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2021-01-09 瀟湘晨報

a)自發x射線拉曼散射的受激原子分布。 b)受激x射線拉曼散射的增激發態原子分布(窄線)。

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

觀察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1921年,愛因斯坦因發現光的量化,即光子作為光粒子流與物質相互作用,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從量子力學的早期開始,人們就知道光子具有動量。原子對光子的吸收和發射是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自1960年代以來,強雷射束的出現推動了所謂的「非線性光學」的發展。於是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用X射線代替可見光來操作非線性光學系統,即將非線性光學擴展到X射線光譜域。但由於非線性效應難以捉摸的性質,儘管理論概念數十年前就已提出,迄今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實現這一目標。隨著2017年位於漢堡的XFEL的投入使用,科學界朝著這一目標更近了一步。

最近,德國柏林馬克斯·波恩非線性光學和超快光譜研究所(MBI)、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和位於漢堡的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光子反衝成像」技術,用來觀察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技術可以區分X射線範圍內的自發和受激拉曼散射(SRS),使得人們幾乎可以對單個原子上受激拉曼散射進行自由地研究。相關的理論分析和實驗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為了測量實驗中激發原子的散射,研究人員將準直的氖原子超聲束與XFEL光束成直角相交。當X射線光子的能量與氖的俄歇躍遷能量發生共振時,瞬態激發原子會受到自發拉曼散射的影響。優化X射線的強度和光子能量,則瞬態激發原子在自發衰減之前會與另一個具有適當光子能量的XFEL光子相互作用,產生受激拉曼散射,並沿入射光子的方向發射光子。此過程需要來自X射線的兩個光子,因此是非線性的。由受激拉曼散射引起的激發原子基本上不會發生偏轉,在檢測器上顯示為一條銳利的直線。

有望更好地了解原子級化學反應論文第一作者,柏林馬克斯·波恩研究所的烏利·艾希曼教授解釋說,在受激拉曼散射過程中,兩個光子沿與兩個入射光子完全相同的方向離開原子,原子不改變其動量,也不改變其飛行方向。這與更頻繁的線性過程截然不同。在線性過程中,首先吸收一個光子,然後發射另一個光子。由於發射的光子通常以不同的方向發送,因此原子發生偏轉。通過觀察原子的飛行方向,研究人員能夠清楚地將X射線激發的拉曼過程與其他過程區分開。

XFEL的麥可·邁耶博士解釋說:「如果將來我們將新方法與不同波長的X射線脈衝一起使用,就會帶來特殊的可能性。」具有不同波長的X射線脈衝可以專門處理分子中的單個原子,因此可以詳細了解分子中電子的波函數隨時間變化的方式。這為研究非線性X射線過程建立了非常有前途的分析技術。

長遠來看,科學家們還希望藉助定製的雷射脈衝對其產生影響。烏普薩拉大學的賈恩-埃裡克·魯本森教授說:「我們的方法有望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來甚至可能影響它們。」

