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該不該廢除?從「百香果女孩被害案」談起

2020-12-15 澎湃新聞

最近,「百香果女孩遇害案」有了新進展。此前廣西高院終審的結果是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引發了很大的爭議。1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查決定,指令廣西高院,另行組成合議庭對此案進行再審。我們今天就來講講這個案件,以及案件背後廢除死刑的問題。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案情。百香果女孩,名叫曉燕,出生在廣西欽州市靈山縣伯勞鎮平心村。她家多年都是低保貧困戶,在村裡最後一批脫貧。2009年時,她的父親因拯救落水者而犧牲。這些年來,母親獨力撫養五個孩子,靠打零工、種地維持生計。

一家人住在土牆瓦房的老宅子裡,多數時候靠自家種的蔬菜自給自足。隨著國家扶貧力度的加大,他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幾年前先是種起了百香果,後來在村裡危房改造的呼籲下,打算借錢蓋新房。

2018年10月4號,母親計劃去村委參加技能培訓,然後去十幾公裡外的地方為建新房做準備,臨走前她安排曉燕和姐姐曉菲,摘一些百香果,到村裡的收購點售賣。姐妹倆來到田中,摘完果子後,姐姐要上個廁所,曉燕就一個人跑到了對面山頭的百香果售賣點,將剛才摘的果子賣了32元。

賣果子的地方離女孩家只有500多米,就在她回家的路上,同村一個29歲的男子楊光毅攔住了她,要對她施行暴行。期間她試圖反抗,並成功逃脫,但很快被男子抓回。男子將她掐暈後,帶到一個山坡上,刺傷了她的雙眼和喉嚨,然後實施強暴,女孩在此過程中死亡。之後,男子拿走了她身上的32元,將她裝進麻布袋裡,扔入一個水坑中浸泡,最後拋棄在一處山坡。

女孩失蹤後,家裡人發動全村人幫忙搜尋,只有楊光毅和他父母沒有參加。村裡有人懷疑和楊家的人有關,女孩的小舅陳天上門質詢,楊光毅的父親發誓賭咒不知情。警察一度將楊光毅帶走問話,後來又放了出來。兩天後,楊光毅才在父親的規勸陪同下到公安機關投案。

2019年7月12日,案件一審法院欽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後認定,楊光毅的行為構成強姦罪,手段極其殘忍,情節極其惡劣,應從嚴懲處。雖然其是自首,可從輕或減輕處罰,但因其罪行極其嚴重,決定對其不予從輕處罰,判處楊光毅犯強姦罪,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受害家屬還提起了民事訴訟,法院判決楊光毅要賠償被害人家屬31萬,但因未能查到可供執行的財產,這條判決被終止執行。

一審判決下達之後,楊光毅不服判決,隨即上訴。2020年3月25日,二審法院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改判其死刑,緩期兩年執行,並對其限制減刑。根據判決書,二審法院認為他有自首情節,原判對其量刑不當,因此改判。

二審判決結果出來之後,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許多人認為這樣的判決不合理,女孩的家人也決定申訴。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對此案進行調卷審查。前幾天,11月11日,最高法指令廣西高院另行組成合議庭,對此案進行再審。這個指令言簡意賅,耐人尋味。事情發展到現在,並不能說楊光毅肯定會被改判死刑,案件還要再審,我們會繼續關注。

一審二審在犯罪事實、證據、定罪、適用法律、審判程序這些方面都沒有爭議,問題就出在自首上。一審二審都認定楊光毅有自首情節,但判決卻不同。

我國刑法規定,對於自首者,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個「可以」是一種傾向性意見,並不是「必須」、「應當」等原則性、強制性表述。一審認為楊光毅雖然是自首,但罪行惡劣,不減輕處罰,二審卻因為自首而進行了輕判,成為了輿論的風暴眼。

這個案子再次將廢除死刑,以及廢死派帶入公眾的視野。接下來,我們就講講我國廢死派的這些年。

我國的廢死派,大概出現在2000年前後,此後在許多成為輿論焦點的案件中,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要想了解廢死派,就要先簡單回顧一下這些年轟動全國的一些案件。

2009年5月,瀋陽發生了小販殺城管案。夏俊峰和妻子在街頭違法擺攤,被瀋陽城管執法人員查處。在勤務室接受處罰期間,夏俊峰與執法人員發生打鬥,他刺死城管隊員兩人,重傷一人。11月15日,一審判決,夏俊峰構成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2011年5月,終審法院遼寧高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2010年,發生了轟動一時的藥家鑫案。當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樂學院大三的學生藥家鑫駕車撞傷行人後,下車對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在駕車逃逸過程中,再次撞傷行人。在該案中,一審宣判藥家鑫犯故意殺人罪,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二審維持了死刑判決。

