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阿登地區後,德國要如何擊敗法國,而英法是否還有翻盤餘地?

2020-12-14 騰訊網

在德國A集團軍群越過阿登地區,突入法國之後,英法聯軍陷入了一片混亂,其中尤其是以法國高層最為恐慌。面對北部被德軍切斷的危局,法國領導人幾乎喪失了勇氣。

在5月15日,法國總理雷諾就向英國首相邱吉爾表示,他們已經輸掉了戰爭。而當邱吉爾本人在16日乘坐飛機抵達巴黎時,他從法軍統帥甘末林那裡得到了更為驚人的消息,

甘末林聲稱法軍已經沒有了戰略預備隊(其實還是有的),並無法發動對德國A集團軍群的反擊。

那麼法國人是否真的無法發起有效的反擊了呢?而德國人又要如何打贏接下來的戰鬥呢?

一、法軍的反擊

事實上,在5月16日至5月20日,法軍就遭遇了一連串的失敗。

原本在北部方向預定用來抵抗從低地國家而來的德國B集團軍群的法軍精銳部隊,此時已經潰不成軍。

法國第1裝甲師在耗盡最後一個油料基數後被德軍盡數摧毀,第3裝甲師則在色當戰役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也不復存在。

第2裝甲師則是預備隊中碩果僅存的裝甲部隊,可它們半數的兵力都分散在一片49公裡×39公裡的戰線上。

不等第2裝甲師集結好部隊,就遭到了德軍第8裝甲師攻擊,整個部隊被德軍徹底打散,就實質而言已經蕩然無存。

唯一取得了戰術性勝利的是夏爾·戴高樂率領的法國第4裝甲師,該師企圖從南面向蒙科爾內發動反攻,直取古德裡安的軍團總部和第1裝甲師的後勤區域。

德軍在蒙科爾內戰役中倉促的轉入防禦狀態迎戰戴高樂,德軍第10裝甲師急行軍向戴高樂的側翼施壓。

戴高樂的部隊遭到側翼威脅,又被沃爾弗拉姆·馮·裡希特霍芬上將的德國第8航空軍俯衝轟炸,攻勢被德軍瓦解。5月19日,戴高樂再次發動反擊,雖然給德軍造成了些許損失,但攻勢仍舊被德軍的空中力量瓦解。第4裝甲師也一樣耗盡了有生力量,無力再發起任何反攻。

而到了5月20日,德軍已經抵達了英吉利海峽和索姆河口附近,法國北部的英法聯軍和比利時軍隊徹底陷入包圍圈中。

而在5月19日晚,法國總理保羅·雷諾解除了莫裡斯·甘末林的職務,轉而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將馬克西姆·魏剛擔任法軍總指揮。

可魏剛上任後不僅花了數天對巴黎的法國權貴進行禮節性的拜訪,還取消了甘末林在此前要求被困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聯軍部隊向南突圍,與在索姆河向北發動進攻的法軍匯合的命令。取而代之的則是一道新的反擊命令,法軍第三集團軍將從索姆河前線向北進攻,而被困的聯軍部隊則與之遙相呼應,以期夾攻德軍部隊,並最終達成突圍和反向殲滅德國A集團軍群。

事實上這道命令根本是個無稽之談,原本克萊斯特裝甲兵團向法國北部海岸線開闢的走廊十分狹窄,如果按照甘末林的命令那麼是有希望逃脫的。

可是魏剛的命令卻斷送了希望,再加上他浪費的時間,德國A集團軍群的步兵師已經趕到並鞏固的防線。

再加上法國第一集團軍司令加斯萊·比洛特上將在5月23日因車禍身亡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因為北部的聯軍裡唯一知道魏剛的進攻計劃的就只有比洛特一人而已。

現在北部的聯軍已經不清楚魏剛的計劃,那麼魏剛計劃裡的反擊本身就成了無法有效配合的雜亂反擊。

二、災難性的後果

這個反擊最終演變成了一個敗筆,英軍在5月21日發起了阿拉斯戰役,法軍也在5月22日向康布雷方向發起反擊,可雙方均不知道對方的計劃,因此也就失去了配合,兩場進攻均被德軍迅速挫敗。

不過這些反擊一度讓德國統帥部陷入慌亂,誤以為他預想的聯軍在他們側翼的強大反擊已經展開。

不過到了5月22日早上,德軍統帥部終於鎮靜了下來,並下達了新的進攻命令:

