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開書店?或許這家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能給你一些啟發

2020-12-12 虎嗅APP


編者按


廖宇,成都書友,孔網暱稱「liao6yu6」。在孔網開店1年半,店鋪名稱「讀本屋」。


如果在成都,這幾年想必都聽說過「讀本屋」吧,一間曾經佯裝成咖啡館的小書店,被許多到訪者稱為「成都選書質量最好的咖啡館」。這是讀本屋的開始,賣書的種子被隱藏在濃濃的咖啡香氣中。


2017年隨著形勢好轉,廖宇終於從一家以「咖啡為主,賣書為輔」的咖啡館正式轉型成「讀本屋」書店,做起了他真正喜歡又一直想做的事情——開一家理想的小書店。


算起來,廖老師真正做書店也才3年的時間,但無論實體還是線上,都已處於穩定運轉的不錯狀態,讓人對這位1988年生的書店創立者更多了幾分好奇和佩服。


你看,在實體書店逐漸寥落的年代,還有著年輕人不顧前路荊棘、毅然決然地做著,並且做得不錯,這不是代表著些許希望嗎?


△吧檯內側為店主廖宇


△書店掠影



一、書店緣起


孔網:作為一名工科生,您在開書店之前,從事過哪些工作?對於轉行,是如何使家人接受並支持的?


廖宇:剛畢業那兩年做的都是本專業相關的工作,下過車間、待過工地,也幹過銷售和管理。對於後來辭掉工作、自主創業,也經受各種波折和坎坷,當然邁出這一步最關鍵的還是最終說服了父母並得到了他們的支持。


孔網:看您之前說過,因為開書店比開咖啡店的成本要高,所以最初書店啟動時以「賣咖啡」為主,不知當時的啟動資金大概是多少?從以「賣咖啡」為主轉變成真正的「賣書」為主,這大概經歷了多長時間?


廖宇:並不是開家書店的啟動資金就一定比咖啡館要高,而是個人覺得開家咖啡館比開家書店更容易經營下去,更容易活下來。畢竟做一行就要懂一行,做咖啡館,你突擊一個月肯定就對咖啡門兒清了。但是你做書店,可能你花一年時間也未必懂點書。


當時2015年開咖啡書吧的總投入不到15萬吧,當然這並沒有計算圖書的投入成本,擺放在店裡供客人閱讀的1000多冊圖書全是自己家裡的藏書。這些藏書搬進店裡,並沒有考慮書籍是不是對客人的胃口,更沒去想是否真的有顧客會在我的咖啡館裡,靜靜地坐下來閱讀。



△店主愛人及咖啡吧檯


後來打定主意開書店,和開書吧結識的客人有很大的關係,準確來說還是受到了他們的鼓舞。起初,一些客人會找我推薦圖書,而懶一點去電商下單的客人就乾脆直接強行把我的個人藏書買走。後來這樣的客人越來越多,我就開始慢慢在書吧裡售書了。時間一長,我發現售書還是「有利可圖」的,並且觀察到身邊有一大群喜歡人文社科的客人,所以就開始琢磨開一家正經書店的想法了。


孔網:在職業轉行、書店轉型等過程中,每個階段都分別有什麼困難點和助力的因素?


廖宇:轉型過程中,肯定有困難,比如找資金、找鋪面以及找渠道等等。但是只要下足功夫,做好準備,就會相對容易多了。


像當我謀劃開家書店的時候,已是足足做了兩年的準備,比如用開書吧每個月的盈餘來囤書,當書店正式開業時,店內的幾千冊圖書幾乎都是平時攢出來的,這樣便省下了很大一批進貨的開銷。再比如我每天泡電商平臺,瀏覽各家出版社和出版商的書目,以此建立自己的版本目錄學知識。我試著對當代出版的書籍進行目錄梳理,以此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書庫,做到想要找哪個專題或者哪個作者的書,頭腦中都能第一時間搜尋出對應的書名、作者和出版社。


另外,當時光是找書店的鋪面,我就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因為我深知找到一個好鋪面,幾乎這個生意就成功一半了。


孔網:那在您看來,什麼樣的鋪面是一個好的書店鋪面?


