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宏偉:南懷瑾先生的誡子詩
我幾十年來講了無數次。」南懷瑾不但愛講諸葛亮的《誡子書》,他自己也經常撰寫誡勉詩文教育子女。1969年冬,南懷瑾送12歲的小兒子南國熙到美國留學時,就寫過一首令人難忘的七律《誡勉幼子國熙赴美留學》,誡勉南國熙胸有大志,拋棄功名富貴的誘惑;腳踏實地,注重濟世利他的實踐。
-
紀錄片《 南懷瑾先生 》合集
南懷瑾先生——上集————下集——介紹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臺灣,並受邀到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的病危消息。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
-
南懷瑾先生五封家書與浙江金溫鐵路的故事
南懷瑾先生是浙江樂清人(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畢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研儒釋道。曾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著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等三十多部,且被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八種語言。
-
原來南懷瑾先生早就說過答案!
現在我們社會之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屬於自由信仰,就是無宗教的意識形態,但其實佛教的文化和思想還是體現在我們生活之中的方方面面的,比如當我們恨一個人的時候,肯定會說「像你這種人,肯定是要遭報應的,死後可是要下地獄的」。「地獄」這種詞,肯定不是儒家的詞,畢竟咱們孔老夫子可是「子不語怪力亂神」的,還有當我們說一個人毫無準備地魯莽做事的時候,我們肯定會說「這屬於臨時抱佛腳,是要不得的」。
-
南懷瑾大師:人生有三條「天規」需遵守,一旦違背,定會災禍不斷
南懷瑾大師對此解讀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俗話說得好: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是人生常態,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在人生的低谷,你要低下頭沉住氣,繼續不斷努力,逆境也能轉化為順境。
-
悉為定數皆是命,各有因緣莫羨人
且說天乾物燥,有雨潤澤,可防火燭。即日,總算稀稀疏疏地下起這一場雨來,也讓沉悶的大地,瞬時清爽起來。我卻在心裡兀自揣測,莫非這是一場人工降雨 ?果不其然,無意間刷視頻,就看到了同安發射了催雨彈,原來真是世人刻意為之,並非老天爺的本心啊 !這雨下一陣,停一陣,完全沒好半分利索樣,下得也夠委婉、夠牽強的,非得讓人從中作梗 ,她才略微顯得爽快!
-
南懷瑾的點醒:人生有三道繞不開的坎,扛過去,你就「贏」了
人常說:「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想要一輩子順風順水是不可能的,有一些坎是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但為什麼面對坎坷,有些人能夠跨過去,而有些被困當中,進退兩難呢?佛語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句話告訴我們,這世間萬物身上都存在著因果規律,有因才有果,有智慧的人都懂得防患於未然,等事情發生了變嚴重了再去想解決方法,事情就已經脫離了自己的掌控。有備才能無患,想要衝破坎坷,那就必須在困境來臨之前透徹前因,做好準備。
-
《金剛經》8句精華,經常讀誦,煩惱自然消失,好運不請自來!
