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動作擺正肩胛骨,避免肩胛上神經卡壓,與疼痛無力說拜拜!

2020-12-17 康端康復

肩痛很常見

但說起肩痛我們不得不提這兩塊肌肉:

【岡上肌和岡下肌】

岡上肌是肩袖損傷中最易受傷的肌肉

岡下肌是肩胛區疼痛的元兇

並且支配這兩塊肌肉的肩胛上神經也容易帶來肩痛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肩後外側疼痛常見的原因

——肩胛上神經卡壓症候群

首先還是來簡單了解一下肩胛上神經

圖片來源:Grant 解剖學操作指南(第15

肩胛上神經起自第5、6頸神經,有時第4頸神經根也可能參與它的組成。肩胛上神經從臂叢上幹分出後沿斜方肌和肩胛舌骨肌深面外側走行直至肩胛骨上緣的切跡。在此處,肩胛上橫韌帶跨過肩胛上切跡,圍成肩胛上孔,肩胛上神經從中穿過,發出運動支支配岡上肌。然後,肩胛上神經和肩胛上動脈伴行,由外側繞過岡盂切跡,弧行進入岡下窩,在岡下肌深層又發出兩支運動支支配岡下肌。

肩胛上神經在哪裡最容易卡壓呢?

肩胛上神經在走行的過程中有多處可受卡壓,但是其中最易卡壓的點從走行路線中就可以看出端倪,那就是肩胛上切跡,肩胛上神經從此處的神經上孔穿過,此時肩胛上神經相對固定。而上肢的不斷活動,肩胛骨的不斷位移會使此處的肩胛上神經受到反覆摩擦,從而造成炎性腫脹,導致卡壓。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肩胛上神經與肩胛上動脈同時從肩胛上孔中穿過,在穿行過程中兩方相互擠壓也會造成肩胛上神經卡壓。

此外,肩胛上神經還有一處易卡壓點,那就是岡盂切跡。肩胛上神經在繞過岡盂切跡時會形成一個轉角。當肩胛骨運動時,轉折角變小,肩胛上神經與岡盂切跡的骨面發生勒索,造成肩胛上神經的摩擦損傷。

哪些人群容易造成肩胛上神經卡壓?

1、 年齡較大的人群;

2、 男性多於女性;

3、 經常需要用上肢運動或工作的運動員和工人,經常用肩部扛或挑重物的工人;

4、 有肩部外傷史人群。

肩胛上神經卡壓症候群

肩胛上神經卡壓症候群就是指肩胛上神經在肩胛切跡或岡盂切跡處被卡壓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徵。

它有哪些症狀和體徵呢?

症狀:

肩胛上神經卡壓會造成很難定位的肩部後外側疼痛,疼痛可放射至手臂。因肩胛上神經卡壓起病緩慢,早期表現為肩胛部不適或睏乏無力,所以往往會被忽略,但是隨著病程進展症狀會逐漸加重,會出現岡上肌、岡下肌肌肉萎縮,肌力下降,外展外旋無力等情況。

體徵:

▽ 岡上肌、岡下肌抗阻力測試顯示肌力不足,但並無疼痛;

▽ 被動內收手臂時施加壓力,可能有肩胛骨後外方的疼痛;

▽ 指壓肩胛上切跡或岡盂切跡處神經有疼痛。

肩胛上神經卡壓症候群該如何應對?

早期較輕微的患者可考慮保守治療。常用的保守治療方法有消炎鎮痛藥物治療、局封注射、小針刀療法、手法治療、運動療法和物理因子治療等。除此之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避免做損傷和刺激肩胛上神經的動作,例如上肢上舉,還要適當休息,不要肩背肩扛重物。

手法治療

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

手法治療是周圍神經卡壓症候群的常用方法,手法治療靈活多變,既可以重點松解肩胛上神經卡壓點,又可以直接作用於病變周圍軟組織,從而解除肌肉痙攣,松解軟組織粘連,促進炎症吸收,減輕症狀。

運動療法

肩周肌力失衡,肩胛骨位置不正,肩胛骨不穩都是造成肩胛上神經卡壓的重要因素。

肩胛骨較大的活動度會導致肩胛上神經反覆摩擦,造成神經受損卡壓,而肩關節肌力失衡又會進一步加大肩胛骨的不穩定性,造成肩胛骨位置異常,為肩胛上神經的卡壓埋下隱患。如胸大肌、胸小肌、上斜方肌和肩胛提肌容易緊張縮短,造成肩胛骨前伸;中、下斜方肌,菱形肌、前鋸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容易受抑制而無力,造成肩胛骨向外側滑動。這時候就需要糾正肩胛骨位置,恢復肌力平衡,加強肩胛骨穩定性。

