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說的墳、墓、冢、陵的意思原來各不相同

2021-01-19 火鍋歷史

我們大家都知道,現代死了都會放到墓地裡面,那麼你知道古代人所說的墳、墓、冢、陵他們之間的區別麼?下面我來個大家說一說。

不同的稱謂代在古代代表著不同的階級,首先來說墳。墳在古代是平民百姓死後埋葬的地方叫墳,墳的樣式一般都是高於平地,用土堆起來。

墓是古代在社會上有一定聲望但是沒有當官的人,死後安葬的地方叫墓,墓和墳不一樣,墓一般是平的。

冢在古代是有官職的人死後安葬才可以成為冢,並且冢有三種:1、死後入土為安,屍體裝進棺材埋葬的,這是最正常的一種。2、因為特殊原因,死後屍體沒有入土,將他們的衣物安葬的,這種叫做衣冠冢。3、死後將心愛的物品埋葬或者是兵器埋葬,這也是衣冠冢的一種。

陵是帝王死後安葬的稱呼,同時也是規格最高的,一般叫做皇陵,陵一般依山而建,氣勢宏偉佔地面積大。

相關焦點

  • 墳,墓,冢,陵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不同?
    對於生前的這種等級和待遇古人也自然而然的認為死後也是應該有相應的等級秩序的,因此皇帝死了稱為「駕崩」皇帝死後下葬的地方稱為「陵」,諸侯死了稱為「薨」死後下葬的地方稱為「冢」,大夫死了稱為「卒」死後下葬的地方稱為「墓」,平民百姓死了稱為「死」下葬的地方稱為「墳」。帝王死後稱為陵周朝以前,君王的墳墓也都稱「墓」。大約從戰國中期以後,帝王的墳墓逐漸開始稱為「陵」。
  • 墳、墓、冢、陵有啥不一樣?簡單的四個字,體現了嚴格的尊卑制度
    墳、墓、冢、陵,簡單的四個漢字,體現的卻是尊卑之禮,是中國傳統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人活著講尊卑、講等級,死後依然不可以逾越這道鴻溝。比如,說一個人死去,平民死曰死;士大夫死曰不祿;諸侯死曰薨;帝王死曰崩。
  • 古代的墳、墓、冢、陵究竟有什麼區別?作為炎黃子孫要了解
    春秋時期,禮樂崩壞,不過喪葬卻進一步等到了完善,古人認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喪葬規格也有著嚴格的規定。 墳墓常常連讀,但秦漢以後,墳就是墳、墓就是墓,《方言》中講道:墳,地大也,青幽之間,凡土而高大者謂之墳。跟墳對應的就是墓,從土、從莫,「莫」本意上為「黃昏」,「墓」就是指「在黃昏時刻下葬」。
  • 墳、墓、冢、陵究竟有什麼區別?看完漲知識了
    墳、墓、冢、陵究竟有什麼區別?看完漲知識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很多詞語,當我們將其拆分來看的話,會發現這兩個字代表著不同的意思,也存在一定的區別。比如我們常常說到的「皇帝」,這一詞最早出現在秦始皇時期,他統一六國後便自稱為「皇帝」。
  • 世人都說衣冠冢,那麼人死後,墳、冢、陵到底有何區別?
    縱橫猜測這種消災祈福的初衷是想用假冢騙過各路神仙,不要將災難降到自己頭上,最好把閻王爺都騙了,做個賽彭祖的活神仙才好哩!那麼,除去衣冠冢以外,還有墳、冢、陵這都是古人安葬所用的,他們之間到底有何區別?現代已多用火葬,但以前的人推崇入土為安,人死以後把棺木埋在地下,蓋一個小土包在上面使其不平,那就是墳,在「墳」、「墓」分開的時候,不平於地面的墳也指主人身蒙冤屈心懷不平而死。   「墓」則是平的墳墓,本義是上古期間掘塘穴葬棺木,蓋土推平,不植樹者稱墓。
  • 古代墓葬各種稱謂,陵、墓、墳、冢、塋、丘、園寢,怎麼叫才對?
    墓,指葬而不堆土植樹者。《禮記*檀弓》「古也墓而不墳」。對比來看,墓指的是葬後的平地,「墳」的意思則是指葬後堆土。「墳」的本義就是指高出地面的土堆,水邊的高地也叫作「墳」,本義並不專指墳墓。在西周及先秦時期,上至王公侯伯,下至普通人,葬身之地都叫墓。《周禮*春官》有「冢人」和「墓人」:「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也就是說冢人掌管的是王族墓地,辨別墓地範圍繪製成兆域圖。先王安葬在中間,子孫按昭穆次序分葬左右。
  • 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有十萬座墳冢,為何卻烏鴉不棲蛇類遠避?
    孔子是我們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古人了,他素有「萬世師表」之名,他創立的儒學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受到極高的推崇,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中國人熱情好客、尊師重道、禮尚往來、尊老愛幼的美德都是受了儒家文化的影響,所以孔子可以說是我們所有後人的老師,說他有萬世師表之名一點都不為過,就連古代帝王也都對孔子極為尊敬,經常舉辦祭奠孔夫子的活動,那麼名聲如此顯赫的人
  • 古人為何說「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有何來頭