2013年4月1日,復旦投毒案,復旦大學醫學院研究生林森浩對室友黃洋不滿,在宿舍飲水機中投入毒物,黃洋飲用後救治無效死亡。第二年,一審宣判,林森浩被判處死刑。2015年,上海高院二審維持原判。

復旦投毒案將另一起發生在大學宿舍的案件帶回公眾視野,那就是2004年的馬加爵案。2004年,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因打牌和室友起了矛盾,購置、改裝了美工錘,經過周密策劃與準備,在三個晚上殺死四人,畏罪潛逃。2004年4月,昆明中院一審判處馬加爵死刑,2004年6月,雲南高院裁定核准了馬加爵的死刑判決。

以上幾個都是國內輿論上最受關注的刑事案件,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案情大多手法殘忍,情節嚴重。如果從這些案件本身出發,從法理上來看,案件的判決都是較為合理的。

在這些案件發生後和審判過程中,都出現了很多「廢死」的言論。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利用媒體及公共人物塑造輿論。一個基本邏輯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一方面他們會搬出受害者有罪論,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受害者也應對案件的發生負一定的責任,甚至將受害者汙名化,激起大眾的義憤心理,為犯罪者的罪行尋找道義上的合理性。

在馬加爵案中,他們會說幾個被害的室友常年欺負、排擠馬加爵;在夏俊峰案中,他們會渲染城管追殺小販;在復旦投毒案中,他們會強調被害者黃洋看不上林森浩,平日時常會調侃、嘲弄他。

他們故意忽視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就算這些受害者有罪,他們的罪過也不能由私刑清算,也不能由馬加爵、林森浩等人宣判。早在兩千多年前,劉邦的約法三章中就有一條,殺人者死,早在漢朝時,復仇就已經喪失合法性。

另一方面就是人設構建,他們會用生動的文學語言,講述殺人者的性格品質、生活故事,給殺人者們貼上弱勢群體的標籤,打造起苦出身的悲情人設。馬加爵家境貧寒,因此被室友們看不起、排擠;藥家鑫從小被父母嚴格管制,缺乏心理撫養,捅八刀是多年被強迫彈鋼琴的替代行為;夏俊峰下崗多年,有個愛畫畫的兒子,靠擺攤才能維持全家生計;林森浩家境不好,內向孤僻等。

無論是在哪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用法學學者陳柏峰的話來說就是,形象塑造勝於嚴謹論述,情感宣洩大於理性分析,敘事策略多於理性訴求。他們用這樣的敘事手法,塑造形象,微言大義。充當輿論視野中的「辯方律師」,將單個、具體的案件發展為單個、具體的人是否應當免死,進而將案件與廢除死刑聯繫在一起,不遺餘力地宣傳廢除死刑。

他們講的大多都是事實,是第一手的,卻都是精心選擇過的。這裡往往充滿著似是而非,答非所問。他們無需撒謊,因為這些報導已很有感染力。只有到了無論如何也事實不起來的時候,才會製造一些和事實無關,但看上去很像事實的謠言,以達到更好的節目效果。

比如在馬加爵案中,為了凸顯馬加爵弱勢群體的形象,當時的很多信息,都說他家境貧寒,被四個室友看不起。還加上了許多諸如「室友經常指使他去食堂打飯」,「室友冬天在他的被子上小便」的細節。

多年之後,人們才發現,許多信息根本不成立,四名受害者都是貧困家庭出身,而馬加爵在2003年就買了電腦,相對來說家庭條件更好;馬加爵也親口承認,第一個被害者和最後一個被害者是因為礙事才被殺,他真正想殺害的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人還是他大學裡最好的朋友,兩人平日關係不錯,只因打牌時起了口角才埋下禍根。「冬天小便」為代表的欺凌說更是無稽之談。

另一層面,某些媒體與「公共知識分子」的結合,是廢死派經典的交叉打法。媒體有影響力,公共知識分子有權威性,兩者各取所需,配合默契,讓上述的這一套體系既有媒體人性化、人文主義的感性敘事,又有學者理性、客觀、專業的法理視角。

