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黑科技——微型射頻離子發動機首次飛行驗證!

2021-01-09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賀建武、馬隆飛、康琦、段俐(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2019年8月31日,中國科學院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一顆名為「太極一號」的衛星,這是中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主要任務是實現關鍵技術的驗證,為實現空間引力波探測打下基礎。

備受諾獎青睞,要發現它卻很難

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然而直到2015年,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才在地面探測到了引力波信號。三位美國科學家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 和Kip S. Thorne也因此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僅如此,國際上普遍認為,如果有人能在空間探測到引力波,獲得更多頻段的引力波信號,同樣能獲得諾貝爾級獎章。

發現它就能拿諾獎,探測引力波為什麼這麼難?

引力波是物質和能量劇烈運動和變化引發的時空漣漪,它在傳播過程中擠壓或者拉伸時空,就像水面泛起的漣漪一般,以光速向外傳播。

太空中引力波信號十分微弱,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光學手段,通過探測兩個相距上百萬公裡的自由漂浮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來捕獲引力波。

說起來簡單,但這一技術的實現難度超乎人們想像,堪稱挑戰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技術極限。

早在2008年,由中科院發起,院內外多家單位參與,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胡文瑞院士為召集人成立空間引力波探測論證組,開始規劃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在未來數十年內的發展路線圖。2016年,中科院啟動了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太極計劃。2018年,中科院「太極計劃」先行者——「太極一號」任務立項,太極計劃成員自此進入緊張的型號任務研製階段。

考慮到引力波探測的難度,太極計劃分多步進行。「太極一號」任務是第一步,主要是在軌驗證空間引力波探測的關鍵技術,包括高精度超穩雷射幹涉儀、引力參考慣性傳感器、超穩超靜平臺、無拖曳控制和微牛級推進系統。其中的每一項技術都十分複雜,而且非常重要。

眾所周知,火箭的發射、宇宙飛船和衛星在太空中的運行都離不開發動機(發動機即推力器)。在太空中,光壓、宇宙射線輻射等作用在太空飛行器上的微牛級非保守力,都會影響衛星的超穩狀態,因此需要開發微牛級推進系統以抵消非保守力對衛星平臺的影響。射頻離子發動機,就是其中之一,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衛星發動機之一。

圖1 太空飛行器「新武器」——射頻離子發動機工作原理(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航天推進系統中的「新武器」

射頻離子發動機,顧名思義,是靠吸收射頻能量(也就是頻率為300 kHz – 300 GHz的交流電)來維持其等離子體自持放電並產生推力的裝置。

「等離子體」是我們所熟知的自然界物質的第四物態(氣態、固態、液態和等離子體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螢光燈、霓虹燈、氙燈和閃電等。簡單來說就是電離了的「氣體」,由離子、電子以及未電離的中性粒子組成,整體呈電中性,但具有導電特性。

而射頻離子發動機就是將等離子體中帶正電荷的離子通過高壓電場引出並加速,以幾十公裡每秒的速度噴射出去。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高速噴射的離子將產生反向推力,從而推動衛星前進。

當發動機噴射離子時,還需要一個能夠噴射電子的裝置(中和器)用以中和噴射出去的離子,否則會使太空飛行器帶電,危及太空飛行器的安全。

人員雖少,依然砥礪前行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微型離子發動機產品研發團隊歷經五年的時間,對射頻離子發動機系統的工作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最初的射頻電路阻抗匹配、射頻感應耦合放電,到最終射頻離子發動機可以穩定工作,部件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仔細地推敲。

2015年,團隊研發的第一套射頻離子發動機——RIT-4點火成功,之後,團隊根據不同的推力範圍需求,開展了射頻離子發動機系列樣機的研發,分別研製了RIT-2、RIT-2.5和RIT-5。

研發團隊憑藉多年對射頻離子發動機的研究基礎和寶貴的航天工程經驗,在2018年8月承擔了「太極一號」衛星射頻離子微推進系統的研製重任,限時一年。

常規航天任務一般是三到五年,甚至更長,一年的時間要將尚不成熟的原理樣機直接做到滿足航天標準的飛行樣機,這對人員有限的研發團隊而言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但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空間引力波探測國家重大專項的順利實施,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微重力重點實驗室康琦主任毅然決然地接下了這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團隊協作,厚積薄發

對於整個射頻離子發動機系統而言,除了射頻離子發動機頭部以外,實際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裝配」,包括:電子學單機(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製)、場發射中和器(清華大學研製)、微流量控制單機(507所和深圳市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研製)。五家單位團隊協作,在研發前期,各自根據設計指標要求專攻技術難點,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方案可行性驗證。

中科院力學所研發團隊根據已有的研究基礎,在2019年3月率先完成了微型射頻離子發動機(μRIT-1)飛行產品的研製,並順利通過了空間環境模擬試驗。

圖2 工作狀態的微型射頻離子發動機(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發動機樣機研製出來後,它的推力到底是多大,計算出來的推力是否準確,這些都是亟需驗證的問題,航天工程任務是要靠精確的實驗數據來說話的。因此,研發團隊在射頻離子微推進系統產品緊張研製的同時,緊急籌備發動機後續性能測試方案,自主設計了一套亞微牛級推力測量設備,實現了推力器快、穩、準的安裝與調試,極大限度地縮短了射頻離子發動機性能測試周期。

