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周恩來和天津《益世報》的一段文字緣

2020-12-24 金臺資訊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

1919年5月4日,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爆發。消息傳到天津,青年學生立即行動起來,紛紛集會、通電、示威,支持北京學生運動,隨後成立的學生聯合會和女界愛國同志會,成為天津響應五四運動的核心力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青年周恩來回到了天津,積極投入到這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愛國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運動的領導人。

在天津的報紙中,報導學生運動最積極的是《益世報》,這也是周恩來常讀的一份報紙。當時,《益世報》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火燒趙家樓、怒打賣國賊的情況,對京津兩地的學生運動及時追蹤報導,不但發表了《各界聯合會確定赴京代表名單》、《請願代表堅持鬥爭》等多篇文章,還通過報導市民日常抵制日貨、小學生拋棄日制鉛筆等事情,把群眾同仇敵愾的細節展現出來。女界愛國同志會遊行請願、集會演講,《益世報》不但以大篇幅追蹤報導,發表《女學界之光榮史》、《女界愛國同志會再次遊行演說宣傳抵制日貨》等文章,還稱讚她們譜寫了女學界痛切感人的光榮史。《益世報》的愛國立場,受到各界人士的讚許,給周恩來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為了使五四運動的影響更加深入,天津學生聯合會決定創辦一份報紙,作為戰鬥的喉舌。1919年7月21日,《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創刊,周恩來任主編。這份報紙質量高、影響大、發行廣,南京的《少年世界》評價道:「天津學生辦的報有點價值的自然要算這報了。」上海的《新人》甚至認為其「敢說是全國的學生會報冠」。由於報紙的進步性和革命性,天津警察廳向印廠施壓,還派出軍警逼迫報紙停刊。其他報館懾於政府的壓力和威脅,也不敢承印。在這個緊要時刻,《益世報》毅然出面代印,解決了周恩來的燃眉之急。

由於這種交往,周恩來希望《益世報》能一直充當社會的喉舌、輿論的先鋒。但這時發生的一件事卻令他對《益世報》非常不滿。1919年8月,日本無視中國主權,在山東隨意逮捕中國人,山東各界人士集會示威,北洋政府宣布全省戒嚴,並委任濟南鎮守使馬良為戒嚴司令。馬良上任後,即派出大批軍警沿街巡邏,機關槍隊、馬隊背著大刀、拿著繩子,在街上耀武揚威、肆意橫行,遇有演講宣傳的學生就鞭打逮捕,還派軍隊封鎖學校,不準學生外出,並以「結黨擾亂社會秩序」的罪名,逮捕了72歲的回民愛國領袖馬雲亭老人和朱氏二兄弟,嚴刑拷打後綁赴刑場槍決。此事傳到天津,引起群情激憤,同聲討伐。而此時《益世報》卻天天報導軍閥爭鬥,對「濟南血案」一字不提。

1919年8月5日,周恩來以飛飛的筆名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發表《評現今輿論界並問〈益世報〉》,文中說:「我是愛《益世報》的,當著五四運動後,《益世報》終算是敢於發言,我們也很尊重他。但是總覺他沒有一定目標,拿著現在現象看,我很盼望《益世報》不要讓社會回想當年。」8月6日,周恩來又寫了《再問〈益世報〉》,重申國難當頭,內政外交事事緊急,《益世報》應該負起轉移社會趨向的責任,引導國民關注國家大事,在政治事件面前,有個明朗的態度。《益世報》轉載了周恩來的文章,並迅速轉變關注熱點,陸續發表了《山東學生為反對馬良致全國父老書》、《津回教徒摘匾痛斥馬良》、《各界聯合會通電各省請誅馬良》等文。8月23日,山東、天津、北京、唐山等地各界代表到總統府請願,總統拒絕接見,當晚代表們被捕。隨後,京津兩地學生數千人在總統府前請願。周恩來率天津學生五六百人趕到北京,在總統府外露宿請願,要求釋放被捕代表,並發動輿論積極開展營救活動。在廣大群眾愛國運動的壓力和各界人士的營救下,政府不得不在8月30日釋放了被捕的全部代表。對於這些鬥爭,《益世報》登載了《京津請願代表被警廳拘捕》、《請願代表被拘押,劉清揚堅貞不屈》、《天津各界集會歡迎被釋之請願代表》等文章報導鬥爭情況,又發表了《敬告各團體書》、《全國各界聯合會成立盛況》、《全國各界聯合會成立宣言》、《馬駿回津敘述全國各界聯合會成立情況》等文章跟蹤報導學生的鬥爭情況。