廖宇:我對於店面的標準主要有3條:


  1. 必須臨街,租金每月每平米不能超過80元。


  2. 公共運輸方便(1公裡以內)


  3. 方便停車(200米內)。如果周圍有機關事業單位和寫字樓,那就更加分了。


△打算新開的一家書店鋪面要求


孔網:看您在鋪面地段要求中,有寫到「書店自帶流量」、以及「四不原則」,這些方面都是怎麼考慮的?


廖宇:因為喜歡書店和讀書的人,他自己會找過來的,所以不用擔心書店未來的流量問題。如果是找那種本身流量比較大的鋪面,那肯定租金也會很貴,而這類流量鋪面雖然表面看著人多,但真正進來買書消費的人幾乎沒有吧。


「不進大學」是因為每年高校有四個月的假期,交1年房租實際上只能正常經營8個月。而且大學自帶圖書館,而學生購書的可支配金額也有限,反而買書的人也許不是很多。


「不進園區」、「不進商場」是因為,你不清楚甲方的招商及物業水平,你店的經營狀況很可能受限於甲方的經營狀況,所以針對這種主動權不在自己手上的決策,我是不會輕易去冒險的。


△書店一角


孔網:回到讀本屋書店,不知書店名稱是否有什麼特殊含義?從店名到書店的設計風格,都比較偏日式一點,這部分是有設計師朋友參與還是個人的偏好?對於獨立書店的經營,您是否有喜歡的樣本?


廖宇:「讀本屋」這個店名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只是考慮到我要開的書店的目標客戶群體是80後、90後,甚至是00後,所以才避開了「書齋」、「書局」這種比較老氣的名字,而選擇了一個小清新的店名。


選擇日式裝修風格,也只是單純的覺得我的目標客戶群體應該會喜歡,或者至少不會討厭吧。


關於獨立書店的樣本,我在多種場合以及給讀本屋的客人都會推薦我最喜歡的獨立書店——萬聖書園。不止是覺得他們的選書太棒了,還特別欣賞他們的經營態度,當年下架諾貝爾獎得主的書,讓我很是佩服了一番。


並且我也非常贊同萬聖的創始人劉蘇裡先生說過的一句話「獨立書店因其獨立,所以能活」。可以說,我經營書店無不是在踐行著這句話。



△書店一角


二、書店經營


孔網:您在孔網的線上書店經營狀況如何?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給同業書友們?


廖宇:因為我有實體店,庫存資金的壓力還是比較大,而孔網店剛好可以作為我消化庫存的平臺,所以我會把實體店售賣得不好的圖書以成本價掛在孔網。這些售賣的圖書,我幾乎都保證在同等品相的情況下,我的售價排在最低價的前幾位,這樣就有利於儘快地出貨、回籠資金。


而一旦店鋪的交易量上去了,就更能吸引顧客在本店成交訂單。所以我經營孔網的思路就是:以平價書吸引客流,用絕版書來盈利。


孔網:除了我們網站之外,是否有在其他電商平臺開店售書?如有,可以簡單談一下幾個線上渠道的經營特點及收益比較。


廖宇:目前除了實體書店,以及孔網店售書外,讀本屋還有一個微信號,用來專門發布書訊。但是微信號會選擇性地發布,比如一些新書的推薦,絕版書、特價書還有籤名本、毛邊本等特殊版本的圖書。


△書店一角


孔網:目前書店的運作成本高不高?在沒有線上渠道支撐的情況下,實體書店是否能自負盈虧?


廖宇:實體書店最多的固定成本就是房租與人工,只要儘量壓低這兩項,應該都能盈利吧,至少活下去肯定沒問題的。


目前讀本屋是我和愛人在一起負責,像選書、收書、上書、打包、發貨、基本的客服工作等等都有在做。


我認為,實體書店所具有的公共屬性、翻閱紙質書的那種愉悅感以及紙質書所獨有的收藏屬性,這些均是電子書無法取代紙質書的,所以紙質書和實體書店並不會消亡。


孔網:實體書店的用戶群體大概呈現什麼狀態?「書店打卡式」「喝咖啡看書式」「看書買書式」,不知這三種狀態是否有佔比上的差距?對於實體書店所呈現的現象,您有什麼看法?


