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又稱藥王,世號孫真人,隨唐時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的醫藥學家和養生家[1]。孫思邈博學多才,醫術精湛,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醫學事業,留給後世很多寶貴的醫學知識,現將其醫學成就概括如下,並做簡要探討,以供同道學習應用。
1 孫思邈的醫學成就
1.1 著書立說:孫思邈的著述有很多,僅《耀州志》上記載的就有30多種。其中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還有《千金髓方》、《神枕方》、《神仙修養法》、《養生要錄》、《老子注》、《莊子注》、《醫家要妙》、《枕中素書》、《養生延命集》等,不過大多已佚失,僅存《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廣傳於世。
1.1.1 《備急千金要方》不僅僅是一部方書,更是集診治、針灸、養生等理論實踐知識為一體的一部重要參考書。
《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約成書於652年,共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2]。全書共載方、論5300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和貢獻。該書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並廣泛輯錄了前代各家方書及民間驗方,記載了婦、兒、內、外各科疾病的診斷、預防與主治方藥、食物營養、針灸等。保存了唐以前的不少醫學文獻資料,其中養生長壽等內容極其豐富珍貴,並沿用至今。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書中所收載處方及千餘條針灸治驗均以證統方,為後世所推崇。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曰:「思邈嘗謂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得逾於此。故所著方書以千金命名,凡診治之訣,針灸之法,以至導引養生之術,無不周悉」。張璐《千金方衍義》評曰:「繼長沙而起者,惟孫真人《千金方》,可與仲聖諸書頡頏上下也。伏讀三十卷,法良意美,聖謨洋洋,其辨治之條分縷析,制方之反激逆從,非神而明之,其孰能與於斯乎?」
1.1.2 《千金翼方》是《千金要方》的續編,是為補充《千金要方》之不足而寫。
《千金翼方》約成書於681年,是孫思邈取羽翼交飛之意,以補充《千金要方》的不足[3]。全書三十卷,分一百八十九門,計方、論、法2900餘首,記載藥物800多種。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尤以論述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等更為精闢。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曰:「猶慮有闕遺,更撰《翼方》輔之,……(《千金要方》)妙盡古今方書之要,獨傷寒未之盡,似未盡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論,後三十年作《千金翼方》,論傷寒者居半。蓋始得之,其用志精審不苟,如此云云。則二書本相因而作,亦相濟為用」。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百萬多字,收集整理了前人和民間醫方6500多個。孫思邈博採群經,刪繁去復,並結合個人經驗整理加工,使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醫學理論、雜散藥方、針灸等浩繁內容,合而為一,薈萃成集。其中除引用張仲景、華佗、陳延之、支法存等很多名醫的醫方外,還搜集了流傳在廣大人民、少數民族、文人學士、官僚、宗教界和外國(如印度)醫書中的很多醫方。《千金方》所載醫論、醫方系統地總結了唐以前的醫學成就,是一部科學價值非常高的著作。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 理論建樹
1.2.1 臟腑辨證 虛實寒熱為綱
臟腑辨證是以臟腑為綱對疾病進行辨證的方法。臟腑辨證法在唐代孫思邈之前的《黃帝內經》、《金匱要略》,以及《中藏經》等都有以臟腑為核心進行辨證的論述。如《靈樞·本神》曰:「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金匱要略》設立「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中藏經》有專論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順逆脈證諸篇,從而使中醫臟腑辨證有了雛形。到唐代孫思邈不僅強調臟腑辨證,而且主張臟腑辨證以虛實寒熱為綱[4]。他在《千金要方》卷十一至卷二十中,每卷均先陳述臟腑的生理病理及常見病證,繼而列出虛實寒熱證治。以卷十七肺病辨證論治為例,列出了肺實證、肺與大腸俱實、肺虛冷、肺與大腸俱虛證的主證、兼證,以及治療主方。可見,孫氏對臟腑辨證以虛實寒熱為綱論述周詳。這對中醫臟腑辨證的主導地位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不少內容已被後世吸收和發展。
