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控制?什麼又是控制不良呢?
動作控制不良造成我們身體的疼痛,而要讓肌肉骨骼的傷害能得到長久的好轉,改正不良的動作是最直接也最好的方法。
但是,到底什麼是控制? 控制能力好跟控制不好又差在哪裡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的講清楚說明白。
簡單來說,控制能力包含兩個層面,肌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
在我們動作啟動的時候,負責控制能力的肌群要在啟動的一瞬間就開始啟動(甚至在一些更深層的控制肌群會在動作開始前就開始收縮),並且伴隨著整個活動過程都要能維持收縮能力,讓整個動作過程中關節能在正確的軌跡下進行。
如果控制肌群太慢開始收縮,或是太早放鬆,就有可能讓關節有過多的角度,這個就會對關節周遭的韌帶,肌腱,甚至是關節囊本身造成受傷。另外一個情況就是,肌肉有在正確的時間啟動,但是找了錯誤的肌肉,造成動作完全產生偏差。 另外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因為大肌肉長年被壓榨結果變得很緊繃,結果造成肌筋膜酸痛的情況,也是很多腰酸肩頸酸痛的病因。
舉一個例子:肩胛骨的動態失衡與肩夾擠
之所以會有這個現象,來自幾條控制肩胛骨的肌肉。這裡舉幾個肩胛骨的相關問題:
1.肌肉沒有在對的時間點出力(通常是太慢出力或沒有反射性的出力)
2.肌力不平衡(不好的力偶)
3.肌肉無力
4.肌肉長度問題
肩胛骨這塊扁平骨扮演著起承轉合的重要角色。總共有 17 條肌肉附著在肩胛骨上,如果拉哩拉匝列下來的話,就包括以下幾條
第一部分:主要控制肩胛骨的肌肉
斜方肌(上/中/下)、提肩胛肌、菱形肌、前鋸肌、胸小肌
第二部分:主要控制肱骨動作(盂肱關節)
三角肌、四條旋轉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
第三部分:可能會與肩胛骨控制相關的肌肉(不是主要肌)
背闊肌、胸大肌、肱三頭肌、肱二頭肌(長/短頭)、喙肱肌、肩胛舌骨肌等
這些肌肉之間都會互相影響。有時候他們會作為協同作用、有時候則是互相拮抗的作用
例如:胸小肌跟前鋸肌都可以一起做出肩胛前引(scapula protraction)的動作,但假如胸小肌過度緊繃或用力,可能會造成肩胛骨前傾(ant. tilt);前鋸肌較出力則可能做出肩胛骨後傾(post. tilt)的動作。
所以這些肌肉之間的控制真的很重要啊!!!
不管是骨頭結構問題、或是因為肩關節肌力不平衡,都極有可能導致肩夾擠的出現。肩峰下夾擠症候群的病人會有疼痛弧(Painful Arc)的特徵。所謂的疼痛弧,意指當病人的肩關節於肩胛骨平面上舉,在 60-120 度(或70-120 度)之間會有疼痛感。肩峰下夾擠症候群的病人,在肩上舉、肩內轉(比如稍息動作)、肩水平內收(比如右手從前面摸左肩),這些動作常發生疼痛感。
在肩關節於肩胛平面上舉的動作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肩關節動作-肩肱節律。
肩關節外展至30°或前屈至60°,肩胛骨是不旋轉的,稱為靜止期,在此以後肩胛骨開始鏇轉,每外展15°肩關節轉10°肩胛骨轉5°,兩者比例為2:1,當外展至90°以上時,每外展15°肩關節轉5°肩胛骨轉10°,兩者比例為1:2。
在整個外展上舉過程中,如果從側面觀察肩胛骨,可以看到其發生外旋與繞冠狀軸的逆時針旋轉(後傾),這種運動來自胸鎖與肩鎖關節,前者佔40°,後者佔20°。而肱骨頭則需要相對肩胛骨外旋,以保證避讓肩峰而不發生撞擊。這種外旋有賴於岡下肌與小圓肌的功能正常,還可能有來自關節囊的扭轉力量。同時,肱骨頭的初始位置也至關重要,當肱骨頭相對關節盂前移時(結構上存在此種傾向),其外旋阻力加大。
手臂高舉過頭時,上斜方肌負責肩胛骨上抬及上轉;下斜方肌則負責肩胛骨下壓及上轉(離心方向收縮)。上斜方肌與下斜方肌必須共同完成肩胛骨動作,才能讓肩胛骨正常旋轉。此時,如果下斜方肌無力或太慢出力,將會有聳肩的代償現象出現。
然而,肩峰下夾擠症候群病人不僅有下斜方肌無力或太慢出力的問題,中斜方肌、前鋸肌也需要注意,這三條肌肉都能控制肩胛骨在胸腔上的位置與動作。除了上斜方肌造成的聳肩,還有肩胛骨前傾與翼狀肩胛這兩個常見問題。
另外一個情況就是,肌肉有在正確的時間啟動,但是找了錯誤的肌肉,造成動作完全產生偏差。
這個發生的原因常是在一次的受傷之後,身體為了保護受傷的地方,而把附近的大肌肉都啟動去固定受傷的地方。但之後就忘記關掉了,結果最後身體養成習慣找大肌肉去負責控制的工作。 但身體的肌肉跟政府的官員不一樣,每一條都有自己的功能而不能輕易被另外一條肌肉所取代。所以找不對的肌肉做不對的事情,結果就會造成關節軌跡脫離正常的軌道,造成受傷。
另外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因為大肌肉長年被壓榨結果變得很緊繃,結果造成肌筋膜酸痛的情況,也是很多腰酸肩頸酸痛的病因。
許多人的上肢體姿不良,總是處於圓肩駝背的狀態。這會徹底地改變肌肉的長度—張力關係;具體而言,長度發生變化的是:控制肩胛骨上迴旋、移動並穩定肩胛骨以維持最佳肩肱節律性的第二組肌肉(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鋸肌)。
在一般的動作中,肌肉收縮作為一種反射,它所產生的力被用於穩定關節以避免不必要的動作或移動某一肢體。無論功能是提供穩定性還是產生動作,決定肌肉能否正常發揮其功能的一大關鍵要素便是其靜息長度。如果肌肉長時間處於被拉長或縮短的狀態,其正常功能也會受影響。當肌肉的靜息長度發生變化時,其所附著骨骼的位置及影響動作的關節結構也將發生改變(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2015)。
一般來說,肩胛骨必須好好的貼在肋骨上,並且順利的旋轉移動。這可以讓手臂高舉過頭時,避免肩峰下空腔變小。異常的肩胛骨位置及動作,包含前面說過的聳肩、肩胛骨前傾、翼狀肩胛,或是肩胛骨向上旋轉角度不足。
控制這種東西應該怎麼去訓練呢?
因為控制能力不佳的肌肉通常都力量沒甚麼大問題,所以光是訓練力量有時候效率沒這麼的好,而直接去做到正確的動作反而是比較是事半功倍的方法。所以在動作控制中,常常會安排一些難度很高的動作讓病人想辦法去達成,讓病人在練習的過程中叫醒自己控制肌群,學會應用自己身體的能力,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做到正確的動作。
文章來源:運動醫學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