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詭筆記|雪中虎:「罪人子」是怎樣逆襲成直隸總督的

2021-01-14 澎湃新聞

古語云「公庭雪霽」,意思是雪止天晴,真相大白。然而現實往往相反,漫天飛雪和銀裝素裹自古以來就是掩蓋真相甚至製造謎團的契機,否則推理小說中就不會有世人皆知的「暴風雪山莊」模式了。今天這則敘詭筆記,說的便是在清代多部筆記中記載的「雪中虎」,看似玄奇無比,其實仔細品味,卻大有深意。

一、車笠之交:每年徒步萬裡遙先來介紹一下故事的主角——方觀承。

方觀承字遐谷,安徽桐城人,他是清代雍乾年間的名臣,此人一生極為傳奇,稍作更改就是一部劇情曲折離奇的電視連續劇。

人的命運,半由自主,半由天定,但像方觀承這樣,生下來就能領到一把爛到不能再爛的爛牌者,實不多見。對清史稍有了解者,都應該聽說過《南山集》大案。康熙五十年,因為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多採用方孝標的《滇黔紀聞》所載南明桂王時事,且用永曆年號,因此被殺,且株連獲遣者數百人,是康熙朝影響最大的文字獄之一。而方觀承的父親方式濟、祖父方登嶧都因此案謫戍黑龍江,家道猝然中落。方觀承雖然因年幼免於流放,但生計發生了困難,《熙朝新語》上說,多虧南京清涼山寺的一個僧人認為他「為非常人」,經常接濟,他才勉強活下來。清代筆記《鶴徵後錄》記載,少年時代的方觀承喜歡讀《楚辭》,自己卻不免感慨:「愛讀《離騷》便不祥。」其實換個角度,大概只有命運坎坷的人,才能讀懂《離騷》中的況味吧。

記載「雪中虎」事件的主要筆記之一《妙香室叢話》上說,方觀承每年都要「至塞外省親,恆隻身徒步,往返萬裡」,就是說他每年都要徒步到黑龍江探望父親和祖父。《庸閒齋筆記》的作者陳其元記載過他的高祖旉南公的一次奇遇,可為佐證:「雍正丁未會試,與仁和沈椒園先生共坐一車。每日恆見一少年步隨車後,異而問之,自言桐城方氏子,將省親塞外,乏資,故徒步耳。」旉南公和沈椒園覺得這是個孝子,就請他上車,但車廂狹窄,容不下三個人,於是商議輪流兩人坐車,一人步行,一共給那少年省了六十裡之勞,依依惜別時互道珍重。二十年以後,旉南公和沈椒園都已經當上地方官員,一起入京覲見,「途中忽有直隸總督差官來迓,固邀至節署相見」。直隸總督是封疆大吏之首,位高權重,倆人和他的級別相差甚遠,並不相識,也不知出了什麼事,等見面才知道,原來這位總督就是當年邀請同車的那個少年,三個朋友握手相擁,熱淚盈眶,「張筵樂飲十日,稱為車笠之交,一時傳為美談」。

《庸閒齋筆記》這段辛酸而坎坷的歲月,固然在方觀承的心中留下了很多傷痕,但也磨鍊了他的心性。《庸閒齋筆記》上援引了方觀承自己的一段口述:有一年年底,寒風凜冽,方觀承的身上衣衫襤褸,想到親戚家討幾個錢,「甫抵門,僕者衣冠甚都,列坐於門之兩楹」。方觀承逡巡欲入,卻被攔住,他說是投奔親戚,那些奴僕說看你這個叫花子樣,別是來投錢的吧,方觀承「遲回久之,終弗入」。他在街巷中遊走很久,來到盧家巷,「巷門為南北通衢,有屠門,市者如爭」。而這個屠戶一邊賣肉,一邊記帳,不免手忙腳亂,排隊買肉的人也因為耽誤時間而抱怨不休,於是方觀承就自告奮勇幫他記帳:「借肆中紙筆,置几旁,屠者手切肉,權輕重,即口誦數。餘奮筆疾書,食頃,已更數十紙。」那屠戶笑著說你這記帳的速度比我切肉還快。到了晚上,屠戶請他到家中吃飯,自稱姓胡,聽他講述身世,感慨萬千,說現在快到年底,生意日繁,你乾脆就在我這裡幫忙吧。於是從這一天開始,方觀承一直幫胡屠戶記帳,晚上就把門板拆下來做床,鋪草為褥,覆布為被。除夕那天,胡屠戶夫婦置酒餚羹肉,跟他一起過年,大年初一還贈給他一套新衣服:「一藍布袍,新布絮襖。近身裡衣、絮褲,內外補綴完整。布襪、履各一。」方觀承感激不已,連連叩謝,正月初五才告辭離去。二、伏一白虎:伽藍神打來「急救熱線」