【放鬆緊張的肌肉

胸大肌、胸小肌放鬆

動作要領:面牆而立,胸部貼牆,將網球放置在胸外側與大臂交匯處按壓滾動。重複10次,換方向。

上斜方肌拉伸

動作要領:左手抱住頭,向左側側偏,並且頭部要向右側轉動,以便能夠完全拉伸到斜方肌,保持這個拉伸動作15-20秒,共2-3組。

肩胛提肌拉伸

動作要領:取坐位,雙腳自然分開,腹部收緊,保持坐姿端正,右手臂屈肘置於腦後,左手抱頭置於腦後,頭部朝著左膝的方向向前伸(鼻尖至膝蓋方向),左手與頭部產生抗阻。

【加強無力肌肉力量】

中、下斜方肌力量訓練

動作要領:身體俯臥,雙臂伸直後上抬。在最高點停留片刻再將雙臂放下。注意肌肉的感知和控制,動作緩慢。

菱形肌力量訓練

動作要領:取坐臥位,雙腿伸直,腳尖向上,彈力帶如上圖中間固定在腳掌,兩頭分別握於兩手,背部肌群收縮用力,使兩臂屈肘貼身向後拉引,緊收背部肌肉,停留1-2秒,沿原路線返回。注意上拉時,腰要收緊,上體儘量不搖動,以保持平衡。

前鋸肌力量訓練

動作要領:雙臂夾肋,大小臂呈90°,手掌貼牆,雙腿帶動上半身轉動,同側肩胛加緊固定。

岡上肌力量訓練

動作要領:取站立位,患側握緊彈力帶一側,另一側踩於同側腳下,拇指朝前,緩慢外展患側肩關節(外展角度保持在30°以內,不用過大)。然後緩慢復位。注意在做的過程中不要聳肩。可根據情況調節鬆緊程度來增加阻力大小。

小圓肌、岡下肌力量訓練

動作要領:取站立位,將彈力帶固定於身體左側方向某固定位置,右手持彈力帶另一端,彈力帶長度能夠保持右手的起始位置在腹部。緩慢牽彈力帶遠離腹部,然後緩慢復位。換方向。可根據情況調節鬆緊程度來增加阻力大小。

當情況較嚴重,岡上肌、岡下肌已經出現明顯萎縮,或保守治療無效時,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肩關節疼痛很常見,導致疼痛的原因很多,在眾多致病因素中肩關節勞損和不穩是其中最常見的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別注意這兩點,防患於未然~

【本文參考文獻】

宋雲駿,王永為,姜林鶴,黃微,辛建會,肖春山.肩胛上神經卡壓機制的臨床解剖學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2015,33(6):624-626

林浩東,陳德松,顧玉東.肩胛上神經卡壓症候群[J].實用骨科雜誌[J].2003,9(6):510

託馬斯·亨德裡克森;張志傑,劉春龍,王學強主譯.骨科疾病:評估與手法治療[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2019:240,250

