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

2020-12-07 孤風婉史
高曉松

近年來,隨著綜藝節目的爆火,一些文化名人也開始參加綜藝,除了提高曝光度,也可以科普一些知識,傳播文化素養。比如《百家講壇》的易中天,《中國詩詞大會》的王立群,還有《奇葩說》的高曉松等等。其中高曉松不僅參加綜藝,自己也製作科普文化類的視頻節目——《曉說》。

他在節目裡會提到很多新奇的觀點,甚至有的觀點和我們的日常認知大相逕庭。曾經就在節目裡說過"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 ",那麼問題來了,明朝真的有他說的那麼差嗎?

還是他自己明明知道事實不是這樣的還是要這麼說呢?下面就來說一下高曉松其人其事和明朝的綜合情況。

一個逆勢而走的文藝青年

1969年,高曉松出生於北京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母皆是清華大學畢業。童年在上海,高中就讀於北京四中,一隻腳已經邁進了北大清華。毫無疑問他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都非常優秀。

1988年,他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無線電專業,開始了大學生活。在大學期間,他和一些朋友組成"青銅器樂隊",其中就有後來唱《同桌的你》紅遍大江南北的老狼。暑假期間,他在廈門大學的"校中村"完成了《同桌的你》的初稿。

同桌的你劇照

大三的時候他對於音樂、文學等藝術領域的狂熱已經遠遠超越了他的本專業電子工程,當時高校學習因為各種原因退學的很多,他便從清華退學了。這個決定當時十分大膽,相當於自毀前程。

因為文藝對於謀生來說始終是不確定性的,而當時的無線電技術畢業是大有可為的待遇我們國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基調來說自然沒得說。他勇氣可嘉,可是實力就不那麼強了。他在考北電導演系研究生的時候不幸落榜。

所幸的是,他那個時候並沒有放棄,考試結束後他進入亞洲電視藝術中心當編導,期間給很多歌手拍攝了mv。後來又給不少歌手出過單曲。自己也參與過一些音樂節目。

2011年,他開始執導電影《大武生》,並創作了主題曲《如夢令》。2012年,開始製作的自己的脫口秀節目《曉說》。2013年,他擔任了《漢字英雄》的節目評委。並監製電影《同桌的你》2014年,與臺灣的著名主持人蔡康永一起擔任辯論綜藝節目《奇葩說》的評委。

大武生劇照

在《曉說》中,他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做了很多標新立異的論點和說法,其中有一個是明朝是一個很差的朝代,堪稱三無,沒明君,沒名將,沒文士。由於過多的非主流解讀,《曉說》被停播了。那明朝究竟是什麼樣的。

《曉說》某片段

明朝是一個什麼樣的朝代?

公元1368年,一個叫朱元璋的農民建立了大明王朝。這個朝代的前身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元朝的統治者把人分為四等,漢族人民和南方的漢族人是被認為末等的。因為蒙古軍事力量的強大和野蠻統治,漢族人民忍氣吞聲,備受奴役和壓迫。

朱元璋重拾漢族的民族尊嚴,驅除韃虜,又開創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不可謂不偉大。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己說過:我本來就是一介草民,治理天下對我來說沒什麼用!

朱元璋劇照

後又經明朝歷代君主的努力,於外,不再擔心戰爭,不用擔心北方遊牧民族以及海外倭寇重回中原肆意掠奪;於內,繼續發展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甚至在明朝中後期出現了史學家說提到的資本主義萌芽。這個朝代有一定的作為和意義,絕不是一無是處。

作為一個可以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朝代,它的商品經濟在當時的全球來看,首屈一指。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它的文化自然也不會差。綜合國力的強盛,肯定離不開明君的領導,名士和名將更不會沒有。那麼明朝的這三類人才又是怎樣的呢?

明朝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嗎?

