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44章:為何企業家不能娶女明星?為何信貸消費危害超過賭博

2020-12-25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

上一章中,老子從柔弱勝剛強和無有入無間的現象中看到了無為的益處,在接下來的幾章中,老子運用辯證的觀點,從生活中的事例出發,對無為之益進行展開論述,全方位論證了無為而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我們先看一下道德經第44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一章的重點是談得與失的辯證關係,以及面對得失,我們該如何進行選擇。

名,本義是名稱,在這裡指的是名聲,名氣,榮譽,也可引申為職位,地位;

身,本義是身體,在這裡指的是身心,健康,生命,也可引申為自由,壓力;

貨,本義是貨物,在這裡指的是物質,利益,財產,也可引申為享樂,財富。

當然,我們要明白一點,這裡的名,身,貨都是指的個人,不是集體,名利和地位指的是個人私利,而不是公共利益;

「得」是指得到,獲得;亡是指失去,喪失;親,在這裡是指重要;

多,在這裡是指寶貴;病,在這裡是指困擾,擔憂。

所以本章前三句的意思大致就是:

名氣和地位與身體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重要?身體和生命與財貨和享樂比起來哪一樣更為重要?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一個更讓人困憂?前兩個設問句很好回答,甚至有些學者認為根本不需要回答,老子設問的時候已經有了答案了,顯而易見,道家重生,重視身體,身體和生命一定是比個人名利更加重要的;沒有身體可能什麼都做不了,要名利又有什麼用呢?所以通常情況下,身體和生命一定是比個人的名利更加重要的,名利怎麼說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很多人為了名利而損害身心健康甚至失去自由,或是喪失生命,是很不可取的。

然而第三句就不好回答了,因為老子的思想始終是辯證的,反者道之動,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方面,並且這兩個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所以說得與失的重要性也是相對而言的,從這個觀點上分析的話,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一個更讓人困憂?就要看具體情況了。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亦會有所得,關鍵是要看得到的是什麼?失去的又是什麼?

有的人為了得到名氣和地位,付出了自己的財貨;有的人為了得到財貨,而失去了名節和地位;有的人為了得到名和利付出了自由甚至生命的代價,有的人為了自由或者生命付出了全部的財產;有的人前半生拿健康做代價拼命換錢,有的人後半生拿所有積蓄來換取健康;有的人得到之後生怕失去而壓力倍增,有的人失去之後後悔不已而焦慮非常;有的人得到名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災難和禍患,有的人失去名利的同時卻獲得了輕鬆和寧靜;所以說,衡量得與失,以及名利與身體的重要性,關鍵還是要看上一章我們提到的「和」字,和則生,不和則滅。

當需要在名、利,身之間做得與失的選擇時,和是唯一的標準,和就是妥當,和就是有德,和就是遵道,所以只要在妥當的時候,做出妥當的選擇,得與失又有什麼分別呢?這裡的得失和我們前面剛講過的損益一樣,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按客觀規律辦事,遵道守德,失去的還會再次得到,不按客觀規律辦事,背道失德,得到的終將還要失去;然而世間就是有一些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的一些領導者,往往不明白得失相互轉化的道理,有時表現得過分,有時表現的貪婪;結果則是「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甚愛是指過分地偏愛;多藏是指貪婪地索取;過分的偏愛一些事物,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多地貪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大的損失。在第29章中老子說過,聖人去甚,去奢,去泰。所以說老子並不反對正當的欲望,也不反對正常的需求,老子反對的是失和的奢侈的需求,反對的是極端的過分的欲望,因為這些是不合乎道的行為,不道早己,必定會早早敗亡。

