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複製約全球經濟恢復 中低收入國家遭遇檢測能力不足瓶頸

2020-12-04 經濟日報

截至8月3日,官方估計全球新冠確診人數超過1800萬,死亡人數接近70萬。過去的一周全球日均增幅仍然超過25萬,而日均死亡人數持續增長達到5700,為過去一季度以來最高。分國家來看,美國的確診總人數仍然大幅領先其他國家,印度成為過去一周增長第二快的國家。

將過去一周各國日均新增新冠確診人數和該國的歷史峰值相比,有26個國家處於歷史峰值,同時有33個國家處於歷史峰值的80%以上。

羅漢堂的全球疫情經濟追蹤體系(PET)顯示,截至7月31日,在132個被追蹤的經濟體中,進入恢復期的為73個,60個國家仍處於應對或低谷期。恢復期國家中確診病例顯著增加是本周疫情最大的特點;少數高收入國家,例如日本和澳大利亞,因為新的疫情反覆從恢復期退回到低谷期,全球處於低谷期國家的經濟總量反超恢復期國家。

過去一個多月來經濟活動水平恢復乏力的趨勢沒有改善,在一些地區,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及西亞地區,甚至有明顯降低。

新冠檢測是控制大流行中至關重要的技術和政策工具。測試一方面可以檢測出受感染的個體,尤其是發現可能高達45%的無症狀感染者;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哪些感染個體在恢復,從而更充分掌握疫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進展。諾貝爾獎得主保羅.羅默6月份和羅漢堂就疫情經濟的交流中,尤其強調了測試的重要性,相比目前遭受的經濟損失,檢測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他建議在美國這樣的發達經濟體實施每兩周一次的全民檢測。但從全球範圍來看,檢測能力的南北差異是一個更關鍵的難題,是當前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核心原因之一。

截至7月底,全球非營利組織創新性新診斷基金會已經追蹤到了來自全球各國不同的公司和實驗室的超過760種檢測工具。富裕國家有更強的研發能力和購買力,有更大的優勢首先使用檢測工具和試劑。通過對87個國家的新冠檢測數據的追蹤,發現疫情發展半年多以來,全球檢測能力的長足進步主要發生在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國家,其人均檢測數始終比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高5-10倍,甚至更多。

截至2020年8月3日,檢測水平達到10%左右的國家全部是高收入和部分中高收入國家。而且,通常檢測水平比較高的國家確診人數比例較高同時陽性率較低,意味著這些國家的潛在病毒攜帶者的檢出率更充分。

可以檢測到早期病毒感染的測試有兩種:核酸測試和基於病毒抗原的測試。前者可檢測病毒核酸,後者可檢測病毒蛋白的冠狀突觸。能夠應對當前疫情的理想測試必須同時具備足夠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使其具有臨床意義,並且價廉易用,可以被每個國家大規模應用。目前發展中國家一直依賴的核酸測試過於複雜且昂貴。例如,在美國政府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發展局資助下,Cepheid研發的新冠測試價格接近20美元每次,完全超過很多發展中國家人均每天生活費不足兩美元的支付能力,因此無國界醫生組織呼籲這類公司將價格降到5美元以下。但相對便宜的抗原測試一方面敏感度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對主要研發公司吸引力不足。(經濟日報記者 徐惠喜)

