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文物乃國寶中的國寶,嚴禁出境展覽,發現者被獎勵五雙白手套

2021-01-07 格子說歷史

引言

正所謂「黃金久淹在泥沙,有日開藏世共挎。」有一些珍貴文物經過歷史千年的掩埋,見證了上古時期的歷史,使得人們不得不對這些先輩們的文化肅然起敬。

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有的時候並不是以絢麗多彩的面目受到眾人的重視,而是經歷了千年的風雨和沉澱,古樸而看起來極為不起眼。這其中有一件文物乃是國寶中的國寶,嚴禁出國展覽。

這一件文物在剛開始出土之時,並沒有受到眾人的重視,發現者看到了它們的價值,經過了多方努力才將它安置在了文化館,而這一發現者也只是獲得了五雙白手套的酬勞。

到底是什麼樣的文物,在剛開始的時候不受人重視,最後卻成為國寶中的國寶呢?

一、李建安發現陶器

在多數人的眼裡,珍貴的歷史文物應當是非常美麗,絢爛多彩的,比如說色澤豔麗的青銅器,或者是非常璀璨的金銀珠寶等。陶瓷器具看起來非常的不起眼,看上去給人感覺非常的不值錢,可是這些陶瓷器具,有的時候反而是無價之寶中的無價之寶。

在1978年的年初,河南有一名叫李建安的村民去趕集之時,聽到了一則消息,這是關於紙坊鄉紙北村的某一地區挖掘出了很多的陶瓷器具的碎陶片。

李建安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他曾經參加過對中山寨大墓群的挖掘研究活動,一聽到關於附近區域的出土陶片,就覺得非常的蹊蹺,趕緊過去一探究竟。

河南自古以來就是華夏的中心區域,這些陶片有可能會和古時候人們的生活有關。來到這一片區域之後,他看眼前的破碎陶片,於是開始認真的審視起來,他試著根據散落一地的陶片拼出了一個紅陶尖底瓶。

後來出土的這些陶罐之中,又陸陸續續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樣式,可是在這些陶罐之中,有一個特別的陶罐,因為這一陶罐上面有彩色的繪畫。

不知道這一批陶罐之中,到底存在了多久,如果埋了幾千年的歷史,這些彩色的圖案還能夠如此的清晰辨認,那麼這對於考古挖掘是非常的有價值的。當他一眼瞧見這些陶罐是個寶貝之時,連忙就將這些寶物帶回家繼續研究。

二、帶回家繼續研究

這些陶罐都是特別大的,他在進一步的研究之後發現陶罐的底部和其他的陶罐用料不一樣,因為這泥土中混有人的骨頭和碎末。

他家裡人覺得非常的不詳,所以讓他將這些東西都全部丟掉,因為中國人對於死者的東西頗為看重。

古人死者為重,死者的東西應當尊重而不是佔為己有,如今李建安將這些挖掘的東西都帶回自己的家,家中人覺得他不應該如此。

可是李建安發現了這一不一樣的地方之時,卻更堅持了留下這些陶罐的目的,因為這些陶罐混有人骨恰恰證明了這些陶罐的不一般。

古時候一般用來裝水裝糧的陶罐不會混有人骨,混有人骨的陶罐只能證明這是用來進行翁棺葬的一器具。

這也恰恰證明了這些陶罐是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很有可能跟華夏文明的原始社會有關。因為翁棺葬是在原始社會中流行的一種特殊的墓葬形式,在當時人們在去世之後,放在一個大陶罐中,而不是像封建社會一樣,是放入一個棺材之中。

可是根據歷史來說,用來翁棺葬的陶罐是不會有繪畫和有鮮豔顏色的。但是這13個大罐之中,偏偏就有這麼一個陶罐是印有花紋的,而且還著了色彩,這恰恰證明了這一陶罐的主人分身地位不一般。

李建安經過仔細的辨認,它的花紋樣式是鶴魚石斧的花紋,鶴和魚應該是作為部落的圖騰所在,以此來證明這一墓葬主人是該氏族中人,那麼單單在這一陶罐之中著色和繪畫,證明這一主人很有可能就是這一部落氏族的首領。