(原題為 光子反衝成像: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來源:科技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圖源:中科院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新媒體工作組光學顯微技術可以將微米甚至納米量級的微小物質及結構展現在我們面前,是我們打開微觀世界大門,觀察細胞組織和生物微環境的鑰匙。幸運的是,在種類繁多的顯微技術中,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FLIM)具有對生物大分子結構、動力學信息和分子環境等進行高分辨高精度測量的能力,因此其重要性日漸提升,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物學研究及臨床診斷等領域。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隨著超短脈衝雷射技術的飛速發展,超強飛秒雷射的光場能量在時空中的高度集中,使得聚焦後的雷射場強度可以遠遠超過原子內部庫侖場(I>1016W/cm2)。對於如此強的雷射場的自旋態-軌道態及其耦合,可以調控強光與物質的許多非線性相互作用過程。
  • 新顯微技術觀察活體細胞 敏感度增至七倍
    日本科學家最近發明了一種顯微鏡成像方案,在現有光學顯微鏡硬體的基礎上,也無需額外的螢光染料,即可將觀測細胞的精確度增加到現有技術的七倍,有助於實時觀測細胞內外病毒活動的情況。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新型癌症成像技術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進展
    隨著癌症研究的不斷創新發展,不斷湧現的新型癌症成像技術也在幫助科學家們對癌症進行更為快速的診斷,並且更加容易幫助尋找最具潛力的癌症新藥並將新藥推向臨床試驗;其中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們就走在了這一領域的前沿
  • 守護聆聽的美好 奧林巴斯光學顯微技術助力聽力損失逆轉
    細胞研究的進展離不開先進顯微技術的支持,作為生命科學顯微鏡的領先製造商,奧林巴斯從1919年第一臺「旭」號顯微鏡問世開始,不斷將各種先進的光學技術應用於生命科學領域,研發出的正置、體視、倒置、共聚焦、多光子和超解析度顯微鏡系統,為諸多應用提供創新光學解決方案。
  • 2020世界光子大會暨第九屆國際應用光學與光子學技術交流大會(AOPC...
    、專家、企業家聚集一堂,聚焦核心技術創新、超結構光電子、光電子產業技術與發展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與研究。崔鐵軍院士為獲獎者頒發了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第六屆科技創新獎、科技進步類三等獎:化學氣體紅外光譜成像技術,申報單位昆明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主席完成人鄭為健等;基於地理坐標系的姿態角光學跟蹤測量技術,申報單位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張俊傑等
  • 放大率3.3倍,發現細胞內天然生物放大鏡,可用於亞波長成像!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前沿科技#系列徵文光學顯微鏡和鑷子可以在微尺度上成像和操縱物體,應用於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然而,光學解析度受到衍射極限的限制,因此顯微鏡和鑷子都不能直接成像和操縱納米物體。等離子體/光子納米鏡和納米除溼器等新興技術的目標是實現納米尺度的解析度,但高折射率材料結構容易對納米尺度的生物特異性造成機械和光熱損傷。在發表在《光:科學與應用》上的一項研究中,中國納米光子學研究所的李玉超(音譯)及其同事開發了一種光學顯微鏡系統。
  • 你用光子給自己「美圖」 科學家用繆子「透視」龐然大物
    生活中的拍照更完整的說法或許是:讓光子的軌跡投射出人或美景的影像。不止光子,利用電子、正電子、質子等各種粒子的成像技術是人們「定格」的常用方法,經常被用來反應微觀、宏觀、緻密、疏鬆等不同特點的世界。  《自然》網站最近登載了一種全新的粒子成像方法。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綜述背景絕大部分螢光分子都是螢光偶極子,其光子吸收效率受激發光的偏振方向調製,它們發出的螢光也是偏振的。作為光的基本物理屬性,螢光偏振在生物學研究中獲得廣泛應用。通過螢光偏振顯微術(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Microscopy, FPM),可以在測量螢光探針強度的同時測量偶極子的方向。
  • 原子內部幾乎全是空的,但為什麼人體是實實在在的?
    如果我們觀察自己的身體是由什麼組成的,在更小、更基本的層面上,我們會發現體內有一個完整的微型宇宙結構。我們的身體由器官組成,而器官又是由細胞組成,細胞含有細胞器,細胞器由分子組成,分子本身是由單個原子鏈連接在一起。
  • 《Science》:使用雷射首次實時捕獲漫遊分子片段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研究人員開發了實時捕捉漫遊分子片段的方法。使用時間分辨庫侖爆炸成像(CEI),在超快時間尺度上對典型的甲醛解離反應中的單個「漫遊者」進行直接成像。對所有關鍵實驗步驟進行高級第一性原理模擬,可識別出獨特的漫遊籤名。通過使用高度敏感的CEI方法,可在宏大背景中發現罕見的隨機事件並進行觀察。
  • 先進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揭露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的製程細節
    主動反應與氧化層WziEETC-電子工程專輯上述這些結構由多層只有數奈米厚的薄膜組成且化學組成非常相近;採用傳統電子顯微鏡觀察方式,容易受限於成像對比差異度低,使得多層結構難以清楚觀察,更遑論後續的材料分析。
  • 利用三維成像技術構建「全息投影」微體化石
    其中既有我們熟知的幾十米高的恐龍化石,也有肉眼難以觀察到的胚胎,微生物的微體化石甚至不足1mm,還有以微米為單位的超微化石。從第一次用肉眼直接觀察化石形態,到用相機拍攝標本,再到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獲得化石表面的精細結構,我們一直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化石信息,隨著科技的進步,化石的研究方法也越來越先進。我們可以發現,化石研究總是離不開化石圖像的獲取。
  • 思特威專業嗎 專注於高端成像技術的創新與研發
    而圖像傳感器技術的不斷提升也將為包括DMS在內的智能座艙系統帶來更高的安全性和場景適用性。近日,技術領先的CMOS圖像傳感器供應商思特威科技(SmartSens),重磅推出了全新130W像素全局快門圖像傳感器——SC133GS,此次發布的SC133GS採用2.7μm像素及1/4″光學尺寸,可賦能DMS系統有效監測駕駛員駕駛狀態,時刻關注行車安全。
  • Nat Methods解讀:科學家開發出新型成像技術 或能揭示細胞骨架蛋白...
    2020年8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骨骼幫助機體移動時,細胞中骨架樣的細絲同樣能夠幫助細胞結構移動,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ethods上題為「Actin chromobody imaging reveals sub-organellar actin dynamic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成像方法
  • 基於光場調控技術的高度局域超手性光場產生方法
    該項工作為高性能圓偏二色成像技術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122, 223901 (2019)]上。手性是物體的三維特徵,具有手性的物體的鏡像與其本身無法重合。如果兩個手性分子,化學結構相同且互為鏡像,但是兩者又不能重合,就可以稱它們互為手性異構體。
  • CRIMSON項目開啟:新一代雷射顯微鏡指日可待
    原標題:CRIMSON項目開啟:新一代雷射顯微鏡指日可待   研究人員本周開始了CRIMSON項目的工作,該項目旨在開發先進的雷射相干拉曼散射顯微鏡。
  • 光子準粒子: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光的發射和吸收——原子、分子和固體中的電子以及自由電子——構成了許多成熟和新生技術的基礎。例如現代光譜學、雷射、X射線源、發光二極體、光電二極體、太陽能電池,高能粒子探測器和先進的顯微鏡方法。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根本上是量子電動力學描述的,在許多情況下,這種相互作用被描述為電子的量子躍遷,並伴隨著真空中電磁場的量子發射、吸收或散射(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