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水生動物。人們自從領略到它的風味後,便在食蟹這條路上一發不可收拾。江南產魚也產蟹,值錢的螃蟹一般五兩,常見的蟹個兩不過才三兩左右。在日常生活中,你很難見到一件物品價格是用「兩」來拉開差距,而螃蟹卻很完美地將這點做到了有機統一。
江南的螃蟹,最常見的做法為清蒸,「十月吃黃(母),重陽節後吃膏(公)」,時光的流轉下,充滿智慧的人們早已摸索出獨享蟹味的最佳吃法。金秋時節,桂花香裡食蟹,是自古文人雅士詩句文章裡都能探尋到的蹤跡。清蒸,洗淨,上籠,小火慢蒸,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了。等待的時間裡,灶上的火咕嚕咕嚕響,灶下的人便開始忙著調料了,江西陳醋中放入幾片薑絲(祛寒),在空氣中與氧氣分子親密相擁後,那才是最好的味道。最簡單的烹飪方式,往往最能驗證食材是否上乘,剝開殼,去除內臟,掰開身體,一口咬下去,滿滿的蟹黃鮮香的滋味,挑動你的味蕾,讓你的舌頭舒服得放佛要跳起舞來。要說起蟹的藥效,它有滋肝陰、清熱解毒、預防腫瘤這些療效,但被它徵服的人們更愛的是經過「大費周章」後其蟹本身渾然天成的鮮美。
吃蟹是一件享受至極的事情,但是作為蟹農卻很辛苦,蟹嬌氣,養殖起來頗費周章,對於水質要求嚴苛、不喜熱,成長期的仔胃口大,需要不間斷的投喂,這就要花費不小的精力與不短的時間了。家住南壩村的陶林基是一位有二十年經驗的「行家裡手」,在他的帶動下,本村民小組形成一片水產養殖的產業鏈。致富不忘鄉裡人,自己發家致富的同時他也帶領鄉親共同致富,同奔小康,這種精神很令人欽佩。海塘裡,有冰櫃,粉碎食物的機器,簡易的居家必需品,看著有點人間煙火氣,切割好的蟹食經常是在傍晚或清晨投喂。高溫時,氧氣棒需要人根據時間、水溫、蟹苗的數量及時調適。勞動人民辛勤勞作裡,是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勞動成果與殷切盼望。蟹品質的好壞關乎於價格的高低,而價格的高低又關乎收入的多少,一環扣一環,一年又一年,付出的是汗水,收穫的是金錢與家人豐衣足食的生活。
陶林基有著多年的養殖經驗,前來「求教」的人可不在少數。魚塘的消毒、蟹食的投餵、水質的改造、雜草的清除、圍欄的設置(防止成熟期的蟹外逃)這一件件看似細瑣的小事,他都在歲月的摸索下有著自己獨特的「養殖經」,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腦海裡。他說:「養蟹就和我穿衣吃飯一樣,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餘生的追求。」而陶林基本人也被村民推選為村民組組長,帶領轄區村民共同致富。
詩人們說蟹,「威風八面朝天闕,舌劍唇槍論縱橫」,絲毫沒有描寫出它味道的神韻,人們吃了它之後秋天就不是單單為的菊,而多了這份羈絆和無與倫比的人間美味。而蟹農們,自產自銷的同時,也積極探索銷售渠道,轉變產業類型,通過物流脈絡將這美味送至更遙遠地方的餐桌。這水下的霸者,別看他張牙舞爪威風的像個將軍似的,待他卸下鎧甲,端上餐桌,退去硬殼,你輕呷一口,拿起它的爪,掰開它的殼,嘿,還真香。說句戲言的話,蟹是水中的霸者,食蟹者可不是陸上的英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