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山民義務當文物管理員38年 讓古城堡遺址成為另一張旅遊名片

2020-12-16 狗頭牛眼看世界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是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僅次於長城的軍事城堡,被譽為失落的土司王國,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以及考古的價值。如今海龍屯土司遺址已成為遵義市除紅色文化之外的又一張重要的文化旅遊名片。在這張旅遊名片上,義務管理員劉遠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龍屯土司遺址始建於南宋末年,毀於明朝,是古播州土司楊氏屯兵重地,也是當今中國乃至亞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遺址。 劉遠光生於斯,長於斯,親身見證了海龍屯遺址從荒廢到保護再到保護性開發的全過程。

劉遠光今年73歲。小時候,他跟父母一起在屯上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村生活,是聽著父輩們講海龍屯的故事慢慢長大的。長大後,劉遠光通過查閱資料對海龍屯有了更深的了解,加上與山上的城堡遺址朝夕相處,他對海龍屯的感情越來越深,並不斷向屯外的人介紹,陸續吸引著外面的人前來參觀。

1982年2月,海龍屯遺址被列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此,劉遠光成了海龍屯的義務文物管理員,經常給前來旅遊或考察的個人或團隊帶路,同時成了義務解說員。2012年4月,聯合考古隊進駐海龍屯,劉遠光一邊當「導遊」一邊為考古隊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2014年下半年,根據申遺工作需要,劉遠光一家從海龍屯山頂上搬了出來。2015年7月,海龍屯土司遺址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年9月,劉遠光被當地黨委政府授予「海龍屯文化傳播者」稱號。

海龍屯遺址海拔1500多米,山高坡陡,十分險要,一個來回就需要耗時4個小時,年輕人上山都很吃力,但劉遠光每天可以跑兩個來回。劉遠光說,這是常年在這裡工作和生活帶來的結果:「如果從1982年算起,我在海龍屯當導遊已經38年了。以我目前的身體看,再幹五六年應該不成問題。我要繼續認真地向中外遊客講解海龍屯的故事。」

現在,遵義市遵循「保護為先」的原則,在海龍屯核心區5公裡以外高度還原了明朝播州建築風格及商業景象。通過對土司文化的充分挖掘和旅遊業態的不斷完善,海龍屯土司遺址逐漸發展成為貴州遵義的另一個文化旅遊名片,吸引著大量遊客的到來。

