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就以死為榮,以死為榮,以死為榮。從古到今,人們都有入土為安、以死為生的觀念,慢慢的墓葬也不再是簡單的習俗,而是一種文化。風水寶地林立的帝王陵寢,異族名士埋葬在風景絕佳的地方。形制精巧、規模宏大的帝王陵,自然受到遊人的推崇,而隱藏在荒野中的古墓墳冢,也有好奇者前來參觀。北京的十三陵,埋葬了明朝十三個皇帝。
同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北京市西北部的昌平區天壽山,總面積達120多平方公裡。長陵的修建始於永樂七年(1409年),至明末年崇禎帝下葬思陵。歷時230多年,先後建成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總共安葬了十三個皇帝,二十三個皇后,兩個太子,三十個妃嬪,兩個太監。
明十三陵還沒有完全對外開放,定陵、長陵、昭陵都已對外開放,其餘的都關著門,埋藏著許多不為人所知的秘密。在今天為大家介紹悼陵的時候,很多朋友一定會問,十三陵裡沒有悼陵啊?由於這裡是后妃的墳場,不是皇陵,所以名聲不大,不知不知也不足為奇。哀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第一座陳氏王后墓。嘉靖七年,病逝於此。陳王后最初的諡號是「哀靈」,因此,在她的墓葬完成後,又被稱為「哀陵」。
「哀靈」其實是個很不好的諡號,是因為陳皇后在宴會上當眾頂撞嘉靖帝,摔碎自己的酒杯,奪門而出,很不給皇帝面子。最終還因為自己的呂莽而擔驚受怕,終日鬱鬱寡歡,最後因腹中有胎兒大出血而死。他死後,嘉慶還對他十分氣憤,於是給他封了一個「悼靈」的諡號。因此這個墓園也叫「悼陵」。
隨後嘉慶皇帝也覺得有些過火,在大臣的建議下,將嘉慶的諡號改為「孝潔」。嘉靖皇帝死後,隆慶帝把陳皇后抬到永陵地宮。自陳皇后遷居後,這座「悼陵」便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荒廢之旅。一直到萬曆時期,這裡有嘉靖皇帝的三個妃子,分別是沈、文和盧三妃。但悼陵的原名並未改變,悼陵監的名字至今仍存。
如今殘存的悼陵,原來的殿宇早已坍塌,現在只剩下一塊碑刻。室內的松柏十分繁茂,依然保留著往日的風採。儘管如此,悼陵仍是十三陵七座妃子墓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悼陵監已經不再只是一個陵監了,由最初居住在這裡的守陵人繁衍成一個幾百人的村莊。現在,這座祭陵被紅牆圍住,四周還掛著鐵絲網,可以說是戒備森嚴,任何人不得接近。
由哀陵也可以看出,嘉靖皇帝的心並不狠。陳皇后的遭遇讓我想起乾隆的烏拉那拉皇后,都是因為吃醋惹皇上生氣。後宮女吃什麼醋啊,能活著就好了。在那個禁宮深處,悲痛和悽涼,孤獨和孤獨的女人的生活,實在是太悲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