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曾出土一批竹簡,內容重塑歷史,學者:難怪關羽會丟荊州

2020-12-18 田君良

讀《通鑑》、思《通鑑》、用《通鑑》。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三萬北伐。六個月中,他在樊城圍住曹大司馬,在漢水南岸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關羽徵戰一生,在這一年達到人生巔峰,如《蜀記》中所載,關羽笑稱吾今年衰矣,依然斬釘截鐵告訴關平,然不得還!但他的人生巔峰與深淵,間隔不到十五天。呂蒙率軍白衣江渚之上,拔掉江陵,馬忠在夾石擒住關羽父子,孫權一句吾實不得已而殺之,將軍謝幕。關羽之死,後人多將目光落在糜芳和士仁(不叫傅士仁,就叫士仁)身上,這種判斷,放在演義之中,尚且說得過去,嚴肅了談,就靠不住了。

糜芳與其兄糜竺是兩個極端。《曹公集載公表》評價糜竺素履忠貞,文武昭烈,能撫慰吏民。《三國志·糜竺傳》裡陳壽評價他雍容風議,見禮於世。《資治通鑑》裡說他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劉備對他賞賜優寵,以至於他在蜀中無與為之比。糜芳格局就低了不少,宋朝唐庚《三國雜事》說他性偏狹,不與人交,每人前笑臉相迎,人後睚眥必報而無能。《益部耆舊傳》說他好飲而不置產業,錢來不日盡散,性懦而好與爭

故,用孔子的話說,糜竺是那種三省其身,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傳而習之人。其弟糜芳則是不知反省,少謀寡慮而不忠,以及,喜歡報復卻又沒本事(想想法正)的人。至於士仁,自然與糜芳臭氣相投,但他甚至連糜芳都不如,楊戲《季漢輔臣贊》說糜芳出士仁之右。嗯,既然比爛,士仁是當仁不讓的。

以二位的性格能力,不說劉備不想幫襯,即便想也是爛泥扶不上牆,同時,二位在荊州可以調動的兵權極其有限,根本不可能決定荊州生死。建安二十年,劉備令諸葛亮、張飛、趙雲帶兵入川助戰,四月,任郝普為公安太守,王靖為公安都尉,同時任命了功曹掾和師友祭酒後,任士仁為督軍從事。這個職位設置於東漢初年,《後漢書·百官志》載,漢初(指東漢初),州郡縣皆置督軍,初為都尉副,助其監軍,主理軍中文書。二年(漢安二年),順帝(劉保)改制……撤州督軍,使其主理軍中文書,修辦軍備

說明從東漢設置督軍從事起,這個職位就沒有兵權,是作為都尉副官輔助都尉工作而設置的。同時,這個職位在東漢時期一直處在被削弱的狀態。修辦軍備四個字,正好印證了《三國志·關羽傳》中所載的二十四年,自羽之出軍,芳(糜芳)、仁(士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當時糜芳和士仁主要的工作,是後勤。糜芳的情況稍微複雜一些。建安二十年劉備(或者是諸葛亮,沒有確鑿的委任證據)任命糜芳為南郡太守。

《百官公卿表》載,漢太守主理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可自行任免掾吏。換句話說,沒有兵權,建安年間,沿襲劉保當年之改制,一郡兵權在郡都尉手裡。而南郡郡都尉,是潘濬。除了手裡有兵權,《三國志·潘濬傳》:備入蜀,留典州事。再引《後漢書·百官志》:漢典州事,類司隸校尉也。即,潘濬不但掌握南郡兵權,還主管南郡治安。

所以,糜芳和士仁,一位在南郡主管治理民生、進賢任能、決斷訴訟這種事,一位在公安負責修辦軍備、處理軍隊文書這種事。且不說二位性格能力有沒有膽量造反,即便真有這個膽子,沒兵沒權,根本反不起來。這還根本沒有展開談現實和書本的距離問題,書本裡可以一句單騎衝入萬軍之中取上將之首,看得痛快;現實裡,開玩笑呢?不考慮戰場環境、天氣氣候、軍隊士氣、物資裝備、後勤供應?即便真的單槍匹馬闖入敵陣,不考慮敵軍的鉤鐮槍、馬能不能受得了、敵軍不是傻瓜木偶只會站著驚嘆?

