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周恩來說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背景
周恩來生於1898年,那時正是清朝末年,由於清政府的妥協,中國已經在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下淪為半殖民地。外國列強瓜分中國,許多地方變為外國人的天堂,而中國人被外國人奴隸。國家的貧弱不振,強烈地震撼著他的心。
二、生字詞過關
1.重點詞語
疑惑不解:因為有疑問而困惑不能理解。
為之一振:為:因;振;振奮。因此而振奮起來。文中指魏校長因為周恩來的回答而感到振奮。
難以忘懷:形容記憶深刻,不容易抹掉。
2.生字
左右結構:晰、振、胸、懷、效、顧、訓
上下結構:贊
獨體字:肅、凡、斥
書寫注意:肅
三、文章的學習重點
想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用小標題概括。提示:文中共寫三件事情。第一件:修身課上,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回答讓魏校長震撼和讚賞。【周恩來立志「振興中華」(詳細)】
第二件:初到奉天,伯父告誡周恩來由於「中華不振」,被外國人佔據的地方不能隨便去,周恩來對此疑惑不解。【周恩來耳聞「中華不振」(略寫)】
第三件:在被外國人佔據的地方,周恩來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外國人欺侮而無處說理,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周恩來目睹「中華不振」(詳細)】
2.思考:關於「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問題,其他同學是怎麼回答的?周恩來是怎麼回答的?周恩來的回答和其他人相比有什麼不同?
提示:對比,突出了少年周恩來胸懷大志,具有遠大的理想。
3.周恩來為什麼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呢?
1.周恩來耳聞「中華不振」;2.周恩來目睹「中華不振」。
4.讀14-17自然段,設想一下那位婦女可能在哭訴什麼?站在一旁的外國人又會說些什麼?周恩來當時是怎麼想的?
5.課文的主要內容講了什麼?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課文敘述了周恩來少年時代在奉天讀書時的事情,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被外國人佔據的地方受外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地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少年周恩來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啟發我們思考讀書的意義。
四、課外內容鞏固
課文多次出現「中華不振」這個詞語,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結合下面周恩來寫的詩,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釋義:氣勢豪邁的歌剛唱完,便東渡日本,為挽救國家危亡而精心研讀各種科學。十年苦讀是想為祖國和人民做一番大事業,即使理想無法實現,投海殉國也是英雄。
寫下此時原因:
周恩來立下如此志向,是因為他目睹了中國貧窮落後、多災多難、飽受欺凌的社會狀況,他認識到只有學習更多的知識,才能找到拯救中國的方法。
2.小練筆:
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而讀書,你的回答是什麼?想一想,寫下來,注意寫清楚理由。
參考答案:我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讀書!雖然我的祖國已經日益強大,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我要努力讀書,掌握尖端科學知識,成為像錢學森、錢三強、竺可楨那樣為國家科技發展作貢獻的人。我要努力讀書,報效祖國,讓我的祖國更加富強,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早日實現中國夢。
五、教師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