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才有常人所不能成

2020-12-08 歷史國學教堂

人生在世,要想成就大事業,必須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行常人之所不能行。中國歷史上,勾踐有臥薪嘗膽的故事,韓信有胯下之辱的故事…都是前人忍辱而成就了大事業的典型。

忍辱力根據個人的定力的高低,有大有小,有強有弱,有長有短。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是為了個人之仇而忍辱,雖然成就了他報仇的願望,以佛法來分析,以境界來看是小忍,以定力來看,是弱忍,以時間來看是短忍。

佛教修忍辱,是要達到無我之境,覺悟「五蘊皆空」,所以比起世間之忍來說,它是大忍、強忍、長忍。

很久很久以前,釋迦牟尼在一個偏僻的山洞裡面坐禪。有一個叫做「歌利王」的暴君帶著一群宮峨彩女來到山中遊玩,國王遊倦了就睡覺了。那一群年輕的女人就四散玩樂採花,發現了山洞裡面的坐禪人。

釋迦牟尼當時已經出定,他修苦薩道,為了斷除她們的貪慾,為她們法。忽然國王醒來了,到處尋找身邊那些美女,看到都在圍著一個年輕男人,不禁大怒,舉起手中的寶劍說:「你用什麼幻術,引誘我的女人?」

釋迦牟尼說:「我嚴守清淨戒律,早就沒有汙染的心了。「」

國王說:「你得阿羅漢果了嗎?」

他回答:「沒有。」

國王又問:「你得斯陀含果了嗎?」

國王說:「你現在這樣年輕,既然沒有正果,就一定有貪慾,為何私自引誘我的女人到這偏僻的地方來?」

他回答說:「我雖然還有一些欲望的缺點,但是我內性已經沒有色心。」

國王說:「仙人鍊氣,不食人間煙火,見女色尚且還有貪戀,何況你正年輕?」

他回答:「見色不貪,不因為服氣食果,是因為心裡常常想著人生無常和身體不淨的緣故。」

國王說:「你輕慢誹詩仙人,說什麼持戎呢?」

他回答:「有嫉妒才會誹謗,沒有嫉妒哪來的誹謗?」

國王問:「什麼叫做戒?」

他說:「忍辱為戒。」

國王就用劍砍斷他的手、足、耳、弄,問:「能忍嗎?

他回答:「假使大王把我殘剩身體分割如微塵,我最後仍舊能忍,不起恨心。」

眾人爭相勸阻,可國王憤怒得失去理智,拿劍亂砍。天上的護法四大天王大怒,金剛砂像暴雨一樣落下。國王見狀非常恐怖,趕快跪下來,長久地向釋迦牟尼懺悔謝罪。

釋迦車尼說:「如果我心中真的沒有一絲恨意,就讓我的身體恢復如故。」

話一說完,身體即恢復如故。他又發願說:「我於來世先度大王!」後來釋迦牟尼成佛,去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位就是橋陳如,他的前身就是這位歌利王。

佛說:「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要成就正果,就得先忍辱負重,接受各種歷練和考驗。試想,釋迦牟尼能修行到這種境界,是何等的氣量!正是這種「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的忍耐力,使釋迦牟尼最終修得了正果。

忍耐苦難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學會忍耐吧,就算沒有鮮花,沒有掌聲,只有痛苦、寂寞、清貧相伴,也要一直忍著走下去,直到成功!

蘇軾在《留侯論》中寫道:「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由此可見,自古以來,聖賢皆以忍耐為重要的品德。故而,要想成為「諸佛龍象」,就要有「先做眾生馬牛」的忍耐力。忍耐是一種智能、一種力量,更是一種慈悲,是一切成功必備的修養和武器。

能夠忍受雕刻和磨練的痛苦,才能有萬人膜拜的甜果;不能忍受被雕刻的痛苦,最後只能落得個被萬人踩踏的苦果。由此可見,只有經歷風吹雨打的考驗和苦難的磨練,才能品嘗到甜蜜的果實。

