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興起的動漫,給了人們什麼樣的藝術思維和感官體驗?

2021-01-07 今日說漫

序言:

說起動漫,很多人就誤解了,認為動漫就是小孩子喜歡看的動畫片,覺得這是一種低智商的藝術表現,成人還是不太喜歡。

其實動漫不僅僅是指動畫,還有一層意思是漫畫,作為動畫,是將漫畫通過科技賦予了行動,顯得活靈活現,而真正的重點在於漫畫,漫畫是一種繪畫的藝術,作為藝術,就有了藝術的神韻,漫畫也就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來表達藝術思維。

漫畫動畫化促進了動漫事業的大發展。今天就寫寫十九世紀興起的動漫,給了人們什麼樣的藝術思維和感官體驗?

一、 漫畫是"猴子藝術"的誇張表現。中世紀的歐洲把繪畫稱為"猴子的藝術"。

因為猿是人類的祖先,猴子也是靈長類動物,這些聰明的動物和人類在很久以前就有很多的淵源,如今猴子的模仿能力的確很強,雖然大街上已經看不到耍猴的鏡頭,在動物園也能看到可愛的猴子學習人類的動作,那就是現實版的漫畫,也是動畫。

繪畫最講究寫生,也是一種模仿,或者是對生活的寫照。是最早的照片,歐洲形象地稱繪畫為"猴子的藝術"就有一定的道理。人物肖像就是最真實的寫照,也是模仿的藝術。

目前人類最早的繪畫來自於石洞壁畫,是法國的肖維巖洞,這是32000年前留下的繪畫,我國最早留下的壁畫也是出現在墓葬中,很多都已成為了歷史的痕跡,早已化為烏有,在河南商丘芒碭山發現的西漢墓群,就有精美的壁畫,也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壁畫。

漫畫最初是一種扭曲了的誇張藝術,沒有得到大眾的認可和喜歡,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起源過程,漫畫是一種幽默的,帶著諷刺和嘲笑的態度去創作,來達到藝術的表現手法。

這種特點和審美觀念需要和傳統的繪畫磨合,這種誇張的表現手法首先要和先進的思維相結合,所以漫畫最早還是從國外傳入中國的。

漫畫起源於日本,20世紀20年代傳入中國,與其說漫畫起源於日本,還不如說漫畫來自於中國,中國最早的文字就是漫畫,而日本文字中有很多中國漢字,所以他們的文化也有很多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二、動畫的發展,讓漫畫更加有了生命力,成為時代的一大藝術元素。20世紀是漫畫盛行的時代,也是漫畫發展和拓變的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漫畫被動畫,成為了一大社會主流。如果沒有動畫,漫畫何去何從還不太確定,正是因為動畫,漫畫更加有了生命力,成為時代的一大藝術元素。

動畫不是單純的動畫片,它是一個綜合體,首先是繪畫,然後通過科技製作,融入文化語言,配上音樂,通過電視、媒體廣而告之,這才是所謂的動畫,所以動畫是一個綜合藝術。

這門技術最早發源在19世紀的英國,後來在美國盛行,這個比較潮流的藝術,讓人們從單純繪畫的思維裡解放了出來,看到了藝術不同的表現方式,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靈魂釋放"。

這種影像技術促進了漫畫事業的發展,並形成了產業鏈,古人講究,藝術是動的,是能夠讓人產生欲望的,中國古代哪吒三頭六臂也是一種動畫的表現,很多神話傳說中多頭多臂的畫像也是最早動畫的思維,20世紀的科技讓這種思維變成了現實。

三、 漫畫和動畫結合,動漫才成為了一種最時尚的藝術表現。漫畫和動畫相結合,第一時間就會讓人想到動畫片,沒錯,這就是動漫的表現,有了動畫和漫畫的結合,才有了動漫這一說法,動漫藝術的表現就是漫畫和動畫的結合。

動漫一詞語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動漫時代》中,而我國最早的動畫片且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了,叫做《大鬧畫室》,到後來的《鐵扇公主》,再到《超級飛俠》、《葫蘆娃》……

中國動漫,一路藝術,一路輝煌,走著一條符合東方文化的動漫之路。

藝術沒有國界,藝術是共生的,都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動畫片也不分國界,中國的、外國的,小朋友都喜歡,不光是動畫片,如今很多的小動畫、卡通片、動畫表情都陸續走入人們的視覺。

總結:

動漫已經是一種比較時尚的藝術藝術表現形式,符合科技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動漫不僅將繪畫藝術和科技相結合,而且還賦予了文化和心理學,不體現人文元素,更夠抓住人的心靈。

二十世紀興起的動漫,給了人們"時代感覺"的藝術思維和"美幻無比"的感官體驗。

(作者:漫小右。 為你講述最時尚的動漫故事,一路藝術,一路動漫,歡迎點讚!)