說起明朝的皇帝,確實是各式各樣的都有。有收復河山、一統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主持編修《永樂大典》,驅逐元朝遺禍的朱棣;有施行仁政、廢除人殉的明仁宗朱高熾;也有勤於政事、勵精圖治的明孝宗朱佑樘;

當然在漫長的繼承過程中會有開設豹房,不修政事的明武宗朱厚照,也會有無心政務,只幹木活的明熹宗朱由校……但是,無明君這個說法肯定是很荒謬的。不能因為明朝有一些不務正業的皇帝就以偏概全。

永樂大典局部

那麼,明朝有名將嗎?我們都知道一代抗倭英雄戚繼光的故事。戚繼光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自明朝初年就在我國沿海地區興風作浪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不受侵害。

後來又被派往北方,抵抗北方蒙古軍隊的入侵,不僅保衛了北方邊境的安定,而且促進了漢蒙各族的和平相處。他不僅寫出了《紀效新書》這樣對後來軍事具有指導意義的創新之作,還自創了"鴛鴦陣"、"車營"這種實戰作用發揮很大的作戰方式

影視劇中的戚繼光

至於名士,那就更多了。首推創立了陽明心學的王陽明。他提出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不僅發展和豐富了儒家思想,而且成為了明朝中晚期的學術主流,更為人所知的是,他還是個軍事家和文學家,一個既是名將也是名士的代表人物。

除了王陽明以外,明朝還有主持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解縉,精通書畫又富有謀略的徐渭,花費數年親自實踐撰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在科技上突破前人著有《天工開物》的宋應星與掌握農業先進技術並著作《農政全書》的徐光啟(和外國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翻譯了數學名著《幾何原本》),四大名著有三部都出自於明朝。明朝的文化和文人可謂不勝枚舉。

王陽明畫像

明朝前有隻重視軍事不重視經濟的元朝,後有頹敗的清朝。明朝對文人以及文化的態度已經相當寬容。在這樣的環境下,怎麼可能文化不繁榮呢?說明朝無名士豈不貽笑大方?

結語

自媒體時代的興起,讓更多人有了話語權,可以把自己的觀點更多地表達到大眾視野裡。由此也誕生了一大批"意見領袖"。但是,正如一位著名演員說過的一句話"正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胡編"。不能因為為了流量和標新立異就把早已深入人心地鐵論而不管不顧,一味地去胡編亂造,這樣會誤導青少年,讓他們認為事實好像就是他說的那樣。

