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廖宇,成都書友,孔網暱稱「liao6yu6」。在孔網開店1年半,店鋪名稱「讀本屋」。
如果在成都,這幾年想必都聽說過「讀本屋」吧,一間曾經佯裝成咖啡館的小書店,被許多到訪者稱為「成都選書質量最好的咖啡館」。這是讀本屋的開始,賣書的種子被隱藏在濃濃的咖啡香氣中。
2017年隨著形勢好轉,廖宇終於從一家以「咖啡為主,賣書為輔」的咖啡館正式轉型成「讀本屋」書店,做起了他真正喜歡又一直想做的事情——開一家理想的小書店。
算起來,廖老師真正做書店也才3年的時間,但無論實體還是線上,都已處於穩定運轉的不錯狀態,讓人對這位1988年生的書店創立者更多了幾分好奇和佩服。
你看,在實體書店逐漸寥落的年代,還有著年輕人不顧前路荊棘、毅然決然地做著,並且做得不錯,這不是代表著些許希望嗎?
△吧檯內側為店主廖宇
△書店掠影
一、書店緣起
孔網:作為一名工科生,您在開書店之前,從事過哪些工作?對於轉行,是如何使家人接受並支持的?
廖宇:剛畢業那兩年做的都是本專業相關的工作,下過車間、待過工地,也幹過銷售和管理。對於後來辭掉工作、自主創業,也經受各種波折和坎坷,當然邁出這一步最關鍵的還是最終說服了父母並得到了他們的支持。
孔網:看您之前說過,因為開書店比開咖啡店的成本要高,所以最初書店啟動時以「賣咖啡」為主,不知當時的啟動資金大概是多少?從以「賣咖啡」為主轉變成真正的「賣書」為主,這大概經歷了多長時間?
廖宇:並不是開家書店的啟動資金就一定比咖啡館要高,而是個人覺得開家咖啡館比開家書店更容易經營下去,更容易活下來。畢竟做一行就要懂一行,做咖啡館,你突擊一個月肯定就對咖啡門兒清了。但是你做書店,可能你花一年時間也未必懂點書。
當時2015年開咖啡書吧的總投入不到15萬吧,當然這並沒有計算圖書的投入成本,擺放在店裡供客人閱讀的1000多冊圖書全是自己家裡的藏書。這些藏書搬進店裡,並沒有考慮書籍是不是對客人的胃口,更沒去想是否真的有顧客會在我的咖啡館裡,靜靜地坐下來閱讀。
△店主愛人及咖啡吧檯
後來打定主意開書店,和開書吧結識的客人有很大的關係,準確來說還是受到了他們的鼓舞。起初,一些客人會找我推薦圖書,而懶一點去電商下單的客人就乾脆直接強行把我的個人藏書買走。後來這樣的客人越來越多,我就開始慢慢在書吧裡售書了。時間一長,我發現售書還是「有利可圖」的,並且觀察到身邊有一大群喜歡人文社科的客人,所以就開始琢磨開一家正經書店的想法了。
孔網:在職業轉行、書店轉型等過程中,每個階段都分別有什麼困難點和助力的因素?
廖宇:轉型過程中,肯定有困難,比如找資金、找鋪面以及找渠道等等。但是只要下足功夫,做好準備,就會相對容易多了。
像當我謀劃開家書店的時候,已是足足做了兩年的準備,比如用開書吧每個月的盈餘來囤書,當書店正式開業時,店內的幾千冊圖書幾乎都是平時攢出來的,這樣便省下了很大一批進貨的開銷。再比如我每天泡電商平臺,瀏覽各家出版社和出版商的書目,以此建立自己的版本目錄學知識。我試著對當代出版的書籍進行目錄梳理,以此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書庫,做到想要找哪個專題或者哪個作者的書,頭腦中都能第一時間搜尋出對應的書名、作者和出版社。
另外,當時光是找書店的鋪面,我就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因為我深知找到一個好鋪面,幾乎這個生意就成功一半了。
孔網:那在您看來,什麼樣的鋪面是一個好的書店鋪面?
廖宇:我對於店面的標準主要有3條:
必須臨街,租金每月每平米不能超過80元。
公共運輸方便(1公裡以內)
方便停車(200米內)。如果周圍有機關事業單位和寫字樓,那就更加分了。
△打算新開的一家書店鋪面要求
孔網:看您在鋪面地段要求中,有寫到「書店自帶流量」、以及「四不原則」,這些方面都是怎麼考慮的?
廖宇:因為喜歡書店和讀書的人,他自己會找過來的,所以不用擔心書店未來的流量問題。如果是找那種本身流量比較大的鋪面,那肯定租金也會很貴,而這類流量鋪面雖然表面看著人多,但真正進來買書消費的人幾乎沒有吧。
「不進大學」是因為每年高校有四個月的假期,交1年房租實際上只能正常經營8個月。而且大學自帶圖書館,而學生購書的可支配金額也有限,反而買書的人也許不是很多。
「不進園區」、「不進商場」是因為,你不清楚甲方的招商及物業水平,你店的經營狀況很可能受限於甲方的經營狀況,所以針對這種主動權不在自己手上的決策,我是不會輕易去冒險的。
△書店一角
孔網:回到讀本屋書店,不知書店名稱是否有什麼特殊含義?從店名到書店的設計風格,都比較偏日式一點,這部分是有設計師朋友參與還是個人的偏好?對於獨立書店的經營,您是否有喜歡的樣本?