相關焦點

  • 觀天下|來自二十世紀的藝術
    觀天下|來自二十世紀的藝術 2020-03-10 1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遊戲的感官刺激極限是什麼樣的?
    今天我們來談:遊戲的感官刺激遊戲的服務受眾是人,而人有五感六識: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作為曾經的畫面黨,雷亞推薦《使命召喚》系列,從03年到現在已經第16部了,小夥伴們可以體驗遊戲時代變遷的一個縮影。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優質的畫面帶來的震撼會傳遞到神經系統,帶給我們更好的感官享受。2、聲音VS聽覺。
  • 日本動漫插畫受青少年一代青睞的原因?影響青少年對藝術審美感官
    ▼日本插畫藝術具有民族特徵,看紺野真弓的作品中依然帶有強烈東方情調和日本民族的特點。他的插畫人物獨具風採,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分析日本插畫藝術的原因。▼我們觀看日本繪畫藝術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們真正地了解日本繪畫與插畫藝術的特徵和成就。
  • 「藝術」|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當然,氣味也是藝術家們永恆的創作主題,在這些不同尋常的藝術體驗方式中,你會找到感官中的美麗新世界。光影與香氛的協奏曲 圖片來源:良倉每條光束都代表著一個調香原料,光影縱橫,猶如調香師將各種原料混合在一起。這個藝術裝置共模擬了五種香氛的調製過程:古龍、東方公主、馥奇調、花舞繽紛和西普。
  • 奈良美智作品《溫室女孩》將亮相「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
    據悉,富藝斯將與保利拍賣於今年 12 月攜手推出「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香港秋季拍賣,奈良美智的重要作品《溫室女孩》(Hothouse Doll)將在此呈現。富藝斯香港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門主管杜依舜表示「《溫室女孩》是奈良美智在德國時期所創作的小孩肖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畫裡的女孩帶有調皮卻悶悶不樂的表情,搭配藝術家慣於描繪的尖銳橢圓大眼,展現邪惡與天真共存。在奈良美智 90 年代的創作中,穿著藍色娃娃連衣裙的女孩肖像極為罕見。
  • 沉浸式藝術工作室
    該項目的創作總監、藝術導演BruceRamus表示:「我希望連接不同的元素,使整個空間環境在視覺上形成一個同步的整體,從而創造出與建築空間相交融的數字藝術作品。其最終的目的是讓人的體驗變得更加完整和豐富。」
  • 藝術你真的理解了嗎?談談對藝術的理解!
    弗洛伊德認為:夢想和幻想是貫穿整個遊戲的典型精神,藝術起源於人類的夢想和幻想。在黑格爾看來藝術似乎是思想的感性表現,藝術以一種呈現給感官的方式傳達世界的某種性質一些東西。從開端看來,對藝術的理解是有洞察力的。藝術似乎是人類非常熟悉的東西。
  • 二十世紀:科學 人類 社會
    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早已被人們所認識。十七世紀初期,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就喊出了著名的口號:知識就是力量。十九世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恩格斯又進一步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而到了二十世紀,一代偉人鄧小平則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光輝論斷。
  • 現實、寫意與象徵:朱乃正的人物油畫藝術思維雛探
    這個展覽系列共有六個以文化特點劃分的展覽和一個對二十世紀中國油畫總結的,總共七個展覽的系列。在朱乃正在世時,第五個展覽, 《豐域西南:吾土吾民系列油畫邀請展·5》 已經成功地在南寧閉幕。這五個展覽和將要舉辦的另外兩個展覽,充分展示了在朱乃正的引領下的中國油畫界的一個實力大展示,同時也是對中國油畫的定位和走向的一次大檢閱。
  • 富藝斯攜手保利聯袂呈獻「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香港秋季拍賣
    據悉,富藝斯攜手保利拍賣將於 12 月 3 及 4 日聯袂推出「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香港秋季拍賣。本季拍賣也將引入一眾首次亮相亞洲拍場的藝壇新星作品,包含盧卡斯·阿魯達(Lucas Arruda)、 艾米莉·梅·史密斯(Emily Mae Smith) 、 薩爾曼·託爾 (Salman Toor) 、 泰特斯·卡帕爾(Titus Kaphar)和德雷克· 福德喬(Derek Fordjour),為亞洲藝術市場注入新活力。
  • 藝術是什麼,藝術又能給人們帶來什麼