圖3 射頻離子微推力器在線測量(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電子學單機是射頻離子發動機系統的核心之一,整個推進系統的供電、控制以及數據存儲均要依靠它來完成。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先後一共有6名專業人員參與到電子學單機的研製工作。這個項目突破了他們以往的研製速度,經歷了無數個通宵達旦的艱苦工作,在最後一刻解決了所有問題,交付了通過地面驗證試驗的合格產品。

圖4 射頻離子發動機系統-電子學單機(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與射頻離子微推力器(μRIT-1)配合使用的中和器是清華大學研製的「碳納米管中和器」。這次合作是清華大學清華-富士康納米科技中心第一次承擔航天任務,更是將碳納米管場發射技術第一次應用在航天領域中。五位清華大學的老師在沒有航天任務經驗的情況下,一步一步地摸索著前進,從最基本的材料選取、結構設計、加工工藝到最終的測試方案,他們夜以繼日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按時交付了他們的「首創」。

最後一個就是射頻離子發動機系統必不可少的氣體控制器——微流量控制單機。之所以稱為「微流量控制單元」,是因微型離子發動機工作時所需的工質氣體非常少,0.08 mL的氣體可以使推力器工作1分鐘以上,相當於一個人深呼吸吹出的氣體量(約3500 mL)可使推力器連續工作約一個月。

深圳市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四名專業技術人員同樣是從未研製過氣體流量這麼小且精度要求非常高的微流量控制器。為了保證發動機能夠正常穩定地工作,技術人員從方案設計、加工工藝到氣路封裝,一路披荊斬棘,在團隊協作下,解決了系列技術問題。微流量控制單元是除發動機外,第一個交付的產品。

圖5 飛行產品交付衛星系統進行裝配調試(圖片來源:新聞聯播)

研發團隊在不到十個月的時間裡,夜以繼日、過五關斬六將,終將合格的射頻離子發動機產品按時交付給衛星系統。

目前,射頻離子微推進系統在軌工作正常,並順利完成功能和性能測試,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國際首次在軌驗證微型射頻離子發動機技術!

