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小村的皇家傳說,乾隆與他的皇叔胤祉和它都有關係

2020-12-12 騰訊網

丫髻山 攝影:甘南 供圖:TAKEFOTO

紅芽香椿 攝影:吳笛 供圖:TAKEFOTO

《乾隆帝起居注》

樊各莊與乾隆的皇叔胤祉也有關係。胤祉是康熙第三子,他與太子胤礽關係素來和睦,後來胤礽被廢,雍正即位,胤祉被囚禁於景山永安亭。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的眾多皇子中,胤祉是較有學問的人,他曾開蒙養齋館,與陳夢雷、方苞等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律歷淵源》等書。胤祉去世後,就葬在樊各莊。

京東平谷西北部,有個樊各莊。村內外種了不少香椿,多年來人們口口相傳,說這香椿是「貢品」。樊各莊是明初所建,但其種植的「紅芽香椿」卻早在宋代就有了。到了清朝,「紅芽香椿」獲得皇家青睞,被選為貢品。

「紅芽香椿」的貢品身份,不知和乾隆皇帝有無關係。但在歷史上,乾隆七次前往樊各莊西北方向的丫髻山上香,丫髻山因兩座山巔高聳,狀若古代女童頭上的髮髻而得名,享有「畿東泰岱」、「近畿福地」等美譽。乾隆前去丫髻山途中,在樊各莊的通化寺停留,並留下御筆,也就與這個村莊及「紅芽香椿」有了聯繫。

石山·御筆·乾隆帝

乾隆年間,一條御道大致從樊各莊東南過來,向西北丫髻山而去。樊各莊與通化寺一起,正坐落於御道旁。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七,通化寺都有廟會,一開就是半個月。從初一開始,門口做買賣的攤位、茶爐早早就擺上了,從京城過來的人也不少。通化寺廟會極可能是隨著丫髻山廟會而開的,因為丫髻山廟會在明代以農曆四月十八為進香日,會期5天,清初改為四月初一至四月二十。通化寺廟會的時間和丫髻山廟會重疊,從京城前往丫髻山的往來香客,就可順路到通化寺。

通化寺的形制與格局,不是一般簡陋的民間建築,大殿內供奉的是木雕佛像。樊各莊北面不遠的孔城峪磕頭溝村東,有一座娘娘廟。相傳清代皇帝去丫髻山進香,途經雲巖禪寺,為免去皇帝上山之苦,便在磕頭溝外建了一座娘娘廟。清康熙六十年《懷柔縣誌》記載:「入國朝……山下增建娘娘廟。」廟內主要供奉碧霞元君等9尊娘娘像,也為木雕。由此可見,通化寺也不是一般的普通民間廟宇。

筆者最近研究丫髻山有關資料時,翻閱《乾隆帝起居注》,其中記載:「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二月,二十日庚辰,駕幸通化寺,至丫髻山行宮駐蹕。」1959年第一次文物普查資料記述通化寺的附屬文物「西邊有石山一個,用自然石頭而成,御筆字跡不清」。證明《乾隆帝起居注》所記載的,就是樊各莊通化寺了。那麼,這次乾隆從哪裡來的,又走的什麼線路呢?

乾隆先後7次上丫髻山,乾隆十二年二月為第二次。這次自初八上謁東陵,車駕出京師,先後駐蹕白澗、桃花寺、龍福寺行宮,謁陵後,回返,駐蹕龍福寺、桃花寺、盤山、白澗、盤龍山行宮。至二十日,到達通化寺,至丫髻山行宮駐蹕……

由此可知,乾隆這次是謁東陵返回途中,從盤龍山行宮而來丫髻山的。盤龍山行宮又稱作「蟠龍山行宮」,在順義區張鎮西邊。蟠龍山,又稱龐立山、龐裡山,今稱龐山,是燕山餘脈西端一座海拔僅200多米的小山。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以後,至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乾隆前往丫髻山沿途駐蹕的,就沒有盤龍山行宮,而是大新莊行宮。清《日下舊聞考》記載:「蟠龍山舊有行宮,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始移建於山迤北大新莊。」《日下舊聞考》載,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駐蹕蟠龍山行宮,曾作「奕奕瑤光照薊野,蟠龍亦得名茲山」詩。看來,「蟠龍」之名為皇帝所稱,可至今人們仍稱龐山舊名,這是習慣使然。

