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關於有些餐飲企業漲價的信息不斷,海底撈、西貝尤甚。有心細的網友發現,海底撈的現炸酥肉已經從28元一下子飆漲到了44元,漲價還就算了,菜量下降令部分消費者更是多有腹誹。
海底撈雖然有一定的漲幅,但與西貝的漲價相比,就有點小巫見大巫了。同樣身為明星企業的西貝莜麵村近日也被眼尖的網友發現漲價了,甚至比海底撈漲幅更大。西貝的土豆條燉牛肉原來20多元,現在已經80元了。為了要把失去的營業額賺回來,真可謂不擇手段了。
其他同業是怎麼做的呢?
我們看一下麥當勞不一樣的經營理念。在海底撈、西貝大幅漲價的同時,麥當勞卻推出了一款降半價產品,這款產品主要針對會員,時間只在了每周的星期一,在這一天,有一款全家桶,實行半價不到,原價81元,售價39元。結果如何呢?蜂擁而至的訂單,詮釋了消費者對物美價廉商品的追捧,這也是給商家經營策略打的最高分。
企業不同的價格方案反映出怎樣不同的經營策略?
急於掙大錢的心理大家都可以理解,但不能吃相太難看。經過了疫情的影響,企業停業很長一段時間,一定有不小的損失。從經營者角度出發,企業急於想找補回來,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作為服務性行業,這種經營策略卻未必可取。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是個過剩的社會,還沒有哪一樣產品是消費者完全離不開的。當然,吃這件事大家離不了,但是餐飲企業太多,而且這個行業競爭激烈,每年由於經營策略不當倒閉的企業,不知有多少。雖然這兩家都是大型餐飲企業,過去在消費者中口碑也不錯,正因為如此,企業才更應該珍惜自己的羽毛。不然,在消費者中失去信譽,那是多少錢都買不回來的。雖然目前看,消費者是否用腳投票,還有待檢驗,但企業的這種做法,卻是給了競爭對手可乘之機。
我這裡有一個親身體驗,充分說明了消費者對服務性行業的某一企業,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忠誠。在疫情期間,我用了一個app去買菜,第一次菜的質量很不錯,對企業的觀感很好;第二次感覺質量有一定下降,價格也有一點高,雖然還能接受,但心裡多少就有一點想法了;第三次就發現有一些菜已經爛了,也許是商家自己也不沒有發現,但同時發現價格也貴了不少,於是我就決定下次不在這家買菜了。行業雖不同,但消費者的心理是一樣的,追求的是商品的價廉物美。餐飲企業對消費者是一樣的,沒有哪一家的食譜是不能不被替代的。
我們換一種思維,如果這兩家企業不漲價,甚至有一些菜品優惠一些,消費者又是什麼心態。消費者一定會讚許企業的做法,也會更喜愛企業的菜品,對企業的忠誠度也會更強一些,這種信任才是千金難買的。企業不要只想著本企業有損失,因為疫情,全國人民都有損失。你賺你的合理利潤,大家都可以理解。如果漲價幅度超過一般消費者的接受範圍,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到那時如果客源丟失了,即使降價也引不來消費者,那才是企業真正的危機。
相比而言,麥當勞的做法很有可取之處,我們很多企業倒是應該學習其精髓。做企業一定要放水養魚,放長線釣大魚,而不能涸澤而漁,自尋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