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年間,永豐知縣彭際盛重視教育。彭縣令經過多方查訪,選址在二十九都一峰山北麓,建設了螺城書院。螺城書院建立之後,彭縣令禮聘狀元劉繹,擔任螺城書院的主講。
劉繹,字詹巖,江西省吉安府永豐縣恩江鎮人氏。道光十五年,劉繹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劉繹高中狀元之後,不喜鑽營仕途,而是辭官歸鄉,先後擔任白鷺洲書院、青原書院的主講。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68歲的劉狀元,為了回報永豐桑梓,拖著老邁的身軀,領著微薄的薪水,在螺城書院主講兩年。螺城書院因為有狀元主講,因此成了永豐聞名遐邇的著名學府。
圖為螺城書院遺址,雖然歷經歲月洗禮,但是地基清晰可辨。
螺城書院的遺址,在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藤田鎮秋江村一峰山北麓。彭縣令辦官學,為何選址在人跡罕至的山上,不選擇辦在交通方便的縣城,或者辦在藤田鎮呢?
這就得從永豐縣的文脈一峰山說起。永豐縣作為一座縣城,歷史上出了287位進士,其中包括五位狀元。分別是北宋武狀元董藻、南宋文狀元董德元、永樂二年文狀元曾棨、成化二年狀元羅倫、還有清朝狀元劉繹。
圖為狀元羅倫雕像,拍攝於永豐縣狀元文化園。
南昌作為江西省會,歷史上出了三位狀元。贛州作為江西人口最多,轄區面積最大的地級市,歷史上出了2位狀元。永豐縣作為縣城,狀元數量相當於南昌加贛州的總和,比某些省份的狀元還多。
古人認為,永豐縣之所以人才輩出,是因為永豐縣有文脈一峰山。一峰山脈橫跨藤田鎮與瑤田鎮,山脈周圍的村子,自古以來就是進士窩。
瑤田鎮湖西村出了15位進士,是永豐縣進士最多的村子。嶺南村出了11位進士,是藤田鎮進士第一村。秋江村雖然地域狹小,也出了三位進士。
圖為狀元劉繹雕像,拍攝於永豐縣狀元文化園
瑤田鎮的三灣村、梅坑村、梁坊村、水心村,也是人才輩出的進士村。尤其是水心村,先後出了民族英雄羅開禮、明朝狀元羅倫。
羅倫,字應魁,號一峰。羅倫認為永豐縣文脈在一峰山,所以以一峰山為號。羅倫高中狀元之後,鄉親們在一峰山脈建立一峰塔,以此紀念家鄉的驕傲羅狀元。
圖為煥然一新的一峰塔,拍攝於一峰山脈。
一峰塔歷經數百年風風雨雨,至今依然聳立在一峰山脈。2017年,一峰塔作為文物古蹟,登上了江西方志。2018年,江西省和永豐縣有關部門,撥款修繕了一峰塔。
2020年10月21日,藤田中心小學的曾校長和不才一起,在秋江小學吳校長的帶領之下,在一峰山脈找到了一峰塔和螺城書院遺址。
一峰塔經過修繕之後,面貌煥然一新。一峰塔下,還有鄉親們敬獻的花束。一峰塔坐落於瑤田鎮湖西村轄區,有一條土路可以開車前往。非常適合鄉親們自駕遊,鄉親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前往瞻仰一峰塔。
圖為一峰塔下鄉親們敬獻的花束。
跟一峰塔相比,螺城書院遺址就顯得破敗不堪。螺城書院的遺址,坐落於藤田鎮秋江村轄區的山林裡面,地基依然清晰可辨,牆壁比我還高,目測有兩米多高。
螺城書院遺址,距離螺城公墓只有數百米遠。由於螺城公墓通了水泥路,前往螺城書院遺址的交通比前往一峰塔更方便。螺城書院遺址未經修繕,又處於山林當中,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我不建議鄉親們前往遊玩。
螺城書院遺址離水泥路並不遠,只要修數百米水泥路,再把書院遺址上的灌木藤蔓砍掉,就可以開發成旅遊景點。
圖為螺城書院遺址斷牆,雖然被灌木藤蔓覆蓋,但是沒有倒塌。
我有個不成熟的建議,希望有關部門可以考慮一下:「能不能撥點款,修通螺城公墓到螺城書院遺址的水泥路,再想辦法修通前往一峰塔的水泥路。把螺城書院建成遺址公園。文保部門應該開發一峰塔與狀元羅倫的文化點,同時開發螺城書院與狀元劉繹的文化點,把一峰山脈的文脈文化,開發成永豐縣的旅遊拳頭產品。」
順便說一下:「武狀元董藻和文狀元董德元,是宋朝永豐縣雲蓋鄉流坑村人。流坑村在1149年劃歸樂安縣流坑村管轄,兩位董狀元的故居,現在位於樂安縣轄區。」
本文史料來源:《江西通志》,《永豐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