《乾隆帝起居注》明確記載,乾隆從盤龍山行宮過來,先到樊各莊通化寺,而後才駐蹕丫髻山行宮。乾隆在通化寺遊玩得高興,遂欣然題字,僧人將「御筆」刻於石上。這才有1959年文物普查資料中「西邊有石山一個,用自然石頭而成,御筆字跡不清」語。但是乾隆題字的內容是什麼,卻無從得知了。

乾隆到通化寺的時間,是陽曆3月30日,離清明節沒幾天了。這時,樊各莊村內外的香椿樹已經拱出了細嫩的芽尖,而且是經過一冬孕育的紫紅的頭茬香椿芽。無論涼拌,抑或油炸,都極為美味。乾隆若見此而品嘗,亦實屬正常。儘管《乾隆帝起居注》中對此沒有具體記述,但樊各莊的香椿能成為貢品,也許與此有關。

三殿·木雕·通化寺

通化寺在樊各莊村北,緊靠著山根,俗稱北大廟。

通化寺坐北朝南,前後3座大殿,即三進院落。前殿為金剛殿,殿內供奉大肚彌勒佛木雕坐像,無論從前面還是側面看,都是衝著人笑。兩旁為四大金剛站像,腳踩著八怪。那些小怪高六七十釐米,有個綠臉小怪頂著金剛,是活動的。過去村裡孩子常把綠臉小怪拿出去玩,玩完再悄悄放回來。中殿為大佛殿,供奉3尊木雕佛像,兩山牆上,繪有十八羅漢壁畫。大殿闢後門,可通後殿。後殿為菩薩殿,供奉菩薩泥塑坐像。後殿前3棵大柏樹,年代久遠。

在通化寺東側建有娘娘殿,1959年第一次文物普查資料記載:「東後殿三間,硬山箍脊,帶垂獸,有四個小獸,筒瓦頂,一鬥二升叼麻葉的鬥拱,明間五攢,次間四攢。」帶鬥拱的廟宇在平谷地區不多見。殿內供奉天仙聖母、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等9位娘娘,東側1尊小靈官站像,高約80釐米,手持鋼鞭;西側神臺邊,建一小廟,高約40釐米,據說小廟供奉的是修建丫髻山的王二奶奶。小廟外邊塑一小黑驢,旁邊一小站像,頭戴氈帽,說是王二奶奶娘家人,人稱「竇二哥」。娘娘殿前東西配殿各三間,為七十二司畫像。娘娘殿南面為靈官殿,面闊三間,殿內供奉手持鋼鞭的王靈官塑像,背後有罩碑。東側供奉藥王孫思邈,西側供奉藥聖。

按說東側娘娘廟屬道教廟宇,西側通化寺為佛教廟宇,可東西院牆連在一起,且有門相通,村裡人亦通稱北大廟。

清乾隆《三河縣誌》只簡略一記「通化寺,樊各莊」,別無它述。1959年第一次文物普查資料,記述較為詳實:「通化寺,年代,遼,明清重修……現存6個大殿,為小學佔用。」並簡畫通化寺平面圖,平面圖將東側娘娘殿也畫在一起了。通化寺中殿前有2通石碑,文字記載為3通。記述中有「吻代(帶)劍把」,即殿頂大脊兩端的螭吻。螭吻,一般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在我國古建築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螭吻飾於宮殿式建築的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固定。而在通化寺平面圖中,後殿西側有一座石山,即假山,頗具園林意蘊。

通化寺興盛時,有七八個和尚。到民國時只有兩個和尚了,於是從峪口西門外天齊廟過來一個小和尚,名路廣祥,法號覺祥。抗戰中,路廣祥從軍上了戰場,犧牲在寶坻那邊。

通化寺內曾有鐵鼎及鐵鐘,村人未曾談及。1935年的《三河縣新志》記載:「通化寺鐵鼎,高七尺,四方形,下有鐵足四,頂形尖而圓,兩旁有耳四,足上刻八卦圖,製造頗古。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造。又古鐘一,亦康熙年造。均在縣北樊各莊。」兩物早已無存,不然村人不會沒有印象的。