第19裝甲軍立刻向北推進,從阿布維勒向海港方向進軍,第1裝甲師進攻加萊、第2裝甲師進攻布洛涅、第10裝甲師攻敦刻爾克。

此時魏剛的反擊已經徹底失敗,而招致的後果則十分嚴重——

上述三個位置全是港口城市,一旦被德軍奪取,英法聯軍就只能困在包圍圈裡等死了。

這個時候完全可以說,聯軍倉促的反擊給德軍造成的損失與引發的後果完全不成正比。

英國遠徵軍的指揮官戈特勳爵也對魏剛的反擊不抱任何期望了,並在5月23日下令部隊從阿拉斯撤退。

至於布洛涅則在23日被德軍第2裝甲師攻佔,而加萊也在5月24日遭到德軍第10裝甲師攻擊,並在27日攻陷了加萊港口(第10裝甲師和第1裝甲師交換了攻擊目標)。

至於德軍第1裝甲師則直奔敦刻爾克而去,意圖封閉英法聯軍最後一個逃生通道。可以說,北部的英法聯軍此時已經徹底陷入了絕境,如果英國遠徵軍無法逃脫的話,那麼等待他們的就只有滅亡的厄運。

當然讓人深感不可思議的是德軍在距離敦刻爾克只有咫尺之遙的時候,突然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而這道命令直接來自德國統帥部。

對於德軍為何停下眾說紛紜,但幸運的是德軍此時已經停止了進攻。這就讓英國人有了一個喘息的機會,能夠趁機的將部隊撤回來。

當然這一過程還是很艱難的,十幾萬部隊都聚集在諾曼第區域,想要把這些部隊如數撤走的難度是很高的。

不過對於英國人也沒有任何可以選擇餘地,因為在英國北部的英國遠徵軍是英國陸軍的精華力量,如果不能撤出他們,那麼最壞的結果就是英國只能用童子軍來保護自己的本土了。

在5月26日,英國展開了「發電機行動」,該行動的目的旨在救出被困在敦刻爾克的英國遠徵軍主力和法國、比利時的部隊。

在第一天裡約有28000人從海路撤退,不過法國第一集團軍大多沒能撤退到海岸,而是被包圍在裡爾城裡做困獸之鬥。比利時軍隊則大多在5月27日其國王向德軍投降後,也在5月28日向德軍投降。

敦刻爾克的撤退則極富成效,英軍拉姆齊中將籌措了850艘各型民用船隻,配合英國皇家海軍展開撤離行動。

當時英軍遭到了德軍來自海上和空中的阻擊,但撤退行動仍舊堅定不移的進行著。

截止至6月4日,整個發電機行動撤離了盟軍士兵總計338226人,其中有215000名英軍士兵。

三、對法軍失敗的反思

事實上我們可以認為,敦刻爾克的撤離,實際上已經標誌著,英法聯軍輸掉了法國戰役。

當然輸掉戰役的原因有很多,本來英法是有希望成功突破包圍的。

畢竟早期克萊斯特兵團也就那麼幾個裝甲師維持著那條薄弱的走廊,可以說這是一條依靠少數機動兵力把守的封鎖線。

至於原本應該跟上來的步兵單位,此時還遠在後方,未能及時的跟上他們。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甘末林的既定方案,展開果斷的突圍行動,那麼起碼北部的英法主力部隊是有希望突破重圍的,至少半數的部隊是有望逃生的。

然而很不幸的,魏剛作為新任法軍總司令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直接取消了甘末林的命令。

這樣一來就等於說,原本蓄勢待發的突圍行動,被莫名其妙的解除了。那麼原本繃緊了神經,打算拼死一戰的聯軍士兵在突然放鬆了精神之後,心態上就會不適合再次發動一次浩大的反擊。

而魏剛本人更是浪費了幾天用來與巴黎的權貴進行禮節性的拜訪,這種拜訪本身就是十分浪費時間的。

當然,對於魏剛這種遠離了政治核心的將軍而言,是很擔心因為戰場外的麻煩打敗仗的,因此在魏剛眼裡,他的做法是必須的。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法國已經岌岌可危,那麼浪費的每一秒都是對戰局的不負責任。

