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南懷瑾
提起南懷瑾,我們都曾有所耳聞,作為近現代時期的教育家、文學家、國學大師的南懷瑾,曾是近代時期叱吒風雲的大人物。眾所周知,南懷瑾作為近現代知名人物,讓他聞名於世的不僅僅是他對於文學和傳統文化的追求,更是因為他對於佛、道、儒三家的理解。
在我們的思想認知中,佛家、道家、儒家本是三種不同的學派,他們所闡述的思想完全不同。但在南懷瑾的思想認知中,他卻能夠將佛、道、儒三家思想進行對比,並且得出結論。
然而,作為一代宗師的南懷瑾,一生致力於佛、道、儒得研究,並將這三家思想進行融會貫通,與此同時,南懷瑾也在自己多年的研究之中得出關於人生的結論。
那麼,在南懷瑾的認知中,人生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其實,有關這一切還要追溯到南懷瑾的經歷和多年以來的研究方向。
一、一代宗師,涉獵眾多
1918年,南懷瑾出生於浙江樂清的一個富貴家庭之中。由於家世顯赫,南懷瑾從小便接受到傳統的私塾教育。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傳統的私塾教育並不值得一提,但在當時而言,私塾教育至關重要。
等到南懷瑾少年時期,已經熟讀傳統的諸子百家思想。在近代時期的教育,還是相對重視傳統思想。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自然是南懷瑾學習的重點。
後來,南懷瑾跟隨袁煥仙學習禪宗,並且在禪宗裡有了許多獨特的見解。之後,南懷瑾進入國立藝術院第二期,並且順利畢業。不僅如此,南懷瑾也是當時民國政府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學生,算得上「政客」。可以說,南懷瑾的前半生已經非常耀眼,而在他的頭上,也有許多值得稱讚的頭銜。
隨著時局的變化和發展,南懷瑾也是顛沛流離到處講學。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南懷瑾作為國學大師被強行帶到臺灣講學。後來,南懷瑾遊走於香港和一些西方國家。最終,南懷瑾通過美國回到上海定居,繼續教書育人。
如今,南懷瑾在蘇州吳江廟港太湖大學堂定居,並為國人講學至今。客觀的說,南懷瑾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並以一種特殊的思想影響著世人。
二、人生的本質就是修行
其實,對於南懷瑾思想認知的了解,更多可以從他的書籍中品析的到。可以說,南懷瑾的書是認識、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條捷徑,對無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而言,扮演了一個難以替代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南懷瑾書中對於人生的理解,更是精闢。
在南懷瑾看來,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場修行,人來到世上,並不是為了享受人生,而是通過活著的機會進行修行。有的人一生之中雖然沒有做過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但卻一直在修行。反之,有的人家世顯赫,過著讓人羨慕的生活,而這樣的人從無修行可言。
以南懷瑾的觀點而言,沒有修行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可以肯定的是,南懷瑾本身一定是出於修行的狀態,南懷瑾曾在袁煥仙座下悟道,並在峨眉山大坪寺閉關,通閱大藏經典。
不僅如此,南懷瑾更是遠走他鄉、遍訪所有修行者。也可以說,南懷瑾一直在修行中感知自己,並且得知有關修行的結論。
在南懷瑾的相關人生的書籍中曾經提過,修行到一定的階段,身體就會有些變化,但是我們並不用感到害怕。與此同時,南懷瑾舉了一個例子。
曾經,南懷瑾在《南禪七日》中提到,他打坐時腿一直都是蹺得很高的,而膝蓋離下巴很近,感覺腿撐著很難受,不像其他一些大師們一樣姿勢莊嚴。但是有一天,他的腿突然「下去了」,身體就突然「挺了起來」。
對此,南懷瑾做出解釋:這是身體自己的變化,他並沒有刻意想要怎麼做,但是身體自然就做出了反應。
不僅如此,南懷瑾也曾說到他在修行之中的其他經歷。不過歸根結底,都是闡述他在修行中身體發生的一些變化。其實南懷瑾這樣說的目的,也是為了突出修行對於人的一生的重要作用。
不過話又說來,南懷瑾作為一個橫跨兩個世紀的一代宗師,對於人生的理解一定比我們後世之人要多。正如他自己所說:「真正的人生,也是在修行中不斷感悟。」而南懷瑾正是用自己的經歷闡述修行的真諦。
三、修行之中感悟真正的人生
眾所周知,南懷瑾出生於近代時期,當時的國家動亂不堪,而南懷瑾也時常因為國家的原因而到處顛沛流離。曾經,南懷瑾曾跟隨國民政府遷至臺灣,並擔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的教授。
他精通儒釋道多種典籍,致力於建設與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又是許多人心中的「大居士」「禪宗大師」。
可以說,南懷瑾用自己一生的時間,歸納和總結了儒釋道三家的學問。然而,南懷瑾一生的學問都是在經歷中獲得的。他拜盡名師,集百家之所長,堪稱真正的宗師。
也可以說,南懷瑾先生的一生就像一個布道者一樣,他把老子、莊子、孔子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集合到一起,並且形成屬於自己的思想觀念。在南懷瑾先生的言語中,將生活的藝術和生存之道展現的淋漓盡致。作為一代國學大師的南懷瑾不避風霜勞苦,遊歷人間,為世人詮釋出什麼是真正的人生。
正如南懷瑾先生作品序言所說:「生命之河永遠向前,沿途的風景只流經一次,每個人都願讓自己的人生儘可能多地經歷美景,但現實卻毫不留情地給我們設下了種種暗灘險阻。
即使我們永不停止追求成功的步伐,即使我們永不言敗,與對手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較量,我們仍不能擺脫被命運開玩笑的時刻,仍有時不能自救於失敗的泥塘。」
其實,真正的人生就像是南懷瑾先生所說的那樣,既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偉大的經歷。至於人生道路上的一些經歷。然而,不管什麼樣的人生,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無論何時,這是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
結語:
縱觀南懷瑾先生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追求人生的至高境界。他聚儒、釋、道三家思想之精華,也將西方哲學與諸子百家之智慧融合,通過自己的整理,將深奧晦澀化為平易曉暢,向世人講述人生的真正智慧。
其實,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南懷瑾先生說的那樣,既是一種修行,更是一種經歷,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換而言之,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未來的結局也完全取決於我們曾經的修行和經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南懷瑾》《老子他說》《孟子旁通》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