在知道這些陶罐非常的有價值,但家中人實在不願意這些陶罐放在家裡邊,李建安只能將這些陶罐都帶回了他上班的所在地紙坊公社的辦公室裡。

三、上交國家成為國寶

在最初的那個年代,大家都不如如今對文物這麼的重視,如果是出土的金銀可能會受到人家的青睞,但是作為陶瓷器具,人們並不認為這是個值錢貨。所以李建安的這一行為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非常的搞笑,認為搗鼓的這些陶瓷器具根本就沒有辦法給他帶來什麼經濟價值。

可是在李建安的心中,這些陶瓷和錢不錢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他認為這些都是國寶,並且為了將這些國寶珍藏,找到了當地的縣文化館,文化館中的工作人員見識不廣,對於這些陶罐也都不認識,所以沒有辦法判斷這些陶瓷對於中國文化有多重要,所以屢屢拒絕李建安的請求。

就這樣到了1980年,李建安的陶瓷陶罐在他手上已經待了兩年多的時間,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李建安總是往文化館中跑,當時的文化館領導實在是推脫不了,也或許是被他如此堅毅的行為所打動,最終願意接受他上交的這13個陶罐,且為了表達對他的獎勵,送了五雙白線手套。

李建安雖然沒有能夠獲得什麼經濟上的豐厚報酬,但是因為能夠將這13個陶罐完整的交給國家好好的保存,心裡非常滿足。

1980年的10月份時,河南省成立歷史專項調查組,專家們來到了當地的縣文化館,針對當時挖到的這些器具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和報告,確定李建安上交的這些陶罐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的。

這些陶罐都是來自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是中國的遠古時期,李建安所上交的這些陶罐對於研究此時期的文明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特別是鶴魚石斧圖案的這一陶罐更是無價之寶,對於研究我國原始文化發展以及當時的社會形態提供了一定的猜測證據。

於是在意識到這一批陶瓷陶罐的重要性之後,河南省博物館立馬就招來了這一批陶瓷陶罐,後來經過一番研究之後,又將這一批陶罐送到了國家博物館。

其中彩繪鶴魚石斧圖案的陶罐被確立為中國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可以說這一圖案的陶罐是數一數二的國寶,珍貴到禁止出境展覽。

結語

中國是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的多民族國家,幾千年來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財富,比如說李建安發現的這一鶴魚石斧圖案彩繪陶瓷,可以說對研究中國上古時期的原始文化提供了實實在在的證據。

