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人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2020-12-14 格子道歷史

「一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南懷瑾

提起南懷瑾,我們都曾有所耳聞,作為近現代時期的教育家、文學家、國學大師的南懷瑾,曾是近代時期叱吒風雲的大人物。眾所周知,南懷瑾作為近現代知名人物,讓他聞名於世的不僅僅是他對於文學和傳統文化的追求,更是因為他對於佛、道、儒三家的理解。

在我們的思想認知中,佛家、道家、儒家本是三種不同的學派,他們所闡述的思想完全不同。但在南懷瑾的思想認知中,他卻能夠將佛、道、儒三家思想進行對比,並且得出結論。

然而,作為一代宗師的南懷瑾,一生致力於佛、道、儒得研究,並將這三家思想進行融會貫通,與此同時,南懷瑾也在自己多年的研究之中得出關於人生的結論。

那麼,在南懷瑾的認知中,人生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其實,有關這一切還要追溯到南懷瑾的經歷和多年以來的研究方向。

一、一代宗師,涉獵眾多

1918年,南懷瑾出生於浙江樂清的一個富貴家庭之中。由於家世顯赫,南懷瑾從小便接受到傳統的私塾教育。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傳統的私塾教育並不值得一提,但在當時而言,私塾教育至關重要。

等到南懷瑾少年時期,已經熟讀傳統的諸子百家思想。在近代時期的教育,還是相對重視傳統思想。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自然是南懷瑾學習的重點。

後來,南懷瑾跟隨袁煥仙學習禪宗,並且在禪宗裡有了許多獨特的見解。之後,南懷瑾進入國立藝術院第二期,並且順利畢業。不僅如此,南懷瑾也是當時民國政府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學生,算得上「政客」。可以說,南懷瑾的前半生已經非常耀眼,而在他的頭上,也有許多值得稱讚的頭銜。

隨著時局的變化和發展,南懷瑾也是顛沛流離到處講學。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南懷瑾作為國學大師被強行帶到臺灣講學。後來,南懷瑾遊走於香港和一些西方國家。最終,南懷瑾通過美國回到上海定居,繼續教書育人。

如今,南懷瑾在蘇州吳江廟港太湖大學堂定居,並為國人講學至今。客觀的說,南懷瑾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並以一種特殊的思想影響著世人。

二、人生的本質就是修行

其實,對於南懷瑾思想認知的了解,更多可以從他的書籍中品析的到。可以說,南懷瑾的書是認識、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條捷徑,對無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而言,扮演了一個難以替代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南懷瑾書中對於人生的理解,更是精闢。

在南懷瑾看來,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場修行,人來到世上,並不是為了享受人生,而是通過活著的機會進行修行。有的人一生之中雖然沒有做過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但卻一直在修行。反之,有的人家世顯赫,過著讓人羨慕的生活,而這樣的人從無修行可言。

以南懷瑾的觀點而言,沒有修行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可以肯定的是,南懷瑾本身一定是出於修行的狀態,南懷瑾曾在袁煥仙座下悟道,並在峨眉山大坪寺閉關,通閱大藏經典。

不僅如此,南懷瑾更是遠走他鄉、遍訪所有修行者。也可以說,南懷瑾一直在修行中感知自己,並且得知有關修行的結論。

在南懷瑾的相關人生的書籍中曾經提過,修行到一定的階段,身體就會有些變化,但是我們並不用感到害怕。與此同時,南懷瑾舉了一個例子。

曾經,南懷瑾在《南禪七日》中提到,他打坐時腿一直都是蹺得很高的,而膝蓋離下巴很近,感覺腿撐著很難受,不像其他一些大師們一樣姿勢莊嚴。但是有一天,他的腿突然「下去了」,身體就突然「挺了起來」。

對此,南懷瑾做出解釋:這是身體自己的變化,他並沒有刻意想要怎麼做,但是身體自然就做出了反應。

不僅如此,南懷瑾也曾說到他在修行之中的其他經歷。不過歸根結底,都是闡述他在修行中身體發生的一些變化。其實南懷瑾這樣說的目的,也是為了突出修行對於人的一生的重要作用。