有一位資深律師,還曾經是全國人大代表,多年來一直是堅定的廢死派,多次發表言論,或是直抒胸臆,為廢除死刑站臺背書,或是旁敲側擊,讚揚外國為廢死做出貢獻的法律人。2015年6月18日,社交媒體上盛傳一條措辭嚴厲的消息,「建議國家改變販賣兒童的法律條款,拐賣兒童判死刑!買孩子的判無期!」許多人紛紛轉發,配上「我是來自xx地方的承諾者,支持人販子死刑!」的文字。這本來是一場民眾訴求的表達,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多年力挺廢死的律師也參與了轉發,支持對人販子採取死刑,對著廢死派的face就是一拳。

說完了廢死派這些年的行動,讓我們回到百香果女孩被害案上,二審結果出來之後,網上有人說廣西高院近幾年很少判死刑,雖然不明著說廢死,但已經走在了司法實踐的前沿。

這時廢死派還搬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廢除死刑是文明的象徵,是人類的歷史趨勢,符合「國際潮流」。這一點挪威深表贊同,早在1902年,他們就在《一般公民刑法典》中,廢除了死刑,並規定最高刑期「特別規定的情形下,不得超過21年」。

2011年7月22日,挪威發生了一起反人類的屠殺事件,一名叫安德斯·布雷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的男子,先是在奧斯陸政府辦公區安放炸彈,炸死8人,然後前往附近的於特島(Utøya),開槍殺害了69人,其中多是青少年。這兩次事情共計造成了77人死亡,96人受傷,被挪威首相稱為「國家災難」。

最終,布雷維克被判處21年監禁。挪威雖然廢除了死刑,但布雷維克自己沒有廢除死刑,做為一個極端右翼分子,納粹主義者,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他認為,不少歐洲政要,比如英國查爾斯王子,前首相布朗,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等都是「A級叛徒」,應該被「執行死刑」。他自詡是聖殿騎士,是十字軍的後裔,理想是在維也納戰役400周年紀念時,即2083年,將所有的穆斯林趕出歐洲。

挪威一向是一個重視人權的國家,特別是罪犯的,挪威的監獄光線明亮,環境優雅,設施齊備,管理寬鬆。哈爾登監獄被稱為「天堂監獄」、「五星級監獄」,住過的人都說好。

布雷維克住的地方也不錯,而且他還很擅長自己動手,改善條件。入獄後不久,他就寫了一封27頁的投訴信,控訴監獄警衛太多,經常搜身,居住條件不夠好,侵害了他的人權。2014年他還絕食抗議,要求監獄滿足他的一系列要求,包括升級遊戲機、增加補貼等,聲稱這符合歐洲的人權法案。

2015年,布雷維克被挪威最好的大學,奧斯陸大學錄取。奧斯陸大學特意強調,這個錄取是公平對待;2016年,他又起訴挪威政府,還是老一套,監獄環境惡劣,說自己遭到了「不人道、羞辱和懲罰性」對待。法官在判決書中說,不受非人道對待是「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也適用於「恐怖分子和殺人犯」,判他勝訴。他高興之餘,還不忘在法庭上行納粹禮。

布雷維克重新定義了監獄,挪威重新定義了人權和公平,前者在獄中打著遊戲唱著歌,後者立起了人權的貞潔牌坊,皆大歡喜,只有77個死難者的墓碑沉默無言,這才是真正的魔幻現實主義,賽博朋克2083。

近些年來,我國對待死刑的態度一直是慎之又慎的,少殺、慎殺,這是一種合理的態度,但現階段,想要在我國廢除死刑,並不可行。

首先,廢死派一個觀點是,廢除死刑是文明的象徵,是進步的象徵。義大利有一位法學家,貝卡利亞(Beccaria),他是著名的刑法理論奠基人,也是最早主張廢除死刑的人。他有一句話被廣泛傳播:「在一個組織優良的社會裡,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在這樣觀點的感召下,許多國家都將死刑視為文明、人道的標誌,仿佛死刑一廢除,自己就是一個有人權、文明、組織優良的國家了。

是否廢除死刑,要結合每個國家的自身情況。如果脫離實際情況,罔顧民眾的意見,是不應該的。我國考慮廢除死刑問題,不應該唯外國,唯權威法學家,而應該唯實。

其次,一些人重紙面上的法理,輕民眾的聲音與「天理人情」,總是說「廢除死刑是歷史潮流」。但如果說,廢除死刑是歷史潮流,為什麼老百姓看到的就不是歷史潮流?法律必須建立在道德共識的基礎上,道德共識形成於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隱藏在民意中間,法學家和司法系統應當從複雜的社會現實,與紛繁的輿論中看到真實的民意,思考民眾情緒背後所蘊含的生活態度和倫理意識。而不是簡單地將沸騰的民意貼上「憤民」、「暴戾」、「狂歡」的標籤。