廖宇:「讀本屋」這個店名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只是考慮到我要開的書店的目標客戶群體是80後、90後,甚至是00後,所以才避開了「書齋」、「書局」這種比較老氣的名字,而選擇了一個小清新的店名。
選擇日式裝修風格,也只是單純的覺得我的目標客戶群體應該會喜歡,或者至少不會討厭吧。
關於獨立書店的樣本,我在多種場合以及給讀本屋的客人都會推薦我最喜歡的獨立書店——萬聖書園。不止是覺得他們的選書太棒了,還特別欣賞他們的經營態度,當年下架諾貝爾獎得主的書,讓我很是佩服了一番。
並且我也非常贊同萬聖的創始人劉蘇裡先生說過的一句話「獨立書店因其獨立,所以能活」。可以說,我經營書店無不是在踐行著這句話。
△書店一角
二、書店經營
孔網:您在孔網的線上書店經營狀況如何?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給同業書友們?
廖宇:因為我有實體店,庫存資金的壓力還是比較大,而孔網店剛好可以作為我消化庫存的平臺,所以我會把實體店售賣得不好的圖書以成本價掛在孔網。這些售賣的圖書,我幾乎都保證在同等品相的情況下,我的售價排在最低價的前幾位,這樣就有利於儘快地出貨、回籠資金。
而一旦店鋪的交易量上去了,就更能吸引顧客在本店成交訂單。所以我經營孔網的思路就是:以平價書吸引客流,用絕版書來盈利。
孔網:除了我們網站之外,是否有在其他電商平臺開店售書?如有,可以簡單談一下幾個線上渠道的經營特點及收益比較。
廖宇:目前除了實體書店,以及孔網店售書外,讀本屋還有一個微信號,用來專門發布書訊。但是微信號會選擇性地發布,比如一些新書的推薦,絕版書、特價書還有籤名本、毛邊本等特殊版本的圖書。
△書店一角
孔網:目前書店的運作成本高不高?在沒有線上渠道支撐的情況下,實體書店是否能自負盈虧?
廖宇:實體書店最多的固定成本就是房租與人工,只要儘量壓低這兩項,應該都能盈利吧,至少活下去肯定沒問題的。
目前讀本屋是我和愛人在一起負責,像選書、收書、上書、打包、發貨、基本的客服工作等等都有在做。
我認為,實體書店所具有的公共屬性、翻閱紙質書的那種愉悅感以及紙質書所獨有的收藏屬性,這些均是電子書無法取代紙質書的,所以紙質書和實體書店並不會消亡。
孔網:實體書店的用戶群體大概呈現什麼狀態?「書店打卡式」「喝咖啡看書式」「看書買書式」,不知這三種狀態是否有佔比上的差距?對於實體書店所呈現的現象,您有什麼看法?
廖宇:各佔三分之一吧,不過每當有介紹讀本屋的自媒體和推文出現時,那段時間就會有很多過來拍照打卡的群體,這部分人幾乎不會買書的,反而進店後影響了那些真正熱愛閱讀、熱愛圖書的客人。所以,我現在幾乎拒絕了所有的採訪,這也是我再三推辭你們寫讀本屋推文的主要原因。
△書店一角
孔網:對於選書原則,這幾年是否有什麼變化?在選書種類和範圍上是否有想拓寬的領域?為什麼?
選書原則
一家獨立小書店的風格最重要的體現,就在店主選書上,這不免會摻雜店主的個人喜好,但我卻有個基本的選書原則,即是:三類圖書不賣:
一是雞湯成功學不賣,這類書籍幾乎沒什麼營養並不能讓人成功;
二是欺世盜名、怙惡不悛的作者的書不賣,就算作者本人盤踞於各大暢銷榜單,我也不會賣;
三是一切以愚弄思想的書籍堅決不賣。
薩特說過:「一個人自己願意做什麼人,就是什麼人」。
我所期望的就是,你走進什麼樣的書店,就會讓你變成什麼樣的人。
——廖宇 《讀本屋記》節選
廖宇:幾乎沒有變化吧,主要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人文社科領域,相對來說也更擅長在人文社科領域選品。我始終認為做任何事要成事的話,必須得做自己熟悉的領域,不熟悉不懂的儘量不要去碰,專業人做專業事吧。
孔網:從地域上講,您目前的收書來源是本地市場比較多還是外地市場?在書店經營中,您一般都與哪些業界同好們來往比較多?這其中有什麼故事可以分享?
