭,日本的侵華戰爭給我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教訓。日本其實和我國的淵源頗深,據記載在秦始皇時期,徐福第一次東渡就是去的日本,還給日本帶去了一些文明。
  • 二戰前夕,日本國民連飯都吃不飽,為何還敢發動對外侵略戰爭?
    日本卻不按常理出牌,對外發動了侵略戰爭,是誰給了日本人這麼大的膽子? 回顧日本近代史的發展歷程,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特點,每逢日本國內出現危機,都會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拯救本國的經濟,以此大發戰爭財!
  •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崛起為東方的列強,並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十九世紀中期的日本是由德川幕府掌權的時代,它是日本最後的一個幕府,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德川幕府時代。德川幕府對外實行的是閉門鎖國的政策。只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同時還嚴禁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
  • 韓戰:近代朝鮮從隱士王國到日本殖民地的屈辱歷史
    不過,雖然朝鮮在1866年和1871年兩次擊敗美國和法國艦隊的入侵,但還是被日本在1875年借「雲揚號事件」打開了國門,而美國也在1882年強迫朝鮮籤訂了《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從此,朝鮮的國門完全被打開而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朝鮮開始與外面的世界全面接觸,「隱士王國」退出歷史舞臺,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朝鮮與外部接觸的歷史完全就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 「世界史的立場和日本」與「近代的超克」
    太平洋戰爭前後,日本思想界舉行了兩場有名的座談會,一場是發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的「世界史的立場和日本」座談會,一場是發生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近代的超克」座談會。其中,作為「世界史的立場和日本」座談會的思想成果,也因為陸軍與海軍政治上的影響而存在著太平洋戰爭前後觀點指向上的細微差別。
  • 日本為何總想侵略中國?因為總惹事被吊打,害怕被報復
    日本侵略中國不是一次兩次,而是長期行為,從明朝時候倭寇開始,一直侵擾中國,到近代更是野心膨脹,直到侵華戰爭,甚至都想全盤佔領中國。為何日本自古至今一直想侵略中國呢?究其原因,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圖:豐臣秀吉甲午海戰奠定信心明治維新改變了近代日本的歷史命運,使日本從一個又窮又落後的小國,慢慢變得文明開化,國力一天天增強。
  • 大家丨近代日本知識分子的一部黑歷史
    譬如,在黑格爾的緊箍咒下,他們更多地將中國視為「停滯的帝國」,以致於看不到中國現實動態中所蘊含的新生力量;又比如,日本早已在中國投入了幾百萬的兵力,卻還堅持這不是戰爭,只是「支那事變」;他們還發明出「大日本膨脹論」「日本文化中心論」「和平運動」「王道樂土」等各種話術,有意識無意識地藉以粉飾侵略戰爭……正是這種盲目,讓我想起作家張承志所說的那句話:知識界的軌跡,在結局處往往使人不屑一顧。
  • 對別國發動侵略戰爭一定是錯的嗎?
    戰爭,尤其是侵略戰爭,已經被普遍看作一種理所當然毋庸置疑的不義的行為。尤其是那些在近代遭受過侵略的國家,更是對「侵略」二字切齒痛恨,談之色變。但是,回顧歷史你會看到,這種觀點只是在近代以來,尤其是二戰之後才普遍流行起來的。在古代,對外侵略甚至被宣揚成君主的豐功偉績。為什麼人們的觀念會有如此重大的改變呢?