《妙香室叢話》上記載,方觀承從胡屠戶家離開後,去了杭州,在西湖邊遇到了一個看相的。看相的一見他就作揖道:「貴人至矣!」然後說他將來必定封爵拜相、官運亨通。方觀承笑著說自己是「罪人子」,連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都沒有,怎麼可能當官。看相的連說「不難」,贈給他二十兩銀子讓他上京,並與他約定:「他日節制陝甘,有總兵遲誤軍機當斬,千萬留意拯之。」方觀承想自己一個要飯的還能節制陝甘?啞然失笑,但又不能忤了看相的一片好意,便往京城去。結果到直隸時,行李——包括那二十兩白銀都被人偷了去。正值嚴冬,方觀承身無分文,饑寒交迫,只好繞道到保定去,想找一位舊友借些盤纏。

「行抵白河,大雪,凍斃古寺旁。」早晨起來,寺中僧人打開寺門,「見虎臥」,嚇了一跳,連忙去告訴住持,住持出來一看,雪中果然臥著一頭老虎,只是動也不動。他想這可能是一隻死虎,便上前細看,「見公僵臥雪中」,連忙把他從雪裡刨出,扶進寺內,灌了湯藥,很久才將他救醒。

《妙香室叢話》吳熾昌在《客窗閒話》裡對這段事情的描寫則更富於傳奇色彩(此篇名為《某宮保》,雖未直名人物為方觀承,然所述事跡完全是以他的經歷為原型)。說是方觀承已經到了保定,只是那位舊友已經離開此地,去了南方,他「皇皇失所,訪得同鄉數人,皆無力貲助」,被推薦到藩署科房抄錄公文,「日得數十錢,僅敷餬口而已」。幾個月以後,他瘧疾發作,北方一向認為這病沒得治,乾脆將他扔出了藩署科房。「時大雪壓公身,熱氣得雪而解,醒知其故,忿忿北行。」到漕河(即白河),雪越來越大,「不辨道路,撲趺入河水,僵不能起。」河上有一座寺廟,任住持的老僧正圍爐假寐,夢見伽藍神告訴他說:「貴人有難,速往救之。」老僧出外一看,「見河內伏一白虎」,仔細一看發現是個乞丐。老僧不知道他的死活,不敢貿然相救,回到屋子裡剛剛躺下,又夢見伽藍神怒氣衝衝地說:「出家人以慈悲為本,見死不救,禍且及汝。」老僧趕緊將方觀承從河裡撈出來,「去溼衣,溫以棉被,進薑湯而蘇」。

《客窗閒話》這兩則記載,很明顯《妙香室叢話》的可信度更高,而《客窗閒話》則是演繹的成分居多,衣衫襤褸之人臥於雪中,遠遠望上去確實像一隻遍身花紋的老虎,但是說什麼伽藍神兩次夢裡給老僧撥打120急救熱線,就真的是小說家言了。方觀承得救後,在寺廟裡又住了些時日才進京。史料上記載,他一開始在東華門給人測字謀生,有一次平郡王福彭路過,發現他招牌上的字寫得很好,便請他入府攀談——這裡需要「插播」一段姚鼐在《惜抱軒文後集》中對方觀承困苦時期的記錄與評價:「公益困,然於其間,厲志氣勸學問,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風俗,遂蓄為巨才矣!」而福彭在與方觀承談話後,深為他的才華所傾倒,在出徵準噶爾時,任命他為掌文書官,後來又推薦給雍正皇帝。「世宗命以布衣召見,賜中書銜偕往,凱旋以軍功實授內閣中書」,從此飛黃騰達。

