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太極何相生?
先天五太動有情。
惟贊先賢不屈志,
開天不輟建奇功。
現在我們知道了無中生有是一種錯覺,在這個過程中,那個本源常道並沒有發生變化,變化的是現象層面的,物質的狀態從不可感知變成了可感知。但古人並沒有這個認識和覺悟,他們只看到宇宙萬物從虛空裡面無中生有地噴湧而出,這個過程像神跡一樣難以理解。
不過幸運的是,我們的古聖先賢們沒有迴避這個問題,也沒有將這個神跡歸結為天神和上帝,而是一直在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苦苦探索無極生太極的機理和路徑。
這讓我想起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大衛·查普曼對中國神話和中國人的民族特性的評價。這個故事的真假不去考證,但其中所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特性卻是貨真價實的。
據說這是大衛是在一次演講中對東西方的神話故事進行的對比,他說:
我們的神話裡,火是上帝賜予的;希臘神話裡,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而在中國的神話裡,火是他們鑽木取火、堅韌不拔摩擦出來的!這就是區別,他們用這樣的故事告誡後代,要與自然作鬥爭!
面對末日洪水,我們在諾亞方舟裡躲避,但中國人的神話裡,他們的祖先大禹戰勝了洪水,看吧,仍然是鬥爭,與災難作鬥爭!
如果你們去讀一下中國神話,你會覺得他們的故事很不可思議,拋開故事情節,找到神話裡表現的文化核心,你就會發現,只有兩個字:抗爭!假如有一座山擋在你的門前,你是選擇搬家還是挖隧道?顯而易見,搬家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在中國的故事裡,他們的愚公卻把山搬開了!可惜,這樣的精神內核,我們的神話裡卻不存在,我們的神話是要我們聽從神的安排。
每個國家都有太陽神的傳說,在部落時代,太陽神有著絕對的權威,縱覽所有太陽神的神話你會發現,只有中國人的神話裡有敢於挑戰太陽神的故事:有一個叫夸父的人因為太陽太熱,就去追太陽,想要把太陽摘下來。當然,最後他累死了——我聽到很多人在笑,這太遺憾了,因為你們在笑這個人不自量力,正是證明了你們沒有挑戰困難的意識。但是中國的神話裡,人們把他當作英雄來傳頌,因為他敢於和看起來難以戰勝的力量作鬥爭。
在另一個故事裡,一個叫后羿的人把天上的太陽射下來了,中國人的祖先用這樣的故事告訴後代:可以輸,但不能屈服。中國人聽著這樣的神話故事長大,勇於抗爭的精神已經成為遺傳基因,他們自己意識不到,但會像祖先一樣堅強。因此你們現在再想到中國人倔強的不服輸精神,就容易理解多了,這是他們屹立至今的原因。
古聖先賢這種「不求神佛,只靠自己」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這些後來人敬重和學習。
在易經看來,萬事萬物都必然要遵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久則必窮」這一周期律模型,而既然是周期律,就必須構成一個循環,也就不應該存在無中生有、憑空創造宇宙萬物這樣一個奇異點,一定還有一些未被發現的東西,讓窮變通久這個周期律湊成一個完整的拼圖。
於是,在對萬物生成模型進行順向和逆向推演之後,古聖先賢們便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了「無極生太極」這個奇特的時空點,並嘗試著解開無極生太極的機理和過程,回答無極如何生出了太極這個問題,想要知道在這個觀測時空點附近到底發生了什麼,才能讓宇宙萬物瞬間被創造出來。
按古人的觀點,無極生太極的規則與太極到八卦的生成規則完全不同。無極生太極是一個人出生的過程,是從無到有的,我們把這個階段叫做萬物生成的階段,是一個跳躍式的質變過程。而太極到八卦是一個人從小到大,從生到死的過程,是能夠被我們的感覺器官所認知和度量的過程,我們這個階段叫做萬物生長階段,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量變過程。
為了了解無極生太極這個質變過程,古聖先賢們提出了先天五太理論,並建立了先天五太模型,依靠人類的智慧生生地將一個不可琢磨的質變過程給分析成了可思可議的量變過程,繼續盤古未竟的開天偉業。
一 何為先天五太
先天五太理論將無極生太極的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即太易階段、太初階段、太始階段、太素階段和太極階段。由於這五個階段都是出現在太極誕生之間和誕生之時,在天地分判之前,所以叫先天五太。
根據古聖先賢的觀點,將太易定義為神之始,太初定義為氣之始,太始定義為形之始,太素定義為質之始,太極定義為體之始。
這五個階段分別是無極生太極過程中,或者說宇宙萬物生成過程中,神、氣、形、質、體五要素剛剛出現的時刻。換句話說,先天五太理論認為宇宙萬物分別由神、氣、形、質、體五種基本要素構成,暗合五行理論。
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神秘的五太。
1. 太易:
《易緯·乾鑿度》將太易定義為:太易,未見氣也。《道法會元》認為:太易者,陰陽未變,恢漠太虛,無光無象,無形無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見氣也。