如果明明知道事實還有昧著良心去說,那就是別有用心了。究其行為而言,和那些抗日"神劇"只有形式上的區別,沒有本質上的差別。高曉松提出"明朝三無,無名士,無明君,無名將",明顯罔顧事實,但為了使自己看起來和別人不同,便在節目中侃侃而談,自然會讓人感覺十分可笑。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高曉松說:明朝是個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的三無朝代?
    高曉松就是一個娛樂至上的說書人,他說的一切都是為了迎合當下的一些觀眾,以此來為自己謀取一些利益罷了。因此,高曉松說的明朝是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的三無朝代這等話,大家完全就不需要把它當真,只需當一個笑話即可。我們不說高曉松怎樣,我們以事實說法。首先,明朝無明君?
  • 高曉松認為明朝無名君、無名將、無名士,果真如此嗎?
    高曉松是搞娛樂的。所以,對於他的觀點,我們也就娛樂待之罷了。關於明朝,他不是黑了一次兩次了,而是成系列、搞連載地黑,甚至得著機會就黑。之所以黑,是因為恨。而之所以恨,就是因為高曉松的一個自我認知和確認偏誤。高曉松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知識分子。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反正他肯定是相信了。
  • 高曉松說明朝是無明君、名將和名士的三無朝代,他說得對嗎?
    高曉松曾在電視節目中調侃明朝是「三無」朝代,即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 首先,高曉松認為明朝皇帝多奇葩,他們朱家人要麼像朱元璋那樣殘忍嗜殺,要麼就萬曆那樣懶政不上朝,要麼就天啟皇帝那樣不務正業。總之就是沒有出過什麼有作為的皇帝。
  • 如何評價高曉松的「明朝三無」?
    高曉松說這句話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對於這句話產生的背景我不做深究,深究可能犯忌諱。我們就說說,明朝這個朝代,怎麼就是「三無朝代」了?首先,明君怎麼算每一個朝代的開國之君都有其過人之初,說開國君主是明君,那耍流氓,雖然說朱元璋立國後,對外北擊蒙古,對內平定西南,時隔一千多年,再次將雲貴納入版圖(這一壯舉盛唐都做不到,唐玄宗在南詔屢屢全軍盡沒),對內嚴明律法,輕徭薄賦,發展科舉,奠定了明朝的盛世,這樣的作為基本可以堪稱開國君主中的前列了!
  • 每人一個標籤,極簡評價明朝十六帝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建國,1644年亡國,國祚276年,共傳十六帝。後人公認,明朝皇帝最為奇葩,高曉松更是公開表示明朝是一個「名君,無名將,無名士」的朝代。那麼,明朝皇帝究竟怎麼樣呢?今天就嘗試給每個皇帝一個簡短的評價。
  • 明朝的所有皇帝中,哪個是明君?哪個是昏君?
    明朝經歷了二百七十六年,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朱元璋、朱棣和朱佑樘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而昏聵不明和昏庸無道的皇帝要屬朱祁鎮、朱厚熜和朱由校。明君。一、明太祖朱元璋。
  • 明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推翻前朝的朝代,這個說法對不對?
    年,在今天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具有爭議的朝代。 關於明朝有這麼一個說法,那便是明朝是唯一一個沒有推翻前朝的朝代,因為徐達北伐以後,元朝雖然滅亡,但是還有北元政權,那麼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元朝亡於1368年,這個是無可爭議的。
  • 明朝是歷史上最好的朝代還是最差的朝代?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朝代,愛它的人把它捧到天上,稱他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從不和親、從不賠款、從不割地、從不納貢」,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裝扮可能是由於打小全家就被元朝官員壓迫的原因,朱元璋給明朝的官員們制訂了一個中國古代最低工資標準。目前普遍觀點是:明朝的一兩相當於660元。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嗎?
    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嗎?答:我的觀點,不是。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是一個有骨氣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畫像之一首先,一個接近三百年的朝代,興衰更迭,絕對不是一言可蔽之地,所以這種說法本身就有問題。
  • 易中天:明朝皇帝是朝代之中差勁的皇帝,他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
    哪個朝代不出昏君?哪個朝代不出明君?所以說,易中天這樣說不符合他的身份。郭子興死後,扛起郭部義軍大旗,先後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並派徐達、常遇春北伐,收復大都,將北元勢力趕至大漠,成為2000多年來第一個北伐成功的朝代,同時派沐英收復雲貴,自此,中國重歸一統。朱元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
