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病中自畫像:精神狀態憔悴,畫面沉鬱讓人感覺不安

2020-12-22 釋墨軒文化小天地

繪畫大咖梵谷不是一般人能比得,與正常的繪畫家不一樣,他被稱為大師的時候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準確地講,在那個時代,他還沒有出名就已經死亡,誰也沒有料到他的作品會在死後被捧起來。

但不可否認的就是梵谷的繪畫天賦最終是得到了認可,而且繪畫為什麼被捧起來,原因就是他的作品的確是屬於一流的藝術大作,任何一張作品都有著屬於梵谷獨一無二的藝術繪畫魅力值。

就算是他被捧為了最具有藝術成就的大師,但在此之前,其實有一些關於他的繪畫作品無從考證,還一度被質疑不是他本人所創作的。

梵谷的自畫像有很多,而且絕大部分都被證實是他本人繪畫的。但也有一張作品一直是受到了大家的非議,那就是梵谷在精神病復發之後的一張作品,如今它被放在了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裡。

喜人的消息就是他在十年之前就已經被證實他的確是梵谷本人創作的,而且是在精神病復發之後的住院期間創作的,該作品是梵谷的自來像,是他創作之後送給其親弟弟的佳作。

一度被懷疑是假的,但在教授與繪畫科研人員的研究之下,證實繪畫的材料與手法,還有紙張的確是來自於梵谷一個世界,與梵谷其他的自畫像紙張相同。

首先來講這一張作品為什麼被懷疑,原因就是對比梵谷其他的自畫像,這一張作品的面部調色刀印太多,而且幾乎磨平了整個面部,這是與梵谷以往的自畫像相衝突的地方。

其次就是這一張作品,用色比較淡,而且給人的感覺是不安的。

但在被證實之後,該作品被確定了是梵谷在生病住進精神病院裡所畫的,而且當時他的整個神態非常不好,精神狀態憔悴,所以繪畫的作品所體現的也是畫面沉鬱讓人感覺不安!

至於為什麼他在用調色刀的時候反覆把畫面給磨平,也正是他有意抹去了肖像原來該有的一種生命力,這也恰恰反映了他當時成為一個病人的一種精神狀態。

一反常態的繪畫手法,但整個繪畫的局面與手法還是很梵谷式。只是在調色板的用法上,他把重心轉移了,轉移到了自己的面部調整之上。

細看這一張作品,無力而且有一點生氣的感覺,他整個人似乎已經是產生了一種幻覺一樣。

膽怯地斜睨透露著他內心裡的不解,整個畫面被沉鬱而悲觀的綠褐色色調所籠罩。如果是晚上,細看這一張繪畫,會讓人心底發毛!

