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10月10日是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國家衛健委將「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定為中國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疫情暴發以來,各醫院心理門診接診的抑鬱、焦慮、恐病症患者明顯增多。專家呼籲,疫情對公眾心理、情緒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後疫情時代應重視心理健康。
「下午的門診從1點一直持續到晚上6點多,接診40多例病人。」南京鼓樓醫院心理科副主任楊海龍介紹說,接診的主要有兩類人群:一類是青少年學生群體,另一類是慢性心理疾病患者。高二學生小張因疫情在家上網課,兩個多月幾乎未外出,其間因為玩電腦遊戲與父母鬧過不愉快。前不久學校開學後,小張很不適應校園生活,於是逃學、發脾氣,父母只好帶他來就診。楊海龍說,小張是典型的應激反應過度,需要及時進行心理治療。另一名中年女性患者,本身就是焦慮症患者,疫情發生前病情控制得非常好,能夠正常地工作、生活,可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她中斷了藥物治療,導致舊病復發。如今該女士整天生活在恐懼裡,覺得空氣裡到處是病毒,活著簡直就是受罪。
楊海龍表示,由於新冠肺炎是一種傳染性強且無有效治療方法的新型傳染病,人們普遍對其產生恐懼心理,有的人因為恐懼、憂慮過度而產生心理問題,但許多人諱疾忌醫,總認為有心理疾患說出去不好聽。其實,每個人一生當中在不同階段都可能出現精神、心理問題,多數經過及時治療可以康復,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往往會遷延成慢性病患者。
專家表示,全球約有30億人有各種各樣的精神障礙類疾病,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光靠專科醫生遠遠不夠,還需要動員志願者、義工、教育工作者、媒體人等共同參與開展公眾心理健康教育。 (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