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要想成就大事業,必須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行常人之所不能行。中國歷史上,勾踐有臥薪嘗膽的故事,韓信有胯下之辱的故事…都是前人忍辱而成就了大事業的典型。
忍辱力根據個人的定力的高低,有大有小,有強有弱,有長有短。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是為了個人之仇而忍辱,雖然成就了他報仇的願望,以佛法來分析,以境界來看是小忍,以定力來看,是弱忍,以時間來看是短忍。
佛教修忍辱,是要達到無我之境,覺悟「五蘊皆空」,所以比起世間之忍來說,它是大忍、強忍、長忍。
很久很久以前,釋迦牟尼在一個偏僻的山洞裡面坐禪。有一個叫做「歌利王」的暴君帶著一群宮峨彩女來到山中遊玩,國王遊倦了就睡覺了。那一群年輕的女人就四散玩樂採花,發現了山洞裡面的坐禪人。
釋迦牟尼當時已經出定,他修苦薩道,為了斷除她們的貪慾,為她們法。忽然國王醒來了,到處尋找身邊那些美女,看到都在圍著一個年輕男人,不禁大怒,舉起手中的寶劍說:「你用什麼幻術,引誘我的女人?」
釋迦牟尼說:「我嚴守清淨戒律,早就沒有汙染的心了。「」
國王說:「你得阿羅漢果了嗎?」
他回答:「沒有。」
國王又問:「你得斯陀含果了嗎?」
國王說:「你現在這樣年輕,既然沒有正果,就一定有貪慾,為何私自引誘我的女人到這偏僻的地方來?」
他回答說:「我雖然還有一些欲望的缺點,但是我內性已經沒有色心。」
國王說:「仙人鍊氣,不食人間煙火,見女色尚且還有貪戀,何況你正年輕?」
他回答:「見色不貪,不因為服氣食果,是因為心裡常常想著人生無常和身體不淨的緣故。」
國王說:「你輕慢誹詩仙人,說什麼持戎呢?」
他回答:「有嫉妒才會誹謗,沒有嫉妒哪來的誹謗?」
國王問:「什麼叫做戒?」
他說:「忍辱為戒。」
國王就用劍砍斷他的手、足、耳、弄,問:「能忍嗎?
他回答:「假使大王把我殘剩身體分割如微塵,我最後仍舊能忍,不起恨心。」
眾人爭相勸阻,可國王憤怒得失去理智,拿劍亂砍。天上的護法四大天王大怒,金剛砂像暴雨一樣落下。國王見狀非常恐怖,趕快跪下來,長久地向釋迦牟尼懺悔謝罪。
釋迦車尼說:「如果我心中真的沒有一絲恨意,就讓我的身體恢復如故。」
話一說完,身體即恢復如故。他又發願說:「我於來世先度大王!」後來釋迦牟尼成佛,去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位就是橋陳如,他的前身就是這位歌利王。
佛說:「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要成就正果,就得先忍辱負重,接受各種歷練和考驗。試想,釋迦牟尼能修行到這種境界,是何等的氣量!正是這種「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的忍耐力,使釋迦牟尼最終修得了正果。
忍耐苦難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學會忍耐吧,就算沒有鮮花,沒有掌聲,只有痛苦、寂寞、清貧相伴,也要一直忍著走下去,直到成功!
蘇軾在《留侯論》中寫道:「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由此可見,自古以來,聖賢皆以忍耐為重要的品德。故而,要想成為「諸佛龍象」,就要有「先做眾生馬牛」的忍耐力。忍耐是一種智能、一種力量,更是一種慈悲,是一切成功必備的修養和武器。
能夠忍受雕刻和磨練的痛苦,才能有萬人膜拜的甜果;不能忍受被雕刻的痛苦,最後只能落得個被萬人踩踏的苦果。由此可見,只有經歷風吹雨打的考驗和苦難的磨練,才能品嘗到甜蜜的果實。
在忍耐的過程中,你會學到很多東西。當我們身處逆境,不管是什麼原因,也不管是怎樣的結果,你都應該微笑著面對,因為這樣才會使自己更堅強。也只有這樣,你才有機會超越他人、超越自己,才能真正變得越來越成熟,從而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