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傳的項羽《垓下歌》,比中國的版本多一句!

2020-12-17 騰訊網

秦末楚漢爭霸,西楚霸王項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被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

四面楚歌聲中,項羽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訣別,並慷慨悲歌。

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四句詩,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之後的《漢書》等典籍中所載,也是這四句,並流傳至今。

不過,據日本學者們研究,在日本流傳的《史記》古抄本中,卻有一些版本所載的《垓下歌》,不是四句而是五句。

比如,1347年由藤原英房抄寫的《史記英房抄》中,記載的《垓下歌》是這樣的: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威勢廢。

威勢廢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其中多了「威勢廢」一語,由此全詩增加了一句!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日本曾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大量中國古代典籍傳播到日本。

據9世紀初日本人藤原佐世所編《日本國見在書目錄》,當時日本所存中國經史子集各部文獻典籍,就達約1658種。

而據日本現代學者的考察,目前殘存於日本各文庫的《史記》古鈔本,不下21種。他們認為,這些古鈔本可能還保留著今本《史記》定型前的原文風貌。

就像《垓下歌》,有可能原本是五句而非四句。日本學者給出的主要理由是:

歷史上日本人傳譯中國典籍,一般都是根據唐人的本子,不會隨便纂改;況且,像「威勢廢」這樣的措辭,也不是日本人能輕易偽作出來的。

當然,這只是懷疑,而非結論。畢竟,在中國流傳的版本和日本其他古鈔本中,《垓下歌》都是四句。但日本學者認為,這個五句版本尚不能輕易否定。

對此,也有中國學者認為,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首先,從常理來講,把五句改四句相對容易,而把四句改五句則比較困難。目前流傳的版本,有沒有可能是從五句簡化而來?

其次,在《史記正義》等典籍裡,還載有一首虞姬應和項羽《垓下歌》的詩,也非常有名:「漢兵已掠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其中的「意氣盡」正好與「威勢廢」相應。

再次,與項羽《垓下歌》差不多同時,劉邦的《大風歌》是三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為奇數句韻文。同為楚歌的《垓下歌》,原本會不會也是奇數句呢?

當然,這些只是推測,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能證明,《垓下歌》是五句。也有可能那就是日本人杜撰的。

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讚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持!】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古今神秘文化」!)

