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隋始開科舉以來,至光緒1901年取消,而來1300年。1300年的光景裡,產生了700多個狀元,11萬名進士。
且不論狀元們,單進士,平均每年折合下來,不到85人,人數遠不至號稱當今中國最高學府的清北錄取生源的幾十分之一,而清華光19年便錄生源3400人。
恕我直言,號稱天之驕子的清北學士、碩士,在古代鳳毛麟角的進士面前,只有匍匐稱弟的份兒,也就估計只有博士還能掰掰手腕與之角逐一二。
這麼一對比,諸君認為,古代進士們該當什麼學歷?
我們先看看科舉最盛的明清時的人才層層選拔機制與等級。
孩子從娃娃抓起讀四書五經與算數,約摸到了十二三歲,既可參加由縣裡舉辦的人才選拔考試,也就是童試。童試通過,你就是妥妥的小秀才。
於是小秀才覺得自己還不賴,發奮圖強,欲拔更高,打算再寒窗苦讀三年,到省城去和全省秀才一較高低。
三年後小秀才十五六歲,如期到了省城由禮部主持開科的鄉試。來自全省上下的小秀才老秀才們,個個摩拳擦掌,下筆有神。小秀才竟有絲絲緊張,但是他一點不慌,超常發揮,不負眾望,通過鄉試。
於是小秀才搖身一變成了舉人郎了。舉人郎想著,看來是時候與天下群眾在那京都風雲地一決高下了。咱們三年後見。
眨眼三年又過去。十八九歲的舉人郎來到了京城,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雖然過程曲折,但是舉人郎學富五車,完全遊刃有餘,輕鬆過了會試,成了名符其實的貢生了。
接下來,就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了。只需要調整好狀態,等待皇帝在朝堂開殿試就好了。
到了殿試那天,年輕的貢士生與皇帝所出題目,在思路上不謀而合,寫起來文思才湧,下筆有神,很快吸引了皇帝的注意。於是待答題作罷,皇帝特意問了他為人、為學、為政的看法,貢士生均能才思敏捷的引古論今,結合當下,針砭時弊,皇帝不禁嘖嘖稱奇。面試罷,調來卷子,不論字體、文才、文風與思路結構均是上佳。
皇帝不禁哈哈大笑,當即拍案叫絕,此生可當棟梁矣。
又調來該生檔案,以為清白純良。
當晚,皇帝便手寫名列進士三甲。
狀元榜首,該生赫然在列。
雖然是一時興起編纂的小場劇,但古代狀元整個科考上位九成與之大體不差。
由以上,我們知道,從娃娃到狀元,依次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與殿試四重人才選拔考核。
童試可認為中考,鄉試可認為高考,會試與殿試可認為是地方與中央公務員選拔考試。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僅參加會試的舉人,便算得上是高本學歷了。
一般來說,會試中試者,為貢生,不中者,亦算是國家高級知識分子與人才,國家與地方政府也會按照一定次序與才華量體裁衣,把他們派到京都或者地方在編領皇糧當公務員。被留在京都的一般是才華不錯,只是運氣偏頗的貢生,但一般所當的官大多是些無關緊要的稗官副職。如在京的某典薄、主薄、署丞、知事、禮郎等。
至於其他則大多可派到地方當些無品不入流的小官,如某巡檢、驛丞、大使、典史、檢校等等。雖是末流小官,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也頗為搶手,讀書人好的就是「學而優則仕」這句話。
而至於通過殿試者,每年不過85人左右,前三甲尤為吃香,分別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三甲外,只要是進士,當官是肯定的,而且是京官,品級多在八品外,但架不住皇城腳下,天子眼前,進士身份,升遷地快。花個三五年的兢兢業業與人才運作,到六七品也是有的。
這裡第一甲的榜眼探花不敢說,但是狀元那就更是皇帝女兒不愁嫁了,皇帝跟前的大紅人。除非作死得罪皇帝或者投敵叛變,否則他將一生得到皇帝的青睞與庇護。
所以嚴格來說,古代進士已經不算是學歷範疇,歸屬於官職範疇了。
硬要說的話可認為是985,211出身,考取中央公務員的超高級知識分子。碩士、博士,也是有可能的。
實際上這也是古今學子學習的終極目標的區別。古代學子學習,只認一條,「學而優則仕」,學習就是為了當官,士農工商,官為首魁,當官自是最無上的出路。
現在的學子可選擇的多了,認為「知識改變命運」,考上高等學府後可按自我規劃,當官、經商、著學、致業都可以,有很多元的出路。
世紀在變,我們的路子也在變嘛!
點擊關注不書,了解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