而魏剛本人對於計劃的保密措施和與北部聯軍部隊的計劃傳達,又完全依賴於比洛特將軍。

這種做法確實在保密上有很大的優勢(雖然未必是好的),可壞處是如果比洛特將軍不幸身亡,或是無法按時抵達,那麼計劃就無法有效傳遞給北部的聯軍部隊。

很不幸的是,比洛特真的出車禍死了,那麼魏剛這種「法不傳六耳」的做法,也就真的造成了北方聯軍不知道作戰計劃,無法與南方的法軍形成周密的配合。

魏剛所構想的聲勢浩大的反擊,也就成為了一種不切實際的泡影。

更要命的是,這種倉促的反擊只是短暫的給德軍統帥部帶來了混亂,之後德軍統帥部就意識到了英法聯軍的脆弱,從而展開了致命性的攻擊,迫使英法聯軍只能通過海路撤退,整個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就完全落入了德國之手。

當然了,法軍的崩潰速度遠遠高於他們預料的速度,這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法國高層的鬥志已經不復存在,士氣首先在高層上就已經蕩然無存。

從總理保羅·雷諾再到甘末林等法軍高層將領,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對戰爭的信心。邱吉爾雖然還對戰爭保有信心——這是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但是這就如同之前的色當戰役和魏剛的反擊戰一樣,都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步兵戰鬥為核心,與現在法國戰役的機械化作戰全然不符,那麼這種進攻本質上就成了自殺。

一句話,傳統老思維根本不適合當前的作戰環境,英法的反擊不過是在重演之前的錯誤罷了。

結語

在這樣的指導下,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淪陷註定會是不可避免的。而事實結果也正是如此,佔領法國北部的德國人,已經贏了這場戰爭的一半。

但是剩下的一半還需要他們自己去爭取,因為法軍尚且還有大量的兵力,其軍備庫存和軍事工業也還在運作,足可以繼續武裝部隊,從敦刻爾克撤離的法軍從諾曼第等地返回了法國,準備繼續與德軍交戰。

只不過,法軍此時能做的就只剩下防禦,因為法國高層已經對於擊敗德國不抱期望了。

至於馬踏法國北部的德國人,也已經在法國南部打下了橋頭堡,徵服法國的最後一個步驟——「紅色方案」,也即將被實施了。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閃擊英雄》

