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練習和靜坐調息,卻不會深呼吸?
我們都知道,練習瑜伽要學會控制呼吸,並結合呼吸進行身體姿勢練習。但是偏偏有不少練習者喜歡瑜伽,卻一直掌握不好深呼吸。動不動就憋氣,還會出現打嗝、頭暈。
是沒掌握好呼吸的技巧?還是身體條件不允許?
我們都清楚,影響呼吸的主要肌肉是橫膈膜,橫膈膜是位於胸腔和腹腔中間的膜狀肌肉。如果橫膈膜彈性強,呼吸就能深長緩慢。
橫膈膜的頂端平坦的部分稱為中心腱,是非收縮性的纖維組織。它自己不會主動收縮,但是當與它連接的肌肉收縮時它會跟著移動,我們稱中心腱為(橫膈膜)肌肉的止點。
當中心腱穩定,與它相連的附著在肋骨端的肌肉收縮,肋骨下端上提,胸廓擴張,就是胸式呼吸的吸氣過程。如果與中心腱相連的肌肉放鬆,肋骨下端下降,胸廓內收,就是胸式呼吸的呼氣過程。
當肋骨下端(起點)穩定,附著在中心腱端的肌肉收縮,中心腱下沉,腹部隨之向外擴張鼓起來,這就是腹式呼吸的吸氣過程;如果附著在中心腱端的肌肉放鬆,中心腱上升,腹部隨之內收,就是腹式呼吸的呼氣過程。
在呼吸練習中,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兩者互相結合,是更深長的完全瑜伽呼吸。
於是很多人想通過掌握完全瑜伽呼吸的技巧,去控制呼吸,但是發現,要麼身體會發抖,要麼會憋氣。事實證明,單純訓練呼吸本身的技巧,實際是行不通的。這是因為,橫膈膜自身的彈性力量需要進一步提升。
而橫膈膜彈性差的原因,其實是其它地方的問題限制和影響了橫膈膜本身的彈性。
一、胸椎傾斜,胸腔狹窄
如果胸椎傾斜,出現了駝背(胸椎過於後凸),肋骨會接近恥骨,腹部肌肉會隨之縮短。或出現了直背(胸椎過直,常伴隨肋骨外翻),腹部容易向外鼓起來,腹肌延長無力。或因為胸椎旋轉側屈等情況,橫膈膜連接中心腱和肋骨的肌肉都會因為脊柱的傾斜而受到影響,不能使胸廓有力地打開和放鬆。這樣自然就不能讓呼吸更有控制和深長進行。
二、肩頸和腹部區域呼吸輔助肌力量失衡
胸椎傾斜會引發肩胛骨移位,比如駝背,兩側肩胛骨會遠離脊柱中線。進而造成頸椎和肩關節區域的肌肉力量失衡,形成聳肩、探頸等不良體態。
與此同時肩頸和胸腔周圍的胸小肌、胸鎖乳突肌、斜角肌、胸大肌等會緊繃。這部分肌肉都屬於呼吸輔助肌,它們參與吸氣,上提胸骨和肋骨。而腹橫肌、腹內外斜肌等參與呼氣過程,隨著呼氣,把胸廓向下拉。
所以不少人在呼吸時,經常感覺吸氣好控制,相比呼氣更深長一些。而呼氣比較難控制,相比吸氣比較短。這和肩頸過緊,腹肌虛弱無力是有關係的。
三、內核心力量虛弱
呼吸無法深長緩慢,與橫膈膜彈性和胸廓變型有關,而內核心(包括橫膈膜、腹橫肌、多裂肌、骨盆底肌)的作用是維持脊柱和胸廓伸展和擴張,調節腹內壓來維持各椎體間的穩定,並使脊柱維持中立,以及維持呼吸的功能。
如果內核心力量虛弱,腹內壓會減弱,不僅影響脊柱的穩定性,也會對呼吸的功能產生影響。
如此可見,內核心和骨盆脊柱的穩定性相互影響。久坐久臥導致骨盆脊柱傾斜變型;女性產後盆底肌虛弱、腹橫肌力量虛弱。都會造成內核心力量減弱,進而影響呼吸的功能。換句話講,呼吸短淺急促,其實就是內核心開始減弱的表現。
所以想要控制呼吸,還要通過身體的練習去加強相關肌肉的功能。而不能只是單純片面地練習呼吸,而想達到延長呼吸的效果。
推薦練習方法
一、瑜伽體式練習要遵循正位原則,骨盆和脊柱要保持在中立位基礎上進行。
每次進行呼吸練習時,注意身體的坐姿:
身體保持在端正穩定的姿勢中,時刻注意盆底肌上提,小腹內收,靠小腹內收的力量穩定腰椎。
從而延展脊柱,擴張胸部,胸部遠離肚臍。
肩胛骨向脊柱中線靠近,胸椎延展。
雙肩外展,雙臂放鬆。
頸椎向上延展,下頜略向內收,如此保持呼吸通道的順暢。
二、上下犬靈動式練習(伸展脊柱,強化腹部、背部肌肉)
1、大拜式準備。
2、雙手撐地,身體向前到四腳爬行式準備。
3、身體起到下犬式。
4、腳跟離地,從腰椎開始,拱起脊背,身體重心向前移動,髖部下沉,到上犬式。
5、從上犬式低頭,收下頜,背部逐節弓起,掌心下推,身體重心向後移動,腳跟下壓地面,到下犬式。配合深柔呼吸,緩慢體式如此反覆,三到五組。
6、從下犬式到四腳爬行式 ,再到大拜式放鬆,調息。
三、增加內核心力量——橋式吹氣球
1、仰臥,雙腿彎曲,大小腿垂直,雙腿之間夾一個小球,幫助啟動大腿內側和盆底肌力量。
2、骨盆略後傾,盆底肌上提,尾骨內卷,腰椎延展,貼近床面或地面。
3、雙腳雖然踩牆,但是要藉助腳跟推牆面的作用,啟動大腿內側和後側力量。
4、一隻手穩定氣球,另一隻手臂舉過頭頂,或抬起來,與地面垂直。
5、用鼻子吸氣,緩緩吐氣吹起氣球,氣息吐盡,舌抵上顎使氣不外洩,稍保持。用左手持穩氣球再吹氣球,吹球時肩頸要放鬆。
6、吹4-5次後捏住氣球放氣。放鬆後,反覆多組練習。
想練習深呼吸,一定要給自己一段充分的練習過程,不可著急,因為著急只會造成肩頸更緊張。在每次身體和呼吸練習中,內心要放鬆,訓練自己觀察呼吸和身體的端正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