編輯:申衛紅

相關焦點

  • 煩人的肩胛背區疼痛是什麼回事?如何鑑別與防治?聽聽醫生怎麼說
    肩胛背區的肌肉可以說是相互交錯、星羅棋布的覆蓋和附著在肩胛骨、肋骨、胸椎骨上,構成一個複雜的肌肉骨骼系統。這些肌肉受到頸椎、胸椎發出來的神經支配,因此肩胛背區疼痛需要區分是神經源性還是肌源性,比如肩胛背神經受到卡壓就是引起肩胛背區疼痛的元兇之一。
  • 頸肩背酸痛不適,可能是肩胛背神經卡壓了!
    這樣的解剖結構讓肩胛背神經容易在兩個地方被卡壓:1、 初始位置就卡壓,即C5神經根受壓時累及肩胛背神經;2、 肩胛背神經在其走行過程中被卡壓,例如穿過中斜角肌時,部分腱性纖維從神經表面通過使其受到卡壓。部分胸廓出口症候群患者也存在肩胛背神經卡壓情況。
  • 肩胛區疼痛的元兇,肩外旋受限的重要因素,岡下肌如何避免損傷?
    它與岡上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共同組成了盂肱關節的動態穩定結構,當手臂上舉時岡下肌擠壓肱骨頭並將肱骨頭向下拉。當手臂外展120°- 150°時岡下肌比岡上肌更活躍,所以當手臂過度上舉時岡下肌常受激惹。岡下肌外傷或疲勞性損傷之後,在損傷初期岡下窩處會有撕裂樣疼痛,肩胛岡下部壓痛明顯,有時會累及到肩峰的前、中部。因為肩胛上神經支配岡上肌和岡下肌,當岡下肌損傷後會刺激肩胛上神經,進而導致同受肩胛上神經支配的岡上肌發生痙攣性收縮,也因此進一步加重了局部組織的無菌炎症反應,導致頸肩部區域的疼痛。
  • 頸椎疼痛與肩胛骨有關係嗎?3個動作可緩解
    很多朋友訓練之後,疼痛確實得到了改善。不過依然還有很多人,無法通過這些訓練緩解疼痛,因為他們的問題可能跟普通情況不大一樣。今天特工就來講講,引起頸椎疼痛的另一個元兇 ——「肩胛骨」。01 肩胛骨如何影響頸椎?
  • 溜肩、翼狀肩、頸肩痛,肩胛骨下迴旋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良好的體態下,上背部的骨骼處於良好的排列狀態,此時肩胛骨位於第2-7肋之間,且雙側肩胛骨內側緣與脊柱基本平行,兩側肩胛骨邊緣相距約10cm。在正常情況下,肩胛骨被相關肌肉牽拉著,緊緊貼著胸腔後壁,完成上提、下壓、外旋、內旋、外展、內收等相關動作。
  • 肩胛骨內側緣經常疼痛?五組練習穩定肩關節,緩解肩背痛
    很可能會讓肩胛骨和肋骨壁之間出現筋膜黏連疼痛。與此同時還會引發舉臂受限、呼吸短淺、翼狀肩胛及肩胛骨內側緣疼痛等問題。肩胛下肌頑固性肩胛骨縫疼痛,不得不提肩胛下肌。肩胛下肌位於肩胛骨前面,有著「獨當一面」的作用。含胸駝背會伴有肩胛骨前移(菱形肌延長),另外還會出現肱骨內旋(岡下肌、小圓肌會延長無力,肩胛下肌縮短)。於是就需要肩胛下肌更有力地穩定肱骨頭,避免肱骨向前移位。這種情況下,肩胛下肌會縮短並過度疲勞,而出現肌肉損傷疼痛。
  • 什麼是動作控制?肩胛骨失衡與肩夾擠有何影響
    肩峰下夾擠症候群的病人會有疼痛弧(Painful Arc)的特徵。所謂的疼痛弧,意指當病人的肩關節於肩胛骨平面上舉,在 60-120 度(或70-120 度)之間會有疼痛感。肩峰下夾擠症候群的病人,在肩上舉、肩內轉(比如稍息動作)、肩水平內收(比如右手從前面摸左肩),這些動作常發生疼痛感。在肩關節於肩胛平面上舉的動作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肩關節動作-肩肱節律。
  • 肩胛骨「咔嚓響」的3大原因,這3個動作可以幫您改善~
    此外,菱形肌和肩胛提肌無力,附著於喙突的胸小肌緊張,也會向前拉肩胛骨,減少肩胛骨和胸壁的空間,破壞肩胛骨在胸壁凸面的正常滑行,引發彈響。日常生活中肩胛骨肌肉力量失衡導致的圓肩駝背,菱形肌、前鋸肌、斜方肌中下束無力造成的「翼狀肩胛」都有可能造成肩胛骨彈響。
  • 肩胛骨內側緣、頸部疼痛,上交叉症候群,都和這塊肌肉有關!
    對於長期伏案工作的久坐族來說,頸肩痛真的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前幾日我們了解到上斜方肌勞損與頸肩疼痛的關係,今天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與斜方肌關係密切,同樣也是頸肩痛幕後黑手的肩胛提肌。認識肩胛提肌肩胛提肌是帶狀長肌,其腱束呈尖圓束形起於C 1 ~C 4 橫突後結節,並斜行依次向外下止於肩胛骨內側緣的上端至肩胛上角。其功能是上提和使肩胛骨下迴旋,伸展、側屈頸部和使頸部轉至對側。肩胛提肌與其他附著在肩胛骨上的肌肉共同保持肩胛骨的穩定。