1.2.2 強調養生 在於日常調養
孫思邈是一位偉大的臨床醫學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中醫養生家。他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養生之要旨,並依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和親身體會,總結了養生「十要」,使中醫養生方法更加全面完善,養生「十要」即:抑情嗇神、少思護氣、小勞養形、導引調氣、勿要多言、食宜清淡、起居有常、房事有節、食藥保健、常善勿惡等[5]。他還總結有養生「十二少」和養生「十二多」[6]。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十二多即: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喜則忘錯昏亂、多笑則髒傷、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欲則志昏、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愁則心撮、多怒則百脈不定、多樂則意溢、多惡則憔悴無歡。可見,養生就在於日常調養,不是高不可攀難以做到的。
1.2.3 精研仲景 開「以方類證」先河
孫思邈對張仲景有著極高評價,他在《千金翼方卷九·傷寒上》說:「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醫睿哲,多所防禦,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人未能鑽仰。嘗見太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傷其如此,遂披覽《傷寒大論》,鳩集要妙,以為其方,行之以來,未有不驗」。這一高度評價也產生了對仲景《傷寒雜病論》的深入研究,他研究的方法是「方證同條,比類相附」,也就是將《傷寒論》所有的條文,分別按方證歸類。這樣將《傷寒論》的內容各以類從,易於檢索,條理清晰,從而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靠之門徑[7]。
1.2.4 產後溫補 創產後溫補系列方
由於分娩時產創、出血,以及臨產時損傷氣血,以致氣血不足,「百脈空虛」,以及陽氣虛弱。因此,孫思邈提出產後虛損的治療原則是「產後宜溫」,並依據產後所致的不同疾病,創立了產後溫補的系列方劑[8]。如:用羊肉湯「治產後虛羸喘氣,自汗出,腹中絞痛」;用羊肉當歸湯「治產後後腹中心下切痛,不能食,往來寒熱,若中風乏氣力」;用羊肉地黃湯「治產後三日腹痛,補中益髒,強力氣」;用羊肉杜仲湯「治產後腰腹疼,咳嗽」;用羊肉黃芪湯「治產後虛乏,補益」;用羊肉桂心湯「治產後虛冷心疼」;用當歸建中湯「治產後虛羸不足,腹中疼不止」;用大補中當歸湯「產後虛損不足,腹中拘急」等等。這些用溫補法治療產後病的方劑為後世樹立了範例。
1.3 臨證診治
1.3.1 膽大心小,智園行方:這是孫思邈畢生行醫的治學名言。所謂「膽大」是指診斷明確後敢於用藥,不畏懼藥物的峻瀉、攻逐、大熱、大毒等副作用而敢於正確運用;「心小」是指四診仔細,用藥謹慎,全力實現安全有效;「智園」是指臨證能知常達變,三因制宜,辨證施治,靈活用藥。「行方」是指忠於職守、精益求精、樂於奉獻、文明行醫、關愛病人、遵紀守法、廉潔自律。可見,醫者只有膽大心小,智園行方,才能不出差錯,救死扶傷,妙手回春。也只有膽大心小,智園行方,才能成為「良醫」。所以說:「醫之神良,盡於此矣!」
1.3.2 創製新方,制方嚴謹:孫思邈不僅搜集了大量的古方和驗方,而且創製了不少新方。他創製的新方,處方配位嚴謹,頗具特色。其中多數方劑成了後世名方,在《中醫方劑學》的本科教材中被選用的就有葳蕤湯、溫脾湯、犀角地黃湯、當歸建中湯、枕中丹、紫雪丹、獨活寄生湯、鹽湯探吐方,以及葦莖湯9首。
1.3.3 中醫分科,婦、兒專科:孫思邈是我國第一個倡導設立婦科、兒科的人。他在《千金要方·求子》曰:「夫婦人之別有方者,以其胎妊生產崩傷之異也,是以婦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難療,……所以婦人別立方也」。孫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非常關心婦女和珍視小兒。他強調對疾病的治療要注重婦女和小兒,倡導為婦女、小兒設立專科。他在《千金要方》曰:「先婦人、小兒而後丈夫、耆老」;在《千金要方》卷二至卷四,《千金翼方》卷五至卷八專列婦科疾病。從求嗣、調經、妊娠到產後,各種婦科疾病的辨治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在《千金要方》卷五、卷十、卷二十五,以及卷三十,《千金翼方》卷十一、卷二十六等分列了九門小兒病。可見早在唐代孫氏已從中醫全科分出婦科和小兒科。
