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醫學》:腫瘤一出現,全身T細胞都遭難

2020-11-24 澎湃新聞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腫瘤雖然長在特定的組織和器官,但是它的「負能量」非常大,甚至能影響全身。

前不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Matthew H. Spitzer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著名期刊《自然·醫學》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1]:腫瘤對免疫的破壞能力不局限於腫瘤微環境本身,還會對全身的免疫系統造成廣泛和可變的破壞;不過這種全身性的免疫壓制,可以通過手術切除腫瘤實現逆轉。

這個研究成果對如何以及何時給癌症患者開展免疫治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 論文截圖

免疫治療大家都不陌生了,它的出現改變了很多癌症患者的命運。不過,要想讓更多的患者從免疫治療中獲得益處,科學家仍需更廣泛地了解制約癌症免疫反應的因素。

從當前的免疫治療模式來看,治療的思路主要聚焦在腫瘤內的殺傷性T細胞上,但是近年來已經有很多研究表明,腫瘤微環境內殺傷性T細胞的功能障礙是不可逆轉的[2],而全身性抗腫瘤免疫反應對免疫治療效果至關重要[3,4]。

不過,目前還缺乏關於癌症發展如何影響全身免疫狀態的全面研究。

為了更全面、系統、深入和動態地了解腫瘤的進展對全身免疫系統的影響,Spitzer和他的同事首先利用最新的質譜流式細胞技術,對8種癌症模式小鼠腫瘤中免疫細胞亞群做了動態且系統地分析。

他們發現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成分在不同腫瘤模型之間差異顯著。總的來看,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在各種腫瘤中佔比都非常大,但具體到各個腫瘤之間佔比差異較大。

例如,MC38結直腸癌和SB28膠質母細胞瘤模型中,適應性免疫細胞相對較少;LMP胰腺癌和遺傳誘導的Braf/Pten黑色素瘤模型均有廣泛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B16黑色素瘤和3種乳腺癌模型(4T1、AT3以及自體MMTV-PyMT)表現出局部免疫細胞相對豐度較低,但多樣性較高的特點。

▲ 不同腫瘤模型之間腫瘤微環境的免疫狀態差異

這也說明,不同的腫瘤之間免疫狀況差異非常大。

既然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狀況差異如此之大,那麼這些腫瘤是否也會導致全身性免疫系統出現變化呢?於是,他們隨即又分析了模式小鼠血液、脾臟、骨髓和腫瘤引流淋巴結中免疫細胞亞群狀況。

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腫瘤模式小鼠的全身免疫狀況確實發生了變化,不同的腫瘤類型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最讓Spitzer團隊驚訝的是,定位於大腦的SB28膠質母細胞瘤,竟然對全身免疫免疫有非常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超過其他腫瘤。

▲ 不同腫瘤模型的其他免疫組織/器官的免疫狀態差異

Spitzer和他的同事還注意到,無論腫瘤有沒有發生轉移,這種全身性的免疫改變都存在,而且在MMTV-PyMT乳腺癌模型中還與原發腫瘤大小緊密相關。

總體來看,腫瘤對全身性免疫的重塑,78.4%可以用腫瘤的大小解釋,剩下的部分與肺和淋巴結轉移均相關。

具體到脾臟來看,乳腺癌對脾臟免疫的重塑導致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頻率增加,B細胞和T細胞減少。

基於以上數據,研究人員認為,腫瘤負擔廣泛地破壞了免疫宏觀環境,這個研究結果對旨在激活局部與全身免疫反應的治療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乳腺癌模型的脾臟免疫狀態變化

動態分析數據發現,隨著腫瘤的生長,腫瘤微環境、血液、脾臟、骨髓和腫瘤引流淋巴結中免疫細胞亞群呈非線性變化。

而且腫瘤內的免疫動態變化與其他部位的也不相同,拿中性粒細胞來說,脾臟和骨髓中的中性粒細胞增多,一段時間之後血液中水平也會升高,但淋巴結或腫瘤內幾乎一直水平較低。其他免疫細胞隨腫瘤生在的變化趨勢可見下圖。

這表明,腫瘤的免疫反應是一個高度動態的過程。

▲ 隨著腫瘤的生長,不同免疫細胞在不同組織器官中的變化

接下來,Spitzer團隊考慮的問題是,這種動態的變化具體到不同的T細胞亞型又是如何變化的呢?