相關焦點

  • 垓下:劉邦項羽最後一戰地理位置之爭
    編者按 新版《辭海》關於「垓下」詞條的修訂,引起安徽省靈璧縣政府的重視,不僅致函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和安徽省歷史學會,而且日前還承辦了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和安徽省歷史學會聯合主辦的「垓下之戰遺址高層論壇」,與會學者從學術的角度對「垓下」問題作了深入研討。這裡刊發的幾篇文章是部分與會者的論文摘要。
  • 項羽: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悽然唱出一首詩,然後拔劍自刎
    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刻,西楚霸王除了對失敗的不甘,還有對虞姬的不舍,這種心情,在他的《垓下歌》中得以體現: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之戰,韓信利用心理戰術,令漢軍圍著楚軍營大唱楚歌,項羽大驚:難道漢軍已經盡得楚地?自知大勢已去,項羽飲酒帳中,感慨萬千,良久,他不甘地喊道:力量之大,足以拔山海;氣勢之盛,足以蓋世界,然而時不利我,寶馬烏騅亦難以疾馳。可是,烏騅難以疾馳有什麼辦法,失敗就失敗,但是,虞姬啊虞姬,你該怎麼辦呢?
  • 彭城之戰,項羽3萬鐵騎大破劉邦56萬大軍,為何垓下就不行了?
    劉邦 彭城之戰 項羽的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悍,相信大家都是有所耳聞的。面對大量的盟友背叛和齊國戰事還未平息,劉邦怎麼也沒想到項羽就突然出現在了彭城。所以項羽在彭城的勝利,全靠著項羽大膽的出擊。誰也沒想到項羽在平定叛亂的同時還能抽出手來收拾想要「背刺」項羽的諸侯聯軍,所以一時間漢軍自然是沒有抵抗的能力。而漢軍雖然號稱56萬大軍,但是本身卻是各個諸侯合兵一處,所以漢軍雖然聲勢壯大,卻多為烏合之眾。反觀項羽,自從反秦到如今,打了多少硬仗。諸侯聯軍誰人不怕這個「楚霸王」。
  • 同樣面對幾十萬大軍,為什麼垓下的項羽,未能上演彭城之戰奇蹟?
    彭城之戰,項羽追著劉邦打,為什麼到了垓下,卻陷入了四面楚歌?彭城之戰,項羽僅用三萬騎兵,擊敗劉邦五十餘萬諸侯聯軍。劉邦被趕得惶惶如喪家之犬,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項羽在逆境中,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蹟。時隔三年,劉邦聯合韓信、彭越,在垓下上演了四面楚歌,這回項羽卻成了落難的老虎,最終被群狼撕咬致死,再無還手之力。那麼,為何垓下之戰項羽卻沒能上演彭城之戰的奇蹟呢?
  • 垓下之戰,劉邦與韓信是如何把西楚霸王項羽逼上絕路的!
    二、垓下決戰漢高祖四年八月,項羽因「兵少食盡」,主動與劉邦議和,劃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次月,項羽歸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引兵東歸。直到這時,劉邦尚未看清戰爭全局的形勢,項羽東歸之後,他也打算引兵西歸。但熟諳兵機戰略的張良、陳平建議說:「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亡之時也。
  • 日本人最崇拜的三位中國歷史名人排行榜,項羽排第三,誰排第一?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桿秤,究竟誰是自己心目中最有舉足輕重低地位的人物,在感受他們人格魅力之餘,我們今天不妨看看在日本人心裡中國的英雄好漢排行榜。第三名:項羽在日本人最崇拜的中國歷史名人中,項羽名列前茅。這結果是在意料之中的。項羽是誰?項羽是滅秦大業的第一奠基人。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 項羽的最後一戰,虞姬並沒有自殺,他們還有一個兒子叫項隆
    這個輕微的動作同時驚動了虞姬,看樣子她也沒有睡著,轉過臉來抬眼看著一臉凝重的項羽。侍者們自然也聽到了這四面楚歌,稍稍聚攏過來,一臉驚懼和不安。"難道漢軍已經全部佔領楚地了嗎?"項羽疑惑地望向帳外,那被寒風不停吹擺的帳簾外面一片漆黑。"怎麼會有這麼多楚人唱著我們西楚的歌?"
  • 古代第一臨刑詩,項羽譚嗣同的絕命詩,都不如它灑脫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作為中國歷史上知名才女,李清照絕不是因為崇拜項羽、犯花痴才遺憾項羽不過江,結合時代背景,她只不過是在諷刺那些渡江逃跑的君臣,都是沒有骨氣之人罷了,江河破碎在即,百姓顛沛流離,他們非但不奮起抗爭,反而偏安一隅,雖然李清照乃是一介女流,但她也同樣為這種行為感到不齒。
  • 重瞳子——霸王別姬的項羽
    3.代稱虞舜或項羽。中國史書上記載有重瞳的只有八個人:倉頡、虞舜、姬重耳、項羽、呂光、高洋、魚俱羅、李煜。最出名的是兩個,第一個是舜,第二個是項羽。項羽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周王族姬姓項國後代,項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勇猛好武,跟隨叔父項梁發動吳中起義,反抗秦朝。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