不過話又說來,南懷瑾作為一個橫跨兩個世紀的一代宗師,對於人生的理解一定比我們後世之人要多。正如他自己所說:「真正的人生,也是在修行中不斷感悟。」而南懷瑾正是用自己的經歷闡述修行的真諦。

三、修行之中感悟真正的人生

眾所周知,南懷瑾出生於近代時期,當時的國家動亂不堪,而南懷瑾也時常因為國家的原因而到處顛沛流離。曾經,南懷瑾曾跟隨國民政府遷至臺灣,並擔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的教授。

他精通儒釋道多種典籍,致力於建設與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又是許多人心中的「大居士」「禪宗大師」。

可以說,南懷瑾用自己一生的時間,歸納和總結了儒釋道三家的學問。然而,南懷瑾一生的學問都是在經歷中獲得的。他拜盡名師,集百家之所長,堪稱真正的宗師。

也可以說,南懷瑾先生的一生就像一個布道者一樣,他把老子、莊子、孔子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集合到一起,並且形成屬於自己的思想觀念。在南懷瑾先生的言語中,將生活的藝術和生存之道展現的淋漓盡致。作為一代國學大師的南懷瑾不避風霜勞苦,遊歷人間,為世人詮釋出什麼是真正的人生。

正如南懷瑾先生作品序言所說:「生命之河永遠向前,沿途的風景只流經一次,每個人都願讓自己的人生儘可能多地經歷美景,但現實卻毫不留情地給我們設下了種種暗灘險阻。

即使我們永不停止追求成功的步伐,即使我們永不言敗,與對手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較量,我們仍不能擺脫被命運開玩笑的時刻,仍有時不能自救於失敗的泥塘。」

其實,真正的人生就像是南懷瑾先生所說的那樣,既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偉大的經歷。至於人生道路上的一些經歷。然而,不管什麼樣的人生,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無論何時,這是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

結語:

縱觀南懷瑾先生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追求人生的至高境界。他聚儒、釋、道三家思想之精華,也將西方哲學與諸子百家之智慧融合,通過自己的整理,將深奧晦澀化為平易曉暢,向世人講述人生的真正智慧。