可惜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通化寺的痕跡只剩下一棵柏樹。

親王·郡王·王爺墳

一般來說,帝王陵寢主要用於安葬帝王,皇后與帝王合葬,嬪妃安葬附近,而皇子往往另尋墓地。比如清代在遵化馬蘭峪建有皇帝陵寢,清朝進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及繼位者康熙皇帝相繼安葬於此。到雍正皇帝則在易縣另擇陵地,而乾隆皇帝又葬在康熙皇帝腳下。這樣就有了清代東、西陵,並按昭穆制度規劃陵寢。所謂「昭穆制度」,就是古代宗廟的排列次序。據《周禮·春官·小餘伯》載:「辨廟祧之昭穆。」鄭玄注曰:「自始祖之後,父為昭,子為穆。」也就是說,始祖在宗廟中居中,以下子孫分別排列左右兩列,左為昭,右為穆。始祖之子為昭,始祖之孫則為穆;始祖孫之子又為昭,始祖孫之孫又為穆。這樣一來,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終異列,祖孫則始終同列。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樣以此為準,分為左右次序。

當然,清代東、西陵是用來安葬皇帝的,至於每位帝王的皇子,則要自己安排後事了。清代皇子很多,墓地分布在海澱、昌平、門頭溝、房山、懷柔、密雲以及天津薊縣、河北易縣、淶水等地。而康熙皇帝的三子誠郡王允祉的園寢,就選在了樊各莊。

允祉,原名胤祉,其四弟胤禛登基為帝後,為避諱而改名允祉。無論是文學還是書法,或是騎射,在眾多的皇子裡面,胤祉的表現都較為突出,備受康熙喜愛。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出塞圍獵時,曾經和一向善於騎射的康熙比試過,兩人不分上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封誠郡王。翌年九月,以在敏妃喪百日中剃頭,降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胤祉平日與太子胤礽關係素來和睦而博得了康熙帝好感。翌年,在復立胤礽為皇太子的同時,晉封胤祉為和碩誠親王。

胤祉不太熱心皇儲,一門心思編書。他的老師和門客全是學者和無功名的布衣,如陳夢雷、楊文言、周昌言等。依靠這些人,他主持編纂了兩部大書《律歷淵源》和《古今圖書集成》。《古今圖書集成》採擷廣博,內容非常豐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乃至文學、樂律等等,包羅萬象。它集清朝以前圖書之大成,是各學科研究人員治學、發掘先人成果的寶庫。

雍正即位後,將胤祉改名為允祉,以他與廢太子向來親睦為由,將其發配到遵化的馬蘭峪為康熙守陵。允祉私下發牢騷,又對怡親王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後,將允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後其病逝於景山禁所,享年五十六歲,照郡王例殯葬。乾隆二年十二月,追諡曰隱。

允祉的園寢佔地二頃,分宮門、下宮門、北墳地和大西北墳地。乾隆二年,追諡允祉且補建碑樓。宮門裡植柏樹,外栽松樹。下宮門在小豬山西南,為允祉第七子貝子弘璟墓地。北墳地在小豬山西邊偏北,為貝子弘璟第三子鎮國公永珊、永珊第三子鎮國公綿策墓地,有寶頂兩座,墓前有兩方座碑。大西北墳地距西邊營房較近,有三座寶頂,正墳為不入八分公奕果長子、體仁閣大學士、不入八分公載齡。正墳東南,是承繼子、不入八分公溥元墓。西南為不入八分公毓彭墓。「入八分」與「不入八分」是清朝宗室貴族的等級制度,「八分」是指八種待遇:朱輪(紅車輪);紫韁(乘馬用的韁繩);寶石頂(一品用珊瑚頂,寶石頂在珊瑚頂之上);雙眼花翎;牛角燈;茶搭子;馬坐褥;門釘(府門上的釘)。「不入八分」者不能享受這八種待遇。

