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彰化縣誌記載:「臺海各港, 冬來俱有烏魚,至前到,味甘嫩。至 後散子回頭,則瘦而味劣。子成片下鹽, 以石壓之,曬乾可焙為酒品。」
如果你問一個臺灣人,年味裡的大餐有什麼?烏魚子絕對算得上是年味大餐裡的頭把交椅了,日本人將它稱為唐墨,因為烏魚子的樣子與中國古代的墨形狀類似,所以日本人稱其為唐墨。 如果能穿越去日本江戶時代品嘗一下那時候的高級料理,當時的三大珍饈就有雲丹、唐墨、口子。唐默也就是烏魚子就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想而它知的珍貴。早年在臺灣的宴席中,烏魚子可是與鮑魚、魚翅相提並論的海味珍饈。烏魚子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美味魔力指數?煎得油亮的烏魚子,香氣撲鼻,但凡嘗過一次烏魚子的味道,它便刻印在心中難以忘記了。
賞味有期的烏魚子是臺灣南部沿海民冬天最重要的活動,烏魚並不稀罕,尋常的一條海魚,學名是鯔魚,或稱烏鯔,因其卵子可做成烏魚子而得名。
臺灣府志』稱:「烏魚,即《本草》之鯔魚;海港所產甚盛。冬至前捕之,曰正頭烏,則肥而味美;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官徵稅,給烏魚旗,始許採捕。按隋大業六年,吳郡獻海膾四缶井,帝以示群臣曰:昔介象殿庭釣得鯔魚,此幻化耳。今日之膾,乃是真海魚所作,來至數千裡,亦是一時奇味。即出數盤以賜近臣,載之《大業拾遺記》,蓋即烏魚也。吾杭素產鯔魚,有江鯔、河鯔二種,其大者不盈尺,與郡中六、七月間所食正同。至秋深,長一、二尺,味始肥美。杭所產,遠不及逮矣。」
烏魚也被稱為守信魚,野生的烏魚平時生活在日本海的周圍,可是到了冬至時期就是野生烏魚的魚汛期,每年一到這個時節,抱著魚卵的烏魚會遊經臺灣海峽,非常守信用,年年來報到,因此又有「信魚」之稱,此時的烏魚被稱為」正頭烏「,從卵巢到肉質,非常肥美。當它從臺灣產完卵回到日本後即變得瘦弱,被稱做」回頭烏「,味道也相差了一半,所以有人說烏魚子是老天送給臺灣的一道美味珍饈。
在臺灣烏魚子也分好多種,最上等是臺南鹿港、高雄一帶的野生烏魚子。野生烏魚子比養殖烏魚子身價要高出很多。
每年冬天,臺灣西南部沿海漁民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捕烏魚,此時雌烏魚肚子裡的魚子珍貴無比。從捕撈到做成烏魚需要經過五到七天的過程,漁民捕到的烏魚後先要挑出雌烏魚,將魚子取出之後用清水將魚子的血洗淨,然後在魚子開口處紮上線,再用用鹽醃製,隨即進行整形,壓平,曝曬乾燥,完全仰仗手工作業製作而成的烏魚子,成品呈現略深的金黃色。
好的烏魚子,首先色澤金黃略帶 暗紅,其次雖然乾燥,但不能幹透, 必須還有一點點溼潤,拿在手上得有點沉,輕飄飄的就是幹過頭了。晾曬過程中的烏魚子如同黃金一樣一片置放於空曠之處,令漁民最難提防的就是對竊的烏魚子最有門道的喵星人了,每年總有幾天要被這些饞了很久的喵星人伺機順走。
在對於食烏魚子頗有心得的臺灣人看來,吃烏魚子的最好的方法只能是從簡而出,一隻小炭爐」烤「烏魚才是得到它美味的最好途徑。烏魚子拿出來,拿溼布擦乾淨,把魚子外面的一層膜剝掉,備好小炭爐,交木炭燒紅,但不要見到明火,準備一個裝了高粱酒的小碗,把烏魚子架在小炭爐上,慢慢烤,一邊烤一邊刷高粱酒並記得翻面。
當烏魚子烤熟透後,來斜切薄片,再切一些青蒜片,蘿 卜片,搭配著烏魚子,蘸點醬油,鹹鮮適口,外層乾爽,裡頭略微有點黏牙,烏魚子香裡帶著一 點點炭香,真是口齒留香,令人沉迷。
在臺灣,但凡上點檔次的宴席上都會有烏魚子的身影,尤其在臺灣除夕夜,烏魚子無疑就是一桌豐富年夜飯中的重頭戲碼,它也是必須的頭盤了,烏魚子是臺灣最昂貴也是最能表達敬意的手信,由一條」守信魚「帶來的美味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