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恐病症患者明顯增多 重視後疫情時代心理健康

2020-12-14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訊 10月10日是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國家衛健委將「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定為中國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疫情暴發以來,各醫院心理門診接診的抑鬱、焦慮、恐病症患者明顯增多。專家呼籲,疫情對公眾心理、情緒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後疫情時代應重視心理健康。

「下午的門診從1點一直持續到晚上6點多,接診40多例病人。」南京鼓樓醫院心理科副主任楊海龍介紹說,接診的主要有兩類人群:一類是青少年學生群體,另一類是慢性心理疾病患者。高二學生小張因疫情在家上網課,兩個多月幾乎未外出,其間因為玩電腦遊戲與父母鬧過不愉快。前不久學校開學後,小張很不適應校園生活,於是逃學、發脾氣,父母只好帶他來就診。楊海龍說,小張是典型的應激反應過度,需要及時進行心理治療。另一名中年女性患者,本身就是焦慮症患者,疫情發生前病情控制得非常好,能夠正常地工作、生活,可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她中斷了藥物治療,導致舊病復發。如今該女士整天生活在恐懼裡,覺得空氣裡到處是病毒,活著簡直就是受罪。

楊海龍表示,由於新冠肺炎是一種傳染性強且無有效治療方法的新型傳染病,人們普遍對其產生恐懼心理,有的人因為恐懼、憂慮過度而產生心理問題,但許多人諱疾忌醫,總認為有心理疾患說出去不好聽。其實,每個人一生當中在不同階段都可能出現精神、心理問題,多數經過及時治療可以康復,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往往會遷延成慢性病患者。

專家表示,全球約有30億人有各種各樣的精神障礙類疾病,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光靠專科醫生遠遠不夠,還需要動員志願者、義工、教育工作者、媒體人等共同參與開展公眾心理健康教育。 (仲崇山)