研究人員首先關注的腫瘤浸潤性CD103+ 調節性T細胞(Tregs)的變化,因為CD103+ Tregs是一種強效的殺傷性T細胞的抑制性T細胞[5]。CD103+ Tregs在腫瘤生長到第7天時,在腫瘤微環境中含量非常豐富,但隨著腫瘤的進展逐漸減少。不過CD103+ Tregs在引流淋巴結中的變化是逐漸增多。

此外,CD44+CD27+記憶性CD4+T細胞在脾臟中變化最大,隨腫瘤的進展而減少;血液中表達CD31黏附受體的活化CD44+CD4+T細胞增加,可促進T細胞在炎症環境中的生存;在淋巴結中擴張的CD44+CD8+T細胞表達Ly6C,可支持中央記憶型T細胞的淋巴結歸巢;CD8+T細胞在各種腫瘤模型中都存在擴張,但最主要的亞群是與T細胞功能障礙有關的PD-1和CD69高表達亞群。

為了搞清楚T細胞功能障礙的程度,Spitzer和他的同事分析了瘤內和脾臟T細胞的CD101和CD38的表達水平,這兩個標誌物最近被確定為永久性T細胞功能障礙的象徵[2]。

結果表明,在晚期腫瘤組織中有大量CD38+CD101+CD8+T細胞聚集,這和之前的研究基本保持一致;然而,這種表型T細胞並沒有在脾臟中聚集,這表明CD8+T細胞在腫瘤微環境和其他免疫組織中的改變不同。

▲ 腫瘤中永久性障礙的T細胞逐漸聚集,但是脾臟沒有這個現象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腫瘤的發展過程中,PD-1和PD-L1表達也是動態性的,這暗示在不同的時間點,腫瘤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敏感性可能存在差異。

既然腫瘤會影響全身性的免疫反應,那麼這種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Spitzer團隊首先用病原物分別感染健康小鼠和荷瘤小鼠,發現正常小鼠和荷瘤小鼠都能清除體內的病原物,這說明腫瘤並沒有完全抑制全身免疫反應。

不過當研究人員仔細分析兩種小鼠的CD8+ T細胞的分化、增殖和產生細胞毒性物質的能力的時候,差異還是出現了,而且是非常明顯地出現了。

荷瘤小鼠的CD8+ T細胞明顯要弱很多,如此看來腫瘤確實是損害了免疫反應。

▲ 荷瘤小鼠T細胞增殖等標誌物低

基於以上研究,我們能發現,在腫瘤的影響下,其他免疫組織中的CD8+ T細胞沒有出現功能障礙,但是增殖、分化等能力下降。這暗示可能是抗原呈遞細胞(APC)活性受損導致腫瘤之外的地方CD8+ T細胞的活化水平低。之前也有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的循環樹突狀細胞的抗原呈遞能力降低[6]。

Spitzer和他的同事分析了脾臟樹突狀細胞上的共刺激分子表達情況,在荷瘤小鼠體內,樹突狀細胞的關鍵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以及活化標誌物CD83表達水平都非常低。

▲ 腫瘤對樹突狀細胞關鍵標誌物的影響

用抗CD40抗體等激活抗原呈遞細胞的藥物處理感染荷瘤小鼠之後,樹突狀細胞的活性就提高了,而且CD8+T細胞增殖水平也提高,相比之下,高劑量的IL-12或抗CTLA-4的治療未能拯救T細胞增殖,這表明單獨的T細胞靶向幹預是不夠的。