廖宇:做書的應該都知道大多圖書進貨渠道來自北京以及河北吧,其他城市幾乎沒有像樣的圖書批發渠道商,成都也不例外。
在我看來,同行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且必要,特別是圖書這個行業。光是每年出版的新書就以萬計,可能能賣的也就幾百種,如何找出這幾百種,光靠單人的力量肯定不現實,這其中除了個人的精力有限以外,獲取信息的渠道、每個人的知識短板都會影響遺漏掉好書。
我們有個20人的獨立書店小群,群名就叫「賣書竄貨群」,一些新書的採購信息,以及一些區別於電商的特殊版本圖書,比如籤名本、毛邊本、獨立出版物,如果各位店主有資源都會分享到群裡。上個月我才剛剛牽頭出版社訂製了150本張棗的新書《現代性的追尋》毛邊本,分到同行手裡後,大多都在當天售罄了。
三、書店未來
孔網:在關於您的報導中,還提及到您目前是成都「一葦書坊」的合伙人。不知您和另外兩位合伙人是如何認識,又如何促成「一葦書坊」的運作發展的?
廖宇:畢業後認識的新朋友大多都是通過開書吧和書店結識的,一葦書坊的另外兩位合伙人也不例外。而最終走在一起合夥經營書店,首先肯定是我們三人的三觀都比較一致,其次就是大家都想做點有意義的事。一葦書坊的定位是以做沙龍為主,我們平均每周至少有三場沙龍活動,涵蓋了音樂、電影、籤售、詩歌等各個領域的活動。
△沙龍現場和排隊的書友們,右側被遮擋的字為「精神按摩」
孔網:您認為,從實體書店到網上書店,讀本屋的成功是否是可複製的?原因是什麼?
廖宇:當然可複製。之前幾個同行閒聊,有位寧波的同行就提到:在目前電商對實體書店的衝擊下,書店的經營者必須要有天賦和勤奮才能把實體書店做好。當然,我是不太同意實體書店經營者必須具備天賦的,因為很多看似具備天賦的人其實都是通過長時期的努力換來的。所以,勤奮和努力肯定是必要的,就我知道的全國獨立書店做得好的,哪個經營者不是每天瀏覽供貨商的上千書目?哪個經營者不是定期到供貨商的倉庫現採圖書?哪個經營者不是整天都把精力花在「書」這個書店最核心的產品上的?
除了勤奮,另一點就是要對圖書市場保持敏感性。
很多圖書的版權基本也就五六年,版權易手後,之前的老版本因為定價更低且不再加印,往往比新版本更好賣,價格也能賣個好價錢。所以我的經驗是,在版權易手的當年,會特別關注一些五六年前出版的好書。比如去年19年,我發現所羅門的名著《大問題》的版權到清華大學出版社了,出於職業的敏感性,我第一時間聯繫渠道,把剩下的幾十冊理想國在14年出的《大問題》全拿下了,當然不出一個月時間很快就售罄了。
△書店一角
做圖書還有一點比較重要,就是你還得學會做人,得學會如何和人打交道。一方面是你怎樣接待你的顧客,如何增強你的顧客粘度。剛剛已經說了,像讀本屋的很多客人現在都成了我的朋友,有些熟了的朋友來買書,我會直接告訴他們,這本書別在我這裡買,你去等電商活動吧。所以我是相當無法理解一些實體書店的經營者會把書店的消亡歸責在去電商薅羊毛的消費者身上。
另一方面就是你怎樣和你的上遊渠道建立好關係,有了好關係,一些好書出來了,供應商當然就會第一時間想到你。像讀本屋就有很多絕版書的庫存都在百本以上,這些都是第一時間從渠道商那兒「搶」來的。另外還得和出版社編輯與發行處好關係,這可以第一時間知道哪些書再版,之前理想國版本的《生活與命運》絕版很長時間,讀本屋囤了一些,後來提前半年從編輯口中得知這本書將會出新版了,我就趕緊調整價格趕在新版上市之前,全部賣出了好價格。
孔網:您對於讀本屋的線下和線上發展有什麼考慮?未來會打算開「連鎖型書店」嗎?
廖宇:不管線上線下,要做好,無非就兩點:第一具備競爭力的價格,第二提供超出顧客預期的服務。就線上來說,你的售價不在最便宜的前三,也得進前五吧,否則消費者憑什麼不去買便宜的,來你這裡買高價?超出顧客預期的服務就是,你本來品相95品,卻標個全新,那顧客買了第一次肯定覺得被商家坑了呀。所以我店哪怕是全新圖書,只要塑封破損或者書脊書口有磕碰的,我都會標註95品,並且會在商品詳情裡說明。另外就是包裝上,別人包一層,我就包兩層、三層。常買書的書友只要在我店裡下過一次單,我的包裝一定會給他留下好印象。
如今正在籌備一家新店。考慮到目前圖書行業所呈現出的「批零倒掛」現象,新店的經營思路算是避開了這條荊棘,而摸索出的另一條活路。
至於讀本屋大方向發展上的未來並沒有考慮過。做書店本就是滿足自己的私慾,現在居然還能靠書店維持生活,我已經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