同理,《三國志·呂蒙傳》裡一句遂到南郡,士仁、糜芳皆降,且不說當時士仁根本不在南郡,即便富有想像力的陳壽,也只能十個字點到為止,結果到了《吳書》裡,就成了南郡太守糜芳城守,蒙(呂蒙)以仁(士仁)示之,遂降……洋洋灑灑三百個字。連正史都得當小說看,演義小說,別太當真。

關羽丟掉荊州這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學界爭議始終很大,不是說沒有書籍證據或者考古證據能夠理清這件事,只是這些證據,都沒有被人們發現。直到一九九六年,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了一批十萬多枚竹簡(走馬樓吳簡),才算基本重塑了歷史,理清了這段往事。這批竹簡包含有少量的史料信息,以及數量種類繁多的經濟券、司法文書、民籍、帳簿、名刺和官刺。其中,一枚竹簡這樣寫道:

原文:王陰通濬民反陵南郡叛迎蒙。整理:王陰通濬,民反,陵、南郡叛迎蒙。翻譯:孫權暗地裡與潘濬聯絡,(荊州)民眾造反,江陵、南郡叛變並迎接呂蒙。

走馬樓吳簡(非本文所述簡牘)

根本沒提糜芳、士仁。這段文字涉及關羽丟失荊州一事,將這件事的重心落在了孫權、潘濬、呂蒙、荊州民眾、江陵和南郡上面,基本印證了之前的分析。潘濬,基本可以說一直都是孫權在荊州的內鬼。武陵漢壽人,說明是荊州土著;後為江夏從事、湘鄉令,不但說明仕途全部壓在了荊州,而且在江夏和地方都歷練過。

以及,前面說過,他手握南郡和江陵兵權,還是荊州典州事,具備對荊州後方生殺予奪的能力,如同劉備拿下西川後啟用李嚴、來敏、法正、鄒靖這批人物一樣,他是萬不得已才用潘濬的。這裡雖然沒有確鑿證據,但是只要大家翻翻《三國志·潘濬傳》,幾乎不會有任何疑問:這位是荊襄一帶的世家豪族級別的人物。

而且這位,十分會演。賣主求榮之後,立刻哭給孫權看。《資治通鑑·卷六八》載:會權至江陵,荊州將吏悉皆歸附;獨治中從事武陵潘濬稱疾不見。權遣人以床就家輿致之,濬伏面著床蓆不起,涕泣交橫,哀哽不能自勝。權呼其字與語,慰諭懇惻,使親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謝。即以為治中,荊州軍事一以諮之。既然這麼悔恨,為何賣主求榮,為何當孫權讓您繼續坐在治中這把交椅上時,您不立即掩面自斃呢?所以,劉備啟用潘濬,是雙刃劍,也是無可奈何。這就引出下面一枚竹簡:

其二戶上品廿五;其七戶上品廿八;其九戶中品一一三;其一百一十九戶下品五廿九;其老頓窮獨女戶下品二三一一。

大家不必糾結上述這些文字,只需知道,上品、中品、下品,分別對應當時長沙郡的有錢人、中產階級、窮人。這類竹簡數量巨大,但只說明一個問題:當時荊州經濟下滑十分嚴重,而且貧富差距極大,分配不公問題嚴重。老頓窮獨女,是指家中沒有成年男丁的窮苦人家,這些人家的戶數數量幾乎是有錢人家的一千多倍,以東漢時期平均每家四口人算,人數遠遠超過有錢人和中產階級。再看人口。光和七年(一八四年,漢靈帝劉宏),黃巾起義,荊州人口總數約一千零五十萬。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前後,荊州人口減少到不到九百萬,且減少人口主要分布在荊州北部,即南陽郡和南郡。

劉備領荊州後,從建安十四年到二十一年(劉備入川),人口銳減至不到七百萬,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伐時,荊州人口只有五百多萬,且主要分布在荊州南部,零陵郡約一百萬,長沙郡約一百零五萬,桂陽郡約五十五萬,武陵郡約二十五萬,原先荊州北部的大郡南陽郡和南郡,以及小郡江夏郡人口總數不到二百八十萬,減少了一大半。

即,荊州人口在劉備到來之前,二十四年只縮減了一百五十萬人左右,結果劉備領荊州後,八年縮減三百萬,十二年縮減四百萬。而且從赤壁之戰後到關羽北伐前,荊州地區(尤其是荊州南部)戰亂,相比於當時其它地區,可以說相當少了,人口依然如此銳減,說明劉備治理荊州非常失敗(就和他後來治理川蜀一樣)。