第三點,我國死刑的判決,其實有一些人性化的設置。比如當罪犯是孕婦、處於哺乳期的女性時,符合法定從輕情節,都不會被立即執行死刑。

第四點,我們容易受到一些律政劇的影響,像是《傲骨賢妻》,日劇《Legal High》,還有TVB的經典劇集,認為訴訟輸贏的關鍵,取決於精彩的法庭辯論,取決於辯方律師能否講出一個好故事,感染聽眾。但實際上,對於法官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案件的基本事實,以及事實背後透出來的是非對錯。而這些是非判斷的影響因素,除了法律,還有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因素,比如各種社會規範。

回顧之前其他的焦點案件,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在百香果女孩案件中的許多討論,比如廢死問題,比如民意幹預司法問題,此前在社會上曾反覆出現。雖然時代在不斷變化,但「天理人情」、民眾的樸素正義觀念始終沒有改變。很多焦點案件中,來自民眾的輿論成為廢死派無法逾越的阻礙。

布雷維克的案子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剛開始看到傷亡數字的時候,你會感到震驚、憤怒,接著了解,你又會覺得荒謬、怪誕、不可思議,這是一個不好笑的黑色幽默,77個無辜的生命逝去,而反人類的殺人者卻好端端地活著,繼續傳播納粹思想,抱怨人權被侵犯。這個事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洋溢著對「人權」、「生命權」最惡毒的嘲笑。

廢除死刑在理論上是否正當,這是一回事,在現實中是否可行,是另一回事。這些都可以留給相關的專家和學者去討論,但至少就現階段而言,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的一個趨勢已經是少殺慎殺,這是可以的。但該判死刑的時候不判,也同樣是不可取的。

我覺得總宣傳「廢除死刑」的人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問題:有的人總說要「廢死」,可是碰到拐賣婦女兒童案件時又要求死刑,這是為什麼?什麼是「國際潮流」,為什麼所謂的「國際潮流」我們就必須遵循,不遵循就是「落後」,「愚昧」?布雷維克不就是典型的「國際潮流」的產物嗎?不能剝奪罪犯的生命權,那死在布雷維克槍下的人,就該被剝奪嗎?如果被殘殺、虐殺的是自己的孩子,設身處地地想想,會有什麼樣的結論?

「廢除死刑」是一個很大的命題,長期以來都是國內外法學界、社會各界爭論的焦點,很多東西我們難以在一期中講完,本期也只是在整理了一些法學家觀點的基礎上,談了談我國這些年的廢死派,歡迎大家一起探討。