甚愛必大費的例子太多了:秦始皇喜歡奢華的宮殿,為了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大量徵召民夫,花費金錢,結果引發農民起義;隋煬帝也是喜歡宮殿,而且奢侈成性,橫徵暴斂,荒淫無度,結果暴政被推翻,最終死於自己偏愛的寵臣宇文化及之手。還有一些君王是為了美色而葬送自己的政權,商紂王偏愛妲己,制定酷刑,殘害忠良,結果被西周取代,而周幽王偏愛褒姒,千金博一笑,烽火戲諸侯,結果為犬戎所滅,唐玄宗專寵楊貴妃,從此君王不早朝!結果是楊氏弄權,政治腐敗,引發安史之亂。宋徽宗酷愛書畫,又貪圖聖人之名,結果疏於國事,政治混亂,引發靖康之變;

當然不只是古代的君王,現在社會也是一樣,很多本來很成功的企業家,喜歡娶女明星或者是網紅,然而由於做企業成功是源於實實在在,兢兢業業,與員工同甘共苦,娶了明星之後,生活和工作方式發生改變,開始喜歡炒作,加上嚴重脫離員工,精力分散又或者遠離企業,結果對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企業家馮侖就曾說過「民營企業家泡女明星必S」的言論,也有人專門統計過大陸的民營企業家娶了女明星或網紅之後,結果大多都不太好,或被擠出企業管理層,或決策失誤破產倒閉,或欠債失聯逃往境外,或違規違法身陷囹圄。

而普通的老百姓多腸壁厚亡的例子也有很多,有些人喜歡賭博,結果傾家蕩產,有些人沉迷遊戲,結果玩物喪志,有些人酷愛提前消費,結果債臺高築……他們為了過分偏愛的事物,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多藏必厚亡的事情也是舉不勝舉:北宋奸相蔡京,假公濟私,搜刮民財,貪得無厭,富可敵國,最終被抄家流放,死於海南;明代宦官劉瑾,公然索賄,貪汙庫銀,中飽私囊,意圖謀反,結果也被抄家並處死;明代大小宰相嚴嵩父子,驕奢霸橫,賣官鬻爵,貪汙受賄,胡作非為,最終被判斬刑,伏誅於市;清朝和珅,結黨營私,貪汙受賄,最終被抄家並賜死。

現代有些貪婪多藏的人也是一樣,無論是做企業還是從政,只要過分貪婪,盲目擴張,不為社會奉獻,不為大眾付出,最終都是破產的破產,入獄的入獄,由於過多地貪斂財富,結果遭致了更大的損失,甚至失去了自由和生命。

然而如何才能避免這些讓人尊嚴受辱,身體受損,生命受害的事情發生呢?老子最後總結說: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辱指的是侮辱,屈辱;殆指的是危險和失敗;辱和殆都是人所不願意遇到的,然而辱和殆卻又是經常發生的,剛才我們列舉了很多例子,當一個人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尊嚴,失去了自由,要比失去金錢可怕的多,難免會招致屈辱,而一個人不遵守規則,做事沒有底線,超越應有的邊界和尺度,就等於脫離了正常的軌道,難免會遭受危險和失敗,甚至死亡。

所以老子告誡人們,一定要知足,知止,當然了,知足不是不求上進,得過且過,知止也不是什麼都不做,消極避世;老子說的知足是對個人的名利和地位應該知道滿足,老子說的「知止」是對自己不當的行為和過分的欲望要知道停止,這樣才能夠保持長久的平安。

在老子時代,各諸侯國之間徵戰不斷,甚至諸侯國內部,大夫與國君之間也是搶奪成風,然而成王敗寇,打敗的一方難免會招致屈辱,甚至死亡,很多士人沒有封地,要依附於卿大夫才能獲得更好的名利和地位,當名不符實或者德不配位之時,也難免會招致屈辱,甚至死亡,這都是對自己的所得不滿足,對自己所做沒尺度而造成的;這對於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知足不辱。