以上實驗結果說明,在腫瘤負擔的情況下,抗原呈遞細胞由於受損,未能激發最佳的T細胞反應。

▲ 抗原呈遞細胞活化藥物的功效

鑑於T細胞活性的缺陷能在從腫瘤負擔的環境中移除後被逆轉,Spitzer和他的同事開始思考腫瘤清除是否足以逆轉全身免疫的變化。

實驗數據表明,成功切除腫瘤能逆轉AT3和4T1乳腺癌和MC38結直腸癌模型全身免疫的變化,例如脾臟免疫細胞的佔比和T細胞亞群的組成變化均恢復正常。

然而,如果存在局部復發或者轉移的話,全身的免疫狀態又會處於一種中間狀態的表型。例如局部復發誘導的脾臟變化與原發腫瘤相似,但T細胞的組成變化不太顯著。而肺轉移誘導的變化相對比較溫和,這也再次說明腫瘤對全身免疫的擾動主要不是播散性轉移引起的。

病原物感染再次證實了上面的研究結果,手術切除腫瘤之後,CD8+T的增殖和細胞毒性與正常小鼠一致,但局部復發會減輕恢復的程度。

最後,研究人員還分析了腫瘤改變全身免疫的相關分子,將目標確定在炎症細胞因子IL-1α和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上,也就是說腫瘤中癌細胞產生的IL-1α和G-CSF,經外周血循環,影響了全身免疫反應。

▲ IL-1α和G-CSF的變化

最後來總結一下這個研究,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研究成果表明系統性免疫狀態是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受生理環境的影響,免疫療法在術前或術後使用,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此外,將激活抗原呈遞細胞的療法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使用,可能會激發更強大的抗癌免疫反應。據了解,已經有相關的臨床研究正在開展中。

參考資料:

[1].Allen B M, Hiam K J, Burnett C E, et al. Systemic dysfunction and plasticity of the immune macroenvironment in cancer models[J]. Nature Medicine, 2020: 1-10.

[2].Philip M, Fairchild L, Sun L, et al. Chromatin states define tumour-specific T cell dysfunction and reprogramming[J]. Nature, 2017, 545(7655): 452-456.

[3].Spitzer M H, Carmi Y, Retickerflynn N E, et al. Systemic Immunity Is Required for Effective Cancer Immunotherapy[J]. Cell, 2017, 168(3): 487-502.

[4].Yost K E, Satpathy A T, Wells D K, et al. Clonal replacement of tumor-specific T cells following PD-1 blockade.[J]. Nature Medicine, 2019, 25(8): 1251-1259.

[5].Anz D, Mueller W, Golic M, et al. CD103 is a hallmark of tumor‐infiltrating regulatory T cel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1, 129(10): 2417-2426.

[6].Gabrilovich D I, Corak J, Ciernik I F, et al. Decreased antigen presentation by dendritic cell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1997, 3(3): 483-490.