以下文章來源於科工力量 ,作者懂點兒啥 科工力量

原標題:《如果百香果女孩案不能判死刑,還要死刑幹什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百香果女孩被害案」再審,讓司法正義與人心共振
    ▲男子強姦10歲「百香果女童」致死:二審死刑改判死緩,女童家屬將申訴。新京報動新聞截圖這是個熨帖人心的消息: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百香果女孩被害案」,要再審了。據新京報報導,在最高人民法院調卷審查「百香果女孩被害案」期間,被害人母親提出申訴。最高法審查決定,指令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另行組成合議庭對該案進行再審。
  • 廣西「百香果女孩」案今日開庭再審 被告表示希望判自己死刑
    2018年10月4日,廣西欽州靈山縣伯勞鎮平心村發生一起故意殺人案,一名10歲女孩被殘忍殺害並拋屍荒野。該村29歲男子楊某毅將同村10歲「百香果女孩」楊某燕強姦並殺害。廣西高院於12月15日上午9時,在欽州市靈山縣人民法院再審開庭審理楊某毅強姦殺害10歲女孩楊某燕一案。此前報導:《廣西「百香果女孩」案明日再審受害者家屬希望判兇手死刑立即執行》庭審前,被害人母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想要他(被告)判死刑,自從出事,我就沒睡過好覺。
  • 遲來的死刑立即執行——百香果女孩可以安息了
    百香果女童案終於迎來了最終的公開審判,撤銷原二審判決,改判兇手楊光毅死刑(立即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依法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消息一出,真是大快人心!該殺,該判!殘害孩子們的兇手就應該嚴懲重判!如果祖國的花朵都得不到根本的保護,何以威懾跟風作惡者的囂張氣焰?
  • 百香果女孩死亡真相!最高法指令再審"百香果女孩"案 村中其他女童...
    2018年10月4日中午,女童獨自賣百香果獲得32元,楊光毅蹲守在她回家的路上,強行抱起扛上山,行兇過程中,刺傷女童雙眼和頸部,拿走32元並強姦女童,將女童浸泡水中、拋棄於山野。2日後,楊光毅在父親的陪同下投案自首。案件材料顯示,有證人證言,楊光毅從小性格古怪,在15歲左右,經常在家附近偷女人的文胸、內褲回自己的房裡,曾多次被楊某的父親呵斥但不悔改。
  • 最高法指令對楊光毅強姦案再審 百香果女孩案最新進展
    最高人民法院調卷審查的原審被告人楊光毅強姦一案,其間被害人母親提出申訴。最高人民法院審查決定,指令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另行組成合議庭對該案進行再審。相關新聞  據媒體此前報導,廣西靈山10歲女童賣百香果途中失蹤,男子楊光毅因強姦罪於2019年7月12日被法院一審判處死刑,
  • 「百香果女孩」案再審:兇手楊某毅的死刑改判之爭
    12月15日,上午9點,「百香果女孩」案在廣西高院再審開庭。新京報記者魏芙蓉攝 全文7037字 閱讀約需14分鐘 12月15日,上午9點,「百香果女孩」案在廣西高院再審開庭。庭審圍繞楊某毅的罪名、罪數以及是否應當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自首是否可以從輕、有沒有必要精神病鑑定等問題展開。庭審持續近三個小時。
  • 百香果女童遇害案再審開庭檢方建議執行死刑兇手用手比劃槍斃自己
    12月15日上午9點,廣西欽州「百香果女孩遇害」案在靈山縣法院再審開庭。檢方建議對兇手楊某毅改判死刑。10歲遇害女童楊某燕的母親陳禮言在庭審過程中因情緒激動昏迷,被法警抬出法庭。法院不公開審理後,將擇期宣判。
  • "百香果女孩"父親曾救落水兒童 為其申見義勇為人員
    2018年10月,廣西靈山10歲女童楊某燕賣百香果回家途中被同村男子楊某強姦後死亡。▲7月10日,「百香果女孩」母親與代理律師前往靈山縣政法委遞交申請材料。受訪者供圖據了解,2009年8月26日,楊時愔為救落水兒童,不幸遇難。楊某豔母親獨自撫養5個孩子長大,依靠種植百香果維生。
  • 今天最高法終於給了殺害百香果女孩的惡魔一個完美的判決
    廣西百香果女孩案發生了兩年,牽動了社會各界的心。這名女孩叫楊曉燕,當年十周歲,父親因為救人去世,家庭條件並不好。但是楊曉燕非常的懂事,平時還會幫家裡賣百香果。就在2018年她賣完百香果回家途中,被同村男子楊光毅埋伏,把她強行帶到偏僻的山上,強姦殺害。
  • 百香果女孩案兇手被判死刑,家屬即將舉行葬禮,央視1問引發共鳴
    2020-12-30 04:36:14 來源: 生活趣多多 舉報   12月28日,廣西高院對百香果女孩被殺案作出改判
  • 廣西「百香果女孩」案再審 將擇期宣判
    廣西「百香果女孩」案再審 將擇期宣判  兇手一審被判死刑,二審改判死緩;此次再審圍繞罪名、罪數、有無必要進行精神病鑑定等問題展開  12月15日上午9點,「百香果女孩」案在廣西高院再審開庭。  消失的「百香果女孩」  2018年10月4日下午1點,陳禮言從鎮裡回家,摩託車還沒在家門口停穩,三女兒楊林霏就哭著跑到跟前:小燕子不見了。  陳禮言有四女一子,小燕在家排行老四,是最小的女兒。那是國慶假期,陳禮言在門前田地裡種下的一畝百香果林,正值收穫季節。