人口如此銳減,說明荊州當時已經民不聊生。大批老百姓北上或者東遷,進入曹魏以及江東統治地區,大批成年壯丁被關羽招募入軍。《後漢書》中說,昭烈(劉備)領荊襄,及後出軍巴蜀,眾六萬餘。及龐士元(龐統)沒,令諸葛亮等領兵兩萬入川。即,劉備佔領荊州後,不到四年時間,就徵兵五萬左右(加上赤壁之戰前關羽的五千多人和劉琦的五千多人,總共六萬),建安十九年八月,龐統死,諸葛亮竟然還能從荊州抽調兩萬多人部隊。

注意,這裡劉備的六萬人和諸葛亮的兩萬人,都是作戰部隊,還沒有考慮駐防部隊,結合當時作戰部隊數量與駐防部隊數量大致為一比二,以及荊州人口數量中年齡十五歲以上,八十歲以下(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的男丁數量看,劉備總兵力是令人驚訝的,當然,兵役重的代價,就是老百姓都去跑路了。建安二十三年,關羽又在已經民不聊生的荊州大地之上,硬生生榨出了三萬作戰部隊,難怪呂思勉先生曾經感嘆:關羽竟然還能抽出三萬兵力,可想而知,他的駐防軍所剩無幾了。

當然,除了江東孫權勾結潘濬,荊州百姓民不聊生,經濟凋敝,不服關羽這兩個主要原因,關羽丟掉荊州還有其它原因,尤其是他嚴重的外交失誤問題。然而限於篇幅,暫時無法詳談。中國著名歷史學者呂思勉在《秦漢史》中說,關羽得罪了整個江東,又與潘濬不睦,又只會打仗,不會治理荊州,難怪最後會把荊州丟掉。在此,筆者也十分信服呂思勉的論斷。

讀完文章,不知大家是否發現,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的真面目,常常與人們的認知相去甚遠。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點:歷史事件或人物往往距離現在非常久遠,大部分史料記載很難做到全面、深入和客觀地反映歷史事實。第二,即便有少數史料能夠全面而深入地反映歷史事實,也會因為內容太過龐雜和枯燥,讓讀者望而卻步。