相關焦點

  • 重視後疫情時代心理健康:焦慮、恐病患者增多
    原標題:重視後疫情時代心理健康 10月10日是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國家衛健委將「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定為中國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疫情暴發以來,各醫院心理門診接診的抑鬱、焦慮、恐病症患者明顯增多。
  • 百度健康發布在線諮詢大數據: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疫情下關注焦點
    受到疫情影響,民眾自我防護意識普遍提高,因更善於使用移動網際網路設備及承擔更多家庭責任,80-90後的「中堅一代」成為使用在線諮詢服務的主力。報告數據顯示,在線上諮詢的用戶的年齡分布中,25-34歲的用戶佔比高達45%,18-24歲的用戶緊隨其後,佔比為30%。
  • 疫情過後「心理瘟疫」在蔓延|抑鬱症|疫情|心理|疾病|症狀|...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潘集陽教授表示,如今,精神疾病的發病人群越來越低齡化,尤其是疫情過後,很多未成年人都可能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或創傷性再體驗等症狀,焦慮、失眠、抑鬱……「心理瘟疫」正在蔓延。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為「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
  • 焦慮、癔症、疑病症……他的心理病徵如此明顯,為什麼千百年後我們...
    本文筆者不揣鄙陋,試圖從心理學角度,通過對屈原心理病態的分析,進一步挖掘影響其藝術創作的心理因素。屈原的心理病態主要是一種較輕微的心理失常病症,它雖在心理學和醫學上被列為心理的病理狀態,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把它看作疾病。它主要是由於受到重大挫折後產生強烈的心理衝突而受到過分的壓抑所造成的。它的主要病狀為焦慮、恐怖症、疑病症和癔病症等。
  • 守衛精神家園 築牢心理健康防線
    心理健康體檢與調適科主任楊惠青介紹,近年來,我市大力普及精神衛生健康知識,引導社會正確對待心理健康問題,今年主動來醫院做心理健康體檢的人群大幅上升,這說明大眾對心理健康重視度越來越高。 心理健康體檢與調適科(以下簡稱「心調科」)主要職能為心理評估(含心理健康體檢)、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心理衛生知識宣傳普及等,並承擔睡眠心理科門診診療職能。
  • 焦慮症最嚴重會怎麼樣 疫情過後焦慮失眠怎麼辦
    一味的硬抗只能讓焦慮情緒和壓力倍增,焦慮嚴重者會衍生出其他類的精神疾病,比如「抑鬱症」,發生危害生命的行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好轉,雖然市民都逐漸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是由於疫情期間不能出門,每天都呆在家裡,逐漸出現緊張、焦慮失眠仍然存在。醒後疲乏、白天睏倦、精神萎靡、思睡、思考問題慢、注意力不集中、性功能減退及月經不調等,影響了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患了焦慮失眠怎麼辦呢?
  • 【戰「疫」說理】打好「後疫情」階段的心理防疫戰
    針對心理防疫工作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已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指明了「心戰」的制勝之道:2月3日,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研究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加強心理幹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指出,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動員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3月10日,在武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再一次強調,要加強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
  • 聚焦疫後症候群,守護湖北人民精神心理健康,陸林院士工作室落戶...
    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黃國付與陸林院士籤約陸林院士疫後症候群工作室揭牌現場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曼英 通訊員 崔毅 周綺書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永勝一項對5萬餘名居民進行的線上調查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眾精神心理問題突出,而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觸者、喪親家屬及醫務人員等重點人群出現焦慮、抑鬱、失眠等精神心理健康問題更為普遍,加強新冠肺炎疫情後精神心理康復工作刻不容緩
  • 口腔健康,全身健康,後疫情時代,第32個全國愛牙日來臨!
    央廣網上海9月17日消息(記者楊靜)2020年9月20日是第32個「全國愛牙日」,今年宣傳活動的主題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題是「均衡飲食限糖減酸?潔白牙齒燦爛微笑」.......近幾個月,上海仁愛醫院口腔科迎來小高峰,各個年齡階段的牙病患者擠滿了牙科診室,受疫情影響,口腔門診暫停數月,患者的治療周期被迫延長。
  • 「健康提醒」疫情之下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專家教你這樣調整自己
    疫情之下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疫情給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影響,不光是日常的衣食住行,還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疫情之下,常見的心理疾病主要有三類。第一,睡眠障礙。很多人因為疫情打亂了生活節奏,導致睡眠質量變差。也有人受到左鄰右舍的影響,個人生物鐘發生改變,睡眠節律打亂了。第二,焦慮。疫情早期,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不太了解,產生了很多恐慌情緒。還有人因為面臨失業、收入減少、孩子不能上學等原因導致焦慮。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許燕:後災難時代的社會心理應對
    因此,早在疫情流行期,3月1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這次疫情防護的隔離封閉環境會放大心理異感效應,在世界各地,疫情所導致的異常心理現象明顯增多。人們會由原先的過度消費逐漸變為適度消費或減縮消費,之前中國人表現出顯著的物質主義價值觀,疫情減縮了人們的交往狀況,地位比較減弱,但是囤積心理仍然存在,百姓認為將錢省下存入銀行最為安全。後疫情時代意味著節儉的消費時代即將到來,炫富與排場會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簡約生活方式將變成人們推崇的消費時尚。
  • 疫情後更需關注精神心理問題 恢復社會功能是抑鬱症終極治療目標
    央廣網北京10月11日消息(記者車麗)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為「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記者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聯合主辦的「精神健康人民安康——2020世界精神衛生日綠絲帶主題科普活動」中獲悉,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公共衛生是個大挑戰,對民眾精神心理健康也是考驗。疫情後更需關注精神心理問題,恢復社會功能是抑鬱症終極治療目標。
  • 【特別關注】如何確保患者出院後完全康復?看中醫「瘥後防復」思想...
    此次疫情中,武漢市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在患者出院後的集中隔離點開展中醫藥康復服務,並且依託中醫醫療機構開設康復門診,為患者建立一對一跟蹤、全流程覆蓋、多手段治療的全方位服務。自此,新冠患者完全康復的「最後一公裡」開始逐步打通。  「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病變明顯改善;連續兩次痰、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
  • 2021「後疫情時代」 本草元堂:把健康帶回家
    面對這場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中國採取了最"硬核"的防控措施,在最短時間內有效控制國內疫情,有序恢復了經濟社會發展,在面對部分地區小規模疫情反覆情勢下,中國政府迅速響應,為人民健康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抗疫防線!在海外疫情持續嚴峻的形勢下,中國已經率先進入了"後疫情時代"!積極推進藥物研發,有序開展疫苗接種、提升全民身體健康、增強全民免疫力,將作為我國"後疫情時代"的重要議題!
  • 【心理健康】6個簡單的心理小技巧,輕鬆克服焦慮緊張情緒
    表現為持續性精神緊張(緊張、擔憂、不安全感)或發作性驚恐狀態(運動性不安、小動作增多、坐臥不寧、或激動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表現(口乾、胸悶、心悸、出冷汗、雙手振顫、厭食、便秘等)。
  • 疫情之下常見心理疾病有哪些?這樣調整自己
    內容提要: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彭國球以「疫情之年,出現心理疾病怎麼辦」為題,向網友全面地分享了疫情期間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及如何調節的小技巧。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彭國球以「疫情之年,出現心理疾病怎麼辦」為題,向網友全面地分享了疫情期間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及如何調節的小技巧。
  • 疫情防控發布會 | 心理專家支招:一二三四五六七 抗擊疫情勿焦慮
    新民晚報記者周馨 攝   【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下午2時,上海市政府舉行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上海市教委主任陸靖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表示,在疫情階段,適當焦慮有好處,這樣有助於大家在心理上有高度的防範,採取很好的措施,但是不能過度。如果說焦慮或者是恐慌過度的話,就需要注意了。
  • 當疫情下的焦慮和驚恐「來襲」:一群心理專家怎麼給來訪者心理疏導?
    一場席捲全中國的疫情,也讓很多人陷入心理危機。「一些人出現急性的應急障礙,有些甚至會出現短暫的精神病性障礙,還有些人會產生抑鬱,另外一些人則會以軀體化來表現,比如突然出現腹瀉或者疼痛,沒有發熱他也會覺得身體很燙,然後還可能會出現強迫行為,比如藥物、酒精過量之類的。這些症狀,都可能是一些創傷應激後的反應。」
  • 南陽醫專一附院糖尿病患者心理指導——陽光心態每一天
    血糖控制易受心理影響,情緒不良可導致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今天,就讓我們通過患者老唐的抗糖心路,來了解心理護理的重要性,進而學習如何成就健康心理。
  • 「「抗疫心理健康」大講堂」白天睡覺多晚上睡不著 疫情期間失眠了...
    新華網武漢8月5日電(劉曉麗)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帶來的「疫後心理綜合症」,如何幫助社會大眾消除心理負面影響、保持心理健康?由新華網聯合武漢市衛健委、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等單位推出的「抗疫心理健康」大講堂活動,日前邀請到武漢市漢陽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袁梅,就疫情期間出現失眠症狀及如何應對等問題進行了分享。袁梅介紹,失眠是患者對睡眠時間和質量不滿足並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