煩惱,是指一切能汙染、易擾亂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眾生因為迷惑事理而造作惡因,所種下的業因種子,再經過煩惱惡水的滋潤,就會產生負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澀的惡果,逼惱眾生的身心。佛陀成道之初曾揭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雖然佛性本具,卻為煩惱無明所覆蔽,因此不能開顯。人之所以產生煩惱,究其原因,其實是心王、心所向外追求,迷惑於物境;亦即透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外攀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於是五欲、六塵便像塵埃一樣覆蓋真心,產生無明,進而起惑造業。
-
亓效亮: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
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亓效亮《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為南懷瑾先生昔年(1943-劇憐多少修途客,壽我迷人猶諱愚。第四品,妙行無住分仗劍天涯淪落人,洪濤怒浪立閒身。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花開花謝幻如真,執著菩提亦是塵。善現慈悲重啟請,實無有法付於人。
-
——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
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此書我25年前上大學的時候讀過一遍,已沒啥具體文字印象,只有非常優美舒服的感覺。這次呆家裡有空用擠牙膏的時間讀完了,意猶未盡,深有感觸。南懷瑾先生在書中提到了這個問題,也許是老調重彈,但是修行的動機很重要,唯有發這樣的清淨大願才是真正修行。很多人的動機是為了保佑自己保佑全家等等利益,真正修行發願他說不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在《圓覺經》裡提到了「願我今者住佛圓覺」,能夠進入佛的清淨圓滿覺性之中。
-
南懷瑾的故鄉情
鄉人聽說是有得道高僧,爭相膜拜,結果發現是賣簸箕的兒子,都一鬨而散。於是馬祖發自肺腑地說「學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南懷瑾先生對此頗為感慨,他說:「人,畢竟就是那麼平凡。多少宗教上的大師,都受到得道還鄉的苦果。」得道還鄉也是南懷瑾先生一生的抉擇。
-
向子平、劉雨虹:南懷瑾先生最後的時光
劉雨虹先生並且告知南一鵬先生,你可以先回美,但你應寫一紙委託書給秘書馬宏達,一切事情由馬君負責。在秋老虎沒有加冰塊於臥室,南師經過五六天身上已呈屍斑,背部並現肉瘤狀之腫塊,已有異味。南國熙夫人何碧媚此時已有不滿,說南師臉色已全無肉色,形同骷髏。我真不知南師與你們有何怨何仇,不尊重喪家,你們這批人胡作枉為。
-
南懷瑾:如他生來世再來,讀到《禪海蠡測》,不知如何低首歸心
這當中有這麼個秘密,中國人不知道。我們這裡呢,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被打昏死了以後,重新活轉來了。他是我的皈依師父,當時虛雲老和尚在重慶,我們兩個曾在重慶相處幾天,他的首座叫顯明法師,還在美國,九十多歲了,他是東北人,天台宗四十五代的傳人,我幫他辦好手續到美國去的。他曾告訴我說,你回中國,我就跟你回去,他還沒跟我回來。
-
南懷瑾:金剛經的感應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
前怕狼,後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忽然覺得我沒有了,我到哪裡去了?不知道啊!以後我就不念了,後來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經對我的經驗,有這樣奇妙。在歷史的記載中,更有非常多的感應。抗戰八年,出門在外,跟家裡父母分離,生死不可知,那時我只有一個願力,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一定要給我父母念金剛經、心經。
-
讀書筆記:金文《心靜的力量:和南懷瑾一起讀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浮躁的塵世,需要靜下心來,尋求內心的寧靜和安詳。感謝作者,把南懷瑾大師對佛的理解用一個個案例表達出來,使人在故事裡驀然發現佛教的真諦。本書以南懷瑾金剛經為引子,以許多禪宗公案為事例,撥動人心,使我們悟道:佛乃我,我乃佛,心中有佛自當佛!心燈是無形的智慧,是活潑的響應能力,是能克服煩惱、使人自在的積極心志,我們需要這樣的溫暖和光明。全書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微言大義,潤心無覺。
-
南懷瑾:我信仰睡覺
沒錯,這裡提到的信仰睡覺的人就是南懷瑾,我國的著名的教育家兼學者兼詩人等。南懷瑾先生出生在1918年,成長於我國的民國時期,他的著作很成功,暢銷多國,而他本人更是博覽群書,對於各種各樣的知識兼收並蓄,對於儒、道、佛的知識皆有涉獵。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P167-170為什麼人有煩惱?無明是什麼?
P167【「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huī)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
《清靜經》生有妄心自驚其神染著煩惱,無邪欲悟得真道歸於清靜!
《清靜經》詳解第005篇上篇已經詳解了:邪欲不生就已得清靜,道性具足自然通達玄門!再次重點強調一下,清靜二字就是除邪欲,摒除邪欲始得清涼和自在,行住坐臥煩惱不侵就已得祥和。那麼這個「邪欲」二字又是怎麼來的呢?上篇已用倉頡造字法拆解過欲字的形成,今天再重點講講這個邪字。邪,從牙,從耳,左牙右耳。
-
南懷瑾:真正的布施不是舍財,而是多做這2件「小事」
一般人都很緊張,那是一副討債的面孔,其實一笑就放鬆了,就好了,對自己對他人都好。板著個臉的人,不能友善地對待周圍,最沒有布施之心,也會因為外表的尖酸刻薄而導致內心的酸苦。正如胡適先生在《我的母親》一文中所說:「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
南懷瑾:人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一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