廖宇:各佔三分之一吧,不過每當有介紹讀本屋的自媒體和推文出現時,那段時間就會有很多過來拍照打卡的群體,這部分人幾乎不會買書的,反而進店後影響了那些真正熱愛閱讀、熱愛圖書的客人。所以,我現在幾乎拒絕了所有的採訪,這也是我再三推辭你們寫讀本屋推文的主要原因。


△書店一角


孔網:對於選書原則,這幾年是否有什麼變化?在選書種類和範圍上是否有想拓寬的領域?為什麼?


選書原則


一家獨立小書店的風格最重要的體現,就在店主選書上,這不免會摻雜店主的個人喜好,但我卻有個基本的選書原則,即是:三類圖書不賣:


一是雞湯成功學不賣,這類書籍幾乎沒什麼營養並不能讓人成功;


二是欺世盜名、怙惡不悛的作者的書不賣,就算作者本人盤踞於各大暢銷榜單,我也不會賣;


三是一切以愚弄思想的書籍堅決不賣。


薩特說過:「一個人自己願意做什麼人,就是什麼人」。


我所期望的就是,你走進什麼樣的書店,就會讓你變成什麼樣的人。


——廖宇  《讀本屋記》節選


廖宇:幾乎沒有變化吧,主要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人文社科領域,相對來說也更擅長在人文社科領域選品。我始終認為做任何事要成事的話,必須得做自己熟悉的領域,不熟悉不懂的儘量不要去碰,專業人做專業事吧。


孔網:從地域上講,您目前的收書來源是本地市場比較多還是外地市場?在書店經營中,您一般都與哪些業界同好們來往比較多?這其中有什麼故事可以分享?


廖宇:做書的應該都知道大多圖書進貨渠道來自北京以及河北吧,其他城市幾乎沒有像樣的圖書批發渠道商,成都也不例外。


在我看來,同行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且必要,特別是圖書這個行業。光是每年出版的新書就以萬計,可能能賣的也就幾百種,如何找出這幾百種,光靠單人的力量肯定不現實,這其中除了個人的精力有限以外,獲取信息的渠道、每個人的知識短板都會影響遺漏掉好書。


我們有個20人的獨立書店小群,群名就叫「賣書竄貨群」,一些新書的採購信息,以及一些區別於電商的特殊版本圖書,比如籤名本、毛邊本、獨立出版物,如果各位店主有資源都會分享到群裡。上個月我才剛剛牽頭出版社訂製了150本張棗的新書《現代性的追尋》毛邊本,分到同行手裡後,大多都在當天售罄了。


三、書店未來


孔網:在關於您的報導中,還提及到您目前是成都「一葦書坊」的合伙人。不知您和另外兩位合伙人是如何認識,又如何促成「一葦書坊」的運作發展的?


廖宇:畢業後認識的新朋友大多都是通過開書吧和書店結識的,一葦書坊的另外兩位合伙人也不例外。而最終走在一起合夥經營書店,首先肯定是我們三人的三觀都比較一致,其次就是大家都想做點有意義的事。一葦書坊的定位是以做沙龍為主,我們平均每周至少有三場沙龍活動,涵蓋了音樂、電影、籤售、詩歌等各個領域的活動。



△沙龍現場和排隊的書友們,右側被遮擋的字為「精神按摩」


孔網:您認為,從實體書店到網上書店,讀本屋的成功是否是可複製的?原因是什麼?


廖宇:當然可複製。之前幾個同行閒聊,有位寧波的同行就提到:在目前電商對實體書店的衝擊下,書店的經營者必須要有天賦和勤奮才能把實體書店做好。當然,我是不太同意實體書店經營者必須具備天賦的,因為很多看似具備天賦的人其實都是通過長時期的努力換來的。所以,勤奮和努力肯定是必要的,就我知道的全國獨立書店做得好的,哪個經營者不是每天瀏覽供貨商的上千書目?哪個經營者不是定期到供貨商的倉庫現採圖書?哪個經營者不是整天都把精力花在「書」這個書店最核心的產品上的?