我們祖先所使用的一切器材都代表著我們的傳統和傳承,也代表著人類逐漸發展和進步的步伐,知歷史而明智慧,這些陶瓷給人類帶來了非常大的歷史意義,為研究人類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李建安慧眼識珠,別人都發現不了的寶貝被他發現了,但是他卻沒有據為己有,而是積極保護,為了上交國家作出不懈的努力,可以說行為令人讚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這件文物乃是國寶中的國寶,禁止出國展覽,發現者獲五雙手套獎勵
    縱觀古代歷史,你就會發現,關於「識貨」的名言,絕對不在少數,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千裡馬少之又少,伯樂卻更是有限,千年積累下來,也有不知道多少文物曾經一度蒙塵。 就拿元代的瀆山大玉海來說,這一件忽必烈花費13噸玉石打造的酒器,等到清朝大臣發現它,竟然只是被放在一家寺院,被幾個和尚當做醃製鹹菜的罈子,多少讓人有些哭笑不得。
  • 中國4件國寶級文物,如今被「永久禁止出境」,件件都是中國瑰寶
    中國4件國寶級文物,如今被「永久禁止出境」,件件都是中國瑰寶前些日子央視辦了一套講述國家寶藏的欄目,深受大眾的喜愛。其實文物這種東西從古至今一直備受關注,生活中大家都樂意去了解一些珍貴文物及其背後的故事,在我們國家多如繁星的文物中有那麼四件比較特殊,它們屬於一批永遠不能出境的群體,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寶藏,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感受下這四件國寶的魅力。第一件國寶名叫「獸首瑪瑙杯」,這是一件唐代的遺物。
  • 馬未都:村民挖出國寶級文物,上交國家後,得到5雙線手套的獎勵
    馬未都:村民挖出國寶級文物,上交國家後,得到5雙線手套的獎勵每一件國寶級文物都是我國深厚文化底蘊的展現。馬未都作為收藏界的人,對於一系列文物的發現與傳承,可謂是如數家珍。馬未都就曾透露過一則文物故事,一個普通的村民發現了一件國寶級文物,上交國家後,得到5雙線手套作為獎勵。這件國寶的經歷看起來很是傳奇,它是如何被發現的呢?對中國考古界又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馬未都指出,這件國寶級文物也是遇到了好時候,碰上了改革開放。
  • 這件文物是國寶中的國寶,上交者獲獎五雙手套,現被禁止出國展出
    熱愛文物的人不計其數,在今天這個和平年代,許多國家舉行大型展覽時,或多或少都會拿出幾件珍貴文物撐場,甚至有時還會向別國借,比如1993年新加坡舉辦文物展時,就曾經借過我們的越王勾踐劍。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2002年我國還制定了一系列「禁止出國展覽文物」的清單,今天我們要講的鸛魚石斧圖罐,也是其中的「禁止出國展覽文物」,所幸從一開始就得到很好的保護,沒有受到任何損害。1979年,在河南臨汝發現了一隻陶缸,這是一位名叫李建安的彩繪鸛魚石斧。
  • 《如果國寶會說話》裡的100件國寶,這個博物館有30件展品
    如果你對《如果國寶會說話》裡的文物念念不忘,不妨親身前往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一睹文物們在現實世界裡的「音容笑貌」。若想探訪老北京文化,首都博物館是首選。但想要看到國內的「重量級」國寶,還得是國博。國博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入口在天安門斜對面,出口則正對人民大會堂。
  •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講述100件國寶的100個故事
    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高凱)觀復博物館創辦人、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新書《國寶100》3日晚在線上首發。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
  • 曾被眾人爭搶,今成為中國國寶禁止出境
    除此之外,祖先們也憑藉自身的智慧與創造力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歷史古蹟以及珍貴文物,這對我國的發展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就像是我國的北京故宮、秦始皇兵馬俑以及明長城等。在這其中還有一些比較珍貴的字畫,同樣也訴說著我國的歷史。其實,祖先們為我們留下的珍貴文物,不僅能讓我們看到當時的社會狀態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這對我國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 馬未都新書《國寶100》首發線上接受採訪 挑選100件國寶講述100個...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隆重首發,此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著實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
  • 100件國寶 100個故事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出版
    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隆重首發。書中,馬未都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國寶100》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著實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
