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三屆漢川河蟹豐收節,壓軸大戲:「吃在漢川」美食推介會,最讓人難以忘懷。唇齒留香間,根植於心裡的是這一方水土的人間煙火。
世間,唯美食不可辜負!
不論是藏在市井生活裡的百姓煙火,還是張揚在酒宴之上的美味佳餚,有時就是一個地區的符號,繞不開的人間食味。
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的區別,食味上的不同往往率先體現,就像提到熱乾麵,人們會想到武漢,提到漢川,自會想起漢川的湖鮮,秋風起,蟹腳肥了麼?
追逐食味,有時也是一趟旅行的動因,美食和美景,就象是一對孿生姐妹,總是相提並論。
就如漢川,襟江帶湖,一馬平川,河湖縱橫,沃野平疇,風光秀麗,物產豐饒,繞來繞去,還是落在食物上。湖鮮至味,必是金蟹。
往往,貧瘠地區,吃得就簡單些,食物加工就少些工序。富饒之地,食物充沛,人就變著法兒地吃得更精細,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漢川向來物產豐富,對吃食的講究,加工之深,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幾百年。講究名產,名菜,名店,名廚,名席,非要比出高下,才肯罷休,所以代有名廚。
近的來說,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始,人稱「劉佛爺」的漢川名廚劉松柏1958年曾為領袖毛澤東做過菜,那叫一個榮耀。70年代,漢川廚師主廚中國駐波蘭和斯裡蘭卡大使館,大勺顛了國外。80年代後,一大批廚藝新秀活躍在各大賓館酒店。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善做湖鮮,漢川河網密布,水產豐富,做得多,吃得多,見多食廣,自成美食家,代代傳承,已不知是先會吃,還是先會做。
會做會吃也就罷了,還各種講究,曰:美食文化。
無論是席名還是菜名都有名頭,比如婚宴必有「三丸」(魚丸、生氽丸、珍珠丸)寓意圓滿。
上菜講究先後順序,先葷,後素,而且必是「七不出雞,八不出鴨」。「鯽魚頭、鰱魚尾、鯿魚吃划水」。春吃黃頹、夏吃鱔魚、秋吃河蟹、冬吃野鴨等等,細說還有很多。
漢川的蒸菜尤其出名,漢川三蒸,許多人都理解為三種食材一起蒸,錯!三蒸指的是三種蒸法,粉蒸、泡蒸和扣蒸。
雞、鴨、魚、肉,土豆、地瓜、玉米、乾菜,無所不蒸。蒸法不失原味,入口軟而香濃,老少鹹宜。比如六代秘傳至今的榔頭蒸鱔魚,鱔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芋頭浸染了鱔魚的鮮香,軟糯彈牙,而鱔魚又帶著芋頭的清香,相得益彰。
秋天最吸引人的還是漢川大閘蟹,生時青殼、白肚、黃金爪,熟後通身金黃,見者流涎。
漢川做蟹方法極多,既可簡單一蒸,亦可花樣翻新,比如蒜蓉蜈蚣蟹,選蟹,清淨,蒸熟,開殼,剪掉蟹爪擺成蜈蚣狀,再淋上醬汁和蒜蓉,好吃,更好看。
湖水煮湖魚,最能代表漢川味道。漢川為平原湖區,水產位居全省前列,尤以魚鮮見長,漢川廚師特別擅長做甲魚、河蟹、鱖魚、黃鱔、財魚等高品質水產。比如椒麻財魚片,味道鮮美,價格親民,特別適合產後體虛,術後進補。
慄山瓦罐雞湯,選用散養慄山土雞,肉質緊而不柴,以傳統方式先武后文的火候煨燉數小時,肉質鮮嫩爽滑,湯汁香濃,油而不膩。
蓮子、菱角、荷塘藕所做漢川荷月,用豆漿衝泡散開成荷花狀,因此叫荷月,乾濕兩種吃法,耐儲,可以作為伴手禮,也是受眾廣泛。
美食承載歷史,收納風土人情,人間煙火。看似一場美食盛宴,何嘗不是一場文化饕餮呢?
漢川置縣始於南北朝,坐實千年古縣,因漢江橫貫全境而得名。因水而生、依水而興、緣水而美,素有「魚米之鄉、江漢明珠」的美譽,今又「千年湖鄉、水韻漢川」的聲名鵲起,是湖北省知名的水產大市,美食之鄉。
漢川菜明清時初興,建國後繁榮,傳承300多年。口味適中,與粵菜比鹹而不淡,與淮、揚菜比糖而不甜,與川菜比不辣不麻,更沒有湘菜那種火辣勁兒,蒸、煨、炒、溜、滑、燒,自成體系,貼秋膘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