除了勤奮,另一點就是要對圖書市場保持敏感性。


很多圖書的版權基本也就五六年,版權易手後,之前的老版本因為定價更低且不再加印,往往比新版本更好賣,價格也能賣個好價錢。所以我的經驗是,在版權易手的當年,會特別關注一些五六年前出版的好書。比如去年19年,我發現所羅門的名著《大問題》的版權到清華大學出版社了,出於職業的敏感性,我第一時間聯繫渠道,把剩下的幾十冊理想國在14年出的《大問題》全拿下了,當然不出一個月時間很快就售罄了。


△書店一角


做圖書還有一點比較重要,就是你還得學會做人,得學會如何和人打交道。一方面是你怎樣接待你的顧客,如何增強你的顧客粘度。剛剛已經說了,像讀本屋的很多客人現在都成了我的朋友,有些熟了的朋友來買書,我會直接告訴他們,這本書別在我這裡買,你去等電商活動吧。所以我是相當無法理解一些實體書店的經營者會把書店的消亡歸責在去電商薅羊毛的消費者身上。


另一方面就是你怎樣和你的上遊渠道建立好關係,有了好關係,一些好書出來了,供應商當然就會第一時間想到你。像讀本屋就有很多絕版書的庫存都在百本以上,這些都是第一時間從渠道商那兒「搶」來的。另外還得和出版社編輯與發行處好關係,這可以第一時間知道哪些書再版,之前理想國版本的《生活與命運》絕版很長時間,讀本屋囤了一些,後來提前半年從編輯口中得知這本書將會出新版了,我就趕緊調整價格趕在新版上市之前,全部賣出了好價格。


孔網:您對於讀本屋的線下和線上發展有什麼考慮?未來會打算開「連鎖型書店」嗎?


廖宇:不管線上線下,要做好,無非就兩點:第一具備競爭力的價格,第二提供超出顧客預期的服務。就線上來說,你的售價不在最便宜的前三,也得進前五吧,否則消費者憑什麼不去買便宜的,來你這裡買高價?超出顧客預期的服務就是,你本來品相95品,卻標個全新,那顧客買了第一次肯定覺得被商家坑了呀。所以我店哪怕是全新圖書,只要塑封破損或者書脊書口有磕碰的,我都會標註95品,並且會在商品詳情裡說明。另外就是包裝上,別人包一層,我就包兩層、三層。常買書的書友只要在我店裡下過一次單,我的包裝一定會給他留下好印象。