相關焦點

  • 廣漢:全力創建天府旅遊名縣,精心打造世界古文明研究和文化旅遊高地!
    廣漢市正以打造世界古文明研究和文化旅遊高地為目標,實行景城一體、景民一體兩大戰略,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AAAAA景區、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示範區。到2021年,將努力實現接待中外遊客1200萬人次以上、旅遊總收入120億元以上。
  • 白沙又多了一個旅遊景區!白沙元門·城堡·工業遺址主題公園美翻了!
    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好現有的白沙黎族自治縣廢棄水泥廠舊址,著力打造一個具有工業特色情懷的城堡酒店,7月11日,白沙黎族自治縣在縣委常委樓三樓會議室召開元門·城堡·工業遺址主題公園概念設計報告會。會上,設計單位代表以「為城鎮塑形、為文化築巢、為業態加冕」的設計理念,詳細介紹了元門·城堡·工業遺址主題公園設計方案。據悉,元門·城堡·工業遺址主題公園設計方案內容包含:擬將已廢棄的水泥廠改建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集民宿、酒店、文旅休閒、養生度假、農耕文化、工業情懷體驗等內容為一體的文化旅遊項目。
  • 王書平: 晉城十張獨特的歷史文化名片
    我們應更加積極地推動太行古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將太行古堡打造成晉城最閃亮的名片。古建文化晉城有「古建博物館」的美稱。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晉城各個時期的文物總量多達6767處。其中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處,數量居全國前列,密度為全國之最。
  • 文物|哈民遺址:開啟五千年文明塵封記憶
    目前遺址發掘總面積8200餘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環壕2條,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近2000餘件,碳化的黍、粟、大籽蒿、大麻等植物種子80多萬粒,人骨205例。保存完整的史前房屋木質構架、麻點文陶器、人骨遺骸等文物,再現了史前文明,被考古學家命名為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哈民文化。
  • 訪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遺址 感受明代軍事城堡遺風
    楊光振 攝  中新網遵義7月4日電 題:訪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遺址 感受明代軍事城堡遺風  記者楊茜  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廷調8省24萬軍隊發動平播之役。節節敗退的播州第29代土司楊應龍領1.7萬人退守海龍屯,倚天險與明軍對峙,山巔之上的屯內儼然一座城池。114天後,楊應龍敗亡。415年後,海龍屯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普定神秘的土府遺址——安札古城牆
    無論研究者們作何高論,見仁見智,而安札古遺址洗馬塘古城牆卻已堂而皇之地列進了貴州歷史文物的典籍之中,受到格外的關注,乃至於一九九零年四月,貴州彝族史學會還在安順專門召開了學術討論會呢。 現在趨同的觀點是:它,的確是一座古代城牆。這座城牆由主牆和護牆組成,主牆長為3500米,座東朝西;南翼護牆長為750米;北翼護牆長為350米。全牆長度為4600米。
  • 8男子盜掘遼金時期古文化遺址 盜走大量文物
    8 人多次在北票市、阜新市對遼 金時期的古文化遺址進行盜掘,盜得 古錢幣、古銅鏡等大批文物,其中僅 古錢幣就盜得 450 餘斤。違法所得近 30 餘萬元,造成國家文物流失,破壞 了社會秩序,在當地造成較為惡劣的 影響。
  • 「南方周口店」福建三明萬壽巖: 古遺址煥發新生命
    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後代子孫,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這是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於2000年的一份批示,正是這份批示,救下了一個距今18.5萬年的史前遺址,守住了一份中華文明留給人類的遠古記憶。 福建三明萬壽巖是我國南方典型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類型的遺址,有著「南方周口店」之稱。
  • 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距今6000年以上! 浙江餘姚施岙遺址發現大規模史前古稻田
    距今6000年以上!浙江餘姚施岙遺址發現大規模史前古稻田 新華網 | 2020-12-16 14:34:45 記者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浙江省餘姚市施岙遺址近期發現大規模史前古稻田,起源年代有可能早至距今6000年以上,該發現為全面深入研究長江下遊地區史前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材料。
  • 上海:古海岸線「岡身」串起6000年遠古文化「遺址走廊」
    新華社上海6月12日電 題:上海:古海岸線「岡身」串起6000年遠古文化「遺址走廊」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大都市。事實上,經過80多年考古研究,上海古海岸線「岡身」地帶,已發現一連串的古文化遺址,最早達6000年。
  • 陝西帝陵旅遊這張牌為什麼沒有打好?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坑 圖源網絡考古對於陝西帝王陵旅遊大致有兩個方面的作用。考古調查與勘測為陵園的規模、格局、範圍以及建築遺址的布局和地下文物的埋藏情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是以後文物保護和旅遊規劃最直接的依據。考古發掘則為帝王陵旅遊提供了最重要的實物展示資料。
  • 慶陽古城堡丨東華池城
    古城周長2885米,總面積38.8萬平方米。這座古城遺址是典型的隋唐古城。《武經總要》記載:「華池鎮,後魏蔚州故城。控盧河川路入鄜州直羅縣界。隋為縣,有子午山。本朝置巡檢兵官,總華池、平戎、鳳川、柔遠、淮安,自子午山、狗道嶺(今名:古道嶺)至義徵(志丹縣義正鄉)、達磨、洛河川、保安車(軍)小胡族。
  • 浙江新增82張文旅金名片!你的家鄉有幾張?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葉晨 通訊員 吳明克近日在杭州召開的全省文化和旅遊局長會議上,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與寧波等10個設區市政府籤訂了培育文旅金名片共建合作協議,標誌著培育金名片廳市合作共建機制正式啟動
  • 文物「回家」!國保茌平教場鋪遺址出土文物入館儀式舉行
    儀式上,首先播放了教場鋪文物專題片。孫洪鋒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教場鋪遺址出土文物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較強的觀賞和教化功能。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同意,劃撥茌平區部分教場鋪文件進行展出。此次進館的是首批57件文物,包含了甗、鼎、罐等代表性陶器文物,極大填補了茌平區國保遺址文物的空白。
  • 2020年全國旅遊簡介(寧夏回族自治區)之《銀川市》選推幾大景點
    水洞溝旅遊區已經成為一個集旅遊觀光、科學考察、著名打卡景點:水洞溝遺址博物館、張三小店、水洞溝村、明長城遺址、明長城觀景臺、藏兵洞、大峽谷、紅山堡鎮北堡西部影城位於2018中國黃河旅遊大會上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
  • 張獻忠沉銀遺址的文物:原來張獻忠屠蜀是真的,圖3是最重要發現
    【數量眾多的五十兩銀錠】長久以來,關於張獻忠屠蜀掠奪財寶一直有爭議,但隨著張獻忠沉銀遺址考古發掘的結束,這一爭議隨之煙消雲散。考古人員通過「圍堰築堤」的方式對張獻忠沉銀遺址的發掘,先後出水了4.2萬多件文物,包括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金銀錠、金銀幣、金銀首飾等。
  • 石峁遺址入選「國家名片」首組《亞洲文明》特種郵票
    近日,石峁遺址外城東門景觀入選「國家名片」首組《亞洲文明》特種郵票。此次由中國郵政發行的《亞洲文明(一)》特種郵票全套6枚,計劃發行數量為720萬枚。這組郵票的圖案採取景觀+文物方式設計,依次展現黃河—長江流域文明、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恆河流域文明的文物與遺址。其中,浙江良渚玉琮、陝西石峁遺址作為中國黃河—長江流域文明的文物、遺址代表,與洪水泥板、烏爾塔廟、哈拉帕印章、摩亨佐·達羅遺址共同展現了亞洲各國燦爛輝煌的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