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3日,官方估計全球新冠確診人數超過1800萬,死亡人數接近70萬。過去的一周全球日均增幅仍然超過25萬,而日均死亡人數持續增長達到5700,為過去一季度以來最高。分國家來看,美國的確診總人數仍然大幅領先其他國家,印度成為過去一周增長第二快的國家。
將過去一周各國日均新增新冠確診人數和該國的歷史峰值相比,有26個國家處於歷史峰值,同時有33個國家處於歷史峰值的80%以上。
羅漢堂的全球疫情經濟追蹤體系(PET)顯示,截至7月31日,在132個被追蹤的經濟體中,進入恢復期的為73個,60個國家仍處於應對或低谷期。恢復期國家中確診病例顯著增加是本周疫情最大的特點;少數高收入國家,例如日本和澳大利亞,因為新的疫情反覆從恢復期退回到低谷期,全球處於低谷期國家的經濟總量反超恢復期國家。
過去一個多月來經濟活動水平恢復乏力的趨勢沒有改善,在一些地區,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及西亞地區,甚至有明顯降低。
新冠檢測是控制大流行中至關重要的技術和政策工具。測試一方面可以檢測出受感染的個體,尤其是發現可能高達45%的無症狀感染者;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哪些感染個體在恢復,從而更充分掌握疫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進展。諾貝爾獎得主保羅.羅默6月份和羅漢堂就疫情經濟的交流中,尤其強調了測試的重要性,相比目前遭受的經濟損失,檢測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他建議在美國這樣的發達經濟體實施每兩周一次的全民檢測。但從全球範圍來看,檢測能力的南北差異是一個更關鍵的難題,是當前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核心原因之一。
截至7月底,全球非營利組織創新性新診斷基金會已經追蹤到了來自全球各國不同的公司和實驗室的超過760種檢測工具。富裕國家有更強的研發能力和購買力,有更大的優勢首先使用檢測工具和試劑。通過對87個國家的新冠檢測數據的追蹤,發現疫情發展半年多以來,全球檢測能力的長足進步主要發生在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國家,其人均檢測數始終比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高5-10倍,甚至更多。
截至2020年8月3日,檢測水平達到10%左右的國家全部是高收入和部分中高收入國家。而且,通常檢測水平比較高的國家確診人數比例較高同時陽性率較低,意味著這些國家的潛在病毒攜帶者的檢出率更充分。
可以檢測到早期病毒感染的測試有兩種:核酸測試和基於病毒抗原的測試。前者可檢測病毒核酸,後者可檢測病毒蛋白的冠狀突觸。能夠應對當前疫情的理想測試必須同時具備足夠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使其具有臨床意義,並且價廉易用,可以被每個國家大規模應用。目前發展中國家一直依賴的核酸測試過於複雜且昂貴。例如,在美國政府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發展局資助下,Cepheid研發的新冠測試價格接近20美元每次,完全超過很多發展中國家人均每天生活費不足兩美元的支付能力,因此無國界醫生組織呼籲這類公司將價格降到5美元以下。但相對便宜的抗原測試一方面敏感度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對主要研發公司吸引力不足。(經濟日報記者 徐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