《山的那一邊》

相關焦點

  • 二戰:如果德國沒有繞道阿登森林,能否攻克馬奇諾防線進攻法國?
    德法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積怨頗深,希特勒在二戰前的一系列閃擊操作,其最後的目的也是稱霸歐洲大陸,打破英法為主的歐洲秩序,所以註定德國與法國終有一戰,而當時的法國號稱有全世界最強悍的陸軍,兵力高達300多萬,部隊機械化程度比德國高,這第一陸軍的名稱並非是浪得虛名,德國進攻法國這在當時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然而隨著德國吞併奧地利
  • 馬奇諾防線,是個人都知道能繞開,為何英法還是讓德國鑽了空子?
    馬奇諾防線,是二戰之前法國在德法邊境修築的一條長達數百公裡極為堅固的防線,整條防線上的防禦工事均是有鋼筋混凝土構成,號稱是「不可逾越的防線」!然而馬奇諾防線僅僅覆蓋了德法邊境接壤地區,卻沒有完全覆蓋法國東北方向與盧森堡、比利時接壤的地區,這是這一防線存在的明顯漏洞。
  • 法國投降:歐洲第一軍事強國六周之內滅亡,德軍閃電戰的巨大威力
    二戰時期法國的迅速滅亡是一件震驚世界的奇聞,一個號稱擁有300百萬軍人的歐洲第一陸軍強國,居然在短短幾周內就被德國軍隊擊敗。馬奇諾防線的主要部分埋藏在地下,裡面有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藥庫、救護所、電站等,此外馬奇諾防線的生活條件很好,士兵甚至可以看電影,還有牙醫檢查口腔問題。馬奇諾防線沒有包含的地區是法國和比利時的邊境線以及阿登森林,法軍認為阿登森林崎嶇無比,而且屬於無人區,並不會有德軍從這裡進攻。即使德軍想要翻越阿登森林,那到達法國時也是一支疲憊之師,不足為慮。
  • 瓜分波蘭的是蘇德,但為何英法只對德國宣戰?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在16天後蘇軍越過波蘇邊境實施了對波蘭的進攻,波蘭在兩面夾擊下宣告滅亡。波蘭被蘇德瓜分,但英法卻只對德國進行了宣戰,完全無視了蘇聯,這裡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在這一事件中,實際上英法是理虧的,因為如果英法不蓄謀禍水東引,蘇法同盟體系完成,1939年歐洲的格局又會變成另外一副模樣。第二點:蘇德瓜分波蘭後的對外公示1939年9月17日蘇軍正式進入波蘭的領土範圍之內,此時德軍正好進攻華沙,波蘭的滅亡實際上也不差蘇軍這一腳。
  •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曼帥計劃的大致內容是,將德軍136個師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群,先由B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和荷蘭,尤其是比利時,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該地區;同時,C集團軍群佯攻馬奇諾防線,牽制該地區的法軍不能回援。
  • 德國軍隊在阿登地區最後的光輝時刻,卻無助於挽回整個敗局
    一、阿登戰役的背景阿登戰役是戰後的稱謂,戰役的別稱叫做亞爾丁之役,在當時作戰的雙方將士對這場戰役戰鬥還有不同的稱呼,盟軍因為是攻擊的一方所以將其稱為突出部戰役,而德軍作為守方則將其稱為守望萊茵河之戰。這場戰役發生於1944年年底,這時的德軍在歐洲戰場上已經顯露敗勢,盟軍在諾曼第登陸之後向著東部進發,希特勒當機立斷下達命令調集軍隊要分割盟軍的陣型達到逐個擊破的效果,讓阿登地區成為第二個敦刻爾克,希特勒甚至自信地認為在解決掉盟軍之後可以專心的消滅蘇聯。
  • 維希法國:德國扶持的傀儡政權
    1940年德國入侵法國,法軍節節敗退,法國總理保羅·雷諾無力抵抗,引咎辭職,由貝當繼任總理。貝當無意抵抗,向德國投降,建立了服從德國的傀儡政權:維希法國。那麼維希法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二戰爆發
  • 出奇制勝:論曼斯坦因奇襲阿登森林與張自忠臨沂保衛戰之異曲同工
    法國人拍的六集紀錄片《天啟:第二次世界大戰啟示錄》及國產電影《血戰臺兒莊》,都是不可多得的二戰題材影片,絕大部分情節有史料可考,甚至部分對白都符合史實。這一效應最典型的事件可謂世人皆知,二戰初期,德國一群高級將領向希特勒提交了對法作戰計劃,大體與1914年一戰時的對法作戰計劃相同,出兵比利時,經由比利時進攻法國。希特勒看後甚是不悅,德國軍人已經淪落到如此地步了嗎?居然要用一戰時用過的招數來同法國開戰。馮·曼斯坦因提出了大膽的計劃,德軍繞過馬奇諾向北,奇襲與比利時交界處的阿登森林,越過阿登森林,從後方包抄英法聯軍。
  • 德國將被法國擊敗
    為了防範德軍鐵騎再次入侵法國,法國人動用巨資修建了舉世矚目的馬奇諾防線,這條防線橫跨全部法德邊境,並延伸至比利時境內,幾乎隔絕了德國可能的地面入侵,法國人也因為這條防線的修建而感到心安,從此在軍備上開始鬆弛。而二戰爆發後,一切出乎法國人意料,德國人居然繞過法德邊境的馬奇諾防線,轉而從防守薄弱的比利時和盧森堡南部阿登山區一路南下,迅速以閃電戰逼降了法國!
  • 二戰中希特勒是如何一個半月佔領法國的
    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創造神話並非法國,正是因為 馬奇諾防線太過完美,德軍不得不出乎意料般的集中主力部隊,越過阿登山脈突破達拉第防線,攻佔法國北部,以一系列的快速動作,出現在了防線的後方!那堅不可摧的防線和要塞,以及那最後一點法國人的驕傲、幻想,被殘酷的現實打破了!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因德國而誕生也因德國而滅亡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是法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即是君主制在法國走向消亡,也使共和制在法國得以鞏固;既在一戰時打敗德國、維持了法國在歐洲的大國地位,也在二戰時投降德國、使法國淪為傀儡政權。那麼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是如何興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第三共和國建立
