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A集團軍群越過阿登地區,突入法國之後,英法聯軍陷入了一片混亂,其中尤其是以法國高層最為恐慌。面對北部被德軍切斷的危局,法國領導人幾乎喪失了勇氣。
在5月15日,法國總理雷諾就向英國首相邱吉爾表示,他們已經輸掉了戰爭。而當邱吉爾本人在16日乘坐飛機抵達巴黎時,他從法軍統帥甘末林那裡得到了更為驚人的消息,
甘末林聲稱法軍已經沒有了戰略預備隊(其實還是有的),並無法發動對德國A集團軍群的反擊。
那麼法國人是否真的無法發起有效的反擊了呢?而德國人又要如何打贏接下來的戰鬥呢?
一、法軍的反擊
事實上,在5月16日至5月20日,法軍就遭遇了一連串的失敗。
原本在北部方向預定用來抵抗從低地國家而來的德國B集團軍群的法軍精銳部隊,此時已經潰不成軍。
法國第1裝甲師在耗盡最後一個油料基數後被德軍盡數摧毀,第3裝甲師則在色當戰役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也不復存在。
第2裝甲師則是預備隊中碩果僅存的裝甲部隊,可它們半數的兵力都分散在一片49公裡×39公裡的戰線上。
不等第2裝甲師集結好部隊,就遭到了德軍第8裝甲師攻擊,整個部隊被德軍徹底打散,就實質而言已經蕩然無存。
唯一取得了戰術性勝利的是夏爾·戴高樂率領的法國第4裝甲師,該師企圖從南面向蒙科爾內發動反攻,直取古德裡安的軍團總部和第1裝甲師的後勤區域。
德軍在蒙科爾內戰役中倉促的轉入防禦狀態迎戰戴高樂,德軍第10裝甲師急行軍向戴高樂的側翼施壓。
戴高樂的部隊遭到側翼威脅,又被沃爾弗拉姆·馮·裡希特霍芬上將的德國第8航空軍俯衝轟炸,攻勢被德軍瓦解。5月19日,戴高樂再次發動反擊,雖然給德軍造成了些許損失,但攻勢仍舊被德軍的空中力量瓦解。第4裝甲師也一樣耗盡了有生力量,無力再發起任何反攻。
而到了5月20日,德軍已經抵達了英吉利海峽和索姆河口附近,法國北部的英法聯軍和比利時軍隊徹底陷入包圍圈中。
而在5月19日晚,法國總理保羅·雷諾解除了莫裡斯·甘末林的職務,轉而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將馬克西姆·魏剛擔任法軍總指揮。
可魏剛上任後不僅花了數天對巴黎的法國權貴進行禮節性的拜訪,還取消了甘末林在此前要求被困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聯軍部隊向南突圍,與在索姆河向北發動進攻的法軍匯合的命令。取而代之的則是一道新的反擊命令,法軍第三集團軍將從索姆河前線向北進攻,而被困的聯軍部隊則與之遙相呼應,以期夾攻德軍部隊,並最終達成突圍和反向殲滅德國A集團軍群。
事實上這道命令根本是個無稽之談,原本克萊斯特裝甲兵團向法國北部海岸線開闢的走廊十分狹窄,如果按照甘末林的命令那麼是有希望逃脫的。
可是魏剛的命令卻斷送了希望,再加上他浪費的時間,德國A集團軍群的步兵師已經趕到並鞏固的防線。
再加上法國第一集團軍司令加斯萊·比洛特上將在5月23日因車禍身亡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因為北部的聯軍裡唯一知道魏剛的進攻計劃的就只有比洛特一人而已。
現在北部的聯軍已經不清楚魏剛的計劃,那麼魏剛計劃裡的反擊本身就成了無法有效配合的雜亂反擊。
二、災難性的後果
這個反擊最終演變成了一個敗筆,英軍在5月21日發起了阿拉斯戰役,法軍也在5月22日向康布雷方向發起反擊,可雙方均不知道對方的計劃,因此也就失去了配合,兩場進攻均被德軍迅速挫敗。
不過這些反擊一度讓德國統帥部陷入慌亂,誤以為他預想的聯軍在他們側翼的強大反擊已經展開。
不過到了5月22日早上,德軍統帥部終於鎮靜了下來,並下達了新的進攻命令:
第19裝甲軍立刻向北推進,從阿布維勒向海港方向進軍,第1裝甲師進攻加萊、第2裝甲師進攻布洛涅、第10裝甲師攻敦刻爾克。
此時魏剛的反擊已經徹底失敗,而招致的後果則十分嚴重——
上述三個位置全是港口城市,一旦被德軍奪取,英法聯軍就只能困在包圍圈裡等死了。
這個時候完全可以說,聯軍倉促的反擊給德軍造成的損失與引發的後果完全不成正比。
英國遠徵軍的指揮官戈特勳爵也對魏剛的反擊不抱任何期望了,並在5月23日下令部隊從阿拉斯撤退。
至於布洛涅則在23日被德軍第2裝甲師攻佔,而加萊也在5月24日遭到德軍第10裝甲師攻擊,並在27日攻陷了加萊港口(第10裝甲師和第1裝甲師交換了攻擊目標)。
至於德軍第1裝甲師則直奔敦刻爾克而去,意圖封閉英法聯軍最後一個逃生通道。可以說,北部的英法聯軍此時已經徹底陷入了絕境,如果英國遠徵軍無法逃脫的話,那麼等待他們的就只有滅亡的厄運。
當然讓人深感不可思議的是德軍在距離敦刻爾克只有咫尺之遙的時候,突然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而這道命令直接來自德國統帥部。
對於德軍為何停下眾說紛紜,但幸運的是德軍此時已經停止了進攻。這就讓英國人有了一個喘息的機會,能夠趁機的將部隊撤回來。
當然這一過程還是很艱難的,十幾萬部隊都聚集在諾曼第區域,想要把這些部隊如數撤走的難度是很高的。