  • 豐臣秀吉的野心,侵略朝鮮還想要取代中國,奈何實力不允許
    想法很狂野,但奈何實力不允許,這場侵略朝鮮意圖染指大陸的戰役,最終因豐臣秀吉的侵略野心與中日的綜合國力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而最終以失敗而收場。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文祿·慶長之役」,對近代日本侵略發展模式的歷史原生形態管見一斑,從而釐清這個曾經給亞洲人民帶來巨大浩劫的國家,它的發展模式來龍去脈。
  • 日本歷史對外戰爭,這個地方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殘酷的戰爭
    所謂超克近代文化的工作是充滿矛盾的,與新政治及社會經濟秩序事業的打造如出一轍,無法產生一貫的政策,在執行時亦漏洞百出。在思想層面,反近代主義事實上源於西方,日本當時所用的觀念性語彙,均為歐洲的尼採及海德格爾等人所提倡。而且的確,當聲嘶力竭地喊出"超克近代"的口號時,所反映出的現實就是日本的近代化已根深蒂固。
  • ...日方的消極舉動再次反映了日方對待侵略歷史的錯誤態度。我們...
    【外交部回應日領導人向靖國神社供奉祭品】問:靖國神社自10月17日起舉行所謂秋季大祭,日本領導人於17日向靖國神社供奉了祭品,另有個別國會議員前往參拜。中方對此有何評論?對此趙立堅表示:靖國神社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精神工具和象徵,供奉有14個對那場侵略戰爭負有嚴重罪責的甲級戰犯。
  • 說說中國與日本歷史上的幾次著名戰爭
    記得看過一個社會實驗節目,節目中邀請了一名日本女子參加,然後在南京街頭問路,說自己是日本人,看看南京市民的反應,節目中被問路的南京市民都很熱情地跟女子指路,然後女子就問他們難道不仇恨日本人嗎,其中一位老者說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他說:「人民之間是友好的,主要是那一小部分好戰分子,我們不追究了
  • 內村鑑三:日本近代最清醒的人,但卻被全民視為「國賊」
    稍微了解世界近代史的人,都會知道日本自明治維新後,逐步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在瘋狂的軍國主義蠱惑下,一批批日本人拿著刺刀,在亞太各國橫行無忌,對當地民眾尤其是中國人犯下了滔天罪行。可儘管全民深受軍國主義毒害,陷入極端狂熱的歷史大環境中,卻有少數人持守了人類的良知,看出日本軍國主義的本質,對國家的對外侵略進行了批判。這些人在當時被絕大多數日本人視為國賊,而內村鑑三可謂是一位「日奸」的代表。
  • 日本歷史學者希望與中國學者共同對日本侵華戰爭開展實證性調研
    通訊:「共同挖掘、記錄真實的歷史」——日本歷史學者希望與中國學者共同對日本侵華戰爭開展實證性調研
  • 近代中國那些對外戰爭都是如何宣戰的?
    宣戰是指一國向另一國通知或宣告終止兩國之間的和平狀態,轉入戰爭狀態。 它的作用旨在說明進行戰爭的理由,使對方和中立國獲悉戰爭狀態開始存在。 其實,宣戰是一項古老的國際慣例,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國家間就大多通過宣戰表明敵對關係的開始。
  • 日本人的困惑:那麼多國家侵略過中國,為何中國只記得日本?
    但是,近代以來,日本擴大了侵略中國的步伐。自1937年開始,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比沉重的痛苦回憶,可以說中國與日本的仇恨就此結下。日本有人提出:「為什麼抗日戰爭過去了這麼久,中國人還是不能忘記仇恨?其他國家也曾侵略過中國,為什麼中國人民不像敵視日本那樣,對待其他國家呢?」我想,大概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日本相比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傷害不同。其他國家,如英、法等,它們來中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攫取利益,而對中國的土地並不是那麼感興趣。他們大多通過經商、貿易來一步步侵奪中國的資源,相比日本,危害較輕。
  • 反抗侵略的偉大勝利 民族復興的歷史轉折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那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大決戰中,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徹底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為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 日本人有個疑問,那麼多國家侵略過中國,中國為何只記得日本
    但是,近代以來,日本擴大了侵略中國的步伐。自1937年開始,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比沉重的痛苦回憶,可以說中國與日本的仇恨就此結下。而現在雖然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這份沉痛的記憶依然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日本有人提出:「為什麼抗日戰爭過去了這麼久,中國人還是不能忘記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