  • 二戰德國為何能秒殺法國?法國真的很弱麼?專家:這點很關鍵
    眾所周知,二戰德國可以說還是以一己之力戰勝了整個歐洲,甚至來後來的蘇聯在戰爭早期都節節敗退,由此可見當時的德軍之勇猛。而當時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居然在僅僅抵抗了一個多月後就投降了,不得不說也是非常讓人意外。
  • 德國入侵西歐,差點重蹈一戰覆轍,被邊緣化的曼施坦因做了什麼?
    1939年9月1日,德軍使用了裝甲集群閃電攻擊波蘭,英法兩國高層沒有人能預料到,德軍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消滅了波蘭的百萬軍隊,波蘭滅亡了。英法兩國採用了綏靖政策,希望德國在佔領波蘭後,繼續向東進攻蘇聯,沒有及時在西線對德國發起攻擊,註定要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價。
  • 二戰堅如磐石的馬奇諾防線一夜間土崩瓦解,難道是馬奇諾坑了法國
    ,正面出擊肯定損失太大,還可能讓自己陷入被動,但是東西就會有破綻,馬奇諾防線最西端向西北至英吉利海峽的法國北部地區還有一段250公裡長的邊界,從軍事上來說存在兩個隱患,一個是阿登森林區。鐵路樞紐,重兵集結地區和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隨後在北海到馬奇諾防線之間三百多公裡的戰線上,德軍部隊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揭開了入侵法國的序幕,擔任中央突破的德軍a集團軍發起進攻的第一站是盧森堡,僅有30萬人口的盧森堡根本無力抵抗德軍的進攻,德軍未發一槍就進入盧森堡,擔任助攻和吸引英法主力的德軍b集團軍也積極展開行動,首先以空降部隊對荷蘭和比利時境內實施襲擊佔領了比利時境內的許多重要橋梁及要塞
  • 二戰時期,德國戰神-曼斯坦因
    1934年任第3軍區參謀長,1936年任陸軍總參謀部第一總軍務長,參與制訂入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國的作戰方案。1938年任第18師師長,參加佔領蘇臺德區的行動。 1939年9月任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參加德波戰爭。10月調任西線A集團軍群參謀長,提出以裝甲部隊經阿登地區入侵法國的作戰計劃,為希特勒所採納,並一戰成名。
  • 英法合併:法國為什麼在20世紀兩度提出與英國合併?
    法國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在歐洲歷史上,從伏爾加河到英吉利海峽,法國人的影響力無所不在。法國人的殖民地同樣遍布全球,直到今天,法國對非洲許多地區仍然保持著巨大影響力。大航海開啟後,英法兩國又幾乎同時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從北美洲到東南亞,兩國之間的競爭無處不在。因為土地廣闊而又肥沃,人口多於英國,所以法國的國力更強一些,但法國還要分心於歐洲事務,投入海洋和殖民的資源始終不足。英國人心無旁騖,充分發揮出海島國家的優勢。
  • 從英法千年歷史恩怨看法國為何封鎖阻止英國變異新冠病毒入境?
    英國民眾連夜離開倫敦作為歐盟的「領頭羊」,法國這次極力要表現自己作為負責人的歐盟領導者角色,關閉英法通道,禁止英國人入境。任他英國如何求饒,法國目前仍不為所動。當初堅決脫歐的是英國,現在反過來求法國網開一面的也是英國。英法這互相坑對方的行為也是讓人好笑!然而,與以法國為首的歐陸諸國不同,最近風頭比較盛的澳大利亞卻宣布不會斷絕與英國的航班,來自有英國的旅客,與其他國際旅客一樣,只要到澳大利亞指定地區隔離14天,就可入境。一番比較,澳大利亞與法國對英國的態度可可謂天差地別,一個封鎖加禁止入境,一個允許入境。
  • 1938年德國在法國出局,一年後德國發動了二戰,僅用38天滅亡法國
    但是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希特勒會在短短幾年時間裡,讓德國迅速的崛起,擁有了可以發動二戰的能力。而其實在1938年就是一個分界線,因為綏靖政策的刺激下,希特勒提高了自己的威望,也看到了英法紙老虎的本質,希特勒也開始了將集權推向了極點。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與法國兩國誰更強?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事實證明,兩國開戰之前,法國軍事實力不僅不弱於德國,在陸軍方面與德國相比還略佔上風,這要從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格局開始談起,二戰中德國的坦克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英法兩國主導的《凡爾賽條約》框架下嚴禁德國生產的軍事裝備,不僅如此,潛艇、飛機等新型武器也是嚴格限制,甚至嚴禁德國部隊超過30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吃了大虧的德國要是嚴格按照《凡爾賽條約》,不可能挑起第二次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