好的藝術作品,一定是通過繪畫的主題表達一種思想,很多專業的繪畫大師聲稱看到了這一張肖像繪畫,就算是沒有驗證的情況下,大家也相信這是梵谷親手繪畫的自畫像。

畢竟畫裡透露著關於他自己痛苦的吶喊,這一種吶喊是來自於他的底,這一種吶喊似乎是在與畫中的他在做對抗。

相關焦點

  • 梵谷病中惟一自畫像確係真跡:憔悴無比,與鏡子中的自己和解
    《自畫像》(1889)從1910年起便收藏於挪威奧斯陸國家博物館,但是自1970年開始,畫作的真實性開始受到公開質疑。本周一,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宣布這幅作品確實是出自梵谷之手。在這幅作於1889年8月的肖像畫中,藝術家的臉上了無生氣,憔悴無比,整個畫面被沉鬱而悲觀的綠褐色色調所籠罩。
  • 梵谷41幅自畫像,最後一幅看著看著就哭了
    2、早期自畫像 這幾幅自畫像都完成於巴黎,除了最後一幅完成於 1887 年早期,其餘的都是 1886 年完成的。此時梵谷還沒有受到印象畫派的影響,畫作整體色調還比較深沉,給人壓抑的感覺。此時的梵谷的確處於比較憂鬱的階段,他開始挨餓,還要接受梅毒病的治療。
  • 梵谷的自畫像——你在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
    」梵谷的自畫像均是由他自己面對鏡子真實地描畫出來的,他的不安、痛苦、瘋狂、焦慮、寧靜都在一系列的自畫像中展現。他凝視著自己,他將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對象來看待,自省、自我凝視、自我詢問生命的意義,嚴肅地逼視自己的心靈感受。
  • 梵谷自畫像:由生至死的注視(下)
    1889年9月,唐基在他的顏料店裡開始展示梵谷的作品,梵谷的作品吸引了獨立畫展,布魯塞爾二十人畫展也展出了梵谷的六幅作品,一時間擁躉無數。梵谷在不到兩周時間內完成了六幅布面油畫,其中有兩幅自畫像。梵谷想從精神病院出去,以便能夠通過繪畫的方式讓自己恢復起來。他避免激動,調整自己。他搜尋著鏡子中自己的眼睛,那裡反射出他的靈魂。
  • 國外油畫大師的自畫像,背後居然有這麼多故事,梵谷畫的最多!
    達文西這位畫家我們長期受著他的影響,他對藝術的探索孜孜不倦,很多人卻不知道他長的什麼樣子,但是在2009年的時候,意外的發現了他的自畫像,經過鑑定後這幅畫是真的。至於畫家是各種心情畫的自畫像就很難說了。
  • 五幅自畫像,象徵梵谷的一生
    你知道梵谷的藝術生涯只持續了十年嗎?一想到這位荷蘭畫家作品多產,許多人可能會感到驚訝。因為他至少單獨完成了39幅自畫像。這些畫像除了讓我們模糊地認識到藝術家的外表,還追溯了他的人生。即展現了從他決定追求繪畫夢想到他與精神疾病的鬥爭悲劇的軌跡。
  • 梵谷自畫像被6歲女孩塗鴉?——來自愚人節的玩笑
    在網際網路上流傳被塗鴉的《梵谷自畫像》(來源於網絡)近日,一幅被紫紅色塗上紅眼圈、紅鬍子,並且身上布滿愛心和花朵的梵谷自畫像驚掉了人們的下巴。這不免讓我們對梵谷的命途多舛再次揪心,就在3月30日凌晨,梵谷生日當天,其畫作《春天花園》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東部的辛格·拉倫博物館(Singer Laren Museum)夜間被盜,至今下落不明。如今這幅重要的自畫像再次被塗鴉?!愛梵谷之心可以理解,但這方式不免讓人哭笑不得。筆者立刻去官網及各大藝術媒體查證,卻並未發現有相關消息和線索。
  • 梵谷最精彩的四幅畫,「真沒那麼好看」,壓抑又瘋狂,卻像一道光
    炫目明亮的顏色成了畫面主調,他無休無止地畫起來:廣場與街道、公園與落日;火車穿過的田野、花朵盛放的庭院;瓶子裡的向日葵、罐中的白玫瑰;郵遞員和保姆、一幅又一幅自畫像......後世很多不朽的作品,在這期間不斷誕生。在這裡,不得不說的一幅畫,就是梵谷的《向日葵》。
  • 後印象派畫家梵谷,為何一生痴迷於自畫像,還割掉自己的左耳?
    文森特·威廉·梵谷(1853—1890),後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因為自畫像系列,《向日葵》和《星空》等被大眾所熟知。為了反映人們對「自我」的理解,梵谷痴迷於自畫像。梵谷從30歲開始繪畫,到37歲結束生命。在創作的短短7年中,有4年致力於自畫像,一生畫了40多幅。
  • 梵谷自畫像確實出自梵谷本人之手
    海外網1月21日電近日,多年來一直被質疑真實性的凡高自畫像終於被專家證實,確實出自其本人之手。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幅作品1910年被挪威國家博物館作為梵谷的真跡買下。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這幅畫的真實性就不斷遭到質疑。
  • 自畫像說明了一切