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周恩來的文章及行為讓《益世報》主編徐謙看到了這個青年人的才華。1920年,周恩來遠渡重洋,到法國勤工儉學,臨行前欣然接受益世報社的邀請,作為特約記者為該報撰寫海外通訊。周恩來在歐洲為《益世報》寫稿有一年多時間,共撰寫了57篇通訊,近25萬字。1946年周恩來在接受《紐約時報》駐南京記者李勃曼採訪時曾回憶道:「在去法之前,我已和國內報紙訂合同,做特約通訊員,所以在法國一面讀書,一面寫文章。」

這57篇通訊內容豐富,見解精闢,注重時效,平易流暢,及時報導了國際形勢和重大事件,給國內讀者提供了歐洲社會各方面的情況。舉其要者,大致有以下兩方面:

(一)反映歐洲社會情況。一戰後,英國爆發經濟危機,資本家為轉移損失,採取了降低工資、延長工時、裁減工人等手段,這些舉措首先引起煤礦工人忍無可忍,他們為生存舉行聯合罷工。這件事立即引起注重考察社會的周恩來的關注,他開始對此事進行詳細的追蹤,以《歐戰後之歐洲危機》為題,給《益世報》寫了第一篇旅歐通信,以後又就罷工鬥爭寫了《英國礦工罷工風潮之始末》、《英國礦工罷工風潮之影響》等9篇通訊。

(二)反映勤工儉學學生的鬥爭。1921年2月,巴黎華法教育會出於利益考慮,武斷地宣布同勤工儉學學生解除經濟關係,對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停發維持費。其後學生們又聽說華法教育會職員私吞國內救濟勤工儉學學生的捐款,更加氣憤。他們聯合起來到中國駐法公使館前請願示威,爭取自己的生存權和求學權。法國當局出動警察驅趕毒打請願學生,並逮捕了學生代表(即二月事件)。周恩來就此寫出長達2.5萬字的長篇通信《留法勤工儉學生之大波瀾》,《益世報》分10天連續刊載。

1921年6月,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爆發了第二次大規模鬥爭,周恩來積極參與並及時撰寫通訊。這次鬥爭圍繞著北洋政府向法國政府秘密借款展開,在法學生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團結起來商討對策,他們在巴黎舉行拒款大會,揭露借款內幕,譴責軍閥醜行。最後北洋政府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暫緩借款。周恩來從事件一開始就詳細報導其進展,先後寫下了《旅法華人拒絕借款之運動》、《中法大借款竟實行籤字矣》、《中法大借款案之近訊》等文章。

法政府當局和北洋政府對勤工儉學學生發動的拒款鬥爭非常不滿,決定為難和整治學生。中國駐法公使館發布布告,停發在二月事件後改由使館發放的勤工儉學學生的生活維持費;裡昂中法大學也發出通告,拒絕勤工儉學學生入學。這兩件事實際上把很多學生逼上絕路,學生們趕到裡昂,佔領中法大學,掀起了第三次鬥爭高潮。法國政府出動大隊警察,把學生押送到一座法國兵營裡囚禁,不久強行遣送回國。周恩來就這一事件寫了長達3萬字的長篇通信《勤工儉學生在法最後之運命》,分18天在《益世報》上連載。