其實,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南懷瑾先生說的那樣,既是一種修行,更是一種經歷,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換而言之,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未來的結局也完全取決於我們曾經的修行和經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南懷瑾》《老子他說》《孟子旁通》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淵回說南:南懷瑾講的觀息法門要參考哪些經典?安那般那呼吸修行
    淵回說南:南懷瑾講的觀息法門要參考哪些經典?安那般那呼吸修行南懷瑾老師曾經嚴重的提到他老人家說:我幾十年來,學變了一切法門。只有安那般那觀息法門和禪mi 要法bai gu 觀bu jing觀是真的東西。其他的東西都是「騙」人的,由這兩個法門演變出來的。
  • 瑜伽修行的5個階段,大多數人只關注身體,氣息調節才是高級
    然而,現代社會瑜伽被賦予了太多的實用性意義,包括減肥、塑身,大多數人也是將瑜伽停留在體式上,而真正的瑜伽練習其實是個修行過程,主要有5個階段。第一階段:認識身體很多人開始練習瑜伽都是從基本的體式開始的,長期練習之後,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變瘦,有馬甲線,身體也沒有以前僵硬了。
  • 南師百問:南懷瑾,星雲大師、印光法師,誰的書適合現代修佛法?
    南師百問:南懷瑾,星雲大師、印光法師,誰的書更適合現代修佛法?當然是南懷瑾老師了!我們把時間的鏡頭,從現在推向歷史。還沒有幾個人能達到,像南懷瑾老師這樣的修行高度。即深入理論,又有真修實證的經驗。我們大多數修行人,還是在家修行為多。在家學佛修行的經驗,最好參照有實修的大德居士。這並不是說出家的師父們不行。而是,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有很多的差異性。比如,飲食,吃飯。比如妻子,兒女。這些可能在家的修行居室更有相關經驗。所以,我們來看近現代在家修行成就的大德居士們,基本沒有。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這個命題對你我來說實在有些大。在命運叵測的一生裡,每個人都好像在大霧裡行走,時而雲開霧散,時而濃霧瀰漫。那些組成人生的片段每天都在重複:吃喝拉撒,上學,工作,成家立業,養育兒女,直到生老病死。你會糾正我:這些都是現象,是尋常百姓的生活寫照。
  • 淵回說南:國學大師南懷瑾辭世時間,到底何時?老師真的走了麼?
    有關南懷瑾老師具體辭世的時間向來眾說紛紜,並不統一。有些人認為,南懷瑾老師的辭世時間應該是在上海的醫院中。有些人認為,南懷瑾老師的辭職時間應該是在回太湖大學堂的途中。因為南懷瑾老師懂得醫術,身邊又帶著好多科學中藥。很多人都沒有料想到,南懷瑾老師會走的如此之早。只不過是到了局勢無法挽回的時候,才聯想到之前的種種。原來,南懷瑾老師早已給出了提示。假如有學生求南懷瑾老師留下,或許老師會晚點走吧!這裡說的是假如。可惜的是沒有人這樣請求!
  • 修行日記之第1天「走上修行之路,源於一次特殊的體驗」
    我為什麼會走上修行這條路,源於一次特殊的體驗。前年冬天某個下午,閒來無事拿了一本《金剛經》在咖啡館看。看了一個小時左右,漸入佳境,當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漸漸的,感覺自己的身體有一種語言難以形容的極度自在和舒適。當時我翹著二郎腿,但是絲毫沒有翹久了腿麻的感覺。
  • 修行從身體不是我,認識到心不是我
    而當修行來到更細膩的階段,我們照見身體只是「我的」而不是「我」,借居在身體裡的心才是「我」。因此,身體就像是心的家,當家殘破與毀壞,心會金蟬脫殼,扔下身體以求自我保全。比如,身體非常不舒服,心會想要扔下它。隆波尊者就親眼見過自己的父親得糖尿病和腎衰竭,特別疼痛,他躺在病床上不停地搖晃床欄:「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死啊。」他很生氣,想死。為什麼?
  • 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
    南懷瑾的學術不靠譜》,指出南懷瑾不加任何的考證就胡說八道,說「黃帝的陵後面有個碑,不準進去。但是你如果有膽子進去,三個月就從南京出來」。我認為,南懷瑾的治學態度是非常不嚴謹的。他的知識容量看起來很多,但是基本上都來源於書本和傳言,而且很多都是沒有被考證過的玄學和神秘主義。南懷瑾由於「自己信」,所以對內容不加以嚴謹的考證,又加上自己的附會,就把一些錯誤的知識向大眾傳播。
  • 如果你很窮,還負債纍纍,一定要讀一下南懷瑾的語錄,會受益良多
    當然有些人,並不是付不起房租,人活著要爭一口氣,有些房地產中介,說真的,都是沒有良心的,被狗吃了,狗估計都嫌苦說到這裡如果你很窮,還負債纍纍,一定要讀一下南懷瑾的語錄,會受益終生!文字如下: 窮歸窮,絕不愁,如果又窮又愁,這就划不來,變成窮愁潦倒就冤得很。——南懷瑾#南懷瑾語錄# 讀完南懷瑾段語錄,可以說南懷瑾這段語錄說得是多麼深刻,多麼透徹,多麼好,真的是逆向思維。
  • ——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