如今正在籌備一家新店。考慮到目前圖書行業所呈現出的「批零倒掛」現象,新店的經營思路算是避開了這條荊棘,而摸索出的另一條活路。


至於讀本屋大方向發展上的未來並沒有考慮過。做書店本就是滿足自己的私慾,現在居然還能靠書店維持生活,我已經心滿意足了。


相關焦點

  • 想開書店?或許這家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能給你一些啟發-虎嗅網
    廖宇:並不是開家書店的啟動資金就一定比咖啡館要高,而是個人覺得開家咖啡館比開家書店更容易經營下去,更容易活下來。畢竟做一行就要懂一行,做咖啡館,你突擊一個月肯定就對咖啡門兒清了。但是你做書店,可能你花一年時間也未必懂點書。
  • 書單|就是想開一家書店
    《莎士比亞書店》的故事,發生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堪稱文學黃金時代的縮影。美國人西爾維亞·畢奇,因為當時法國的租金更為低廉,將書店開在了巴黎的奧德溫路十二號。這家「圖書館兼書店」(海明威語)採取會員制,「每個會員通常能借一到兩本書,隨時可以更換,最多能借十四天」。她的顧客認為,這張會員卡「和護照一樣好使」。
  • 實體書店漸成大商場「標配」 複合型經營模式將是趨勢
    這家獨立書店不設咖啡文創,沒有多餘的元素,有且只有書,用自己的方式吸引著真正愛讀書的人。小古堂是一家售賣二手書的傳統書店,位於新港西路164號二樓。8月27日,記者看到,小古堂裡的書滿滿當當,一個個的小格子間全是文史哲、藝術類古舊圖書,兼有字畫碑帖等。店主李金亮告訴記者,目前店裡維持2萬~3萬冊的藏書量,其中不乏清代、民國的線裝書。
  • 獨立實體書店經營現狀:店長稱房租壓力大 招不到店員
    還是希望即便你沒有很大的閱讀量,起碼對書比較感興趣,如果完全沒感情,可能幹不了,因為工資很低。我們很多店員都不是衝工資來的。就是很喜歡看書,對書比較有感情。   (解說)鄧雨虹坦言,雖然書店面臨房租、僱員等各方面的壓力,但為了一些老顧客能有個能遛彎的地方還是要撐下去。 V  (同期)鄧雨虹:關了又捨不得,還有些老顧客,覺得關了好像對不起他們。
  • 廣州5家獨立書店紀實報告
    我喜歡獨立書店,因為它獨立,自信和安靜,就在那,可愛得等待著你的漫步探索。時常下班後,去附近的書店轉悠,看到某些文字欣欣然,看到某位姑娘怦怦然,幾個小時就悄悄然過去了,也正好躲過了下班高峰擁擠的地鐵人群。獨立書店和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靈魂所在。如果沒有,或者過少,則代表著一座城市的精神貧瘠和歷史單薄。
  • 我為書店狂,南京、臺北、蘇州、杭州……記那些年去過的一些書店
    從沒認為自己是文藝青年,但確實愛看書,愛逛書店。去一個城市旅遊前,除了了解當地的風景名勝、好吃的飯店,接著就是定位有特色的書店。現在的書店大多採用複合型經營模式,除了賣書,還兼顧咖啡廳、開講座、賣一些精緻的文創用品,所以很值得一逛。
  • 臺北五間特色獨立書店
    今日網絡科技愈加發大物,透過網絡閱讀蔚然成風,但依然還有很多人喜歡翻書的快感,更何況書店早已擺脫單純賣書的呆板印象,複合式經營模式已成常態,相比於誠品等大型連鎖書店,小而美的特色獨立書店依然充滿了他獨有的韻味,下面就簡單介紹臺北的五間特色獨立複合式書店。有興趣的書友閒暇大可一逛。
  • 全球最美書店:阿根廷雅典人書店
    看書是一件很講究氛圍的事,如果你能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雅典人書店看書,那一定是今生都很難忘的一種體驗。雅典人書店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鬧市區雷科萊塔區的聖菲大街1860號,在1919年完工的這家「壕無人性」的書店,其實是改建自一家老劇院,共5層樓,其中書店佔3層,總營業面積達到了2000多平方米,是全球第二大書店,這家書店也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全球最美書店。
  • 7家獨立書店推薦,想要店主的微信了
    ​雖說市場不景氣,書店更是幾乎賺不到錢的行當,但小編發現,有意思的書店依然不少。 之前小編已經給大家做過兩期最美書店的專題,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8家另類又有趣的書店。不是實力雄厚的連鎖書店,卻都能看出店主的真心和熱愛。
  • 上海書店熱衷做副業 多元化經營「錢景」不明朗
    在書店內開一家咖啡吧或者麵包房,小打小弄地收一點租金,這在上海並不罕見。但把偌大的影院堂而皇之地開進書城,博庫這番大膽舉動,足以讓上海書店業震驚。朱兵坦言,這是博庫面對窘境的應對之舉。「現在很多書店都在虧損,減稅遙遙無期,網絡衝擊愈演愈烈,書店經營上不做出一些調整是無法活下去的。」按照布局,博庫二層將闢出800平方米,做兩三個50座的電影放映廳,其餘的面積則賣影碟和影視書。