周恩來撰寫的這些通訊,言辭犀利憤激,切中要害,關注的是社會革命、工人罷工、學生運動,體現了向馬克思主義轉變的過程。在對英國罷工工人的追蹤報導中,周恩來提出,改良漸進的道路不能救中國,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拯救中國的唯一正確道路。在對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鬥爭的報導中,他滿懷激情地寫道:「途窮了,終須改換方向;勢單了,力薄了,更須聯合起來。馬克思同恩格斯合聲嚷道:『世界的工人們,聯合起來啊!』他們如今也覺悟了,全體勤工儉學的同志們,趕快團結起來啊!」1922年2月6日,周恩來為《益世報》撰寫《勞動世界之新變動》,通過大量事實,有理有據地闡明社會主義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周恩來的文章充滿了革命色彩,既是歐洲情況的實錄,又是鼓舞鬥爭的號角。《益世報》敢於發表這些文章,也體現了它當時追求民主和順應時代潮流的進步傾向。

在對歐洲社會現實的調查和參加鬥爭實踐的過程中,周恩來更加堅定了自己對共產主義的信仰。1922年6月,旅歐青年中的共產主義組織成立,周恩來當選為中央執委,不久主編機關刊物《少年》,後來又擔任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執委書記,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由於革命活動繁忙,他不得不停止撰寫《旅歐通信》。回國之後,周恩來因忙於政治活動,中斷了與《益世報》的聯繫。

《益世報》曾與《大公報》、《民國日報》、《申報》並稱民國四大報,但因後來停辦,今天已少有人知。重溫青年周恩來與《益世報》的這段筆緣,可以豐富我們對他早期革命生涯的認識,加深對那個時代精神的感悟。