  • 官方調卷審查「百香果女孩」遭姦殺案 改判風波背後
    原標題:官方調卷審查「百香果女孩」遭姦殺案 改判風波背後   最高法調卷審查廣西「百香果女孩」遭姦殺案   一起惡性侵犯未成年人致死案件改判風波   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經研究決定,對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二審終審楊光毅強姦一案調卷審查。這起以殘忍手段強姦未成年人致死案件的二審改判,引發輿論高度關注。
  • 「百香果女孩」遇害案:讓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最近,殘害「百香果女孩」案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這起案件的案情並不複雜。2018年10月4日中午,陳禮言10歲的四女兒楊某燕,幫家裡採摘百香果到收購點售賣,卻再也沒有回來。2019年7月12日,欽州市中院一審以強姦罪判處楊光毅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責令退賠32元給楊某燕母親陳禮言。楊光毅不服,提出上訴。2020年3月25日,廣西高院二審對其改判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限制減刑。這起以殘忍手段強姦未成年人致死案件的二審改判,經媒體報導後,引發輿論高度關注。
  • 廣西「百香果女童」案將於15日再審 家屬希望依法對兇手處以死刑
    案發地之一封面新聞記者 刁明康12月13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廣西楊光毅強姦一案(百香果女孩被姦殺案)律師處獲悉,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指令廣西高院再審決定後,廣西高院將於2020年1213日,受害女童麗麗(化名)的舅舅陳天傳告訴記者,家屬的態度不變,「希望依法判處兇手死刑,立即執行」。受害女童麗麗(化名)「另外,我侄女的遺體現在還在殯儀館冷凍著,還沒有火化,我們也希望早點結案,讓侄女入土為安。」他說。
  • 「百香果女孩案」三審結束,如果惡魔被原諒,誰保護我們的孩子?
    一、家境清貧,無端失蹤2008年,這個百香果女孩出生在廣西靈山一個農民家庭中,新生命的到來讓陳禮言夫婦欣喜萬分,楊家人希望女孩可以像燕子般聰慧伶俐、飛出大山,故取名為「楊林燕」。陳禮言性格堅毅,不怕苦累,邊務農邊做短工,將陳林燕逐漸養育長大,楊林燕懂事乖巧,她在得知百香果可以賣錢時,決定上山採摘百香果拿去集市上售賣。陳禮言起初不同意女兒的請求,在楊林燕的軟磨硬泡下,陳禮言囑咐楊林燕注意安全、早去早回。
  • 「百香果女童」被害案再審:被告請求死刑,女童母親一度暈厥
    被害女童小燕2020年12月15日,備受社會關注的「百香果女童」被害案(即10歲女童小燕被強姦殺害案)在廣西靈山縣人民法院再審開庭審理。中國新聞周刊從出庭律師處獲悉,庭審主要圍繞罪名、罪數、是否應當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自首是否可以從輕、有沒有必要精神病鑑定等問題展開。
  • 素媛案主犯今出獄,廢除死刑能實現正義嗎?
    除卻素媛案受害者的身心傷痛無法治癒之外,以上種種都表明,素媛案的一大痛點正是對趙鬥淳判罰過輕。雖然韓國已經事實廢除死刑,但在重判的呼聲下,趙也僅僅只有12年的刑期。這樣的悲劇不免令人反思廢除死刑的意義。2018年廣西的百香果女孩案二審死刑改判死緩,也曾一度引起民憤。人們質疑,如果代表國家強制力的刑法不能主持人們心中最底線的正義,那麼法律的意義何在?
  • 回顧百香果女孩案件,一審死刑二審死緩,是什麼幫其逃避了死亡?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一審判決時,以強姦罪判處楊光毅死刑。廣西高級人民法院二審時依照楊光毅主動投案自首並交代犯案事實,適當給予減刑,判處死刑,緩期執行。2020年11月3日再審此案,廣西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楊光毅犯案手段殘忍,情節惡劣,社會負面影響嚴重,最終不給予減刑,判處死刑。
  • 素媛案主犯今出獄,我為什麼反對廢除死刑
    除卻素媛案受害者的身心傷痛無法治癒之外,以上種種都表明,素媛案的一大痛點正是對趙鬥順判罰過輕。雖然韓國已經事實廢除死刑,但在重判的呼聲下,趙也僅僅只有12年的刑期,甚至受害人才剛剛成年。這樣的悲劇不免令人反思我國廢除死刑的意義。2018年廣西的百香果女孩案二審死刑改判死緩,也曾一度引起民憤。
  • 探訪「百香果女孩」遇害村莊,兇手年少時常偷女性內衣
    遇害時她正在去賣百香果的路上,她後來在媒體上被稱做「百香果女孩」。只是與這個原本好聽的名字相關的,卻是一場強姦殺人的慘劇。2019年,一審法院判處楊光毅死刑,今年3月,二審法院改判「死緩」,引發輿論質疑。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通報稱,將對該案進行調卷審查。《鳳凰周刊》記者在當地採訪發現,楊光毅自小在當地人眼裡就是個「怪人」,從少年時期開始,就多次偷盜女性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