    南懷瑾先生在書中提到了這個問題,也許是老調重彈,但是修行的動機很重要,唯有發這樣的清淨大願才是真正修行。很多人的動機是為了保佑自己保佑全家等等利益,真正修行發願他說不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在《圓覺經》裡提到了「願我今者住佛圓覺」,能夠進入佛的清淨圓滿覺性之中。
  • 南懷瑾老師:人到40歲是開悟最佳時機!這六個字一定要記住!
    國學大師南懷瑾,一生弘揚國學,講學不輟。談笑之間,妙語迭出,經常片言隻語便勘破人生真諦,令人茅塞頓開。一、「靜」人為什麼要學會靜下來?因為你不靜下來就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 南懷瑾:人生下半場,生活的活法是「放下」,體會平衡的價值
    人生就像一段路程,終點之前的道路隨時都會有變化,可能一路通暢,也可能會艱難崎嶇;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遇見不同的站點,收穫不一樣的感受。在風景的輪換中,我們應該改變心態,用不同的心情看待生活。只有在這有限的生命中,我們才能擁有更多的快樂,少一些遺憾。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生前多次示寂,臨終卻為何手書「平凡」?
    到了端午節,2012年6月23日,南懷瑾老師感慨,不曉得今年中秋人在哪裡!這個意思其實已經很明顯了,無奈弟子都在夢中!到了26日,《南師最後一百天》作者王國平先生到了太湖,幫助南懷瑾老師做口述傳記工作。可是南懷瑾老師對他說:「國平啊,我們這個(口述)工作要抓緊時間做,我可能就最近一兩年了,很可能你的採訪還沒有完成,我就死啦。」
  • 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43年,南懷瑾在佛法中參悟了很多,跟隨著自己的師父,前往重慶參加當時佛教大師虛雲和尚的法會,回來後繼續留在山中,修行。據說修行中的南懷瑾收到消息有人要加害自己, 於是他還俗,重新回歸了正常生活。
  • 南懷瑾先生:修行必須先轉「種子」,轉化習氣
    因為每一個人眼球的組織、神經、色素分別不同,不一樣,大體上我們叫紅,這個是現在科學。我們不講現在的科學,眼珠子叫眼根,這是個機器。眼珠子看前面的東西像照相機一樣,它只會照,照下來的是什麼東西呢?照相機不知道,是靠照相機後面那個人"咔嚓"一下,才知道這是貓,這個是人。如果研究現在的科學,眼珠子完全是個照相機,後面視神經才是能看見的。
  • 人到六十,會發現身上有了三種變化,感嘆我們已經老了
    年過花甲,漸漸懂得了一個道理:即使再強硬的人,也抵不住時光的摧殘,而隨著身體的逐漸衰老,我們的心,也慢慢地變得柔軟了起來。人到六十會發現,身上發生了三個變化,感嘆我們已經老了。02.人到六十,我們變得愛嘮叨了,我們總會不停地詢問父母身體是否無恙,心情是否舒暢;也會不斷地叮嚀子女工作別太累,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我們將對親人所有的牽掛,變成一句句問候,一句句叮嚀,人到六十,我們變得愛嘮叨了,這也說明我們漸漸地開始老了。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是聖人,菩薩,隱士,國學大師,還是騙子?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是聖人,是菩薩,是隱士,還是騙子?當代「國學大師」的傳奇人生。一、南師懷瑾,一生傳奇南懷瑾老師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有些人說他是當代聖人,師承孔孟,復興文化。有些人把他尊為現世菩薩,一身白衣,救窮濟困,慷慨布施。禪宗棒喝,維摩法語,點化萬千。也還有些人說他是道家的隱士,大隱隱於市井。雖然深居簡出,但是心懷天下。默默的為民族,為國家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
  • 南懷瑾:未開悟者與佛有何不同?對照這四點,看看你成佛沒?
    許多人以為佛無所不能,高高在上,變幻莫測。其實了解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佛並非無所不能,眾生平等,佛也是眾生之一,因此佛並不高高在上,佛也是人。只不過佛是覺悟了的人,而人是未覺悟的佛。很多人,常年信奉佛祖,燒香擺貢品,吃齋念佛,但是他們覺悟了嗎?
  • 前世修行過的人,今生來到世上會是這樣的!
    5、偶爾會莫名其妙的暈厥,但是檢查沒毛病。 6、對道佛靈異身心有感應,接觸到這樣的人士,香童,僧道,去靈異之地,廟宇仙山,靈地鬼宅會有感覺。 3、陰陽分離,身體或身體某個部位,最明顯的是看手。攥起拳頭的時候,手心和手背之間的顏色突然變化,白的和紅的有一明顯界限。 4、天眼在偶然激化的情況下或是幼小時曾經開過。
  • 南懷瑾:金剛經的感應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
    當代著名佛學大師南懷瑾,在講述《金剛經說什麼》時,講了自己年輕時讀金剛經的感應經驗:金剛經感應的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我在讀中學階段,每天早晨四點鐘就起,練拳運動以後,首先念金剛經。為什麼念呢?我一點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訴我念金剛經很好,我就念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