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楚漢爭霸,西楚霸王項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被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
四面楚歌聲中,項羽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訣別,並慷慨悲歌。
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四句詩,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之後的《漢書》等典籍中所載,也是這四句,並流傳至今。
不過,據日本學者們研究,在日本流傳的《史記》古抄本中,卻有一些版本所載的《垓下歌》,不是四句而是五句。
比如,1347年由藤原英房抄寫的《史記英房抄》中,記載的《垓下歌》是這樣的: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威勢廢。
威勢廢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其中多了「威勢廢」一語,由此全詩增加了一句!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日本曾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大量中國古代典籍傳播到日本。
據9世紀初日本人藤原佐世所編《日本國見在書目錄》,當時日本所存中國經史子集各部文獻典籍,就達約1658種。
而據日本現代學者的考察,目前殘存於日本各文庫的《史記》古鈔本,不下21種。他們認為,這些古鈔本可能還保留著今本《史記》定型前的原文風貌。
就像《垓下歌》,有可能原本是五句而非四句。日本學者給出的主要理由是:
歷史上日本人傳譯中國典籍,一般都是根據唐人的本子,不會隨便纂改;況且,像「威勢廢」這樣的措辭,也不是日本人能輕易偽作出來的。
當然,這只是懷疑,而非結論。畢竟,在中國流傳的版本和日本其他古鈔本中,《垓下歌》都是四句。但日本學者認為,這個五句版本尚不能輕易否定。
對此,也有中國學者認為,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首先,從常理來講,把五句改四句相對容易,而把四句改五句則比較困難。目前流傳的版本,有沒有可能是從五句簡化而來?
其次,在《史記正義》等典籍裡,還載有一首虞姬應和項羽《垓下歌》的詩,也非常有名:「漢兵已掠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其中的「意氣盡」正好與「威勢廢」相應。
再次,與項羽《垓下歌》差不多同時,劉邦的《大風歌》是三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為奇數句韻文。同為楚歌的《垓下歌》,原本會不會也是奇數句呢?
當然,這些只是推測,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能證明,《垓下歌》是五句。也有可能那就是日本人杜撰的。
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讚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持!】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古今神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