《惜抱軒文後集》記載他「乾隆初,入軍機處累遷吏部郎中,出為直隸清河道,直隸布政使,擢浙江巡撫,乾隆十四年,遂授直隸總督」。

三、十三廷寄:跟乾隆帝的「頂牛」

無論雍正還是乾隆,在中國歷史上大概都能算得上是有為的政治家,而在選人用人上,尤其注重考察實際才能,說句俗話就是「沒兩把刷子根本就玩兒不轉」。而方觀承之所以能平步青雲,很大程度上,除了不懈地讀書求學外,長時間的流浪生活所增長的見識,也內化為經時濟世之才。《客窗閒話》上說他「隆冬,收養流民,通省鹹置留養局,無饑寒之民;在其境又開水田,通河渠,設橋梁,初北人不習種棉,公聘南方男婦導之;又修復義倉,作《義倉圖》,均貯四鄉,以便賑濟。於是上下肅清,閭閶豐足」……樁樁件件,俱涉民生,且能夠看出,青少年時代的坎坷經歷對方觀承一生的正向意義。

袁枚在《小倉山房文集》中記錄了方觀承與乾隆皇帝的一次嚴重衝突,也許從一個側面可以窺見他內心深處對窮人的同情。「磁州逆匪為亂,公奏誅三人,絞七人,上疑公沽名,有所縱馳,嚴旨督過,一夕間接十三廷寄。」古代謀反作亂是大罪,一經剿滅,對謀逆者往往不分良莠,濫殺為上,而方觀承只判處一共十人死刑,這無疑讓乾隆皇帝認為他過於寬縱,沽名釣譽,所以才「嚴旨督過」。而連續接到十三封廷寄之後,「家人慮聖意不測,盡雨泣」,而方觀承毫不動搖,堅執前議,跟乾隆帝頂上牛了。乾隆帝勃然大怒,「申辦愈力」,乾脆下旨把被捕的造反者解至闕下,由九卿和軍機大臣會審。說是審叛賊,更是審方觀承。但最終發現,方觀承的審判是嚴格執行《大清律》的,既無枉殺,也無枉縱,這讓乾隆帝十分感動,「遂卒如公議,而從此上愈重公」。

