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個自媒體人聊天,談到寫作,我們都表示,寫作太辛苦,有時候苦於沒有素材,有時候想寫宏大敘事卻過不了官方的審核,有時候想為自己寫又怕讀者不買帳,畢竟耗時費神去運營一個公眾號並不是為了寫自己的一些家長裡短。也許有人會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不能寫是因為你不夠熱愛,我想說非也,因為再熱愛的事如果把它變成職業恐怕在熱愛的程度上都要大打折扣。
寫作需要你把龐雜的認知和七零八落的想法通過一篇文章有意識地去整合到一起,表達出一個中心思想,這是一項很傷腦細胞的腦力勞動。首先他需要你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和敏感的素材感知能力,你的身邊或者社會上發生了什麼事,這個發生在你周圍的事件就是你高中哲學書上說的「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源泉和動力」,「社會實踐」,對於寫作者來說也就是素材,對於這些素材,你必須有高度的敏感性,你要有發散性思維,由這個事件,你要馬上聯想到很多東西,你要考慮這個事件可以從哪些角度哪些方面去做文章,同時你要對自己的知識領域有充分的認識,要能夠將這個素材遷移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去做文章。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要清楚你的讀者是哪些人群,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文章,他們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能接受什麼水平的文章。當然如果你只是為了寫給自己看,自娛自樂,那就另當別論,不在本文討論的範疇內。
寫作很辛苦,毋庸置疑。雖然辛苦,但是有些人能寫,有些人不能寫。這是為什麼呢?
一、知識儲備不夠
任何一個原始素材要想經過加工變成一篇有靈魂的文章,必須要融入進去作者自己的態度觀點思想。如果知識儲備不夠,那就會造成文章乾澀生硬,人云亦云,甚至東拉西扯、牽強附會,牛頭不對馬嘴。寫作是一個持續輸出的過程,是把你頭腦裡的思想輸出給讀者的過程,輸出必須要有內容,這個內容之一就是你的知識儲備。所以沒有知識儲備是很難寫好一篇文章的,當然這裡所說的知識是廣義上的知識,包含但不限於學校系統學習的內容。
二、對社會實踐,即素材的延伸不夠深入
同樣一個事件,小李能看到一層,小王能看到兩層,小張能看到三層。看到一層的只能從表象上做文章,跟著廣大群眾一起喊喊口號,或者唏噓一番。看到兩層的可以故弄玄虛,發表一些妖言惑眾的謠言,吸引流量,適當的時候收割韭菜。看到三層的,已經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他可以高屋建瓴,鞭辟入裡地對這個事件或者現象進行抽絲剝繭式的分析,一針見血切中要害,而且簡潔明了,讓讀者對該事件的認識一目了然並且深以為然。這種水平算得上是很高的境界了,要想達到非一日之功。
三、平鋪直敘,文採暗淡
一篇好的文章,不僅要有態度有觀點有深度還需要一個形式上的美,這個形式上的美就是文採。歷史上流傳千古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文採飛揚的美文。文採這種東西雖然是形式上的,但是它能提升文章的可讀性和生命力。有利於文章的傳播和流行,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能讓人有分享和轉發的欲望,帶來巨大的流量,而流量對於媒體人來說就是生命。所以對於有志於從事媒體行業的人,沒事還是要多練練自己的文採。
以上三點屬於筆者的一些個人的不成熟的觀點,還請廣大讀者斧正! 要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會寫的人,只要對照上面三點去訓練就可以了。知識儲備不夠的,多學點知識,只有先給自己輸入然後才能輸出。對素材的延伸不深的,可以多學點哲學,進行深度思考的訓練。文採不夠的,可以多看看一些文採好的文章,學學人家的句式運用,多摘抄一些精彩文段。
筆者也是屬於哪種不會寫的人,也經常是眉頭緊鎖抓耳撓腮咬破筆頭也憋不出幾個字的人,難啊,寫作之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吧!與同道們一起進步。希望我可愛的讀者們一直支持我!
敬禮!
#談寫作#
你是一個隨便的人嗎?
謝謝你陪我一路走來
古訓: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五更不動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