    1889年,梵谷在去世的那年,給他的弟弟西奧寫了一封信。梵谷寫道:「他們說,我也願意相信,了解自己很難,但描繪自己也不容易。」通過創作過程充分認識自己,是這位偉大的後印象派畫家畢生的目標。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創作了30幅自畫像,按時間順序排列後,就成了視覺自傳。
  • 都熟悉梵谷的向日葵和自畫像,很少人知道梵谷的椅子
    梵谷的椅子(1888)或許不難看出一張空椅子的象徵意義。人類的習慣使人們傾向於他們「最喜歡的椅子」,當椅子空著的時候,就會成為曾經在那裡休息過的人的紀念品。至少在他創作這幅畫之前的幾年,梵谷對空椅子的形象很敏感。
  • 名畫賞析-梵谷最出名的34張油畫作品
    2 月的《割掉耳朵後的自畫像》,是給後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現梵谷當時在阿爾勒的精神狀態的自畫像。畫中,在煤氣燈照耀下的橘黃色的天蓬,與深藍色的星空形成同形逆向的對比,好像在暗示著希望與悔恨、幻想與豪放的複雜心態。梵谷已慢慢地在畫面上顯露出他那種繁雜而不安、彷徨而緊張的精神狀況。』"一家咖啡館的外景,有被藍色夜空中的一盞大煤氣照亮的一個陽臺,與一角閃耀著星星的藍天。
  • 你真的看懂了梵谷油畫肖像的用色奧妙嗎?
    梵谷是荷蘭著名的後印象派畫家,對二十世紀的藝術,尤其野獸派和表現主義,有著深遠的影響。據說在 1885~1889 年之間梵谷創造出40多幅自畫像,但是現在能找到明確的畫作、具體的出處的有 38 幅這是梵谷最後一幅自畫像,也是他最偉大的自畫像之一。
  • 梵谷自畫像|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
    文森特·梵谷(Vincentvan Gogh,1853.3.30~1890.7.29.),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畫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谷出生於1853年3月30日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最後他投身於繪畫。
  • 倫勃朗自畫像拍賣,梵谷和高更愛在風月場所幹點啥,切爾西的球迷...
    哥倫布你們以前讚揚我冒險精神的時候可不是這種態度。我們正深處在歷史洪流中博物館開始收集遊行物品隨著美國針對「弗洛伊德」之死的遊行的不斷發酵,美國一些博物館從業者也開始密切關注事件。��倫勃朗26歲自畫像將拍賣估價1500萬-2000萬美元據悉一幅倫勃朗自畫像將於7月28日在蘇富比進行的一場跨種類拍賣會(cross-category auction)展開競價。
  • 【名畫賞析】梵谷-《加歇醫生像》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期間梵谷深陷於精神疾病中,其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 在梵谷去世之後,梵谷的作品,《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已躋身於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 使梵谷自己割下耳朵的摯友——同樣精神異於常人的高更
    高更的《獻給梵谷的自畫像》今天雷語就跟同道們說談說談奇人高更,偉人的精神世界太過高深,咱只聊聊他的牛掰、偉大之處和成功的地方。高更作畫時使用自然界所沒有的純色,平塗似的塗抹在畫面上,既不表現自然色彩也跟物體的塑造無關,更不考慮光線對物體的影響,透視法則更是不存在,以上種種的做法,我們看到高更的那些讓人奇怪費解的、變了形的畫面也就不奇怪了。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承載梵谷瞬間的激情和永恆的感動
    電影除了在製作手法上令人驚嘆,更讓人感到親切動人的是,畫面中很多場景和鏡頭基於梵谷的100多幅畫作。整部影片對梵谷的敬意與懷念透過一幀幀畫作瀰漫在每一位觀眾眼前。因此影片在製作中使用了大量短而集中的短線條,使得畫面充滿流動感,更符合電影的「視覺動態性」。在梵谷中槍的畫面中,身邊的草叢運用急促的短線條,隨著他呼吸越來越渾濁而起伏不斷,體現出梵谷對被誤傷的迷茫以及對死亡的恐懼與不安。
  • 梵谷的故事
    梵谷自畫像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稱"梵谷",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是梵谷深陷於精神疾病中而創作的,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