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港鐵豐富經驗 成都將用TOD模式開發地鐵物業

2021-01-11 四川日報
借鑑港鐵豐富經驗 成都將用TOD模式開發地鐵物業

    

□本報記者王眉靈
  港鐵是全球為數不多盈利豐厚的地鐵公司,今後將為成都地鐵提供成功經驗。
  5月11日,成都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在蓉籤署「成都市軌道交通TOD項目合作協議」。香港地鐵的盈利模式,將為成都帶來借鑑經驗。
  TOD指「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發展模式」,主要指以公共運輸樞紐和車站為核心,倡導高效、混合的土地利用,如商業、住宅、辦公、酒店等。「就是以交通作為骨幹發展城市。」港鐵公司常務總監金澤培博士言簡意賅:由地鐵做支撐,綜合開發地鐵車站附近區域,通過地鐵建設合理引導人流和產業布局,引領城市發展格局。
  TOD建成後什麼樣?成都軌道集團董事長胡慶漢這樣描述:普通車站周邊500米以內,換乘站周邊1000米以內,車輛段600米以內,進行「站城一體化」開發。
  對市民來說,這意味著更方便的生活。一個車站就是一個小型的綜合體,有住宅、有商店,囊括生活服務需求的各種業態,滿足不同年齡人的各種需求,為乘客提供多種多樣服務;對城市管理者來說,也可增加財政收入,彌補地鐵建設和運營費用。
  「地鐵+物業」模式讓香港地鐵盈利豐厚。
  成都地鐵到2022年運營裡程將達600公裡以上。《成都市關於軌道交通場站綜合開發的實施意見》也鼓勵探索「地鐵+物業」模式。
  根據協議,成都將借鑑香港在軌道網絡運營、軌道沿線站場上蓋與周邊物業一體化規劃建設、經營及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促進雙方合作開發成都市軌道沿線物業;港鐵公司對成都市建設中的地鐵6號線犀浦站、三色路站和陸肖站的綜合開發提出專業意見,包括並不限於規劃布局、開發定位、站場一體化等。
  接下來,港鐵公司與成都軌道集團還將在地鐵建設管理、物業發展和軌道人才培訓等方面加強合作。