毓彭1928年為清東陵守護大臣,軍閥孫殿英盜墓後,毓彭被溥儀黜出宗室,宗譜中資料盡刪。就在毓彭守陵時,這裡的柏樹已被陸續賣掉,後宮門、下宮門亦被盜發。

與村人訪談,說付家和郭家曾看守過園寢。70歲的付書然記得,付家是滿族,從海澱搬過來給三王爺看墳。前期主要是付家看墳,後來為郭家。87歲的郭德清老人說,他爺爺那輩兒從山西過來,接替付家看墳。清朝時皇室尊貴,允祉園寢的寶頂墳前邊有宮門,稱上宮門,門邊掛著大麻花鞭子,誰若私自進去,都會受罰。清代有守陵總管,是清代陵寢駐防旗兵的長官,掌管各陵寢、園寢的巡防守護事務。守陵總管的武職為正三品,其佐官為翼長(正三品),屬官有防禦(正五品)、驍騎校(正六品)。因此,看守允祉園寢的官員為六品,清代時這裡歸三河縣管,三河新官上任,要來這兒拜訪,因為知縣才七品。不過,隨著清王朝的覆滅,皇室所享有的榮耀也隨風而散。

乾隆時為允祉補建的碑樓,俗稱碑亭子,四角翹著,四面有門。亭子裡有漢白玉石碑,1959年時,文物工作者在碑四面搭上腳手架,拓下了碑文。從現存的拓本可以看出,碑文為乾隆帝所撰,康熙帝第二十一子、慎郡王允禧書丹,落款時間為乾隆三年六月初六日,也是很珍貴的允祉研究資料了。

允祉園寢早蕩然無存,但村人一談起「三王爺」,仍有不少軼聞掌故,頗具傳奇色彩。當然,這些軼聞掌故當不得真,在此就不多述了。

清東陵景陵大碑樓 新華社發 劉滿倉 攝

澗水·御道·烈虎橋

樊各莊西北3裡,有一座古橋,名為烈虎橋。

烈虎橋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河縣誌》記載:「烈虎橋,在樊各莊北,石渠木面,跨山澗水。」大意是說烈虎橋橋墩是石頭的,橋面是木板的。烈虎橋或為明代所建,但初建時當為木橋,起碼至清乾隆年間編寫《三河縣誌》時,還是木板的平橋。在這以後才改建為石橋,改建的原因,或許是隨著丫髻山行宮興建而重修。

我國古橋大致分為索橋、浮橋、梁橋和拱橋等四大基本類型。烈虎橋屬於梁橋,而梁橋又稱平橋。烈虎橋南北走向,建在山間一條河道(即澗水)上,夏季山水湧下,由此向西南流瀉而去。烈虎橋為3孔石橋,整體花崗巖石質。橋面長12.5米,寬3.91米。橋面兩側各有6根方形望柱,桃形柱頭。兩側望柱間各有5塊石欄板。望柱與欄板均無雕飾。橋兩端各有一石虎,緊倚望柱,呈蹲踞狀,以充抱鼓石,橋亦由此得名。

橋面縱列3組石樑,每組7塊,共21塊大條石,組成整座橋面。每塊條石長2.5米至2.88米之間,寬37釐米至54釐米之間。兩塊條石間的縫隙,各嵌兩個腰鐵(又稱銀錠榫,當地稱之為「鎖」),以銜接條石,使之連為一體。橋面兩邊,各有一條石,撐託望柱與欄板。橋面下有兩座橋墩,每座橋墩由8層條石砌築,橋墩高3.1米,兩橋墩間距1.6米。橋墩東側迎水面有分水尖,以斬劈山水,減弱激流對橋的衝擊。橋兩端建橋臺。橋南北建有引橋,八字形,石壘砌。引橋各長約5米,承接南北通道。

橋旁原有石碑一通,記載建橋年代、工匠及監造者姓名。十幾年前,在東樊各莊村尚見此碑散落街頭,但已碎為幾塊,上面仿佛有烈虎橋之類的字跡。烈虎橋造型古樸,保存完好,是京東較為重要的古橋之一。