〔作者楊愛芹,女,天津師範大學副教授,天津300387〕

相關焦點

  • 周恩來用過的名字和化名
    據瀋陽市原第六中學(東關模範學校是其前身)校長宋延鈺對筆者說,周恩來在東關模範學校讀書時,在同學之間交往時也曾用過「羊羽」的署名。而周恩來的筆名「飛飛」則是他到天津南開學校讀書第二年時取的,由「翱翔宇宙」衍生而來。當時,他和同學張瑞峰、常策歐等一起發起組織敬業樂群會,由他創辦並主持出版了會刊《敬業》。
  • 青年周恩來在上海
    1926年底和1927年底,周恩來兩次應召到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並於1928年中共六大後實際主持中共中央日常事務,開始了他「苦難輝煌」人生之旅的新徵程。梳理青年周恩來在風雲變幻、生死存亡情形下的這段革命生涯,有助於我們對堅守共產主義信仰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有助於我們對正在進行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所應持有的堅定信念和信心。
  • 「周恩來總理留日時期住所——東京中野華洲園模型」複製品回贈...
    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池田大作發表《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50周年,日本創價學會和中華日本學會在這裡隆重舉行「周恩來總理留日時期住所——東京中野華洲園模型」複製品回贈儀式。 創價學會東京都中野總區青年部、婦女部等300多名會員坐滿了會場。
  • 律師劉崇佑:為周恩來打贏官司後,不但不要錢,還資助周恩來留學
    (聲明一共是有4項,因篇幅問題,以上只截取了其中兩項的部分內容) 這一年,距離周恩來在課堂上喊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還不到10年。 這10年裡,少年周恩來從東關模範學校到南開學校,再到留學日本,一刻都不敢懈怠。可是如今,才回到天津上大學不久,他就因和同學們參加請願活動,被當局逮捕。
  • 周恩來和世界影壇巨星卓別林一段難忘的情誼
    此時美國當局已宣布禁映其影片,並不準其再入境,而來自中國正成為日內瓦會議風雲人物的周恩來總理,卻以如此親切的口吻表示尊敬和讚揚,卓別林感到一股暖流湧入心際。原先覺得自己與周恩來之間存在的某種障礙,頃刻間煙消雲散。當他隨同周恩來走進客廳落座後,立即無拘無束地交談起來。
  • 組圖回顧周恩來光輝一生
    圖為:鞠躬盡瘁的周恩來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出生於江蘇省淮安縣,祖籍浙江紹興。他少年立志為中華崛起而發憤讀書。青年時代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後赴日本求學,探求新的道路。1920年底,到歐洲勤工儉學,期間參加中國共產黨八個發起組之一的巴黎共產主義小組,參與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活動,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
  • 男神周恩來最帥的13張經典照片
    周恩來的卓著功勳、崇高品德、光輝人格,為人民所愛戴,是那個時代人們心中真正的「男神」!1914年,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時的周恩來,時年16歲。1917年,周恩來南開學校的畢業留影,時年19歲。1920年,周恩來被北洋軍閥政府天津警察拘捕前的留影,時年22歲。1921年,周恩來在倫敦的留影,時年23歲。
  • 檔案館黨支部參觀天津覺悟社紀念館
    本站訊(通訊員 田夢 攝影 李德華)為進一步提高黨員黨性修養,增強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4月12日,天津大學檔案館黨支部開展「重走百年覺悟路,感受巨變新時代」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在職和退休黨員參觀天津覺悟社紀念館。
  • 周秉德談「周恩來鄧穎超姻緣」:他們是無可爭辯的模範夫妻
    中新社天津8月8日電 題:周秉德談「周恩來鄧穎超姻緣」:他們是無可爭辯的模範夫妻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無論在中國共產黨內,還是在全中國人民心中,他們都是一對無可爭辯的模範夫妻。」周恩來總理侄女、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會長周秉德8日在天津南開中學的紀念活動上談及「周恩來鄧穎超姻緣」時,這樣動情表述。周恩來總理侄女、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會長周秉德在天津南開中學舉行的紀念活動致辭。
  • 偉人的小故事,周恩來夫婦伉儷情深,一生的革命伴侶
    後來周恩來從日本留學回來,已經是一個有名的進步青年了。而鄧穎超當時還在師範讀書,剛滿15歲。巧合的是他們兩個都喜歡話劇,而剛好周總理的學校中沒有女生,鄧穎超的學校裡沒有男生。所以周恩來在學校扮演女生,鄧穎超扮演男生。
  • 周恩來與京劇大師梅蘭芳的金玉之交