在忍耐的過程中,你會學到很多東西。當我們身處逆境,不管是什麼原因,也不管是怎樣的結果,你都應該微笑著面對,因為這樣才會使自己更堅強。也只有這樣,你才有機會超越他人、超越自己,才能真正變得越來越成熟,從而有所成就。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最能忍的三個人,忍常人所不能忍,堪稱「忍者」
    作者:笑林趣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總是教導人們要學會「忍讓」,「忍」似乎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所必備的能力。但事實上,說來容易做來難,很多時候,我們都難以真正地做的「忍」。當然,我們畢竟是普通人,而非聖人偉人,做不到也情有可原。
  • 中國歷史上最能忍的3個男人,忍常人所不能忍,方能獲得成功
    忍字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非常難,特別是對於脾氣急躁的人,想做到「能忍自安是非常困難的,很多人都會因一時衝動而犯錯誤。自古以來,凡是能成就一番大業的人,無疑都是有名的「忍者」。在中國歷史上,能把隱忍做到極致的人並不多,有三個人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了,這3個人分別都是誰呢?
  • 歌舞伎世家光鮮的背後,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及的困苦!
    也許我們早已記不太清,但是,藤間齋的2歲卻是讓人為之心疼。而除了練習歌舞伎的舞蹈,幼年的藤間齋還要反覆的背大段大段的臺詞,練習正坐坐到雙腿發麻。等藤間齋從孩童成長為少年時,11歲的他已經能夠完成歌舞伎的整套表演,這個過程有多辛苦,也許只有藤間齋自己才能夠體會。
  • 佛為什麼說萬物都是不存在的?《金剛經》離相寂滅分第十四品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忍辱波羅蜜;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能容常人所不能容的智慧這時候,須菩提聽聞了金剛經,深刻理會了其中的真諦,禁不住感激涕零地對佛說:「世間稀有的世尊,佛陀說如此奧妙的佛法經典,這是從我得到開慧眼以來,從未聽過如此經典的佛法。
  • 佛法:佛所說的宇宙範圍有多大?
    佛法也說人生觀和宇宙觀,人生觀是指人的正報,這個正報身會有許多的煩惱,煩惱來自人所造的業,這些業是苦因,也是人被束縛的工具,不同的造作生起不同的業,這個業使眾生當前所受的苦,不同的分別業帶來的三苦,八苦,讓眾生在苦中不自由,無法自己做主,不同的正報身帶來不平等的地方。
  • 《天道》中,丁元英說: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是什麼意思?
    《天道》中,格律詩第一次股東擴大會議在王廟村舉行,在這次會議上,丁元英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能忍,能和忍之間就是生存家間,比別人能幹,比別人能忍,拼到最後,只要比別人多一口氣,活下來的就是你。
  • 善導和尚楷定古今,所說等同佛說
    但是,所謂「術業有專攻」,在淨土宗這方面,沒有誰比善導和尚更了解眾生往生的方法。所謂往生之道,善導和尚說得非常清楚,他楷定古今,把稱名稱為「正定之業」,因為「順彼佛願故」。善導和尚說他是罪惡生死凡夫,但他不是普通凡夫,他是有特別任務、特別示現的凡夫。為什麼?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化身成一個凡夫,但不是真的凡夫,他來也沒有顯現聖人之相。這就有「本地」和「垂跡」之說。
  • 戒律裡是說不能養貓狗一切畜獸,但佛並沒說不能向畜生行布施救護
    現在有一些學佛的人說,戒律裡面有規定,學佛的人不能養貓狗,不能養寵物,所以見到那些流浪貓、流浪狗之類的,也不能給它們飯吃,更不能收留它們,甚至見到它們還要把它們趕走!還有人說不能與三惡道的眾生結緣,跟三惡道的眾生結緣,這些眾生會把我們也拉下水,障礙我們修行,所以也不能和畜生結緣!
  • 有以下幾種性格特徵的人,下一個有錢人就是你
    能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忍常人不能忍之事。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苦是一種鍛鍊,它會完善人的品格,會磨練人的意志,也會打造人的生存本領。就拿亞洲首富李嘉誠來說吧。他不到15歲就輟學,在一家塑料貿易公司打工,每天工作16個小時。
  • 佛教淨土有許多種,修行佛法的你,知道禪宗所說的淨土在哪裡嗎?
    在淨土宗的經典《阿彌陀經》中告訴大眾說西方極樂淨土在「十萬億佛土以外」,距離我們有多遠呢?「十萬個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之遠的距離,在常人想來很遠,可是佛祖告訴我們,從法性而言,只要信願行三力俱足,彈指間即可通達彼處。