  • 明朝為什麼能成為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與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說明朝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主要體現在明朝具有強硬的外交。這種強硬的外交,集中體現在幾件事情上。 不過明朝和其他朝代都不一樣,明朝沒有任何把公主嫁出去和親的情況。而且在沒有任何嫁出去和親的情況下,依然實現了周邊少數民族國家與明朝建立了藩屬體系。這就明確地體現了明朝在外交上的強勢,是明朝最有骨氣的例證之二。 三是作為中原國家的明朝把都城建立在邊關的北京(燕京)。
  • 曾打敗拿破崙、終結希特勒的歐洲憲兵,高曉松:俄國尚武但不善戰
    以前網絡上一直有高曉松稱「明朝是三無朝代」,最近有些人舊事重提,於是曉松老師發函詢問自己什麼時候說過?據曉松老師的說法,對方立馬刪文。我對高曉松老師不是很了解,我一個農村娃上哪去理解那些軍區大院長大的孩子,咱說的歷史充其量也就是草根歷史,讀書也瞎讀,更不會買書,結果就誤買了高曉松老師的《魚羊野史》。有一說一,高曉松的《魚羊野史》我沒看完,但是我還是要給差評,擺在我書架上,三年我都沒讀完的書,一律都是差評。
  • 清朝和明朝哪個朝代更令人討厭?其實這個問題老百姓已經回答過了
    導語:清朝和明朝哪個朝代更令人討厭?其實這個問題老百姓已經回答過了明朝和清朝這兩個朝代是中國最後的兩個封建王朝,很多人就會把這兩個朝代放到一起去比較,有人覺得明朝更加黑暗一點,農民起義數不勝數;但是更多的人認為,不能一概而論,在朝代末期的時候,這種情況十分普遍,相比之下清朝也好不到哪去,清朝可以算得上是離心離德了。
  • 為什麼明朝的皇帝個個放飛自我,而清朝的皇帝卻都看似明君?
    明朝和清朝,是離我們現在最近的兩個封建王朝,所以對於他們的一些歷史,我們接觸到的會比較多,通過對比兩朝的歷史會發現,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很閒」,而清朝皇帝「很忙」,因為明朝的皇帝在做本職工作之餘,興趣愛好一樣沒落下,而清朝皇帝則沒見有什麼興趣愛好。
  •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明朝到底有幾位是英明的君主?
    受這些皇帝的影響,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明朝的皇帝都不行,甚至還流傳出「明代無」這樣的荒誕之語。試問,若明代真無明君,怎會有276年的國祚!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史,超過200年國祚的王朝,除明代外,就只有四個,即210年的西漢,289年的唐代,218年的遼代,276年的清代,而這四個王朝皆是明主輩出的朝代,我們熟知的漢武帝、漢宣帝、唐太宗、唐玄宗、遼太祖、清聖祖等明主,皆是出自於此四王朝。由此,試想,能與這四王朝相提並論,且國祚與清並列第二的明朝,它豈會無明君呢!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朝竟出了一個俘虜皇帝,來看看他是誰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上,要說哪個朝代的皇帝最有骨氣,那麼肯定是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短短10個字透漏出了明朝皇帝的骨氣。明太祖朱元璋亂世中雄起,奪取了天下,明成祖朱棣五徵北部蠻夷,病死徵途中。但是很顯然這個從小嬌生慣養的小皇帝並無那樣的實力,所以當這位意氣風發的小皇帝率領著祖輩們為他留下的50萬大軍按著大臣們安排好的路線,按照劇本編寫的那樣,沿著邊境線橫掃那些蠻夷之族。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月有陰晴月缺。在明朝歷史上扮演者著重要作用的另一位風雲人物閃亮登場--太監。明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太監王振鼓動這位皇帝前往自己的家鄉以完成自己光宗耀祖的豐功偉績。
  • 有人說,史上最殘暴、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是明朝?你們怎麼看?
    有人說,明朝是歷史上最殘暴,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這句話在網上非常的火。不過火的原因也是因為很多人並不認同這句話。小編也不是很認同,如果明朝是歷史上最殘暴、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的話,那繼承明朝制度的清朝又該如何評價哪?
  • 明朝末期,京城出現一隻40斤的大公雞,官員看後感慨:明朝要亡了
    子不語怪力亂神,中國幾千年來的朝代,每一次的消亡,都有各自的原因,然而,出於迷信,過去一直不乏著名學者,將之解釋為天意。通常人們都認為天子是「受天命而立」,但是如果出現德不配位的情況,上天就會對異兆或災難作出警告。
  • 古代獨一無二的朝代,連續7代明君,打得異族聞風喪膽不敢進犯
    說起明君輩出的朝代,不得不談到漢朝,準確的說是西漢王朝。從公元前202年,高祖劉邦長安定都開始,到公元前8年孺子嬰被廢。西漢王朝經歷了十二帝,其中有連續七代皆是明君,號稱我國歷史上明君最多的一個王朝。因此「漢」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象徵,也成了中國對外的稱號。 高祖劉邦 作為開創王朝的先驅,劉邦知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所以在他去世之前就提自己的兒子劉盈請清除了所有威脅。從韓信到英布,所有異姓王基本被清理一空。
  • 在漢朝和唐朝或明朝這三個朝代之中,哪個更強大?
    這要看怎麼進行比較了,如果單純的比較這三個朝代,那自然是明朝最強,畢竟時代領先這麼多,漢代的時候,連馬鐙都還沒有發明,明代的時候火器都在普遍使用了。但這麼比自然是不公平的,如果和他們所處的時代進行對比的話,最強的應該是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