  • 觀察|國寶很「有戲」,博物館文物是否需要「流量」帶?
    當然,2017年的「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這件絹本青綠山水雖無比珍貴,但並非首次展出,它在2009年和2013年均公開展出,2013年「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六期展覽和2017年的「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皆為全卷展示。時隔4年,同一件作品,緣何從「孤芳自賞」到「萬人追捧」?
  • 參觀陝西歷史博物館,一定不要錯過的重要文物有哪些?
    參觀陝歷博,有一些比較重要的文物,大家可以按照我的這個攻略去看。主要就是18件一級甲等文物,也就是傳說中的「國寶」,是一定不要漏掉的。去年陝歷博曾經做了一次展館調整。目前基本陳列有三個展廳。第一展廳是漢代以前;第二展廳是西漢到隋代;第三展廳是唐代以後。相比以前的七個單元,主題更加突出了。
  • 絲綢國寶,每一件都讓你讚嘆不已!
    中國上千年的人類文明歷史,雖有文字記載,但能抵達記憶深處的,也許只有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了。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影響著世界,沿路出土的千年前的絲綢,無一件不讓人瞠目結舌,每一件都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素紗禪衣素紗禪衣是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中的絲質文物,為國家一級文物,是迄今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衣服,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 馬未都新書《國寶100》首發,講國寶是換種方式看歷史
    這座馬未都最喜歡的博物館出自建築大師貝聿銘之手,通往博物館有條單獨的通道,當你從停車場下來時才會發現,這座藏有西漢金馬的博物館有多麼漂亮。馬未都希望通過他個人的經驗,梳理圍繞著國寶文物周邊各種龐雜的知識,為讀者和國寶之間打開新的天地。
  • 義大利國寶「阿波羅頭像「 「維納斯雕像」來瀋陽!
    ,這些都是距今兩三千年的義大利國寶,如今漂洋過海來到瀋陽。「文明之海——從古埃及到拜佔庭的地中海文明」將於9月6日在遼博展出。9月1日舉行了文物開箱發布會。5件這一時期的國寶文物首次與媒體見面。埃及法老的陪葬品將展出 遼博館長馬寶傑在開箱儀式上表示,此次是遼博今年引進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的一次。
  • 中國追回流失日本國寶史記
    但毫無疑問,這些被追回的國寶。都無法與此次從日本被追回的國寶「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相提並論;這也是目前中國文物局對日國寶追索最成功的一次。但與流失海外的千萬計國寶相比,背水車薪。也許這只是開始,國寶流失海外,乃民族之痛!望都能回家!
  • 這個「叛徒」,卻為國家拯救了百萬件國寶
    他被譽為「中華國寶守護神」, 一生嘔心瀝血救下百萬件文物, 周總理稱讚他為「國寶」,1930年春,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在內蒙古居延海發現了西漢時期的竹木簡書,這些竹木簡共有14000多件,被後世稱為「居延漢簡」。居延漢簡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漢代社會軍事文獻,其價值之可貴,早已為學界所周知。再加上這批漢簡的傳奇經歷,使得它的聲名,更是逾越了小小的學術圈,而為大眾所矚目。
  • 湖南省博物館裡的11件「國寶」,盡顯「王朝盛世,絕代風華」
    湖南省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8餘萬件,在這眾多文物中,有11件國寶級文物,極具代表性。這11件館藏國寶,其中有5件出自長沙馬王堆漢墓,其它6件也多是精美的國寶重器,顯示了幾代王朝的盛世繁華。先說這5件出自馬王堆漢墓的國寶級文物,它們都出土於其中的一號墓,即軑侯夫人的墓葬之中。
  • 關於開展「國寶講述人——全國文博在線講解直播推介活動」的通知
    各有關文博單位: 「國寶講述人(雲講國寶)——全國文博在線講解直播推介活動」 是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共同主辦,以「闡發文物魅力,助力美好生活」為主題,以可移動文物(展覽、展品)或不可移動文物(世界遺產地、文物保護單位)為主要講解對象,以網絡微視頻和網絡直播為主要傳播形式
  • 死了十一個盜墓賊,震驚中外的唐恭陵盜墓大案:追回的那些國寶文物
    其墓室極盡奢華,隨葬品甚多,國寶藍釉燈等文物珍品就深藏於這座大墓之中。 唐恭陵規模宏大,布局規整,整個陵區面積31萬餘平方米。陵園坐北朝南,平面為正方形,長、寬均為440米。陵園四周原有神牆、神門和角樓建築,現遺留門闕臺基及角闕基址。恭陵地面現存19件石刻,雕工精細造型生動,堪稱唐代石刻藝術瑰寶。
  • 聽馬未都《國寶100》,文物結合故事,我們不能期望太多
    今天繼續來聊馬未都先生的《國寶100》,畢竟差不多聽了100期,心中肯定有很多想法。對於國寶文物最近也一向是非常感興趣,我離廣州博物館不是那麼遠,有時候有好的展覽,只要有時間,還是會趕過去看一下。但是,對於文物國寶這些東西,我們確實好像是去旅遊一樣,看個外觀,我們對於文物也不會那麼細緻,那麼細微的去觀察,不像馬未都先生一樣,他們是真正的內行,我們去觀看文物,就像去景點旅遊一樣,很多時候是打一個卡,如果沒有導遊,看了也就看了,真正內在的故事,我們可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