烈虎橋為清時京城通往丫髻山的必經之路,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4位皇帝,往來丫髻山皆由此橋過。2002年,當地對烈虎橋周邊環境清理整治,對古橋加以保護。同時將公路東移約20米,另建一座鋼筋水泥橋,以供行人與車輛通行。

元寶·木筲·羅家府

樊各莊村南,有羅家府居住遺址。此處原為一片臺地,地表散落著金、元時期的陶片、瓷片,應為金、元時期的居住遺址了。

1984年秋,村民整理土地時,從耕地裡挖出一物,村民拿起一掂,挺沉,再看銅不銅鐵不鐵,也沒當回事兒。後來文物部門來人查看,說是元寶,屬於庫銀,是文物,就上交了。村民挖出來的是重50兩的銀錠,上鑄銘文「至元十四年」。 「至元」為元代年號,元代有兩個「至元」,一是元世祖忽必烈,用了31年,一是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妥懽帖睦爾,僅用6年。很顯然,此銀錠應為元朝初年遺物,至元十四年就是公元1277年。而元寶背面鐫刻著「元寶」兩個大字,其中「寶」字竟不是繁體,讓人疑竇叢生。

訪談村裡老人,說挖出銀錠和陶片等物的地方在村南2裡,有兩頃來地,是一座大土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時,被夷為平地了。過去人們到那裡幹活,經常能見到磚頭瓦塊,1958年還挖出一個倒扣著的大水缸,有1米多高。後來還出土過箍木筲的鐵箍,鐵箍已經生鏽。

這裡過去是個村落,稱為「羅家府」,至於何時所建,又毀於何時,為何而毀,一切都湮沒地下,無人知曉。既然稱「府」,聯想到一般姓在首而尾字為「務」的村名,往往也稱「府」,可知羅家府應是元代以前建成的村落。黃河以北的省份,帶「務」的村名很常見,有的是北宋時的稅務機關,為宋代負責徵收商稅的機構;有的由「塢」、「府」、「福」等演化為「務」;有的是北宋邊關的屯田務;有的是宋遼對峙時期,囤積管理遼貴族物資之處……

元世祖忽必烈統治時期,在一些地方設大都「營田提舉司」,管理大都地區營田事宜。為加強稅糧管理,便在一些村落設民間負責管理收集稅糧的機構,稱作「務」,「務」的負責人不是官而是吏役,或由地方官指定富戶主人操辦收取稅糧,稅糧集聚收存保管的地方也稱作「府」。稅糧收集負責人姓氏,就是「務」的具體機構名稱。因此有「逢務必府」或「有府必務」之說。

即稱「羅家府」,又出土了元初庫銀元寶,基本可以斷定,羅家府在元朝初期或之前已經成村。當初稱羅家府,一定有羅姓,且是大戶人家。但元末明初,北方連年爭戰,人口稀少。而樊各莊成村於明代,詢問村裡人得知,樊各莊根本沒有羅姓人家。隨著村子人口的增加,樊各莊漸漸分為東西兩村,羅家府的痕跡更是消失無蹤了。

