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4章 元神與元炁

2020-12-17 自然妙律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名有,衣養萬物為主。常無欲可名小,萬物歸焉,而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得元炁和元精,元炁左旋,元精之右轉,元精生元神,元神生萬物,故,元神為有,元神名為有。

萬物負元精抱元炁,元精和元炁生生不息,不離萬物,元炁和元精功成而不為元神,元炁養育萬物而不為我。

至人(π)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至人(π),至人也不為我。

聖人以元炁為可名,為大。

賢人有充足的腎精而不自大,不驕奢,少私寡慾,以第六意識來邏輯推理思考,正確明了自然的真理,做出一個正確的思考,來調伏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就是心神之法,即末那識,又稱為「我識」,是淺層意識,也是我執和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修行就是要把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轉換成元神的智慧,轉識成智,大悟以後,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 則可轉識成智,達到以元神觀的聖人境界,居住在以元炁為國空間,故成其大聖人。

署名:王田君。資深健康顧問,執業中藥師,中醫世家。著有《自然藥觀》、《自然醫觀》、《自然道觀》和《自然本草》。

相關焦點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5章 元神與元氣
    元炁有「大、逝、遠、反」之象,天下元神隨元炁往復,元精和元氣隨其往而不害。元神安靜,元氣平柔,元精康泰,元精升華為「餌」,即聖人e,聖人升華為「樂」,即至人π,至人居上德,達到德覺元神的境界,而腎精、腎水和腎火是過客,則止於上德。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0章 元神與玄德
    紅珊瑚元神以道輔佐我,不以意識守柔元神,則好事到來。若我自以為是,則阻礙重生。我身意過強,必有魔障。元精是玄德之果,不能用意強取。取元精,勿拘謹、盜伐和驕躁。元神取元精是不得以而為之,用元精不能等到果強壯,果強壯,則元炁過老,這不是以道修身,元精柔弱是元精過早未熟,這也不是道法。元神與元精大小直徑不一,形狀相似,故元神與元精相形;上德與元精相盈;元炁與元精相和;元炁與元神相隨,德與元神相隨。署名:王田君。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7章 元神與胃
    元炁為王,元神隨元炁往,元神為侯王,元神若能守德,三焦萬物將自化生成,胃化而飢餓生,腎化而呼吸作,真人將以上德鎮固之,上德亦將使胃不飢,使息細,而無欲。上德也可以讓賢人無欲,不欲則靜,天下的元神將自己入定。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9章 元神與三焦
    上古之人得一成真人;天得一以清,即元炁得一晶瑩清明,膽得一以清,即利膽;地得一以寧,即元精安寧,脾得一以寧,即舒脾;神得一以靈,即神靈,心神得一以靈,即心靈;腦得一以盈,即谷盈,腦得一以盈,即益腦;萬物得一以生,三焦得一以生,即三焦通達;元神得一,則元神定,以無而所住其心。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3章 元神與腎精、腎水和腎火之用
    腎精充足,則易知元精,則元炁易明,元炁乃萬物之根,源源不息,腎精因知元炁而富。因此,老子言:"知足者富。"腎是先天之本,藏前五識和第六意識。腎水久居左腎,強行有志;腎火久居右腎,出技巧。前五識藉助第六識來感受現在,前五識不能夠感受過去和未來。而感受到的現在,當然包含長久以來的前五識業報。因此,老子言:"不失其所者久"。腎精信道不深,雖有上好的"二"(元精)在人身上,"二"與"人"合為夫,只能為"夫"而居後天,不能隨元炁居中天,只是將所含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而代代延壽。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8章 元神與身
    上仁之為,是聖人的無意識為,即元神的智慧所為。聖人可觀道。上義之為,是元氣的無欲之動、是聖人的元氣之為。上禮之為,是元精為元神全力以赴,卻被下德之身拒之、扔之。故,下德之身失道而後失上德,失上德而後失元神,失元神而後失元氣,失元氣而後失元精。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1章 元神與道
    腎精用意太過,是不祥之器,元炁惡之,元神、元精和元氣也不處之。君子的腎水旺,居左腎。凡人的腎火(識神)旺,居右腎。腎火的不祥之器就是得意,意為技巧,而非腎水之器,元神通過腎精借用腎火的之意,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適可而止。
  • 上德的元神乃國之利器,神通廣大,不可以用來滿足人之欲
    自然道觀《道德經》 第36章 元神與上德原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收斂人之欲,必定能安固上德,張長元精。減少人之欲,必定能安固上德,守柔元神。
