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阿彌陀佛,梵語,這種念佛修行方法來自於漢傳大乘佛教的淨土宗,以念誦此語的方法來達到可以轉世入西方極樂的目的。南無與阿彌陀佛中其實是兩個詞,南無是一個意思,阿彌陀佛是一個意思。
南無的讀音其實為「nā mó」,不是「nan wu」。而阿彌陀佛的讀音則為」 ā mí tuó fó「,連起來就是」nā mó ā mí tuó fó「。這都是梵音,其中」南無「為頂禮,就是最尊貴的禮節。引申的意義就是」皈依「,意味致敬,歸命等等。
南無是佛教信徒們表示自己一心向佛的用語,不僅僅是夾在阿彌陀佛前面,在其他的菩薩,金剛,佛等的稱呼或者提名前面也會加上。表示信徒對於佛的尊敬,與虔誠等,比如我們常常聽到」南無觀世音菩薩「。
阿彌陀佛則是梵文的音譯,翻譯成漢語就意思是「阿」為無的意思,而「彌」為量字,佛翻譯則為覺,翻譯起來就是」無量覺「的意思,白話文」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南無阿彌陀佛出自《觀無量壽經》,表達的意思是: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壹、玄義分"六字釋"曰: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排行。以這個道理而死亡,必得往生(擺脫過往的惡業業力束縛獲得新生)。
另一意思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唱"阿"字時,能甚深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以菩薩勝威德力顯示諸法本無生義。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創始人達摩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實現涅盤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後來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曾發生多次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諸派向南傳播,盛行於斯裡蘭卡,遍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稱為南傳佛教。
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另一路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方,如達摩,真諦等大祖師,均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
達摩祖師西來,曾讚嘆"東土漢地,好一派大乘氣象!"由於中華文化的社會環境和人文根性,漢傳佛教主流為菩薩乘佛教(又稱大乘佛教),尤其到後代,"漢傳佛教"幾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詞。由於漢傳佛教所使用的語言是以漢語為主,故也稱為"漢語系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67),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於此寺完成我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
最基礎的佛教戒律稱為"五戒與十善",其核心內容是"一心向善,諸事莫惡"。 這是入門者必須要學習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抗日戰爭時期,弘一法師在承天寺食堂用餐,當食之際,禁不住潸然流涕,備極痛苦地對弟子們說:"吾人所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此時此刻,不能共紓國難於萬一,為釋迦如來張點體面,自揣不如一隻狗子,狗子尚能為主守門,吾人卻一無所用,而猶靦顏受食,能無愧於心乎!"
弟子們聽著大師的話,也都泣不成聲,悲痛異常。在這之後,他每有開講,座位後面的牆壁上,都掛起一幅由其親手書寫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後有跋語曰:"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身命,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救護國家。是故救國必須念佛。"
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愛國僧人如著名佛教社會活動家太虛大師積極支持抗戰,為爭取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廣為宣傳,佛教界還在戰地組織了僧侶救護隊,為爭取祖國自由獨立做出了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