(原標題:京東小村的皇家傳說)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柴福善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雍正登基後,為何要將潛心做學問的三阿哥胤祉圈禁致死?
    於是康熙安排馬佳氏在撫養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的同時,也要幫助他共同養育胤礽。可以說正是有了康熙如此的安排,使得胤礽和胤祉從小就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而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胤祉始終保持了對於胤礽作為皇太子的敬重,這讓康熙頗為欣慰。
  • 既非胤禩一黨又不威脅統治,雍正為何對誠親王胤祉相煎太急?
    《雍正王朝》中,皇三子胤祉在雍正即位後,仍然以誠親王之尊參與政務,且頗得雍正帝的信任。其實歷史上,雍正與誠親王胤祉的關係十分複雜,他雖然沒有像胤禩、胤禟那樣被改名逐出宗室,但其結局無疑也是悲劇的。說起這對君臣兄弟的恩怨情仇,就要回到康熙那個時代。
  • 乾隆登基後令人疑惑的,是唯獨沒有替大伯胤禔平反,什麼原因呢?
    雍正繼位後,對當年參與奪嫡的兄弟大肆打壓,先後圈禁了誠親王胤祉、廉親王胤禩、敦郡王胤誐、以及貝子胤禟和胤禵,加上康熙親自下旨圈禁的直郡王胤禔和廢太子胤礽,共計7位宗室王公捲入了奪嫡爭儲的政治漩渦。乾隆登基後,胤礽、胤祉、胤禩、胤禟已經病故,只剩胤禔、胤誐和胤禵三人尚被圈禁。
  • 雍正王朝:八爺黨逼宮雍正時,為何唯獨不見三阿哥胤祉的身影?
    而除去早先被康熙皇帝下令圈禁終身的大阿哥胤褆、廢太子胤礽,和被雍正發配去看守皇陵的十四阿哥胤禵,似乎只有三阿哥胤祉沒有身處這一事件的旋渦之中,甚至都沒有出現在當時的朝堂之上。另一方面,胤祉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編書上,這也使得他非常容易為人所忽視的同時,也不會去樹敵,即便是無法染指皇位,他也可以憑藉其中立的態度與表現,最終能夠在康熙去世後依舊得以安身立命。
  • 胤祉並未真正參與奪嫡之戰,又主動向雍正低頭,為何還是被囚禁?
    但讓人有些不解的是,三阿哥胤祉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的參與奪嫡之戰,無心皇位的他並沒有成為雍正的宿敵,甚至在雍正登基後主動向他俯首稱臣,可即便如此,胤祉卻並沒有倖免於難,依舊被囚禁了起來,以至於親王爵位都被廢黜,這是為何?看過《雍正王朝》的朋友或許認為雍正一直對胤祉以禮相待吧,畢竟電視劇中雍正不但重用胤祉,甚至還賜予了他御前免貴的恩典。
  • 《雍正王朝》:漫談「淡泊名利」的三阿哥胤祉
    《雍正王朝》中,一向以「淡泊名利」作為自己人設的老三胤祉,在眾多角色中,也是頗佔據一席之地的。作為胤祉的兄長,胤祉也是為數不多能夠善終的阿哥之一。 從其他阿哥們的眼神,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推測,其實大阿哥給太子施加魘鎮的陰謀,他們都是知曉的。只不過大家都怕引發康熙盛怒,因此都隱而不發。 老三在揭發老八實施魘鎮的時候,老八還曾經有個特寫的鏡頭,或許老八也想到了藉機對老大發難,只是自己剛剛和老十四偽造了太子的手續,如果此時再對大阿哥落井下石,未免不被康熙所懷疑。
  • 誠親王胤祉為李紱求情,雍正為何不買帳?高瞻遠矚!
    看雍正繼續在那裡辦公,連頭都不抬一下,胤祉的心更慌了!他脫下了帽子,當場哀求說請皇上收回讓他御前免跪的恩賜。只要李紱能保住一條小命,那麼,他就會減少一些尊貴的賞賜。這無非是表面上的功夫,又有什麼大損失呢?
  • 溫文爾雅、一心修書的胤祉,果真與世無爭嗎
    「篇章訓誥皆師古,徒解敷詞笑六朝」,意思大概是從古至今的文章大都是來教訓人的,六朝時代的君王也只知道填詞作樂,無所作為,你聽聽,這就是在大家眼中滿臉和氣、滿嘴仁義的三阿哥胤祉的名詩,怎麼總是覺得充滿了牢騷怨氣。
  • 雍正圈禁了很多兄弟,到乾隆的時候,他是怎麼對待這些叔伯的?
    但雍正在出來爭儲之前,是明確屬於太子黨的人,所以對太子胤礽還是有一定感情。所以當他繼位後,就封胤礽的第二子弘晳為多羅理郡王,其餘各子也都有妥善安排。可惜的是,胤礽在雍正二年就病死了。此時乾隆才十幾歲,此時和他毫無關係,但十幾年後,乾隆卻和胤礽的兒子有了瓜葛。