    周恩來與梅蘭芳等京劇演員親切交談一、周恩來任命梅蘭芳為戲曲研究院院長梅蘭芳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是在1919年。當時,周恩來還是天津南開中學的學生,一名業餘話劇演員,一次到北京演出,梅蘭芳曾去看過。會議期間,他見到了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周恩來對梅蘭芳說:「30年前,南開校慶,我們排演了話劇《一元錢》,北京文藝界曾邀請我們來京演出。」梅蘭芳說:「我想起來了,您在《一元錢》裡演一個女子。演過之後,好像我們還開了座談會。」周恩來笑著說:「對,雖然那是青年時代的事,但我們可以說是同行。」會議期間,梅蘭芳演出了《霸王別姬》,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都去看了。
  • 帶你一起走進偉大的天津覺悟社紀念館!
    覺悟社的主要活動是組織講演宣傳、出版刊物《覺悟》、討論研究新思潮、推動社會啟蒙、領導和參與學生愛國運動等,不少著名人士也加入其中,為團體壯大力量。除了三個展室外,其他的平房用作復原陳列,再現了原三戒裡4號院的面貌和當年社員們活動時的情景,展出了社員抓鬮決定代號的工具以及學習、生活用品等珍貴文物。天津覺悟社紀念館是在覺悟社成立65周年之際,於其舊址上建立的專題紀念性展館。
  • 團吉林省委打造青年婚戀服務品牌 「吉青團緣」:青年婚戀的公益紅娘
    按照《吉林省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8-2025年)》關於服務青年婚戀的工作安排,結合青年婚戀實際需求和規律特點,從去年11月開始,團吉林省委打造了線上線下一體化青年婚戀交友平臺——「吉青團緣」青年婚戀服務項目,探索形成「三服務一引領」的青年婚戀服務模式,主要包括信息服務、活動服務、個案服務和價值引領。
  • 周恩來與書
    幼兒認字久了,難免會覺得枯燥和倦怠,陳氏便給兒子講故事,說笑話,提高周恩來辨明是非、愛國愛家的思想和能力。可以說,周恩來是先聽陳氏母親講述《西遊記》而後再讀《西遊記》的。作者以通俗淺顯的文字,宣傳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外國侵略的思想,主張建立獨立、自主的「中華共和國」。可以說,《革命軍》《天演論》是周恩來童年所讀書籍中對他影響非常大的兩本書。1952年秋天,周恩來在上海會見時任華東幼兒園保育員的表姐龔志如時,還深情地說:「表舅(指龔志如的父親龔蔭蓀)是我政治上的啟蒙老師,你們龔家塾館的周先生是我文化上的啟蒙老師。」
  • 周恩來父親周貽能:妻子離世後獨身35年,兒子有出息後仍願打雜
    1916年除夕,不滿18歲的周恩來在天津寫下了這樣一篇作文:今日為舊歲除夕,家家爆竹聲,不絕於耳,沿俗尚也。南俗晚間聚家人父子團聚一案共食,名曰守歲飯。北地不知有是習否?……北堂久不聞喚子之聲。那時,在天津求學的少年周恩來,寫下了這樣一段日記:今早,生父以四點鐘行,往南京去。昨事傷心方未已,今朝又復別嚴親……從這段日記來看,周貽能失去工作後,曾到天津看望過兒子。父子相聚不久後,又在一個清晨離開兒子,重新南下找工作去了。
  •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舉辦紅旗汽車模型文化展
    新華網天津7月30日電(記者周潤健)由天津名車苑汽車文化博物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主辦,長春雨萱汽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授權支持,「紅旗汽車與祖國一路走來--紅旗汽車模型文化展」本月27日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主展廳三樓臨時展廳展出。展覽將展至9月22日結束。
  • 陳賡「戴罪立功」,為周恩來和鄧穎超籌辦婚禮,卻得到這樣的回報
    1925 年8月初,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準備與相戀了5年的鄧穎超結婚,組織上決定,將遠在天津工作的鄧穎超調到廣東來,一來配合周恩來工作,二來也算是組織上對他們的一種照顧。周恩來馬上寫信給鄧穎超,要她來廣州。
  • 周恩來與德國戰俘同舟赴法國
    周恩來坐在船頭的甲板上,沐浴著海風。他的艙位是在郵輪最底層的大統艙內,同行的人因經受不住海浪的起伏顛簸,早早地回去休息了。算起來,周恩來還是天津南開大學的第一批學生。南開大學原本是南開學校的大學部,在1919年暑假開學後改名為南開大學的,而周恩來恰巧在這個學部的文科學習。
  • 周恩來的領導藝術和領導作風:信念光輝照亮他的一生
    《學習毛澤東》,這是周恩來在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所作報告的一部分,讀來尤為親切感人。這是周恩來向全國青年的號召,也是他一生的遵循。其中講到,學習毛澤東必須全面地學習。他認為毛澤東是最能堅持原則又最能靈活運用的領袖。毛澤東堅持原則之中有兩點值得我們學習:(一)堅持方向;(二)實現方向。毛澤東思想的特點,就是把普遍真理具體化,運用到中國的土地上。
  • 周恩來和他的得力助手李克農
    文/水新營李克農作為中共和人民軍隊隱蔽戰線的卓越領導人之一,曾經很長時期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工作。李克農的才能和品德,為周恩來所深知,一直備受周恩來器重。在大革命失敗後的中央特科時,他就得到周恩來的賞識;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以及建國後的工作中,他長期擔任周恩來的助手。兩人在漫長的交往中也結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