  • 悟畫道德經——第四十三章《以柔克剛》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第四十三章 以柔克剛 原典 天下之至柔,馳騁①天下之至堅。「天下之至柔」是指大道,或者是大道產生的先天一炁,「天下之至堅」是指萬物有名以後的形質,「無有入無間」是指大道之炁無形無質進入到看似沒有縫隙的有形有質的萬物之中。這種道炁的進入,沒有誰主觀安排,是無為的,是自然的,老子以此而知大道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特性。所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是宇宙大背景下的特徵。
  • 《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上章闡述了聖人功成事遂身退乃為天之道。聖人要能拋棄人道之奇,復歸抱守天道以治理天下。如何去人道而用天道治國呢?這是本章的主旨。載,《說文》註:乘也。上覆之而下載之,引申為之謂所載之物曰載。營魄,指一己之身。載營魄,指的是人承載著他的形質,才能去抱一。抱一,指抱神。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元嬰:修煉元神,顯化嬰兒。道教十分重視保持「嬰兒」「赤子」的狀態,即返本歸元通過修煉達到清淨無為之境心靈猶如嬰兒一樣,元嬰的修煉也是內丹修煉的一種方式。簡單的說元嬰是指修真之人凝聚全身元氣,化成的一個純能量體的自己。第三十八章與第三十九章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第三十八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 《道德經》: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柔軟但是卻可以包容萬物 上
    《道德》五千餘言也,說不到極處。道也者,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中國哲學和道教中的「炁」,是一種形而上的神秘能量,不同於氣。風水概念中,「炁」是一種意識流,是「場」的一種狀態。雖然中醫、風水著作中常寫作「氣」,但實際上應是「炁」。
  •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51章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51章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讀道德經,善中國心。
  • 《道德經》第23章第2句話,告訴我們:什麼是強者思維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但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認為《道德經》並不是寫給弱者的,而是寫給強者的。白巖松曾經給研究生上課,他們都是來自於清華、北大、傳媒大學、人大這四所學校。
  • 道德經第37章:諸葛亮敗給司馬懿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無為而治嗎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37章。按照通行本所做的分章,這是道經的最後一章,從第38章開始,就是德經的內容了。我們在開篇第一講老子其書一文中講過,道德經傳世通行本分為81章,《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而1973年中國考古界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兩組老子帛書則不分章,而且是德經內容在前,道經內容在後;所以老子一書也有人稱為德道經,說德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道是德的升華,所以說德在前,道在後;而通行本認為,道為體,德為用,遵道而行才叫有德。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王元暉)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南宋道士白玉蟾分章正誤,元終南山道士王元暉注。據徒記稱,書成於皇慶元年(1312)。書前有序記及圖象數篇(原誤題《清靜經注》)。正文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 「道德經字典版」第十章,無不為
    載營魄抱一【抱元守一即抱道守德。參照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fù歸於嬰兒。載:承負;此指有形有象肉身,即「營魄」載體。營:飲食中所吸收營養物質,有生化血液,營養周身作用。衛:人體抗禦病邪侵入機能,乃人體生命中本能活動,屬元氣功能。
  • 道德經第42章:為什麼和氣能生財?為什麼強梁者不得好死?
    我們知道,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在第41章中,老子對道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反者道之動」進行了展開論述,並在最後提出了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的觀點,所以接下來的第42章,老子就對道生萬物展開論述,並提出了一個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第十六章:(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2)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