本文作者 | BioTalker

腫瘤的手真長~

原標題:《《自然·醫學》:腫瘤一出現,全身T細胞都遭難!科學家發現,腫瘤損害抗原呈遞細胞功能,導致全身T細胞活性被抑制,手術切除可逆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CAR-T細胞療法是什麼?一文讀懂免疫療法之星CAR-T細胞療法!
    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近幾年,全球範圍內以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為基礎的細胞療法不斷取得突破,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細胞療法的大熱,也標誌著現代醫學由分子治療向細胞治療的轉變。CAR-T細胞療法是一種治療腫瘤的新型精準靶向療法,它能夠精準、快速、高效,且有可能治癒癌症,是一種極具前景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方法。
  • 血液腫瘤治療界的「天團」——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
    在2012年,她接受了一種實驗性的新療法——CAR-T細胞免疫療法。在經歷嚴重的細胞因子炎症風暴之後,她奇蹟般地重獲新生。迄今為止,Emily已成功治癒9年。這一案例為我們帶來了今天的主人公,「活的藥物」——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它到底是何方神聖?「定向巡航飛彈」CAR-T,你了解嗎?
  • 中國科學家「改造」T細胞增強抗腫瘤能力
    新華社南京12月27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27日從中國藥科大學獲悉,該校張燦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細胞表面錨定技術,用於增強過繼性T細胞對實體腫瘤的治療效果。相關成果近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轉化醫學》在線發表。
  • CAR-T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機遇與挑戰
    縱觀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的發展歷程,任何一項新的治療手段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都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CAR-T細胞治療技術同樣如此,雖然它在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報導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療效,但目前CAR-T細胞療法尚存在體內存續時間短、復發率高、對實體腫瘤療效不佳的缺陷。針對上述問題,本文結合近年來CAR-T細胞治療技術的研究進展及該領域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作一分析與展望。
  • 《自然》子刊:腫瘤竟在肝臟「屠殺」抗癌T細胞
    但研究人員發現,腫瘤轉移到肝臟比轉移到其他部位的預後更差,而且患者幾乎無法從免疫療法中獲益。為什麼會這樣?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研究,他們發現,肝轉移腫瘤竟然能夠改變腫瘤免疫微環境,將全身的CD8+T細胞「吸」到肝臟中,並讓它們發生凋亡,遏制抗腫瘤免疫和免疫治療的效果。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4]。
  • 2020年蓋爾德納醫學獎名單公布|名單|公布|腫瘤|HIV|幹細胞|Dr|...
    鑑定了cadherins的相互作用蛋白catenins,它們參與了細胞與細胞間的粘附。它們的功能對於理解正常發育或疾病非常重要,catenins也參與了腫瘤的形成和生長。提出了細胞與微環境之間「動態互惠」模型,研究了細胞基質、微環境在正常和惡性狀態時的作用,提出了「動態互惠」(dynamic reciprocity)模型,有助於理解腫瘤和組織的穩態。
  • 《自然》新研究:對抗癌症不僅需要T細胞,B細胞也可能很有用
    關注患者腫瘤中的其他免疫細胞可能有助於我們改善這些結果。Cabrita等人、Petitprez等人以及Helmink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三項研究現在證明,在被稱為三級淋巴結構(TLS)的人類腫瘤中,B細胞的存在與免疫治療的良好反應有關。這些補充研究提供了預測預後的新方法,為免疫治療增添了新的內容。
  • 醫學最前沿003|肥胖讓腫瘤細胞更有戰鬥力!|PHD3|高脂飲食|CD8|癌...
    CD8 + T細胞(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類型)的數量和抗腫瘤活性。「這一發現表明,一種可能在一種環境中起作用的療法可能在另一種環境中無效,鑑於我們社會中的肥胖病流行,需要更好地理解療法可能出現的多樣性。」研究小組發現,阻止這種與脂肪相關的代謝過程可以顯著減少高脂飲食小鼠的腫瘤體積。由於CD8 + T細胞是激活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免疫療法所使用的主要武器,因此研究結果提出了改善此類療法的新策略。