相關焦點

  • 中國已突破離子發動機黑科技將令太空飛船速度翻倍
    中國首臺200毫米離子電推進系統(離子發動機)在長壽命地面考核試驗中持續工作已超過1萬小時。該系統裝載在2012年發射的「實踐九號」衛星上,經過長達一年的在軌飛行試驗考驗表現優異。這則消息無疑是一枚「重磅炸彈」,因為長久以來離子電推進系統的關鍵技術一直被英美和俄羅斯等大國所壟斷,此次中國離子電推進系統上的重大突破,也為中國航天事業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 星際旅行的開端-離子發動機
    地球石油資源終將枯竭,人類也將進入全電時代,就目前的交通工具來說,汽車、輪船、高鐵……這些交通工具都比較容易實現全電推進的,但是飛機、太空飛船怎麼辦?答案或許是離子引擎。離子引擎的原理並不複雜,是把原子電離成一價正離子,再用高電壓將離子加速並排出引擎尾部形成離子束,由此產生推力。
  • 隼鳥2號離子發動機再點火,剩餘30公斤燃料,花10年飛向下一目標
    而仍然留在太空的軌道器,也分別開始執行新的擴展任務。其中嫦娥五號軌道器將飛往150萬公裡之外的日地拉格朗日L1點,進行環繞飛行並開展探測試驗。而近日,日本隼鳥2號的三臺離子發動機,也再次點火,正式開啟新的探索任務。而這一次,隼鳥2號將跨越上百億公裡,前往一顆直徑約30米,快速自轉的小行星1998KY26(計劃2031年7月抵達)。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完成首次軌道中途修正 「西安造」3000N發動機...
    8月2日7時0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3000N發動機精準工作20秒鐘後,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遙遠的火星。以航天六院為代表的「西安航天科技」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再立新功!
  • X-37B第六次升空測試,美空軍「黑科技」或可成空間武器
    神秘的美國空軍X-37B軌道試驗飛行器再次發射升空,測試「黑科技」或可作為空間武器。據美國航天新聞網5月17日報導,當地時間17日9時14分(北京時間21時14分),美國空軍X-37B軌道試驗飛行器發射升空。這是X-37B的第六次飛行試驗,任務代號「軌道試驗飛行器」6(OTV-6)。
  • 如果人站在離子推進引擎後面會發生什麼?
    此外,小衛星的普遍興起,對離子推進提出了需求,直到1997 年離子推進在商業衛星上正式應用;1999 年首次用作太空飛行器的主推進系統。 只能吹動一張A4紙的推力 離子電推進發動機的特點是加速力和加速度都很低,可能會只有幾十毫牛頓和幾釐米/秒,有人形容這種推力只能「吹動一張紙」。
  • 太空飛機發動機過早熄火,維珍銀河第三次載人飛行嘗試失敗
    美國當地時間周六,英國億萬富翁理察 · 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旗下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不得不終止其太空飛機第三次載人飛行測試,這也是其在新墨西哥州總部的首次動力測試飛行。
  • 神龍升空,打破美國X37B的壟斷地位,中國太空黑科技再獲新突破!
    目前,世界上僅有美國研製了空天飛機X37B,是美美國波音公司研製的一種無人且可重複使用的飛行太空飛行器。該機由火箭發射送入太空,是第一架既能在地球衛星軌道上飛行、又能進入大氣層的航空器,結束任務後還能自動返回地面,被認為是未來太空戰鬥機的雛形。X37B空天飛機飛行高度在20千米以上(有說25.9km),也就是大氣層以上或邊緣,最高速度據稱超過了25倍音速。
  • 太空「幻影」:太空梭中的小不點,美軍X-37B是不是太空戰機?
    如今人類不僅僅徵服了天空,而且也已經同時進軍太空領域。1981年4月12日,人類首次正式發射了"太空梭"這是一種可以同時在太空和大氣層內飛行的載人飛行器。歷史上美國曾經總共製造了5架太空梭,蘇聯在冷戰時期也曾經製造了1架"暴風雪"號太空梭。不過由於太空梭技術複雜,使用危險,因此如今已經完全退出了航空航天的歷史舞臺。
  • 海洋應用型彩虹-5無人機首次功能驗證飛行獲成功
    海洋應用型彩虹-5無人機首次功能驗證飛行獲成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2020-07-15 19:13
  • QIZHE啟哲科技射頻美容儀——開闢家庭美容黑科技
    近日,隨著世界各地疫情的爆發,導致外貿生意受到阻礙,由此也給許多國貨品牌帶來了外在衝擊,能夠更多的展現自己多年研發的科技成果。啟哲科技在家庭美容儀器行業中脫穎而出,QIZHE啟哲射頻美容儀打破了國內美容儀市場的現狀,品牌擁有十幾年專注智能個人護理市場的經驗。
  • 離子推進器技術,航天科技中的傳奇,讓我們自由遨遊太陽系
    火箭通過燃燒液體或固體燃料來產生推力,給太空探索帶來了很大困難。這要從「火箭方程」說起,1903年,俄羅斯科學家、現代火箭及航天之父康斯坦丁·E·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E. Tsiolkovsky)首先提出了「火箭方程」。後來飛行任務設計者一直用這個公式來計算完成特定飛行任務所需的推進劑的量。
  • 中國彩虹-5 無人機首次完成海洋應用型功能驗證飛行
    IT之家 7 月 16 日消息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十一院彩虹 - 5 無人機團隊趕赴外場開展項目履約,執行密集飛行任務。在此次任務中,彩虹 - 5 無人機首次完成海洋應用型功能驗證飛行,驗證了全系統電磁兼容性、載荷功能和平臺性能,為後續應用演示驗證奠定了良好基礎。
  • 「太空飛行器」發動機故障!維珍銀河第三次載人飛行測試失敗
    據美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美國當地時間12日,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進行的第三次載人飛行測試中,太空飛行器的發動機發生故障。兩名飛行員不得不提前以滑翔的方式返回地面,這次嘗試也因此宣告失敗。
  • 時空無涯 認知無限— 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空間技術
    2020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空間局攜手研製的「太陽軌道飛行器」成功發射,並在4個月後完成了首次掠日飛行,開始幫助科學家揭示太陽磁場的奧秘;7月,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始人類新一次火星探測之旅,尋找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在年中完成首次載人飛行端到端測試後,於11月15日正式載人首飛,搭載4名太空人飛赴國際空間站。
  • 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成功完成
    原標題:新飛船搭載「3D印表機」我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本月5日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
  • 《火星救援》中的離子引擎可能成為現實,星際旅行已經不遠了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在著名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表示,可以替代傳統的飛機渦輪發動機的離子引擎已經初步研製完成。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副教授Steven Barrett表示:「這種全新的引擎可以讓飛機更安靜,機械構造更加簡單,並且在飛行時不會排放汙染物」。離子引擎技術最直觀的優點就是可以大大的減少飛機發動機的組成部件,例如飛機兩側的螺旋槳。
  • 黑勳爵維達為何守不住死星?因為帝國Tie戰機點錯了科技樹
    一戰後隨著科技進步,發動機的功率大幅度增加,飛機的速度也大幅度提高,於是只需要用小得多的機翼面積,就足夠把飛機抬起來了。雙翼、三翼飛機也簡化成了單翼飛機,在飛行時能夠更加靈活。但是這也造成了一個麻煩:因為機翼面積小了,為了獲得升力,不但在空中要保持高速,在起飛、降落時候也必須達到高速。
  • 我國首次完成太空「3D列印」,都列印了什麼?
    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我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並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