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有著「幼麟」的稱號,是在諸葛孔明去世之後蜀國最後的名將了。諸葛亮曾經稱讚他道:「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諸葛亮可能會這裡面有吹捧的嫌疑,可是連他的對手鄧艾、鍾會對他的評價也很高,這就可以說明問題了。
「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這幾句話是鍾會曾經勸降姜維的時候寫的。
然而在鄧艾在吹噓自己的時候,也在說姜維的厲害:「姜維,自一時雄兒也。然與某相值,故窮耳。」等到蜀漢滅亡的時候,姜維於是轉向投降鍾會。因為姜維知道鍾會心存有謀反,於是慢慢唆使他,並且幫他一起起兵造反。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對姜維投降的評價到底是真是假說法都不一。
上面的這個問題的答案等到在姜維死後過了83年才終於有了一個結果。在公元346年的時候,在東晉出了名的名將桓溫率領軍隊滅掉了成漢政權。孫勝等人在進入成都之後發現了個驚人的秘密,在宮廷檔案庫裡放著一封姜維曾經在降敵之前寫給自己的後主劉禪的一封密信。
密信裡面所寫的內容十分簡單只有23個字「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雖然字數不是很多但是將姜維對蜀漢的忠誠完全展現出來了。在文章的前面曾提到鍾會有反心,是因為這個人帶兵時間並不是很長,所以在整個大軍中沒有自己的黨羽。如果他真的就想造反的話是孤掌難鳴的,所以這時姜維的到來和支持無比重要。
劉禪因為一些原因很容易就投降了,可是姜維所在部門當時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失,所以他在降軍之中還是十分有號召力的。雖然他當時設計的計劃看起來非常完美,可是最後還是以失敗而結束了。
呂思勉是我國近代十分著名的史學家曾經在《三國史話》裡面非常客觀的評價了姜維「等諸葛亮死之後,蜀漢還剩下具有長達二十九年的命運。這二十九年的前十二年的總理國事的人是蔣琬;在這中間的七年是費禕;最後的十年才是姜維。蜀漢還在蔣琬、費褘手裡的時候他們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維曾經多次想大舉,可是費褘總想辦法裁製他,而且還不肯多給他兵馬來。一直等到費禕死後,姜維做自己的事才可以放手了一些,但是最後也沒什麼大功。而自己國家裡面的人都多多少少有些疲憊,所以當時有很多反對他行為的人。讀歷史的人很多都把蜀國的滅亡全部歸咎於姜維的用兵身上,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的。」
【參考文獻:《三國史話》】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