    藝術是什麼?確實是一個十分抽象的問題。我個人理解藝術是能給人們帶來視覺感官上的滿足感和精神世界上的享受感,是人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藝術又是具象的,藝術總是通過一種方式或者形式呈現出來的,它首先是通過人的眼、耳看到的聽到的,然後傳達到人的大腦,通過對大腦的刺激從而帶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了,藝術首先需要通過一種藝術載體,把具體的藝術表達展現出來,這個藝術表達展現的過程就是藝術提煉升華的過程。
  • 中西藝術思維的起點和走向
    在長期人類進化過程中,人類勞動工具的進化必然與人類生存和勞動環境的不同的很大的關係。為了適應生存環境必然創造出相應的工具,其中必然引起大腦的進化。思維的特徵應受生存環境的影響,因而思想進化和哲學思維的形成,必然使中西方思想和生存方式具有不同的特徵。而哲學思想的差異必然影響人類創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西方由於哲學性格造成了藝術進化方向的差異。
  • 巴門尼德、薩滿巫師,和人類感官的真相
    巴門尼德的主要活動時間是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後,鼎盛期約當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根據柏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在年輕的時候(約當公元前450年左右)曾和巴門尼德會過一次面,當時巴門尼德已經是一個老人了,並且從他那裡學到好些東西。
  • 美術、圖像和視覺文化:如何定義「藝術作品」?
    但是當西方的美術概念通過日本進入到中國的語言體系時,我們在藝術創作上卻立馬給了「美術」一套別樣的規則和體系,比如當時著名的畫家胡佩衡在20世紀初就寫道:而所謂美術者,則固以傳美為事。這些錯綜複雜的主張,雖然是出於各種不同的目的而提出來的,但是在客觀上他們都不知不覺地改變了中國傳統藝術中所要追求的一種核心價值理念,而將中國藝術歸結為一種對視覺和感官快感的追求。
  • 康德對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主要影響 張政文
    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是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與西方美學理論雙向參照中根據20世紀中國文化、理論、文藝的實際需要建構、發展的。西方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對20世紀中國美學意義巨大,對此的研究始終是中國美學界的重要話題。不過,在研究中人們似乎更重視黑格爾,而康德的影響未能充分確認。
  • 抽象主義畫家瓦裡西·康定斯基:點、線、面就是我的藝術世界
    抽象表現主義又稱為抽象派,是興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個繪畫流派。抽象派畫家多表達的是自己的個性和情感方面。無論是高昂還是低落的情緒,藝術家們都用抽象的手法來表示。抽象主義是美國興起的第一個具有影響力的畫派,而瓦裡西·康定斯基就是抽象表現主義中的大師人物。
  • 藝術如何重回自然?建築與藝術的跨界思考
    景育民介紹說,西方動態雕塑(mobiles)的概念與形式的發生始於上世紀初,而中國則產生於上世紀末或本世紀初。在此之前,雖然中國在三國時期已有「木牛流馬」,而達文西在文藝復興時期也有關於「飛行器」的研究,但這些都不是關於動態藝術的思考。景育民指出,作為公共藝術應用形態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動態雕塑(裝置)從本體藝術特徵以及背後所輻射的時代語境,具有鮮明的當代性、社會性與獨特性。
  • 「世紀·浪潮——2020海花島國際藝術邀請展」啟動
    12月22日,由中央美術學院作為學術支持,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恆大旅遊集團共同主辦,中國對外藝術展覽有限公司、海花島博物館承辦,中央美術學院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協辦的海花島博物館開館展「世紀·浪潮——2020海花島國際藝術邀請展
  • 日本發行的《二十世紀回顧》系列郵票
    (9)卡秋莎歌曲,圖案是卡秋莎歌曲樂譜的封面表和演員松井磨子·島村抱月的肖像。(10)生物糖首次出現,圖案是日本生物糖最早出售時的廣告畫。發行:1999.10.22名稱:二十世紀系列[3].1914-192020世紀回顧系列郵票第三集小版張,該集主要是記錄了1914年至1920年間藝術、體育、科學技術及社會事情等內容。
  • 中國嘉德2020秋拍二十世紀藝術夜場精品薈萃重磅來襲 顏文樑《南湖...
    吳大羽的說法應該最能代表大師們的心聲,即將在十二月五日進行的中國嘉德二十世紀藝術夜場拍賣,件件精品都是大師抓得住的感覺。這次秋拍的焦點無疑是二十世紀藝術夜場的封面顏文樑的《南湖旭日》。這幅作品不光從藝術、歷史的角度而言是難得的精品,就其題材而言更是話題性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