  • 社區書店萌萌噠
    「新華·愛書客」由山東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打造,位於領秀城貴和購物中心1號門,被定義為「商圈中的社區書店」,這既是這家國營老字號書店首次嘗試入駐商業購物中心,也是濟南的首家社區書店。在大多行業都進入細分受眾的時代,社區書店被業內人士認為是一個新視野,也是一個新挑戰,它能否為書店盈利帶來新的可能?
  • 25000個訂單,這家書店靠情懷起死回生
    它有一個稱號叫「18裡書店「,據稱店裡每本書頭尾相連長達18英裡。不管你喜歡什麼樣的書,富裕還是囊中羞澀,都能在Strand有所收穫。畢竟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它就已經是當地文青的心靈避風港。而南希更多採用當代營銷模式來促進Strand的銷量。包括推出各種周邊產品,Strand的手提袋就很有名;舉辦文學沙龍、讀者角文藝等活動,你還可以此舉辦小型婚禮。這裡甚至還出過幾位作家。被提名過福克納小說獎的Mary Gaitskill當過文員,Patti Smith幹過兼職,不過Patti曾說過在Strand工作的感覺並不好。
  • 圖書與電商同價 這家線下書店過得怎麼樣?
    「神獸之間」2020年1月開業 謝絕兒童專注青年人  圖書與電商同價 這家線下書店過得怎麼樣?  2020年1月2日,「神獸之間」書店在上海市8號橋創意園區內開業。圖書售價與京東等電商同價、放棄童書市場謝絕小孩進入是這家線下書店的鮮明特色,也意味著它放棄了兩大利潤板塊。
  • 這家像牡蠣一樣神秘的書店,潛藏在杭州城南,花開自在
    這也是牡蠣書店一周年的海報主題。置身於「杭州小鎌倉」,你能看到西湖的山影,的樹木。街上的店鋪、行人也都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於恬淡中釋放獨有的煙火氣息。牡蠣書店就像其中的隱士,它的名字來源於狄更斯《聖誕頌歌》中的一句話:「像牡蠣一樣神秘、自給自足、而且孤獨。」在牡蠣書店的留言簿上,顧客認真寫下評論。
  • 深圳不缺誠品書店
    其中的典型代表有西西弗、言幾又和方所,而誠品書店則更是快人一步。1993年在貴州遵義創立的西西弗書店,直到2007年才引入「書店+咖啡」的複合經營模式,2009年的首家購物中心店則為之後的迅速擴張奠定基礎。
  • 你去過的那家書店,還好嗎?
    這家書店自帶廣府基因,生於廣州、發於廣州。它的關閉,對於讀者而言,有惋惜、有不舍、有愕然。近些年,每當一個標杆性的獨立書店「關閉」,便會引發一陣感慨。引發大眾關於理想主義在經濟洪流中,如何留存的探討。實際上,受到疫情影響,各個行業的發展都受阻。而實體書店,更是遭遇重擊。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上海蔦屋書店的一樓長廊,是許多人「拍照打卡」的必選項「空間設計的確可以為書店加分,但國內一些書店沒有拿捏好空間設計的尺度,店裡的『人造景觀』反而喧賓奪主了。」曾鋒表示,書店本質是經營性場所,支撐實體書店生存的始終是經營活動。他告訴記者,業界將書店投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空間設計、書架和產品。
  • 《書店漫遊——一段書店與文學的尋訪之旅》:全世界的書店都在這裡
    書店是流動性的、暫時的,當經營不佳時,它就可能從世界上消失。  當你走進一家街邊小書店時,可能被突如其來的安靜包裹,可能發現令人驚喜的圖書,可能被典雅的裝潢吸引,但更加可能的是——發現書的擺放有些令人費解。
  • 他把「帆船」開進了這家書店
    他把「帆船」開進了這家書店 微渝中微信公眾號消息,法國作家卡裡埃爾曾說過:「一批藏書就像一種陪伴,一群活生生的朋友和個體。哪天你覺得被孤立了,消沉了,你可以去找它們。它們一直在那裡。」在愛書人眼中,書是老朋友,而書店則是與老朋友敘舊的地方。 近年來,渝中大力推動傳統書店轉型升級。
  • 革命性的一幕:全新的在線書店與獨立書店聯合對標亞馬遜
    在剛上線的前五周,我們認為至少需要六個月的時間來完善和改進 Bookshop,以及取得一些小成就,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量業務隨之而來。」從最初只有250家書店加入,到現在已有900多家美國書店與 Bookshop 籤約。亨特說:「我們2月份的總銷售額為5萬美元(約合3萬8千英鎊),到3月份每天的銷售額就達到5萬美元,隨後,4月份的日均銷售額高達15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