《小倉山房文集》《妙香室叢話》上說,方觀承在任陝甘總督期間,「總兵某違軍機當斬,力為開脫」,而這個總兵正是那個看相者的兒子……這當然是為了「圓」前面的劇情,而特意安排的情節,以使故事圓滿。而真實的「結尾」則是愴然的,方觀承當上直隸布政司之後,回憶起自己投親無門、衣食無著的那個年底,回憶起那位在最困難的時刻收留自己過了個年的胡姓屠戶,總想著去報答他,便派手下帶了銀兩去尋找,並叮囑手下,胡屠戶要是願意來,就備輿馬迎至署中。等到手下按照地址找到胡屠戶的家,才得知「胡夫婦身歿已久」,方觀承聽說後,淚如雨下……「雪中虎」一事的真實性,應屬無疑,畢竟中國古代的名臣中,很多人都有貧困潦倒、凍餒無助的經歷。就說康雍乾時期,「落魄羈窮,賣文自給」的高士奇、「臥病不舉火三日」的鄂爾泰、「終日不得一飽」的錢陳群、「家無宿儲,倚十指以給」的陸燿、「日或一食,或終日不食」的汪廷珍……皆有過「臥雪」的經歷。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艱苦卓絕、奮發圖強的精神,真的有如受困雪中卻志逾百獸的猛虎,而古代筆記中卻往往把「雪中虎」當成早晚發達的徵兆,豈不謬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清朝八大總督的差距,直隸總督搶不上,雲貴總督卻沒人願意當
    如果某個地方需要朝廷派人去辦事,皇帝就會派總督到那裡,給總督完成任務的一定權力,等到事情辦妥了,總督的權力就會立即收回。這一制度使明朝權力集中於中央皇太極建立清政府後,仍然遵循明朝的總督政策,但清朝的總督不再像明朝那樣是臨時的差事,而是一個固定的職務。清代共設八司,主管各地事務,其中以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最為著名。
  • 敘詭筆記|驅蚊的蒲扇怎麼要了三條人命?
    上一期「敘詭筆記」,筆者提到了「營營止於棘,或赤而或黑,皓皓染成汙,奸魂並佞魄」的蒼蠅,但是一提起夏天滋擾眾生、令人厭惡的飛蟲,還有一物往往與蒼蠅並肩出現,那就是「咂膚拂不去,繞耳薨薨聲,如有膚受譖,久則瘡痏成」的蚊子。
  • 敘詭筆記|古代筆記中的巨蛙出場與群蛙上路
    上一期「敘詭筆記」,筆者講述了百年前陶然亭傳出轟動全國的「大老妖怪叫」,最後發現,原來發出怪聲的乃是一種「比大雁腳高,長嘴,很像魚鷹」的珍異水鳥,因為正值求偶時期,所以發出響亮的鳴聲,搞得京師震動。近日在翻閱民國筆記《梵天廬叢錄》時,發現作者柴小梵對「南下窪水怪」之所以能「吼聲如巨鼓,聞數裡外」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青蛙的齊鳴。
  • 敘詭筆記|古代筆記中的「名偵探蒼蠅」
    但也正是蒼蠅,在我國古代刑偵史上佔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幫助人們破獲了很多奇案,成為不少古代筆記和法醫學典籍中提及的「名偵探」。今天的這篇「敘詭筆記」,咱們就來說說這些故事。清代筆記《亦復如是》中記載,廣東有諺語說:「廣東蚊子惠州蠅。」惠州有一種樹名叫「蒼蠅樹」,「其樹忽臃腫如癭疣,久之坼開,蠅滿其中,見風四散。」據說增城縣城外有兩株這種樹,導致城裡面的大街上「蠅甚多,望之似鋪蕎麥於地者然」。《清稗類鈔》裡還記載青海有一種蒼蠅,「多毒,以其常集於腐臭之動物上也,凡飲食中有蠅點者,隔宿變綠色,誤吞之,若觸瘴毒。」簡直就像生化武器一般。
  • 敘詭筆記|韋小寶在平西王府看見的「奇物」只是三分之二
    無論觀眾對張一山版《鹿鼎記》給出怎樣的評價,這部作品都將註定在金庸小說的翻拍劇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這則「敘詭筆記」,筆者便趁著《鹿鼎記》的「熱播」來蹭個熱點,寫一寫清代筆記中記載的那個真實的吳三桂。
  • 敘詭筆記|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巨型蜘蛛」產自哪裡?
    筆者對美式超級英雄的電影向不感冒,但人家能徵服全球觀眾,自然有不凡之處,這裡無需詳述,只是給「敘詭筆記」尋個題目,聊聊明清兩代筆記中的蜘蛛。以今人之見解,蜘蛛相貌醜陋,行為叵測,大概在古人眼中也是可憎可惡之物。其實不然。比如眾所周知的「五毒」,乃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蜘蛛卻未列其中,非但如此,蜘蛛在古代筆記中的面目,實在是複雜極了。
  • 敘詭筆記|真實的「大刀王五」,其實沒有那麼神
    今年是幹支紀年的戊戌年,歷史上最有名的戊戌年當屬1898年,這一年的「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事件,記錄、回憶此事件的清末筆記當得起「汗牛充棟」四個字,隨便撿出其中的一個片段來寫,都夠筆者考據三五個月的。
  • 敘詭筆記|蛐蛐:立秋之後的「千年鬥局」
    近來京城的環境和綠化明顯向好,於是晚上遛彎兒,走在小區的花園裡,又聽到蛐蛐們的低吟淺唱,不禁想起流沙河先生的名詩《就是那一隻蟋蟀》:「在你的記憶裡唱歌,在我的記憶裡唱歌,唱童年的驚喜,唱中年的寂寞……」 人到中年,其實聽什麼唱什麼都是一樣的寂寞,回到陋室中便打開電腦,蘸著寂寞寫一篇關於蛐蛐的「敘詭筆記」,起筆既然要驚人,就從中國「促織學」的開山鼻祖——大奸臣賈似道談起吧!
  • 清朝九大末代總督結局,有人經商當了富豪,有人投敵做了漢奸
