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殲-20進入服役階段,並逐漸進入大規模生產,美國也不甘示弱,一直慢吞吞進行的下一代天空統治計劃NGAD開始推進到新的階段,而專門針對未來空戰的「遊隼」下一代空空飛彈也開始研製,顯然美國是在為爭奪未來天空「統治權」做準備,未來的空戰會是怎麼樣的呢?中國又做了什麼準備呢?
描述未來空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並不是說堆砌一堆自己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的空天飛機,無人機蜂群,雷射武器,高超音速飛行器這些名詞就能夠了解,真正對於未來技術的展望,一定是根植在對現有技術發展時間,難度,投入成本等的綜合考慮上。
而由於種種戰場迷霧的存在,這對於所有國家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
不過,雖然不能掌握所有的真相,但為這個時代的空戰模式畫出一個大致的圖景還是可以的。
研究你的對手
中國的思路是什麼呢?
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院士在一次採訪中曾經提到,以前中國的戰鬥機研製是,別人有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戰鬥機的設計格局,性能都是國外製定好了標準,只需要跟著仿造就可以,而現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中國特色的戰略目標,可以在沒有任何先例的情況下進行自我創造。基於中國的戰略需求制定屬於自己的獨立自主的武備,讓對手研究你。
研究對手,就是各國打造下一代空戰裝備時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很多時候這有些像在押寶,押對了就能獲得針對性的優勢,押錯了則會付出加倍的代價。
蘇聯在發展第二代戰鬥機時就曾因為對電子和飛彈系統的認識不足,比美國晚了十年。五代機蘇57,雖然有諸如UHF波段反隱身雷達之類的針對性克制設計,但依舊無法在和美國的交手中佔據上風。
因此,我們在研製武備時一大關鍵就是如何防止出現這樣的情況。
我們可能的對手美國就是最應該注意的研究對象?
美國的下一代空戰思路在上面提到的下一代天空統治計劃NGAD中有很好的體現,這個項目也可以看成百式戰鬥機計劃,簡單來說就是採用百花齊放的發展方式,研製上百架戰機。
這項計劃推出的新原型機將千奇百怪,讓人無法摸清美國空軍未來的空戰思路,但是雖說是想讓對手無從跟蹤,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因為美國空軍對自己的未來並沒有確定的思路,只能各方面都試一試。
跨代技術發展
國防部先進計劃部則有另一套發展模式,跨代的技術發展。
為了實現最終的目標,他們採用了一套獨有的模式,所開展的項目通常都只進行5年,在這五年內,項目經理可以獲得各方面的全權,全情投入來研製一種原理樣機或者工程樣機,以此驗證他們認為有巨大潛力的技術。
如果5年後或者5年內發現這個項目並沒有突破的可能,就立即中斷,將剩餘資金投入其他項目中。
但如果另一個項目經理認為可以在這個項目上取得突破,那先進計劃部就會撥款重新啟動這個項目,再嘗試一次。
這項計劃發展至今,已經取得了很多的成果,50年代的「地震網」,60年代的APRA網,80年代的TCP\IP協議,到最終現代網際網路雛形的構成,都是跨代技術發展的成功案例。
現在他們就是想將這個模式運用到戰鬥機的發展上。
但這種以實際製造原型機實現快速迭代的方法,在研製戰機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最突出的是成本。
研製一款戰鬥機成本相當之高,國防部的撥款並不能支撐多少項目,目前美軍的解決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建造數字模型,使用智能化製造技術和更先進的「全壽命數字模型」技術,來控制研製成本,另一種則有些不厚道,空軍採辦辦公室表示廠家可以先自籌資金開展研製,然後,美軍再對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付帳,把研製成本轉移到戰鬥機研製企業上,多少有點空手套白狼的意思。
而除了成本,跨代技術發展還有一個問題,要實現跨代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美國的綜合技術發展必須領先全世界,新技術突破一定是美國首先突破,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領先地位。
顯示很顯然不是這樣的,在高超聲速技術的研製方面,美國已經出現了落後的情況,還處在等待技術瓶頸突破的階段。
而同一時期的中國和俄羅斯則是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並咬緊牙關持續攻關。
對於長期處在現代軍事技術第一梯隊的美國來說,很難忍受這樣的情況出現,美國國防部對這個問題也是焦慮萬分。
正是因此,他們才會在戰鬥機研製上採取相對激進的無方向試錯的方式,在所有有可能的技術方向都做下嘗試,這樣做雖然會耗費巨額的資金,但在技術起步階段也是最快速找到方向的方法。
同樣的困境
我國其實也在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雖然現在殲-20已經出現,無人機發展欣欣向榮,先進空空飛彈也非常順利,現有的殲-20在逐漸形成完整戰鬥力,並爭取儘快完成渦扇-15的配裝,為六代機戰鬥機的發展打好基礎。
但這些就夠了嗎?
現在已經有很多技術顯現出潛在的改變未來空戰模式的潛力,認知電子戰,光量子雷達,天基紅外跟蹤能力等等新技術層出不窮,都有可能引起新一次的技術變革。
此前由於在武器發展上的總體落後,我國和俄羅斯都更傾向於發展針對性的武器,也就是針對對手的某種先進技術,發展可以抵消它的相關技術。在目之可見的未來,這種針對性發展依舊少不了。
但在密切關注對手發展的同時,我們一方面要客觀的分析,結合自身的特點,有重點的進行發展,完全可以他打他的,我打我的。
另外就是我國現在在一些領域也進入了無人區,我們也有必要開展一些跨代發展工作了,正如楊偉院士所說,非對稱超越,無邊界創造,這將是贏得未來空戰勝利的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