相關焦點

  • 港資商業進退錄⑨ | 港鐵:TOD模式內地複製之殤
    其核心盈利模式為「地鐵+地產」,即充分評估地面商業開發價值後,與政府籤訂項目協議,與新鴻基、恒基地產、九龍倉、恒隆地產等開發商合作開發多個城市綜合體,將地上物業一同開發。此外,港鐵還參與到物業的管理和日常經營。在香港獨立開發了包括圓方廣場、德福廣場等在內的12個商場,涵蓋高端、中端、社區型購物中心。
  • 新起點 新徵程 港鐵獲地鐵新線 助力深圳再騰飛
    在港鐵深耕深圳的16年來,除了「輸出」港鐵成熟的地鐵建造及運營和管理經驗、融資模式和資源優勢、豐富的人才儲備,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圳也為港鐵「輸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例如人才的雙向流動以及因此帶來的知識、技術更新。
  • 深圳地鐵12、13號線新進展來了,港鐵再次拿下深圳地鐵新線路
    通過公開招標,深圳地鐵與中國電建聯合體中標12號線PPP項目,港鐵諮詢與中鐵電氣化局聯合體中標13號線PPP項目,兩個聯合體將分別與政府出資人代表出資組建項目公司,負責項目投資建設、運營管理和維護、資產更新及追加投資等業務的全過程管理。
  • 成都首個TOD誕生記
    一個全城期待2017年,成都作出了大力實施TOD開發的戰略部署,對成都市軌道交通遠期線網規劃的約700個站點、75個車輛基地進行統籌開發。2018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明確其中105個地鐵站點及75個車輛基地由成都軌道集團作為實施主體。
  • TOD引領城市發展 成都探索「未來城市」實施建設模式
    今天,我們將目光投注到《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總報告(2019年)》《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中的東京部分。東京都市圈已建成由國鐵(JR)、私鐵、地鐵等多種主體運營、高密度、立體化的軌道交通系統。至2018年,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營業裡程達到7401.7公裡,軌道交通分擔比率總體達48%,在公共運輸中佔比超過94%,東京都80%的區域實現車站步行10分鐘可達(其中40%區域實現5分鐘步行可達),有效保障市民公共出行需求。
  • 東莞地鐵一號線多站點將採取TOD開發模式
    地鐵二號線鴻福路站,與民盈國貿中心實現了無縫銜接,吃喝玩樂一條龍,很多市民都希望將來的地鐵站點設置都能儘量與繁華商業中心對接。對此,市軌道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建的地鐵一號線不少站點也將採取這種TOD綜合開發模式。
  • 專訪國開行首席經濟學家劉勇:PPP尚非投融資模式主力 主張「港鐵...
    劉勇也建議,中國應參考早前港鐵和深圳合作建設深圳地鐵4號線的案例。其實,PPP也是中國牽頭的「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一環,國開行也將「開發性金融」之光照進了「一帶一路」。該行成功運作中委基金、中俄石油、中巴石油、中土天然氣、中緬油氣管線,「我們還正在邀請招商集團在白俄羅斯聯合組建一個開發公司,建立『中白產業園』。」
  • 日本TOD綜合開發模式:站點帶動城市發展
    為了學習考察日本房地產業開發、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技術,加強交流合作,中交房地產集團日本考察團,先後拜訪東京UR都市機構、JS日本綜合住生活株式會社,並考察澀谷站、橫濱未來港等,針對住宅成片開發總結其發展經驗如下:  1。「TOD +PPP」的開發模式  「TOD +PPP」開發模式,指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土地進行一體化開發和利用,形成土地融資和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之間自我強化的正反饋關係,通過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帶動土地的增值,通過土地的增值反哺城市的發展,破解新型城鎮化「錢從哪裡來和去、地從哪裡來和去、人從哪裡來和去、手續怎麼辦」等四大難題。
  • 越秀地產「軌交+物業」模式 深度開發TOD項目
    新的規劃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和城市經濟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要求愈加迫切,TOD模式在中國將迎來一片廣闊的市場。3. 越秀地產TOD理念與開發實踐越秀TOD攜手廣州地鐵 把握國內TOD市場發展先機越秀地產作為廣州市屬國企之一,是全國性的綜合房地產開發商。
  • 今日七宗土地拍賣,其中成都tod項目佔四個
    今日七宗土地拍賣,其中成都tod項目佔四個 來源:吉屋網   發布時間:2020-12-23
  • TOD≠地鐵上蓋!TOD模式開發分析及案例分享
    TOD的開發模式 TOD開發的模式要求以火車站、機場、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及巴士幹線的站點為中心,以400 其最大特色在於對原有的臭水溝澀谷川進行改造,開發了持續約600米長的綠植豐富的河畔生態步行街,良好的辦公環境吸引日本谷歌總部重新搬回澀谷(2010年,由於辦公空間受限,日本谷歌總部從澀谷搬遷至東京市中心),入駐澀谷STREAM大廈。
  • TOD模式,重塑日本城市夢
    該項目基於TOD模式,形成對土地的集約化利用,通過與地鐵站無縫連結設置多首層概念,設置目的性消費業態的公共空間、劇院等引入客流,並在建築上有褶皺立面、空中建築進行垂直空間打造亮點值得借鑑。
  • 成都買房:中環TOD十裡風和怎麼樣?十裡風和的優缺點有哪些
    成都買房:中環TOD十裡風和怎麼樣?成都吉屋網整合成都優質樓盤,為購房者提供買房渠道,為開發商推廣樓盤。免費諮詢成都樓盤信息、領取最新樓盤優惠。4號線+7號線的交通優勢,難怪它成為了成都購房者眼中新一任「剛需之光」十裡風和是成都首個車輛段上蓋物業。
  • 成都TOD,開啟賣賣賣模式
    展開來講,未來城市街區的拓展與開發將以軌道交通車站為中心延伸,街區居民、商戶的出行主要依賴公共運輸與步行、自行車等慢行系統的結合。從這個角度不難發現,在未來的城市建設與發展中,TOD的開發建設與運營會是關鍵一環。TOD開發的核心是公共運輸樞紐,但不一定是地鐵,也可以是其他的,比如公交、高鐵、機場等。
  • 東京TOD項目發展模式及啟示
    東急電鐵覆蓋面積已達到492平方公裡,服務人口534萬,這兩項數據的佔比均達到東京都市圈的15%以上。日本東急公司的開發模式為TOD結合PPP模式。模式成功主要因為1923年關東大地震、二戰後經濟的恢復,大量人口向郊外轉移。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對私鐵進行監管、補助,推動了私鐵的發展。
  • 成都地鐵:TOD時代,成都人的生活將有什麼改變?
    2019年12月27日成都軌道交通運營裡程突破300公裡過去 成都用10年完成地鐵從0公裡到300公裡的歷史跨越地處新都,廖家灣站TOD綜合開發項目將引入實現「城市中的花園,花園中的車站」,具有極佳的自然生態資源。幸福橋站TOD綜合開發項目則定位「北中軸門戶·科貿產城宜居公園」,是未來成德綿一體化發展軸線上的成都主城區北大門。
  • 成都TOD 開啟全新生活美學
    當時間進入2020年,在大國崛起的「中國敘事」中,成都已進入用世界城市體系標定成長坐標、用市民美好生活嚮往擘畫發展藍圖的全新階段,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全新時代。時代是最大的機遇,趨勢是最強的力量。
  • 十年前廣佛地鐵率先探路TOD
    專題  一條地鐵,一個時代。10年前,廣佛地鐵的開通拉開了廣佛快速融合的大幕。作為全國首條跨城軌道交通,廣佛地鐵率先探索TOD模式,用集約化、複合型發展思路,為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模式探路。
  • 成都陸肖TOD即將正式「登場」
    在本屆大會上,成都TOD受到了廣泛關注。據最新消息,陸肖站TOD綜合開發項目即將正式登場。 作為成都TOD的開篇之作,陸肖TOD以完善的城市資源配套、有序的城市生態網絡以及公園城市生活環境,開始把關於家和城市的夢想,寫進現實。
  • TOD模式,重塑日本城市夢|六本木|日本|東京|大阪|新宿|新宿站
    物業形態涵蓋商業、文化設施、辦公,物業形態分布為:B3-5F商業、6F-7F餐廳、咖啡廳、8F公共空間、9F展廳、11F空中大堂、13F-16F劇院、17F-34F辦公空間。由於複雜的城市需求和有限的城市空間,澀谷之光選擇了豎向複合疊加城市功能的模式,引入了城市公共空間,以電梯和垂直交通取代了傳統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