  • 《道德經》:得道之人有哪些常人不能及的特質?是怎麼做到的?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上一講我們學習了本章的第一個要點,得道之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老子通過一系列的比喻,勉強給我們描繪了得道之人的樣子。
  • 歷史上最能忍的三個人,第三位忍死了諸葛亮,第一無人不服!
    在歷史上,有關忍耐的諺語數不勝數,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中國人還常說:「你別動氣,動氣就傷了和氣;你別生氣,生氣就壞了元氣;你別逗氣,逗氣就破了財氣;你若忍氣,忍氣便能神氣。」 這都可以看出,忍耐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 忍一時風平浪靜,你咋不忍?退一步海闊天空,憑啥我退?
    蘇軾在文章中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留侯論》原文蘇軾這段話意思是說:自古以來,凡是被稱作豪傑的能人志士,都有常人所不具備的節操,能忍常人不能忍之事的度量
  • 火影忍者:為何大蛇丸說二代火影才是忍界的罪人?真的如他所言?
    扉間雖然發明了不少禁術,但也是他定義了禁術,扉間認為飛雷神、多重影分身之術等禁術並不適合一般人修煉會對人身體健康產生影響,還有像穢土轉生這種有違倫理的,都被扉間用捲軸記錄下來然後封存到木葉禁術室。這就意味著扉間並不是想傳播這些術,我們不能把戰爭怪罪到發明槍炮的人身上。
  • 說一說佛的四無所畏(70)
    哪怕是質疑,也是他的根性之使然,有什麼好計較的呢?因為這個讀者的示現,令我對法華法義有了更進一步的思索,解除了更多的微細惑,對自己的覺知也更深刻了一些。三、說障道無所畏,又稱障法不虛決定授記無畏、說障法無畏。已經證得化身圓滿的如來,具足一切種智。
  • 真正有本事的人,忍得下這三種不「如意」
    很多人到中年感嘆說,自己的人生大戲本來開局很好,結果恢弘磅薄的《漢武大帝》硬是演繹成了《馬大帥》,而有些人則是悲劇演繹成了偶像勵志劇。這裡面的差別就在於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否能忍。 在漫長無比的人生劇本裡,我們需要明白,若想人生恢弘磅礴除了必須要做一個沉穩、低調有城府之人,能忍下這三種"不如意",才能一路開掛擁有燦爛輝煌的人生。
  • 佛陀所說,為什麼十方世界的佛陀都會讚嘆無量壽佛?
    《彌陀經疏鈔》說:「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稱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淨宗八祖蓮池大師這一句「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和淨宗九祖所說的「得生與否,端賴信願之有無」,皆為無上之開示,乃淨土宗之心髓,正與經文所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完全一致。
  • 楞嚴咒是佛頂化佛所說,微妙殊勝不可思議
    楞嚴咒的名字叫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是佛教中最長的咒,世上只要有一人會誦此咒,佛法就存在。楞嚴咒是佛陀親口宣說之咒,為一切咒之王,每句皆為以往諸佛及神聖成道心咒之結晶,誦時能得諸佛灌頂,感動一切法界。
  • 天親菩薩說,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為何感覺佛未滿我願?
    第二重,我願往生之依據,依據在《淨土三經》裡。「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第三重,願生之由。說明所願生的淨土是怎樣的真實功德之相,以及如何生起願生之心,為「願生」提供系統的理論依據。第四重,普共往生。「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天親菩薩作論,目的就是讓所有眾生一起往生極樂。
  • 三國演義中,四個最能忍的人,最成功的忍者卻是他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三國中,英雄無數,最能忍的才是最牛叉的人,接下來一起認識一下最能忍的幾個人。劉備劉備在三國中應該是最心機的忍者,最沒實力、最沒背景的劉備就憑著一頂「漢室宗親」的破帽子,和關羽、張飛、諸葛亮,一路跌跌撞撞而三分天下,不得不讓人佩服,個人認為劉備成功的最大原因在於他的性格,和他的「心機」,劉備最大的特點,是隱忍,是忍常人所不能忍,心懷漢室,志在天下,大家可以想想劉備的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