不要過分貪慕虛榮,不要消費超出自己經濟實力的產品和服務,不要奢求高於自己工作能力的名氣和地位,不要為了個人利益做出有損自己人格和尊嚴的事情,這樣就不會招致屈辱;知止不殆,知道錯了就要改正,知道不妥就要停止,像現在很多年輕人套信用卡超前消費,債務危機,以卡養卡,以貸養貸,結果造成財務窟窿越來越大,由此被起訴信用卡詐騙的有之,告父母賣房賣車幫忙還款的有之,無力償還,恐懼自殺的也有之,還有很多人迷戀網絡賭博,欠債越來越多,卻仍然執迷不悟,妄圖翻本兒,總希望不勞而獲,一條道走到黑,真是可惜又可嘆;還有一些人,本來是一些小的錯誤,卻不思改正,不願意承擔責任,結果為了掩蓋小的錯誤,往往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殺人的不歸路,真是可悲又可惡。

像這些不知足,不知止,最後招致屈辱和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雅風在這裡真心奉勸這些走入迷途的朋友,一定要好好領悟一下道德經中老子給我們留下的智慧和啟發,修身養性,克制自己過多的需求和過分的欲望,對個人的名利和地位要知道滿足,對自己錯誤的行為要知道適可而止,重視自身道德修養,持守自己應負的責任,從而遠離屈辱和失敗,避開危險和滅亡,才能夠保持長久的平安與和諧。