不過對於英國人也沒有任何可以選擇餘地,因為在英國北部的英國遠徵軍是英國陸軍的精華力量,如果不能撤出他們,那麼最壞的結果就是英國只能用童子軍來保護自己的本土了。
在5月26日,英國展開了「發電機行動」,該行動的目的旨在救出被困在敦刻爾克的英國遠徵軍主力和法國、比利時的部隊。
在第一天裡約有28000人從海路撤退,不過法國第一集團軍大多沒能撤退到海岸,而是被包圍在裡爾城裡做困獸之鬥。比利時軍隊則大多在5月27日其國王向德軍投降後,也在5月28日向德軍投降。
敦刻爾克的撤退則極富成效,英軍拉姆齊中將籌措了850艘各型民用船隻,配合英國皇家海軍展開撤離行動。
當時英軍遭到了德軍來自海上和空中的阻擊,但撤退行動仍舊堅定不移的進行著。
截止至6月4日,整個發電機行動撤離了盟軍士兵總計338226人,其中有215000名英軍士兵。
三、對法軍失敗的反思
事實上我們可以認為,敦刻爾克的撤離,實際上已經標誌著,英法聯軍輸掉了法國戰役。
當然輸掉戰役的原因有很多,本來英法是有希望成功突破包圍的。
畢竟早期克萊斯特兵團也就那麼幾個裝甲師維持著那條薄弱的走廊,可以說這是一條依靠少數機動兵力把守的封鎖線。
至於原本應該跟上來的步兵單位,此時還遠在後方,未能及時的跟上他們。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甘末林的既定方案,展開果斷的突圍行動,那麼起碼北部的英法主力部隊是有希望突破重圍的,至少半數的部隊是有望逃生的。
然而很不幸的,魏剛作為新任法軍總司令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直接取消了甘末林的命令。
這樣一來就等於說,原本蓄勢待發的突圍行動,被莫名其妙的解除了。那麼原本繃緊了神經,打算拼死一戰的聯軍士兵在突然放鬆了精神之後,心態上就會不適合再次發動一次浩大的反擊。
而魏剛本人更是浪費了幾天用來與巴黎的權貴進行禮節性的拜訪,這種拜訪本身就是十分浪費時間的。
當然,對於魏剛這種遠離了政治核心的將軍而言,是很擔心因為戰場外的麻煩打敗仗的,因此在魏剛眼裡,他的做法是必須的。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法國已經岌岌可危,那麼浪費的每一秒都是對戰局的不負責任。
而魏剛本人對於計劃的保密措施和與北部聯軍部隊的計劃傳達,又完全依賴於比洛特將軍。
這種做法確實在保密上有很大的優勢(雖然未必是好的),可壞處是如果比洛特將軍不幸身亡,或是無法按時抵達,那麼計劃就無法有效傳遞給北部的聯軍部隊。
很不幸的是,比洛特真的出車禍死了,那麼魏剛這種「法不傳六耳」的做法,也就真的造成了北方聯軍不知道作戰計劃,無法與南方的法軍形成周密的配合。
魏剛所構想的聲勢浩大的反擊,也就成為了一種不切實際的泡影。
更要命的是,這種倉促的反擊只是短暫的給德軍統帥部帶來了混亂,之後德軍統帥部就意識到了英法聯軍的脆弱,從而展開了致命性的攻擊,迫使英法聯軍只能通過海路撤退,整個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就完全落入了德國之手。
當然了,法軍的崩潰速度遠遠高於他們預料的速度,這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法國高層的鬥志已經不復存在,士氣首先在高層上就已經蕩然無存。
從總理保羅·雷諾再到甘末林等法軍高層將領,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對戰爭的信心。邱吉爾雖然還對戰爭保有信心——這是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但是這就如同之前的色當戰役和魏剛的反擊戰一樣,都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步兵戰鬥為核心,與現在法國戰役的機械化作戰全然不符,那麼這種進攻本質上就成了自殺。
一句話,傳統老思維根本不適合當前的作戰環境,英法的反擊不過是在重演之前的錯誤罷了。
結語
在這樣的指導下,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淪陷註定會是不可避免的。而事實結果也正是如此,佔領法國北部的德國人,已經贏了這場戰爭的一半。
但是剩下的一半還需要他們自己去爭取,因為法軍尚且還有大量的兵力,其軍備庫存和軍事工業也還在運作,足可以繼續武裝部隊,從敦刻爾克撤離的法軍從諾曼第等地返回了法國,準備繼續與德軍交戰。
只不過,法軍此時能做的就只剩下防禦,因為法國高層已經對於擊敗德國不抱期望了。
至於馬踏法國北部的德國人,也已經在法國南部打下了橋頭堡,徵服法國的最後一個步驟——「紅色方案」,也即將被實施了。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閃擊英雄》
《山的那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