相關焦點

  • 湖南出土一枚竹簡,解開關羽之死真相,學者:差一點就可逃出生天
    既然如此,為何關羽敗走麥城被擒之後,孫權卻直接殺死關羽,而非生俘或勸降或待價而沽呢?難道真是因為關羽辱罵孫權,因此被憤怒衝昏頭腦而殺了關羽?上世紀九十年代,湖南長沙五一廣場出土的走馬樓簡牘中,一枚竹簡揭開了千古謎團,原來孫權必殺關羽,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 湖南施工現場挖出一竹簡,竹簡中的21個字,揭開關羽死亡真相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關羽是多麼英勇的一個人,不愧為三國數一數二的猛將。可關羽在1800年前敗走麥城,戰敗身亡的事,一直以來都被後人廣泛的爭議。僅僅是糜芳和士仁的倒戈,就能給關羽致命一擊?他們手中把控的政權並不多,荊州的文臣武將都去哪了?荊州百姓在做什麼?為何只是公安一郡投降吳國,荊州的7個郡就全部投降吳國?
  • 湖南考古挖出竹簡,內容推翻歷史:學者:我們都被司馬遷騙了
    如果沒有了《史記》,人們就不能對過往的歷史有著很好的理解,不能通曉古今,理解中華民族的血脈傳承與華夏精神,《史記》理清楚了中華民族的過往,讓現代的人們對朝代的更替興衰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認知。可以說,《史記》的影響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後來湖南長沙馬王堆墓考的古挖出竹簡,內容推翻歷史,讓人難以接受,震驚了考古界和歷史學者。
  • 蘇聯曾公布一批檔案,內容重塑歷史,學者:難怪中國參加韓戰
    許多學者認為,中國是在蘇聯的壓力下參戰的。他們的論點是,當時蘇聯不可能也不敢和美國立即展開一場大規模衝突,但東西方固有矛盾又無法止步於朝鮮半島,因此,蘇聯和美國在朝鮮打了一場代理人戰爭。蘇聯的代理人是志願軍,美國的代理人是南韓軍,只是後來,蘇聯和美國也紛紛參戰了。這類論點比第一種理性、深入一些,但其論據乏善可陳。
  • 歷史上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失去的並非一座城,而是半個江山
    據史冊記載,赤壁之戰後,關羽便被劉備託付駐守荊州。但關羽頗為自負,只顧出兵攻打曹操,而孫權此時則趁虛襲荊州,導致荊州失陷。01荊州一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荊州這座城市的歷史悠久。零陵郡則在湖南境內,即今天的湖南省永州市境內。武陵郡,主要覆蓋沅江流域,轄區眾多。南郡一地在關羽駐紮之時,其治所在公安即今天的湖北省公安縣東北一帶。當時南郡北部的襄陽還在曹操的控制之中,地理位置之險要性值得重視。在這樣的地理環境條件下,守衛荊州顯得極其重要。故歷史上也有傳言稱,在諸葛亮進川之時對關羽說一定要聯孫抗曹。但關羽一向剛而自矜,過於驕傲自信。
  • 關羽為什麼會大意失荊州?失去荊州對蜀漢有什麼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大意失荊州這個典故,一般被用來形容因為某種小失誤,繼而造成很大損失的事情。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三國時期正是因為關羽的失誤,導致蜀國國力大損,再也沒了和曹魏、孫吳爭奪天下的底氣。那麼,當時關羽既然是長期駐守荊州,怎麼這地界說丟了就丟了嗎?關羽為何會大意?1.關羽性格自視清高關羽雖然非常英勇,而且異常的驍勇善戰,但是本事有一個缺點就是為人太過於高傲。到了後期,甚至是有點目中無人。關羽這一生其實只聽劉備的話,張飛是三弟,所以對張飛也是很好。
  • 荊州為何會丟,若劉備得漢中後派諸葛亮趙雲馬超守荊州,還會丟嗎
    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時期的一個著名典故,說的是因為關羽的大意,而導致荊州丟失,感覺丟荊州的責任全在關羽身上,其實,丟荊州這事,需要承擔責任的並不只有關羽一人,包括劉備、諸葛亮以及向呂蒙投降的糜芳、傅士仁等人,都是有責任的。 那麼荊州為什麼會丟?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關羽的歷史事跡,我相信大部人都受到《三國演義》這部作品的影響。過五關斬六將,掛印封金,斬顏良誅文丑,水淹七軍等等數不勝數。要說關羽當時有這麼厲害嗎?關羽在三國時候,的確是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是第一。在很大程度上,後人把關羽給神話了,關羽現在在人們心中,就是正義或者忠義的化身。
  • 湖北出土千年漢墓,墓中竹簡翻譯成書後讓西方學者傻眼:這不可能
    令人想不到的還有很多,像上世紀漢墓中發現的竹簡,歷經千年依然閃耀著中國古人的智慧。但直到有一天,他們發掘出了一批竹簡。深挖之下發現數量還不少,一年後才全部挖掘出來,大約有一千多枚。這些竹簡可都是來自於兩千年錢的漢朝,保存得還算完好,但最令人震驚的是翻譯出的內容。
  • 為什麼說夏侯淵和關羽兩人的死,影響了三國40年的歷史走勢?
    說關羽的死影響了日後三國歷史的走向這不假。說夏侯淵之死影響了三國歷史的走向,這就完全沒有道理了。關羽之死毀了蜀漢的未來,這對於三國日後的發展歷程肯定會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夏侯淵之死除了對曹魏來說是一個損失之外,事實上並沒有造成什麼足以影響改變歷史進程的影響。這就是兩者之死的最大區別。夏侯淵死後曹操悲痛不已。