  • 項羽在他最後一戰中有多猛?千百年來沒有第二個人能與他相提並論
    中國歷史悠悠五千年,湧現出無數的戰神名將。如果論統兵徵戰,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李靖等等都堪稱一代戰神。如果論個人武勇,恐怕千載之下,無人能和項羽相提並論。不要再提呂布和李元霸,呂布下文中會具體分析,而李元霸只是個虛構的人物,不存在的。
  • 項羽是不敢渡江?還是不願渡江?3大專家三種解釋 揭示項羽真面目
    三專家解釋之立足點,仍然是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所以應該是比較可靠的。另外,他們三人所側重的解釋點,剛好也是司馬遷等史學家所疏忽的。比如司馬遷在寫《項羽本紀》的時候,明顯有一種沉浸感,他沉浸在對項羽雖失敗但悲壯的悲劇性命運的描寫裡,忽略了另外一些細節,也是正常。所以,有關項羽自殺不渡江,就披上了一層極其悲壯的色彩,但也產生了諸多疑點,且看三專家如何說。
  • 王者榮耀背景故事:項羽篇之「大魔神王」
    長久以來,大陸上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一個關於「大魔神王」的傳說!紂王,是第一個被稱為「大魔神王」的人,他試圖讓「魔種」和「人類」能夠平起平坐,但卻被一個「老道」和無數的「喚靈師」打的魂飛魄散!有一天「老道」預言到了新的「大魔神王」項羽,他被世人稱作「大魔神王」,人們仇視他,試圖將他抹殺!項羽,不信天命,不相信什麼預言,更不認同人們對他所作所為!項羽,揭竿而起,劍指大河流域的那些陰陽家,若要戰,那便戰!
  • 「文史」西楚霸王項羽,到底身死何處?馮其庸先生死不瞑目
    項羽關於他的典籍史料、文物古蹟在安徽土地上遺有諸多。《史記》詳載了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全過程,然而學界二十年來異議驟起,說:「項羽不死於烏江」而是「戰死於定遠」,引起了項羽身死何處的激烈爭鳴。其間,包括《新華文摘》《中國文化報》在內的諸多國家級報刊或轉載馮文,或刊發報導,網上更是一片譁然,紛紛揚揚。那麼項羽到底身死何處?誰是誰非?為此我們再度翻讀歷代文獻和江淮文史,結合《史記》與爭鳴雙方論點、論據進行綜述研討,對搞清這個問題抑或有些幫助。
  • 至今思項羽『霸王』劍 鑑賞
    -07-2 垓下之圍 歸天難,殺氣騰騰劍光寒。劍光寒:力撥青山,氣蓋中原。欲渡江東卻無顏,歌聲殘:逐鹿問鼎,四面楚歌歌聲殘。恨地無環。
  • 韓信與項羽之間的對決,兵仙大敗霸王
    項羽與韓信之間的對決,趣評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名將對決。韓信被稱譽為「兵仙「,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典故。可以說,劉邦取得的天下,有一大半都是韓信打下來的。項羽也是一位名將,一直受到世人所敬仰。在司馬遷的《史記》中,特別將項羽與帝王並列,編撰了《項羽本紀》。
  • 項羽:敢為天下先的蓋世英雄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的開篇就指出項羽的出生地是宿遷(古稱下相),作為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宿遷市區有許多與項羽有關的雕塑:比如宿遷標誌性雕塑霸王舉鼎,項王故裡景區中的英雄蓋世雕塑、項羽在戰鬥中策馬執劍的雕塑、烏騅馬雕塑、銅鼎雕塑等。這些雕塑讓項羽的故事在宿遷大地世代流傳,同時也讓宿遷城市深深地烙上項羽的印記,宿遷的發展深刻地融入項羽精神。
  • 一代帝王隋文帝,其祖卻是幸運小兵:搶到項羽大腿便被劉邦封侯
    而這個人,他不是別人,正是想與劉邦爭奪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使得楊喜一戰成名的戰役,便是楚漢之爭中最為關鍵的最後一戰——垓下之戰。一戰封侯的奇遇公元前202年,劉邦進攻彭城——也就是項羽所在地。當時勝負大概已經分出,但霸王項羽並不會輕易言敗,咬緊牙關也要堅持到最後一刻,面對劉邦的進攻,無奈之下,項羽只能向東南方向撤退。之所以將這場戰役成為垓下之戰,正是因為項羽後退至的東南方向是今天的安徽靈璧,也就是當時的垓下。
  • 項羽其實並沒有輸給劉邦,但少不鬥多,一個人終究鬥不過一群人
    首先,少不鬥多,一個人終究鬥不過一群人。離間計致項羽集團範增走亡,鍾離昧靠邊站得不到信任,就連馬夫呂馬僮也歸隊漢營;項羽疑師遠將,兵走友叛,形單影隻;其次,長不勝短,戰線長的打不過戰線短的。韓信北伐屢戰屢勝,地盤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強。項羽的地盤越來越小,人員越來越少,勢力越來越弱。還有就是小不吃大,塊頭小的總是吃不掉塊頭大的。公元前202年末,劉邦、韓信、彭越聯合攻打項羽,項羽兵圍垓下,遂敗走烏江,自刎。滅秦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主持分封,矛盾重重。項羽忙著揪鬥各諸侯,捲入混戰。
  • 項羽每逢殺完人,必喊「三個字」,如今是大學生的口頭禪
    歷史上記載,楚霸王力能扛鼎,歷史上喜歡用扛鼎來形容一個人的力氣大,整個中國歷史上能扛鼎的人屈指可數,項羽除了力氣大,從小就跟他的叔父學習武藝,由於天資出眾學武長進很快,但是他告訴叔父不想再學武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