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最近兩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的金額都是超過了3000億美元,是單一進口金額最高的品類,可以說全球三分之一的晶片產品,都被賣到中國,足以說明中國對晶片產品的需求有多高了。
而偏偏這麼高需求,自給率卻非常低,不到20%,也就意味著80%的晶片產品是需要進口的,從而導致進口金額這麼多。
當然,中國芯這幾年發展也非常快,中國晶片產量也是高速發展,這一兩年的產能增長都超過了10%,高於全球的平均水平,但與世界晶片強國比起來,卻還是差得太遠。
據2019年的數據顯示,美國半導體收入佔了全球47%,而中國大陸僅5%,約是美國的10分之1,差距如此之大,不得不讓人震驚。
如上圖所示美國佔了47%,韓國排第二,佔了全球19%的份額,而日本佔了10%,歐洲佔了10%,中國臺灣也佔了6%,中國大陸卻僅佔了5%,大陸連臺灣的比例都不如。
而這些地區為何佔比這麼高?美國所有領域都強,韓國則是存儲晶片領域沒有對手,而日本則是半導體材料、設備方面較強,歐洲則是在模擬晶片領域有三駕馬車(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至於臺灣則在代工領域沒有對手。
而中國大陸,不管是設計,還是材料,或者設備,甚至晶片生產,都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所以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所以收入佔比僅為5%,相對算是較末的水平了。
所以也導致美國可以號令全球,要求全球的晶片企業都聽話,一起對付華為,而其它企業也不敢不從,原因就在於美國的影響力太大了,壟斷了半導體領域的很多技術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