濬縣古城位於河南省鶴壁市,這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至今仍保存比較完整。
河南省鶴壁市濬縣古城,商代時,當地稱為「黎」。西漢初年置黎陽縣,隋唐時為黎州,明初改為濬縣。濬縣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有著2200多年歷史。
千年古城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人,走在濬縣老街上,人們都會被這目不暇接的泥玩藝術品所吸引。孩子們手裡的「泥咕咕」,就是大田裡泥巴做成的玩具。
這個泥玩藝術品,在濬縣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泥咕咕」。泥咕咕是用黃河衝下來的沉積的黃膠泥製作的。泥咕咕本來叫斑鳩,此鳥是一種豐收鳥,在小麥快成熟的時候,斑鳩就會發出一種「咕咕」的聲音。而吹起泥咕咕,就會發出逼真的「咕咕」聲,比較清脆好聽。
一年四季,你其他時候聽不到斑鳩的咕咕聲,只有小麥快熟了的時候,才能聽到這樣的叫聲。聽到咕咕的叫聲,就是豐收的季節到了。在這裡,家家戶戶,大小小孩都會捏這個泥咕咕。
黃河的泥土造就了這種民間藝術,在濬縣,三五歲的孩子都會模仿大人團泥巴,捏泥咕咕,這其中也出現了不少能工巧匠。
土生土長的宋慶春,從耳濡目染,他用黃河泥土捏出來的農民形象活靈活現。他的第一件作品捏的是他的爺爺,當時老人家七十多歲,捏的是爺爺在那裡數錢。從小在田地裡幹活的宋慶春,對身邊惜地如命的老少爺們的形象爛熟於心,他創作的一系列農民題材的作品,有著田間地頭的樸實無華,真實自然,但又充滿藝術的感染力。
這件作品叫「拾麥穗」。宋慶春小時候,爺爺奶奶經常帶著他到地裡拾麥穗,爺爺經常說,要珍惜糧食,比方說這幾個麥穗,在災荒年間,那就能救活一條人命。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對糧食的珍惜度,顆粒歸倉,一直讓宋慶春記憶猶新。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宋慶春有個願望,他要建一座博物館,把這些農民題材的作品展示出來,讓每一個看到它的人,都會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腳下的土地,珍惜每一粒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