也就是說,太易是指陰陽的分化尚未出現,廣大無垠的原始虛空,當這一階段,沒有光明沒有形象,沒有形狀,也沒有名稱。寂靜無形,這就叫做太易。太易之時,神已出現,但氣尚未出現。
這裡的「神」自然不是指神靈,而是萬物的靈魂、特質、精神這些最為根本、最為核心的東西,是一個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最根本的差別所在。
2. 太初:
《列子》將太初描述為:太初者,始見氣也。即太初是氣剛剛出現的階段,但尚未有形象。
氣的出現和交相作用決定了事物最終所具有的形態和功能特徵,因此是生命乃至萬事萬物存在的必要條件。
3. 太始:
《易緯乾鑿度》將太始定義為:太始,形之始。即隨著神與氣的演化,太始階段已經出現了形象,但有形無質,非感官可見,為開天闢地前的原始宇宙狀態。
此處之「形」是氣所化之形。形是事物的外在體現,也是事物的必要構成要素。
4. 太素:
《列子》將太素定義為質之始。即太素是隨著「形」的演化而出現「質」的階段,是質的起始而尚未成體的階段。
此處之「質」是指構成一個生命或事物的物質,之前的神、氣、形都是無形的,是紙上談兵的方案,而到太素階段,則是將存於紙上的方案變成實際的有形的產品。
5. 太極
太極是形神俱備、質體形成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隨著形與質的演化,已經出現了體,但整個系統仍處於混沌未分、陰陽混雜的狀態。太極之時,神氣形質混然一體,稱之為渾沌,混沌未分即為太極。所以太極圖內含陰陽,雖已有形有質(陰陽魚),但仍混沌一片(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太極圖內含有深刻的哲理,需要初學者認真體會。
先天五太模型以神之始為太易,氣之始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體之始為太極。
先天五太是易學研究中一個被人嚴重忽視的環節,這先天五太模型看似很是晦澀抽象,但卻非常實用,不論是對生命體、對產品、對企業、對國家,對宇宙萬物,我們都可以用這個模型去分析和解構。
二 先天五太的重要意義
先天五太理論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 提出了維度的概念,彌補了陰陽的不足
先天五太本質上是研究太極的五個維度,與陰陽二分法有著高度的互補性。
陰陽二分法通過不停地切割,將萬物切割成不同層次(陰陽層次、四象層次、八卦層次、六十四卦層次等等),為萬物構建了一個多層次的分析模型。
但僅僅劃分層次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從多個角度、多個維度來分析事物,先天五太就是將太極分為了神、氣、形、質、體五個維度,並分別從這五個維度來了解和認識一個事物。
五太的維度概念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突破,五太與陰陽合起來就能夠為宇宙萬物建立起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時空全息模型。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將易經稱為宇宙建模學。
2. 五太暗含時空統一
先天五太模型既是一個時間序列模型,按照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的時間序列排列,同時也是一個空間序列模型,將一個事物的空間構成分解為神、氣、形、質、體五部分,認為萬物都是由這五部分構成的。所以我們說五太理論暗含了時空統一的概念。
也正是因為五太理論將時空統一在一起,從而使得易經為萬物所構建的模型不是一個靜態模型,而是時空全息模型。
易經是一部關於時間和空間的學問,講究時和位,要求人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位置,這就是所謂的吉,否則就是兇。
易經中的時間和空間是高度一體的,其一體化程度要比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還要顯著。可惜我是個物理沒有學好的人,希望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多多交流,也許我們能夠破解易經中所隱藏著的更加高級的時空觀和宇宙觀,推動現代物理學和哲學的發展。
3. 為修煉指出了一條清晰的道路
道家氣功和內丹派修煉中所講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就是這個五太模型的應用,這個修煉路徑實際上就是從太極(精)、太素、太始、太初(氣)、太易(神)一直到無極(虛)的逆向運動,屬於「逆則成仙」的修煉方法。
先天五太理論的建立,同時也讓我們了解了古聖先賢如何在茫茫黑夜中摸索前進,將無中生有這個不可捉摸的質變過程分解為一個個可衡量的量變的累積。這是中國人勤於思考、不畏艱難、敢於抗爭、不輕信神仙上帝的民族特性的忠實反映。
睿智奇謀,經國濟世
植根易經思想,用東方謀略與智慧解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乃至生活中的問題。
歡迎提出您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我們會全力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