    直隸總督直隸即直隸省,轄區相當於北京、天津兩市,河北省大部分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分。關於直隸地區的行政體系,有過許多變遷。例如順治五年,直隸與山東、河南三省,共置同一總督。而在順治十五年,又設直隸巡撫單獨統轄;順治十八年,又復設總督。
  • 清朝總督和提督哪個地位高,權勢大?
    清朝的總督清朝一共設置了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東三省總督和陝甘總督,這九大總督都是負責地方行政和軍務的。另外還有一種總督是負責專門事務的,如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清朝的這九大總督除了四川總督僅執掌四川一省外,其他八個總督都執掌著幾省的軍政大權,可謂是位高權重。在其中有兩位權勢最重,一是直隸總督,二是兩江總督。
  • 明清漕運總督比各地地方總督還令人羨慕
    說到總督,大家都知道權力很大,比如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還有一個總督,不管地方行政,但重要性比地方總督還重要,這就是漕運總督。 無論什麼時候,要想統治穩固,沒有糧食是萬萬不行的。
  • 敘詭筆記|朱棣與明代「福爾摩斯」之死
    欲求真相,只能從明人筆記中尋覓,這方面錄之最詳的當屬明代學者黃瑜的《雙槐歲鈔》。《雙槐歲鈔》黃瑜之所以在《雙槐歲鈔》中以濃墨重筆敘周新事,原因之一是周新和他同鄉,都是廣東人。周新本名叫周志新,洪武年間入太學,先任大理評事,靖難之役後,他受到朱棣的賞識,改任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要,人呼為冷麵寒鐵」。朱棣奪權成功後,非常重視吏治。
  • 清朝六部長官和總督到底誰的權力更大?你選六部長官,還是總督?
    就這樣,六部尚書成了一個官職,中央內閣六個部門的最高行政長官,從隋朝一直到清朝,基本沒什麼變化,六部制度基本不變。 明朝成了省一級,府一級,州縣一級。不過明朝也有中央派出官員,不止一個,有三個,叫總督、巡撫和巡按。清代沿襲明朝制度,但派出官員只有兩個,叫總督和巡撫。 這就是總督的來歷,明清都是總督最大。
  • 清朝滅亡後,鎮守一方的九大總督結局如何?有人發達有人落寞
    這些封疆大吏,通常便是總督。而在清朝滅亡前夕,中國共有九大總督。在溥儀退位後,這些人又是何結局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溥儀退位劇照第一位:直隸總督張鎮芳。直隸總督這一位置,可以說是清朝的熱門崗位,很多人都對這一位置垂涎不已。
  • 府、州、縣都設有副官辦理政務,為何總督、巡撫衙門卻不設?
    我們以總督為例作個說明。總督署的辦事機構,可供查詢的資料不多,也很少有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因為按清代規制,總督主管軍事,「統轄文武軍民,為一方保障」,是皇帝派往地方的代理人。《清會典》和《皇朝通典》載,各省總督、巡撫為獨任官,不設佐治官吏。
  • 總督和巡撫本來都是臨時性職務,後成為定製,雙方互相制約
    瓦剌退兵後,于謙的總督職務也就撤銷了。明朝從此之後多有派遣地方總督,大都因事而設,權力比較大。 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西北邊防和東北邊防的吃緊,蒙古和女真建立的後金持續威脅明朝的邊境,這些地方的總督成了常態,如「三邊總督」(西北)、「薊遼總督」(東北)、「浙直總督」(倭寇),這些總督是當地軍政一把手,如果威脅解除,要撤銷的。
  • 「八旗都統」和「清朝總督」誰的權力大?調動權在誰手裡?
    在清朝,各省總督和八旗都統都是軍政大權一把抓的官員,可謂位高權重,地位顯赫,那麼他們究竟誰更說了算呢?這要分為不同時期來看。清朝初年,多爾袞設置清朝官制,中央官員大體沿襲明制,地方官制則把前朝臨時性的「總督」設為常設職位,官階正二品,多由漢人擔任。清朝最早的總督是天津總督、山西總督、陝西三邊總督。
  • 評分逆襲成系列最佳,《終極筆記》為何會如此受追捧?
    最近熱門電視劇《終極筆記》算是落下了帷幕,雖然結局有部分觀眾覺得爛尾了,但是更多的觀眾還在追問有沒有第二季。這就讓人很好奇了,這部電視劇本來沒什麼消息,為什麼卻火成了這樣?不知情的觀眾可能不知道,在最初定檔的時候,小白鼠當時看到的大多數資訊和粉絲評價,基本都是唱衰的。
  • 清政府土崩瓦解後,九大總督都去了哪裡,他們結局如何?
    在上篇文章中,爆史君給大家介紹了直隸總督張鎮芳、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兩江總督張勳、兩廣總督張鳴岐的結局,今天再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其他五位總督的下落。 趙爾豐 1911年,原四川總督趙爾巽調任東三省總督後,趙爾豐接任四川總督一職。在保路運動中,趙爾豐血腥鎮壓了革命黨人。
  • 敘詭筆記|雪鬼為祟:清代發生的一起「閃靈」大案
    其實意思也很簡單:雪太大了容易成災,反而會為害在瑟瑟寒風中食暖不能的生靈……所以在世界各國的古代傳說中,往往可見在雪天出沒的妖魔鬼怪,比如日本傳說中的「雪妖」、「雪女」,而中國古代筆記中則多見於「雪鬼」。一、雪為鬼:凍殍易作祟「雪鬼」的由來,多是由風雪中凍死的人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