  • 後背肩胛骨處疼痛是什麼原因呢?隋醫生跟你說
    頸椎病不是所有的頸椎病都可以引起後側肩胛骨處疼痛,一般都是頸椎間盤有問題才會引起,就好比人腰椎間盤有事,牽扯都屁股痛是一個道理。症狀為脖子疼,轉頭受限,尤其是後仰,會明顯感到一根筋似的抽到後面的肩胛骨縫裡面痛,這樣的時候基本上就是頸椎引起的了。
  • 上班族最常見的「翼狀肩胛」,如何通過訓練處理和改善?
    坐直後,背骨會頂著椅子背疼 喜歡側身睡覺,把單側肩膀壓彎了 背已經挺的很直,但還是有突出 上肢酸困無力,容易疲勞 雙手從身側、身前舉過頭頂有難度如果上述幾種情況說中你的話翼狀肩胛除了穿衣服不好看、伴隨駝背圓肩、頭前引、肩部無力、肩背疼痛等問題外,最重要的影響就是:肩胛不穩。肩胛骨的穩定性不好的話,進而會影響到手臂、脖子,甚至是全身,對訓練也非常不利。
  • 李國民:肩胛骨縫酸脹痛,應該怎麼治療才能有效?
    今天早上在看留言的時候,有位朋友,她說她是肩胛骨縫酸脹痛,然後很多年了,時好時壞難受起來左邊身子都不舒服,有時候帶的左胳膊都不舒服其實這幾天,也有一個朋友是從廣西過來的,他的疼痛也屬於肩胛骨縫的疼痛,他治療了3天,目前已經在改善了肩胛骨縫的治療
  • 你羨慕無比的蝴蝶背,竟是身體眾多問題的元兇,3個動作輕鬆搞定
    前據肌:主要功能是引導肩胛骨向前,作出推的動作,使肩胛骨下角外旋;中下斜方肌:主要功能,中斜方肌使肩胛骨後縮、上迴旋;下斜方收縮,使肩胛骨下降、上迴旋。明星的蝴蝶背依靠前鋸肌和中下斜方肌以及菱形肌共同作用來保持肩胛骨的正確位置,但由於日常的不良的生活姿勢,導致這些肌肉無力,無法拉住肩胛骨,就無法讓肩胛貼在胸壁,出現因脊柱緣失去牽拉的力而翹起,形成翼狀肩胛。
  • 劉詩詩和鄭爽的美背PK,正確認識「蝴蝶背」,6個動作訓練改善!
    肩胛骨是肩膀的板狀部分,位於上背部,俗稱肩胛,有時候也稱為「翼狀骨」。「翼狀肩」是指肩胛骨從背部向外突出,而不是像正常一樣貼著背部保持平板狀。因為肩胛骨對你的姿勢、上肢和肩膀的靈活性起重要作用,所以翼狀肩畸形會導致你肩膀和背部的疼痛。
  • 淺談:練不對就會造成損傷的肩胛提肌
    雙側肩胛提肌:後伸頭和頸。肩胛提肌起止點:起點:第1-4頸椎橫突。止點:肩胛骨上角和肩胛岡之間的肩胛骨內側緣。5.在肩胛骨的參與訓練動作中像槓鈴聳肩,高位下拉,都會訓練到。肩胛提肌位於項部兩側,肌肉的肌腹上部位於胸鎖乳突肌的深面,下部位於斜方肌深面,為一對帶狀長肌,在斜方肌之後,功能也和上斜方肌大同小異。肩胛提肌的緊張可能是造成頸部和肩部疼痛緊張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在背部和肩部攜帶重物時,它是最易負重過度的肌肉之一。
  • 激活肩胛的瑜伽訓練,提升身體素質,強化肌肉韌性,讓健身更輕鬆
    瑜伽是一項塑造全身的運動,我們在日常練習中不僅強化體肢力量,腰腹處這些薄弱的地方也會著重練習,但是還有一個被人忽略的位置很少被鍛鍊到,那就是肩胛部位,你在練習瑜伽中肯定出現過這樣的情況,那就是短暫的上肢訓練完成之後,我們的手臂無法再抬起來了,雙肩在這個時候感覺到酸脹的感覺,有時連帶著肩胛骨的肌肉,用手輕輕一按,也會出現疼痛感
  • 原名「翼形肩胛」
    蝴蝶背=翼狀肩胛沒錯,過於突出的肩胛骨在醫學上有專業的病理學名詞,叫翼狀肩。這裡的肩指的是肩胛骨,而不是肩膀。正常人的肩胛骨是貼著胸壁的,依靠的是前鋸肌和斜方肌的通力合作來保持該位置,但如果前鋸肌和斜方肌麻痺,就可使肩胛骨失去貼胸的作用力。
  • 肩胛骨的控制與穩定:訓練效果加分,擺脫肩頸疼痛
    (肩外展);在這個動作中,我們的斜方肌上束負責主要發力的任務。、相互靠近的一個過程;在這個動作中,斜方肌中束主要發力,大家可以想像自己上背部中央有一個小葡萄,我們用肩胛骨把它夾住的感覺;在肩胛骨回縮的同時,肩關節也會被帶著往後移動,這對我們的身體姿態有著很大影響---圓肩駝背的體態,很多時候與肩胛骨回縮不足有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