好,第44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5:第六章 穀神不死,綿綿若存中,將通行本第六章前提。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所以該章後半部分,極可能是後來添加。不過「虛而不屈」一句,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天道無形,卻「獨立不改」。因此,雖橐龠「虛而不屈」一句與前面「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大相干,但於整部《道德經》而言,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畫龍點睛之作用。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這一章雖然有些長,但並不難理解,首先要明白「得一」的含義。「得一」在本章一共出現了七次,而「一」在道德經中是很重要的概念,第22章中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第42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很明顯,一是由道所生,一就是道的一部分。道作為物質時,可派生萬物,是萬物之母;道作為規律時,可指導萬物運行,是天地之始。
  • 為何有「寧勸賭,別勸嫖,寧窮死別娶生妻」的說法?究竟啥意思?
    比如古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寧勸賭,別勸嫖,寧窮死別娶生妻。到底為何?大多數人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在古代,開賭場是合法的,賭博成為很多人的娛樂活動。古代和現代相比,娛樂活動很少,賭博算一個。賭場的門道很多,大多數人只要深陷其中,必定輸得傾家蕩產。然而能夠進入賭場賭博的大多是有錢人,普通百姓沒有什麼錢拿來賭。古時候大多數人都是農民,農活繁忙,即使想去賭博也沒有時間。
  • 讀書筆記之《道德經》——道經01章
    因此,小子雖狂悖又大膽,無知兼少智,但亦是有一顆向道之心的,所以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拜讀先賢巨著《道德經》,然而此經太過深奧啊,查了不少解釋也是很不好理解,所以小子妄圖在此用自己的話胡亂解釋一番,然後書寫下來我到底讀出來了些什麼,所謂: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道德經;醍醐灌頂急開悟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可愛老子上一章老子講了,他自己的道,及其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普世價值。這一章老子更近一步,來闡述道和德。大悲老子,真乃聖人也,縱觀道德經,其反覆描述,大道的奧秘,揭示宇宙之真理。
  • 《道德經》第八十章,如何理解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章中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悟畫道德經——第六十二章《美言可市》
    道德經第62章第六十二章 美言可市 原典 道者,萬物之奧①,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常持一份道德之力,保一分智慧清明。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一章解讀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jiào)。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注本)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道德經》第六十章解
    《道德經》第六十章解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道德經》問答16章-竹簡本「至虛恆也」章為何只摘抄上半部分
    郭店楚墓竹簡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難解之謎,如「至虛恆也」章(通行本《道德經》十六章)只存有一簡,為十六章節的前半部分,從「各復其堇」後有斷章符看,似乎本身也只是摘抄了這一部分。為什麼只摘抄於此,是大有考究的,作為研究者應當拿出一個結論。
  •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解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解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體悟《道德經》的智慧
    各個版本之間雖有差異,但總體上不影響對《道德經》精神的把握和理解。關於《道德經》的注釋,民國之前數以千計,恐怕難以精確統計。韓非子是較早專門解讀《道德經》的,其《解老》《喻老》二篇,就是對《道德經》的註解和闡釋。
  • 古代歐洲貴族為何對寡婦情有獨鍾?連國王都搶著娶,這是為何?
    這一點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會這樣呢?難道寡婦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有年輕姑娘給不了的感覺?今天,筆者要以布列塔尼的安娜為例,給大家說道說道。於是,戰敗後的布列塔尼被迫籤了條約,條約中的內容指出:安娜必須要嫁給法國國王,不能嫁給奧地利貴族。作為回報,布列塔尼會擁有自治權,法國不會幹預。
  • 為何好人總受苦?《道德經》:壓制小人的最好辦法其實是這個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無厚亦無薄,但上天卻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當我們在生氣小人為何無病無災、逍遙自在,只盯著這些表象之時,卻沒有明白種種亂象之外,存在著我們認知之外的緣由。一、善惡標準不依賴於人心,而關乎是否遵守天道常道無道,常名無名。我們所認為的善惡,其實都不過是受到自身的利益影響而做出的主觀判斷,而非基於全局整體。
  • 佐助為何娶小櫻?因為不能娶鳴人,所以那就隨便娶一個吧
    佐助為何娶小櫻?因為不能娶鳴人,所以那就隨便娶一個吧。家窮人醜,一米七九,母胎solo無人愛,錢到月底不夠花。大家好,我是墨瞑,愛動漫,愛特攝,更愛你,只許州官放火,不許你離開我,比心,麼麼噠。其實啊,小編一直有個疑問,為何佐助會娶小櫻?畢竟,當初二柱子下手可兇了。不僅是一掌洞穿了小櫻,差點幹掉了她,還對小櫻大喊大叫,你煩不煩啊!按道理來說,一般這種情況,兩個人應該是老死不相往來了。可是,沒想到,幾集過後,兩個人就結婚生子了,看的小編是一臉懵逼。
  • 道德經:道德的本質由何決定?什麼樣的孝慈忠誠是真正的道德?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前兩講我們學習到了,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對人們的約束力並不大,人們總是口中說著仁義,孝慈,忠誠,做起事情來卻又回歸到不仁不義,不孝不慈,不忠君愛國的狀態。老子說啊,是因為這些道德標準確立的原因就是錯的,不是基於大道,而是基於需求。那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正確地奉行良好的道德標準呢?上一講我們已經講解了經文中的仁義和智慧,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孝慈和忠誠。
  • 鹿鼎記裡的《四十二章經》真假之謎
    這幾天偶爾看到新翻拍的《鹿鼎記》的一個片段,韋小寶應該宮內圖書的收藏地方,偷偷尋找巜四十二章經》,據原著裡安排,這本中國佛教史上發現最早的經書,在裡面藏著一個重要秘密,滿人入關把大量寶藏藏了起來,而在這本經書裡面就有寶藏地圖的部分碎片,於是反清復明的江湖人士圍繞著這本佛經演繹一段段江湖恩怨情仇
  • 汪羅海:天師府的晚課為什麼選用《道德經》
    作為有重要歷史影響的天師府在這一點上還是繼承了《道德經》作為每天課誦的傳統。現在,道末就天師府繼承這一傳統的意義和課誦《道德經》的一點體會略述如下,以請教各位方家同道。以上是《道德經》作為功課的意義,現就談誦《道德經》的一點體會:說實話,入道初時我對這五千言並不感興趣,因為它澀難懂,又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很多問題又不能從正面去理解,有一種無從下手的味道。難怪乎道祖在經中開篇的第一章就講:「玄玄之玄,從妙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