    然而,卻也有很多俗語極盡古人智慧,向現在的人們傳遞知識與信仰,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受益。俗語「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是何意?它背後又有哪些深層次的東西值得人們去揣摩呢?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一千個人掙錢,不如一個人睡覺。如果真的如此去理解,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 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葬,墳冢超過10萬多座,卻看不到烏鴉與蛇類
    就像現在我們知道的秦始皇陵、唐代的乾陵等都是非常有名的。不過皇陵可以說是最氣派、豪華、複雜的陵墓,但是我國最大的墓地並不是皇陵。而是處於山東曲阜的孔林,是孔子與其後裔的家族墓地。現在已知在孔林中有超過10萬座墳冢,整個孔林的佔地更是有3000多畝。
  • 老人們常說:「地空不葬墳,天空不起屋」,「地空」指的是什麼?
    以前的農村人最在意的事情就是蓋房子,從選址到動工日期都會找人看一看,如果說房子是給活人住的,那麼給去世的人蓋房子就叫「打墓」,當然都是要選日子的,有句農村俗語叫「地空不葬墳,天空不起屋」,你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 探訪北京悼陵,埋葬著嘉靖皇帝的一位老婆,後來還被挖走了
    形制精巧、規模宏大的帝王陵,自然受到遊人的推崇,而隱藏在荒野中的古墓墳冢,也有好奇者前來參觀。北京的十三陵,埋葬了明朝十三個皇帝。同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北京市西北部的昌平區天壽山,總面積達120多平方公裡。長陵的修建始於永樂七年(1409年),至明末年崇禎帝下葬思陵。歷時230多年,先後建成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
  • 民間俗語:「進門與妻不同床,出門不拜丈家墳」,古人為何這麼說?
    民間俗語:"進門與妻不同床,出門不拜丈家墳",古人為何這麼說?在古代,民間俗語有著非常廣的流傳度,因為俗語大多是人們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所總結而出的,所以俗語的實用性非常強。即使是現代我們,也能夠通過俗語獲益良多,大家可以通過研究古人們總結的俗語獲得很多非常有用的知識。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則俗語是:"進門與妻不同床,出門不拜丈家墳"。通過字面意思我們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 一陵兩冢帝王陵,彈指灰飛三百年
    明顯陵由王墓改造而來,是中國中南六省區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佔地面積大,是明代帝陵中單體面積最大的皇陵;其規劃布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則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是「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麼複雜?到現在都不能打開,源於四個條件的制約
    陵、墓、墳、冢都是下葬逝者遺體的建築,下葬平民的稱作墳,下葬有一定名望和身份之人的稱作墓,冢用來埋葬諸侯將相等身份地位較高的人,或者埋葬他們的遺物,陵則是專門用來埋葬帝王,為了彰顯帝王的身份,所以建造得非常氣派。
  • ...發現一座千年古墓,守墓人死活不願讓專家考古,也不願說墓主的身份
    原來這個深山之中的塔寺村藏著一個數千年的秘密,經過專家學者翻閱史料和尋訪傳說等等了解到這個存在在4500年前,是上古人物黃帝與蚩尤的戰場,作為村裡的大土山,十有八九就是當時的墳冢
  • 秦始皇陵燭火能燒千年不滅,傳說燃料是人魚膏
    但中國學者對於國內的長明燈給出了另一種看法,這就要從秦始皇陵說起了,史記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大意是說秦始皇即位後不久,便在驪山為自己修建墳墓,其中以人魚膏為燭,可長久不滅。
  • 「古代的「發冢「是什麼?並不是簡單的盜墓
    社會背景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古人的生死觀 在古代社會,人們心中存在「靈魂不滅」的思想觀念,認為人死後,靈魂還沒有消失,而是在「地下世界」繼續生活,因此古代把墳墓也稱為「陰宅」。因此,古人「事死如事生」。
  • 古人所說的「萬惡淫為首」是什麼意思?為何「淫」是萬惡之首呢?
    ——《孟子·告子上》古人覺得食色性也,對於美色的喜好是人的天性。但是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度,如果超出這個度就不好了。比如胡吃海塞的人更容易生病,而喜好美色過度,內心有淫邪之心,也會引火自焚,甚至古人還說了「萬惡淫為首」。在明朝時期,有位叫做袾宏的高僧寫了一本書,叫做《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在這本書中就寫了「萬惡淫為首」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