1.3.4 計劃生育,絕育引產:在《千金要方》卷三載絕育方二首:一是蠶子故紙,方一尺,燒為末,酒服之,終身不產。二是油煎水銀一日勿息,空肚服棗大一枚,永斷,不損人。在《千金要方》卷二中載引產方四首:(1)以雞子一枚,鹽三撮,和服立下。(2)麥櫱一升,和蜜一斤,服之立下。(3)七月七日,神典三升,煮三沸,宿不食,旦頓服,即下。(4)大麥曲五升,酒一鬥,煮三沸,去滓,分五服令盡,當宿勿食,其子如糜。在《千金要方》中載有墮胎的藥物較多,如水銀、麝香、代赭石、水蛭、牛膝、蜈蚣、瞿麥、斑蝥、天雄、附子、半夏等。可見,在《千金要方》中已記載了豐富的絕育、引產、墮胎的內容,依據史書的記載,可以說孫思邈是我國首先倡導絕育、引產之法的先行者,開創了計劃生育之先河。
1.3.5 針灸治病,創「阿是穴」:孫思邈不僅是我國針灸彩色繪圖的創始人,而且也是「阿是穴」的發現和創立者。他為中醫針灸學增添了新的內容和方法,對後世不斷發現奇穴鋪墊了良好的基礎。
2 現代運用
2.1 大醫精誠,濟世活人:「大醫精誠」出自孫思邈《千金要方》第一卷,是我國首篇完整論述醫德的。「精」是指醫者技術要精,強調醫者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因為「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所以為醫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誠」是指醫者的品德修養要高尚,要發「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危求救者,不得以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媚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等。這就是說醫者要有仁愛之心,普救眾生之志,救死扶傷是醫者義不容辭的。作為醫者「大醫精誠」,濟世活人是行為的準則,歷代對醫者的醫德都是這樣要求的。截至目前,《千金要方·大醫精誠》是我國醫學史上最早、最全面、最系統闡述醫德規範的奠基之作,至今仍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為重要的文獻,為習醫者所必讀。孫思邈本人不僅是醫德的倡導者,也是實踐者。孫思邈高尚的醫德言行,至今仍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的。
2.2 安身之本,必資與食:孫思邈認為「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所以,掌握飲食的宜忌也是養生的重要內容。《千金要方食治》:「夫為醫者,當須先知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盒,然後命藥」。可見,孫氏特別提倡食療方法,注重飲食有節,反對暴飲暴食。《千金要方食治》中指出「凡常飲食,每令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食訖,覺腹中彭亨短氣,或致暴疾,仍為霍亂」。同時指出,飲食宜清淡,過於厚味甘甜成味,多促壽。《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生》:「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及少菹菜,並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腐物,勿飲濁酒」。對於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其夥食,「若貪味傷多,老年腸閨皮蔣,多則不消」,就會形成脾傷食積之病症。孫氏還詳細介紹了食物的治療作用。如用羊屠、鹿治療蘯,用羊肝、牛肝治療夜盲,用穀皮預防腳氣,用赤小豆、烏大豆治療腳氣,對後世影響很大。
2.3消渴辨治,從火論治:《千金要方消渴》第一次系統整理了唐代及唐以前消渴病治療的經驗,所述「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脯炙鹽鹹,此味酒客耽嗜,不離其口……積年長夜,酣興不解,遂使三焦猛熱,五臟乾燥。木石猶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指明燥熱可導致消渴。孫思邈善用苦寒藥物治療消渴病,如天花粉、麥冬、黃連、苦參、生地黃、知母等,這些藥物大多具有清熱瀉火或兼有養陰生津的作用。可見,清火為治療消渴病的第一要務,孫思邈可謂是「從火論治消渴病」的先驅,對後世研究糖尿病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9]。