相關焦點

  • 疫苗之後,經濟何時重回「正軌」?全球不同步的時間線
    其次,疫情再度爆發後,多國政府曾寄希望於收緊社交隔離措施以限制病毒擴散,但遭到了大量厭倦社交隔離和經濟蕭條的民眾反對,社交隔離措施實行阻力越來越大。最後,如果全球疫情不消退,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疫情控制較好的國家仍要消耗大量社會資源「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因此,通過大規模有效疫苗接種形成群體免疫,已成為讓全球經濟生活重回正軌的關鍵。
  • 彭文生:疫苗之後,經濟何時重回「正軌」?全球不同步的時間線
    高低收入國家先後有別如同疫情初期全球口罩供不應求一樣,疫苗在上市初期是稀缺資源,無法立刻滿足全球市場所有需求。但誰先獲得疫苗,誰就會獲得消退疫情的先機,這對2021年世界發展具有著重要的宏觀意義。在國際維度上,高收入國家2021年將最先獲得疫苗,而中低收入國家疫苗不足問題可能將持續到2021年底;在社區維度上,各國將普遍採取先高危人群後普通人群的接種路徑。
  • 專家熱議: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本屆論壇主題是「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張禮卿教授主持了論壇開幕式。張教授首先簡要闡述了本次論壇的背景。他指出,2020年人類經歷了罕見的大疫災,由於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仍處於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衰退之中。得益於大規模的紓困和刺激政策,加上疫苗研發出現了積極進展,主要經濟體的衰退已有所減緩,經濟開始恢復,但前景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面臨的短板制約
    本文字數:5395字閱讀時間:9分鐘從中期視角看,在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和蔓延的巨大衝擊和西方發達國家民粹主義催生的貿易保護主義激化的雙重背景下,中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依仗和依賴的全球貿易體系正在處於一個根本性的收縮、調整和重構的戰略過渡期,需要適度轉向內需驅動為主的內生型經濟發展模式
  • 檢測能力有限 埃及疫情病例一直「處於低位」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埃及官方公布的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一直在地區國家中處於低位。但近日,世界衛生組織東地中海區辦事處表示,包括埃及在內的部分國家採取的檢測辦法,導致了官方公布的新增病例數並不能完全反映疫情在該國發展的實際情況。
  • 深度|疫情下的全球經濟怎麼樣?IMF最新報告這樣展望……
    儘管今年全球經濟的萎縮程度有望減小,但IMF強調,今年仍將遭遇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下滑。IMF還估計,新冠疫情對全球產出造成的累計損失將從2020年-2021年期間的11萬億美元增至2020年-2025年期間的28萬億美元。「最亮的星」值得關注的是,IMF將中國視為今年唯一會實現正增長的國家。
  • 日本經濟明年恐難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即將過去的2020年,疫情肆虐全球,讓日本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經濟下滑之劇烈超過美國;展望2021年,日本經濟雖有望繼續緩慢復甦,但恐難以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今年前兩個季度,日本經濟按年率計算分別實際下滑2.1%和29.2%,二季度經濟下滑幅度之深成為有可比統計以來最大降幅。
  • 「救世主」疫苗來了,全球經濟加快復甦?
    由此可看出,多數老牌發達國家的GDP表現甚至要差於很多發展中國家,美國、法國、義大利及英國等國家目前確診人數仍在不斷激增,經濟運行短期內仍受挑戰。所以,儘管部分人不願意接種新冠疫苗,但新冠疫苗在全球普及接種是全球經濟恢復正常狀態的最重要一環。
  • 央行國際司青年課題組: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面臨變革
    非銀行金融機構期限錯配、高槓桿等風險凸顯,成為2020年3月全球金融市場暴跌的重要推動因素。低收入國家債務風險上升,需多管齊下妥善應對。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傷痕效應」疫情持續的時間和深度遠超最初預期,並引發經濟結構調整和資源重新配置,正在對經濟造成長期影響。
  • 美元體系成制約全球經濟復甦因素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對美元的依賴度達到了歷史新高,這一態勢將對全球經濟復甦造成負面衝擊。專家建議,長期來看要推進儲備貨幣體系改革。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對美元的依賴度達到了歷史新高,這一態勢將對全球經濟復甦造成負面衝擊。國際清算銀行日前公布了截至今年3月份的國際銀行業務統計數據。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升級的一季度,全球銀行跨境債權上升至33億美元。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非美國銀行對美國債權增幅達到了創紀錄的9500億美元。
  • 全球經濟2021年下半年才能進入實質性復甦
    唐建偉:疫情導致了二戰之後全球經濟最深度的衰退,眾多國家和行業遭受重創。預計全球經濟2021年將呈現出前低後高的「V型」走勢。陳衛東:2021年,預計疫情影響仍將在上半年延續,下半年全球經濟才能真正走向復甦。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預計在低增長、低利率、低投資中醞釀新力量、新趨勢和新秩序。
  • 第九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2020年12月18日,由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全球金融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共同主辦,雙威大學傑弗裡·薩克斯可持續發展中心、第一財經研究院和普華永道中國協辦的「第九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主題是「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 新冠病毒檢測遭遇瓶頸 美專家:爭奪物資猶如「飢餓遊戲」
    當地時間13日,《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人將不得不等待很長時間才能收到自己的新冠狀病毒檢測結果。由於測試周期長,因此美國無法像其他國家那樣使用測試跟蹤。隔離有效控制病毒傳播的核心策略:「如果要控制病毒,最重要的是速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專家克裡斯特爾·沃森(Crystal R.
  • 獨家專訪滙豐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亨利:經濟復甦速度取決於疫情防控情況
    全球經濟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遭遇打擊,當前,歐美多國已逐步開始復工復產,重啟經濟。那麼,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將如何發展?滙豐銀行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珍妮特·亨利(Janet Henry)在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時表示,預計2020年全球GDP將萎縮4.8%。
  • 法國債務積累制約經濟復甦步伐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法國政府近日啟動了大規模經濟復甦計劃,希望儘快提振經濟增長,並以此為契機推動經濟領域的數位化與環保轉型。不過,隨著公共債務持續積累,嚴重的財政問題將制約法國經濟復甦步伐。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後的艱難經濟形勢,法國政府近期啟動了大規模經濟復甦計劃,希望儘快提振經濟增長,並以此為契機推動經濟領域的數位化與環保轉型。與此同時,由龐大公共支出支撐下的經濟救助與復甦計劃也帶來了嚴峻的財政問題,公共債務持續積累,將嚴重製約「後疫情」時期經濟復甦的步伐。
  • 全球疫情及其應對:經濟、安全及認同
    擺脫危機的過程可能是W型的:在連續的經濟復甦和新疫情之間長期振蕩,結果逐步建立一種「新異常」。最近的威脅越來越「非傳統」,如恐怖主義和疫情,傳統的軍隊不能很好地防禦。甚至一些美國軍隊的長期堅定支持者現在也呼籲徹底重新分配資源,從傳統能力轉向非傳統能力。
  • 應對疫情對經濟影響,穩就業和惠民生政策需加強—新聞—科學網
  • 陳志武:疫情加劇民粹主義 中國科技巨頭需反壟斷的制約
    來源:澎湃新聞專訪陳志武:疫情加劇民粹主義,中國科技巨頭需反壟斷的制約澎湃新聞記者 蔣夢瑩2020年的一場疫情造成全球經濟進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之中,2021會好嗎?世界銀行在半年度《全球經濟展望》中表示,全球經濟反彈的速度將稍慢於此前預期。
  • 河南社科名家訪談錄|耿明齋:河南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是創新能力不足
    河南大學資深教授、經濟學院名譽院長。 國家教學名師、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 「鄭汴一體化」首倡者。 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專家組核心成員。
  • 《2021年經濟金融展望報告》:2021年全球經濟將呈現「三低、三新...
    《2021年經濟金融展望報告》首先指出,2020年全球經濟遭遇疫情衝擊陷入深度衰退,全年經濟大起大落。報告預計,三、四季度全球GDP增速將分別為29.5%和-5.3%,全年GDP增速為-4.9%,同比下降7.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