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青春期是孩子成長路上很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叛逆。不聽指揮,不聽教育,對家長和老師存著抵抗心理,覺得父母和老師講的道理太嘮叨,很反感。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自我,很敏感,容易自卑,又有很多煩惱。日常生活中,作為父母特別頭疼,覺得自己以前乖巧的孩子不見了,不知道怎麼和孩子做交流,啥事情都溝通不了。如果父母能調整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注意以下五個要點,那麼也能和孩子輕鬆交流做朋友,也能更好的引導孩子成長。
一、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平等對話
中國式的父母往往都存在一個問題,無論在外面怎麼樣,在家面對孩子時總能輕鬆表現出一種居高臨下的氣勢,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更多的是利用家長的權威壓迫孩子聽話。當孩子進去青春期後會發現這一套沒有用了。因此,適時的轉變這種態度,在心裡認同孩子是大人了,認真平等的和孩子對話,傾聽孩子的想法尤為重要了。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和你真正的交流,說出心裡話,作為父母也能了解孩子真實想法。
二、減少過多的責備,有時無視之。
這個階段的孩子,自尊心特別強。喜歡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事,並且也不願意聽取老師和父母的意見。往往這種情況下,會有事情搞砸了。因此,在這個時候,作為父母應該學會少教條,多鼓勵,少責備,多肯定,對於一些小錯誤甚至無視之。如果父母們總是苛刻地對孩子說,「你還差得遠呢」,就會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也打擊了積極性。
三、減少虛假的誇獎,實事求是。
現在很多教育專家都在提倡賞識教育,就是要不停地誇獎孩子,這其實是片面的,不適合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自認為長大了,也在用心和行動感受這個社會,評價這個社會。過度的無謂的誇獎只會使孩子認為父母當自己小孩,當自己傻子,從而失去對自己行為和言語準確的衡量。所以,作為父母可以更真誠,更實事求是的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四、學會適當放手,不過多限制。
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在我們的眼中和孩子的眼中大多數的時候是不一樣的。存在差異,才說明孩子在成長,在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在用自己的行動丈量。如果父母總是用自己的眼光和價值觀去束縛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真的永遠長不大了,孩子也形成不了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父母過多的限制會讓孩子感覺收到束縛,也讓孩子反感。所以,適當的放手,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認識,比我們說教好的多。
五、減少過度的關心,適當的自主。
我們經常會遇到到這種情況,孩子放學回家,我們就會問「今天中午吃什麼啊?」、「今天早上去冷不冷啊?」......,然後你會發現孩子很不耐煩的狀態。特別是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如果每件事情父母都要問個明白,孩子就根本不想理你。可能父母覺得很委屈,但是早知道孩子可能也覺得很委屈。父母覺得我是在關心啊,孩子卻認為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幹擾,自己的父母什麼事都要管,自己沒有自由的空間。早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開始追求獨立性,不管是生活空間,還是情感空間。
青春期正是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時期,也是孩子自我意識從小孩向大人轉變的重要時期。所以,作為父母轉變心態和方式,好好看著孩子長大吧!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歡迎分享,歡迎關注,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