2.4 創胚胎學,立養胎法:《千金方》云:「凡兒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諸骨具,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備,則生矣。」[10]按照月齡從形態等方面較為詳細具體的描述胎兒在母體中的變化,與現代胚胎學的論述較為接近,開創了胚胎學的先河。孫思邈十分重視婦女的孕期保養,通過對婦女孕期的調護,來加強對胎兒的養護,如「妊娠受胎後應居處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節嗜欲,庶事清淨,生子皆良」,還詳細記載了十月養胎法,以保護胎兒,預防流產,提高了生育率及胎兒的存活率,與現代醫學提倡的胎教理念基本一致,說明古人早已對養胎護胎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現在仍值的我們學習借鑑。
2.5 健康長壽,養老養生:孫思邈崇尚養老養生,並身體力行,成為長壽老人。孫思邈認為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強調養生對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具有重要意義,故「常須慎護」。主張常存善心、常修善事,保持情緒安寧和精神愉快,總結出「十要」、「十二少」、「十二多」等宜忌。建議老年人日常起居不宜「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無喜怒,無極視,無極聽」;防護方面做到「常避大風大雨大寒大暑大露霜」;飲食方面要「常學淡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麵、粳米等為佳;又忌強用力咬齧堅硬脯肉,反致折齒破斷之弊」,「常宜溫食,不得輕之」,「人凡常不飢不飽不寒不熱」;「故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飲食起居,隨宜調護,則可「延年益壽矣」。另外,由於老年「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後輩當「識其情」,「常須慎護其事」。如果能掌握養生之術,並「習以成性」,則「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如果不知養生之術,則「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3 結語
孫思邈學術淵博,以其深邃的中醫學理論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編寫了巨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品德高雅,多次拒絕高官厚祿,甘願一輩子在民間濟世活人,深受人們的愛戴和敬仰。他廣泛收錄了前代各家方書及民間驗方,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和貢獻;他將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為中醫養生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偉大醫學家,他的理論和實踐對我國醫學乃至世界醫學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他的成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的醫學寶藏。
參考文獻:
[1]李劍穎. 談藥王孫思邈對中醫藥學的貢獻[C].2011全國中醫藥科普高層論壇文集. 2011.
[2]崔淑原, 和中浚, 王縉.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的版本考查[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0, 19(24):52-52.
[3]姚瑤, 劉更生.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關於生平事跡的自述[J]. 中華醫史雜誌, 2017, 47(5):319-321.
[4]李紅波, 楊勇. 孫思邈治療肝臟相關病症方藥運用特色[J]. 中醫學報, 2018, 33(1):88-90.
[5]朱丹丹, 王衛, 王益民,等. 《千金方》養生之道淺析[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8, 37(2):100-103.
[6]郭剛. 論孫思邈養性的養生之道——以醫道同源為視角[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3(3):140-144.
[7]劉毅, 董利利. 《備急千金要方》對張仲景學術思想的傳承探究[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4, 33(4):196-198.
[8]王震, 孫理軍. 再談孫思邈《千金方》對中醫婦科的貢獻[J]. 山西中醫, 2017, 33(3):47-49.
[9]沈仕偉, 仝小林. 《千金方》消渴病證治特色及其對後世的影響[J]. 上海中醫藥雜誌, 2017(12):39-41.
[10]王震, 孫理軍. 再談孫思邈《千金方》對中醫婦科的貢獻[J]. 山西中醫, 2017, 33(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