  • 廣州生物院在動物模型上實現誘導多能幹細胞來源CAR-T細胞抗腫瘤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課題組在《細胞與分子免疫》(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D19-CAR iT cells effectively eradicate
  • ...國際腫瘤整合醫學論壇腫瘤微創技術——冷凍消融治療晚期乳腺癌...
    馬中抗癌協會、中國抗癌協會團體會員單位——聖丹福廣州現代醫院共同承辦了東協國際腫瘤整合醫學論壇。本次大會邀請了東協各國的腫瘤專家學者,聚焦東協腫瘤整合醫學新進展、腫瘤精準治療、腫瘤微創治療及腫瘤整合醫學四大主題!
  • 廣州生物醫學研發異軍突起 「一管血」有望檢測所有腫瘤
    來自燃石醫學的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她有一處基因位點發生變異,通過口服靶向藥,她已奇蹟般「與癌共存」67個月。這樣的案例,讓漢雨生堅定6年前從北極光創投辭職、創立燃石醫學十分值得。燃石醫學,是一家以二代基因測序(NGS)技術切入腫瘤領域,致力於從腫瘤伴隨診斷用藥指導以及腫瘤早篩早檢的精準醫療公司。
  • 局部給藥的靶向B7-H3 CAR T細胞可用於治療ATRT
    局部給藥的靶向B7-H3 CAR T細胞可用於治療ATRT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1:06:18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Crystal L. Mackall研究組近期取得新進展。
  • 腫瘤細胞如何「黑化」,樊嘉院士團隊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
    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於發現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 吳鵬團隊揭示檢測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方法
    我們使用這項技術從多個鼠類腫瘤模型中分離出腫瘤特異性抗原反應性腫瘤浸潤CD8+ T細胞,並發現該T細胞亞群具有獨特的TCR組成,類固醇生物合成上調並在體外和體內均表現出強大的腫瘤反應性。我們還從Pan02胰腺腫瘤中分離了TSA特異性CD4+ T 細胞,並發現腫瘤抗原反應性和抑制性CD4+ T細胞共存於腫瘤微環境中。
  • 人人都能學懂CAR-T(二)——主流細胞療法「大比拼」|CAR-T細胞免疫...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又出現了第5代CAR-T細胞——現貨型CAR,主要應用於因身體原因以及經過多次放化療導致免疫細胞活性很差,從而不適宜進自體CAR-T治療的患者。然而,現貨型CAR-T細胞目前尚處於實驗前階段,實現「現貨」這一概念困難重重,學術界多不看好。
  • 化療後淋巴細胞降至6%!經聯合治療,恢復到27%腫瘤明顯縮小
    但是,除了癌細胞,人體也有一些分裂速度較快的正常細胞,如上皮細胞與腸黏膜細胞等,癌症化療的同時這些分裂速度較快的健康細胞也會受到傷害。此外,在化療過程中,部分癌細胞會產生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
  • 【CSCB2021】分會場介紹—S04 細胞工程與腫瘤&S05 腫瘤幹細胞與微...
    S04細胞工程與腫瘤細胞工程可通過在分子水平上的基因操作,重組細胞的結構,改變細胞的功能,製備生物技術藥物,進行研究和臨床應用。腫瘤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運用細胞工程技術及其產品對腫瘤進行診斷和治療,已成為腫瘤研究的新方向。本分會場邀請研究細胞工程與腫瘤的專家學者就該領域的前沿發展進行探討與交流。
  •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最前沿進展有哪些
    2017年《Nature》主刊發兩文:德國的Carmen Loquai教授和Özlem Türeci教授,利用新抗原個體化肽疫苗治療治療了13位黑色素瘤患者,其中8位局部晚期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1年後沒有出現復發跡象。另外5位患者為晚期不可手術患者,其中2位在接受疫苗注射後,出現了腫瘤明顯縮小,達到了客觀有效;另外一位患者在接受了疫苗聯合PD-1抗體治療後腫瘤完全緩解。
  • 「蛋結構」材料能有效殺傷腫瘤細胞
    原標題:「蛋結構」材料能有效殺傷腫瘤細胞   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錢海生教授課題組,首次製備出由上轉換螢光納米顆粒與合金半導體組成的蛋黃—蛋殼結構複合材料,在近紅外光下可激活產生高活性氧物質,在腫瘤治療與有機染料廢水治理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 今日《自然》亮點:新型細胞因子IL-18,腫瘤免疫治療迎來新進展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今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一篇有關IL-18在腫瘤免疫療法領域研究進展的論文。這篇備受關注的論文來自耶魯大學免疫系的Aaron Ring教授團隊 (第一作者為周挺博士)。因其具有強烈的誘導細胞產生γ幹擾素(IFN-γ)功能,開始被稱為幹擾素誘導因子(IFN-γ Inducing Factor, IGIF),後被重新命名為IL-18,歸屬於IL-1家族。早期的研究發現,IL-18和其同家族成員IL-1β比較類似,都屬於先天預警分子(alar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