  • 康熙最長壽的兒子,佛系性格讓他在皇位之爭中獨善其身,得享天年
    老十六以胤裪「治事不能敬謹,請奪爵」,這個罪名其實就類似於嶽飛的莫須有罪名,說白了就是想挑事找個由頭,尤其是處理皇家事務這個不能敬謹這個罪名可有可無,完全看當事者和皇帝的關係,如果當事者和皇帝關係比較親近,也沒人會去皇帝那打他的小報告。
  •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時,有資格且應該參會的三阿哥胤祉為什麼沒去
    可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其實這裡面是少了一個人的,而且他的身份非常重要,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這個人就是雍正皇帝的親哥哥、天下讀書人的實際領袖,誠親王胤祉(三阿哥)。那麼,為什麼絕對有資格且應該參會的誠親王胤祉,會缺席這次特殊會議呢?難道是因為他偶感風寒、身體不適嗎?肯定不是這樣的。
  •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六王爺和乾隆是什麼關係?
    著名的阿其那和塞思黑!早在雍正四年,這二位便被乾隆帝的老爹雍正帝幽禁並秘密處決了,怎麼可能活到乾隆年間?再就是提問者提到的六王了,乾隆帝的六叔是誰?雍正帝僅有的兩位胞弟之一——胤祚。可這位「王爺」年僅五周歲就掛了,連爵位都沒撈著……換言之,真實歷史上的所謂「六王」根本不是王,而且早在康熙年間就已經死了!
  • 康熙長子胤禔為什麼被痛斥為「亂臣賊子」?結局也不是太好?
    乾隆即位後為諸多在「九子奪嫡」中被雍正迫害的叔伯平反,唯獨沒有胤禔,也算是對他不聞不問吧,而且弘昉還在乾隆年間因故連鎮國公的爵位都被乾隆削除了。這麼一看胤禔真的是生前身後家族結局都不太好,但是在這隻想說這都是他自己找的,下面就說一說為什麼這都是胤禔自找的結果。
  • 康熙那些被圈禁起來的兒子們圈禁的環境和待遇是怎樣的呢?
    最能說明胤禔被圈禁之後生活瀟灑就是他在圈禁至後不停的生孩子,胤禔一生共有29名子女,這其中有20名子女都是他在圈禁之後所生,可見胤禔當時生活環境和待遇還真不差,否則怎麼能生養這麼多孩子。被圈禁後抑鬱而亡的老三胤祉老三誠親王胤祉生母是榮妃馬佳氏,胤祉按序齒在康熙諸子中排行第三,胤祉上面有大哥,中間有二哥,所以胤祉註定了這一生和太子之位是沒有緣分了。歷史上的胤祉也給人一種無心政治,不參與爭奪皇儲之位的形象,其實不然,否則的話沒有了胤祉怎麼能叫「九子奪嫡」呢。
  • 天家薄情:「九子奪嫡」中的失敗者,他們各自的結局都是如何?
    康熙皇帝序齒(即沒有夭折參與排序)的兒子一共二十四人,這其中有九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的爭奪,即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 ,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因此稱為「九子奪嫡」。
  • 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朝沒有皇子爭位?
    所以乾隆活得太久,很多兒子都沒能熬得過乾隆,在乾隆的一生中有17個兒子,但是真正能活過父親乾隆的兒子只有四個人,分別是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顒琰也就是嘉慶帝、十七子永璘。乾隆不光活的長以致他的兒子熬不過他的超長壽命,而且乾隆所生的兒子也沒有祖父康熙的多。
  • 都是兒子惹的禍
    《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記載了皇三子胤祉被雍正皇帝最終的處理結果:雍正八年,五月。上命奪爵,禁景山永安亭,聽家屬與偕,弘晟仍禁宗人府。十年閏五月,薨,視郡王例殯葬。乾隆二年,追諡。康熙朝的皇三子胤祉,雖然有過直接參與「九子奪嫡」的過往,但在太子胤礽被二次被廢後,主動退出了奪嫡亂局,從此醉心於編纂書籍,不再過問政事。雍正皇帝登基後,雖然對其有過些許懲戒,但直到雍正八年二月,依然恢復了其親王爵位,給予了一個皇帝兄長該有的尊崇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