  • 山東發現一批竹簡,揭開孫臏真實面目,難怪會被龐涓刺字挖膝蓋骨
    原來,這是一座漢墓,墓主人是當時劉勝的親叔叔梁孝王的墓,最重要的是當時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簡,約有5000片竹簡。且大部分是兵書,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兩本兵書。而這就解開了纏繞上千年的謎題,就是證明了《史記》以及其他正史上所記載的東西都是真的。孫武與孫臏就是不同的兩個人,且孫臏很有可能是孫武的後代。
  • 關羽大意失荊州?事實如此嗎?我們需要更客觀的歷史大局觀
    總之,「失荊州」本就是關羽難辭其咎的罪證,更何況,《三國演義》中還要來一個「大意失荊州」?所以,關羽就應該被批、被黑!我們不能說,關羽失荊州,我們不應該去思考他的問題、甚至錯誤,但是我們這種思考歷史的角度和方向是不對的,我們的歷史觀是狹隘的,我們的歷史邏輯是混亂的。
  • 假如關羽不失荊州,那三國歷史又是如何
    假如關羽不失荊州,他也不會慘死,張飛也不會在睡覺中被人殺害,黃忠也不會戰死沙場。劉備在得知兩位賢弟的死訊後,痛心疾首,把這筆帳都記在了東吳頭上,恨不得將孫權千刀萬剮碎屍萬段,在這種仇恨的驅使下,他貿然集結70萬大軍去打東吳。孫權得知劉備帥七十萬大軍前來滅吳,也是心驚膽戰。
  • 讓關羽鎮守荊州,就註定了劉備無法統一三國,諸葛亮也很無語
    讓關羽鎮守荊州似乎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劉備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關羽的性格,在歷史上關羽的評價其實並不好,大多數史學家,包括三國時期的名士、官員對他的評價都是,「剛而自矜」,雖然善待士卒,但是卻驕於士大夫。最關鍵的是關羽這個人,不會搞聯盟。關於這一點,關羽似乎還不如呂布,呂布當年走投無路之時,還不忘與劉備稱兄道弟,希望有一個安身之所。而關羽呢?
  • 關羽之死真相,歷史學者為什麼說太慘,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不少人替關羽感到惋惜,感到不值,大意失荊州,關羽、關平戰死了,三十年後,成都城破,關羽的後人被龐德的兒子龐會殺了個乾淨,連個餘脈都沒留下,不可謂不慘! 劉備攻打劉璋之時,藉口兵力不足,把鎮守荊州的一半兵力徵調了過去,這還不算完,他還把軍師諸葛亮調走了。 關羽雖然少了兵馬,但仍然要守衛荊州大塊地盤,因為兵力不足,處處都是防守漏洞,這無疑給了陸遜可乘之機。
  • 湖北出土一批秦墓,發現一可怕現象,學者:難怪白起能殺45萬趙卒
    上世紀70年代,考古學者們在湖北荊州附近,發現了一批秦國時期的墳墓。但在墓中,學者發現了一個可怕的事實。在這個地方,學者們曾發掘出4000多座楚墓,其中的陶器和絲織品更是精美絕倫,堪稱國寶。 然而到了秦國時期,當地的墓葬卻出現了極大的滑坡。在數量上,秦墓遠沒有當年楚墓那麼多;從陪葬來看,完全沒有楚國時期精美的漆器和絲織品。由此,學者蔡靖泉認為。自白起攻破郢都後,當地的人口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滑坡,人口銳減,生產力倒退,文化蕭條。
  • 荊州之戰中,劉備為什麼沒有去救援關羽(上篇)
    因此也衍生了不少的陰謀論,像是民國學者章太炎就直接指出,諸葛亮是在「借刀殺人」,因為關羽功勞很大而且沒有罪行,除掉他無法服眾,不除掉他劉備死後很難控制。(原文參見注1)除去「借刀殺人說」以外,關於劉備與諸葛亮不去救援關羽的解釋還有兩種:一種是時間來不及;另外一種則是與「借刀殺人說」恰恰相反,認為關羽不會死。
  • 三國中關羽鎮守的荊州是現在的哪個城市?地域面積之廣大實在難以想像
    三國時代的荊州和現在的荊州可不是一個概念,三國時代的荊州很大,包括了今天湖北湖南兩省大部分地區還有今河南部分地區。那麼三國時代的荊州具體指的是哪些地方,而關羽鎮守的荊州又是哪裡呢?
  • 劉備十年荊州夢,關羽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是大意還是天意
    尤其荊州,一下被推到歷史的風口浪尖之下,變成一塊問鼎天下的戰略重地。對於荊州的重要性,我們首先想起著名的《隆中對》。那天大雪紛飛,諸葛亮為劉備繪製一幅藍圖。諸葛亮說,劉表非荊州之主,佔據荊州這塊用武之國,時機一旦成熟北可攻宛洛;再佔據益州這塊天府之國,北可出秦川攻雍州;兩路同時發起進攻霸業可成。
  • 山東古墓出土大量竹簡,專家奔赴現場興奮不已,千年謎題有答案了
    是到今日為止我國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我國還出土了很多做工精緻美麗的瓷器。我們通過觀察這些文物,你能設身處地的想像當時造就他們的大環境和感受時代的變遷。在我國山東臨沂這個地方出土漢朝文物頗多的地方,經過專家們辛勞的挖掘,這裡出現一個極其重要的文物,這個文物不僅推動了我們對漢朝歷史文化發展的了解進程,而且幫助我們考古學家分析並解決了一個千古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