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蘇軾曾寫過一首《永遇樂》,其中有「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等語,這裡的「佳人」和「樓中燕」,一個明指,一個暗喻,說的都是唐代名妓關盼盼。
另外,南宋有文天祥寫詩《燕子樓》緬懷關盼盼,明朝有馮夢龍小說《錢舍人題詩燕子樓》紀念關盼盼,元朝時,關盼盼的故事在民間更是極為流行,元雜劇《關盼盼春風燕子樓》曾風靡一時。
古往今來,關盼盼深受文人騷客的青睞,究其原因,無疑與白居易有關。
白居易畢生最大的汙點就是寫詩逼死關盼盼。那麼,關盼盼到底做錯了什麼?白居易為什麼要寫詩逼死一個風塵女子呢?
關盼盼原本是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怎奈家道中落,不幸淪落煙花柳地。初入風塵的關盼盼,因才色雙絕豔名遠播,成為名噪一時的頭牌名妓。
當時的徐州守帥是風流才子張愔[yīn],勾欄一見,他便被關盼盼的絕世容顏所傾倒,遂納為妾,寵愛有加。
關盼盼因此得以告別風塵,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對於丈夫張愔,她滿懷深情與感激,發誓與君相攜到白頭。
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白居易在校書郎任上途徑徐州,張愔特地設宴款待,並讓愛妾關盼盼侍奉酒席。白居易與關盼盼因此有過一宴之交。
當時的白居易,已經是唐朝最聲名顯赫的大詩人,天下遍布他的粉絲,關盼盼也是其中之一。此番有緣與偶像相見,她自然欣喜萬分。
席間,關盼盼侍酒完畢,先是獻唱了一曲白居易的代表作《長恨歌》,然後又跳了一支最拿手的「霓裳羽衣舞」,給白居易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白居易當場寫詩相贈,其中有言:「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極言關盼盼的美貌風情,堪比花中之王的牡丹。
得到白居易如此盛讚,關盼盼自是心中歡喜,從此對白居易更加傾慕敬重,白居易凡有新詩,她必然尋來反覆拜讀。
兩年後,張愔不幸早逝,一眾妻妾作鳥獸散,唯有關盼盼痴心不改,移居到徐州城郊雲龍山麓的燕子樓,從此閉門謝客,吃齋念佛,立志終身不改嫁,為亡夫守節到死。
此時的關盼盼,年僅20歲,正值青春年華,兼有傾城絕色,又曾是紅極一時的頭牌名妓,此番守寡,自然有很多青樓妓館邀她重歸風塵,也有很多曾經的「恩客」願意一擲千金納她為妾,但統統被關盼盼斷然拒絕。
就這樣,關盼盼在燕子樓一住就是15年,始終心如磐石,冰清玉潔。
元和十四年(公元820年),張愔的部下張仲素升任為司勳員外郎,到達長安後他特地去拜訪了白居易,並向白居易講述了關盼盼為夫守節的感人事跡。白居易聽後頗有感觸,當即提筆寫下一首《感故張僕射諸妓》:
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詩題中的「張僕射」即張愔,「諸妓」又寫作「諸奴」,即張愔的愛妾,尤指關盼盼。
全詩大意是:當初張愔不惜重金買下關盼盼, 贏得如花美妾,培養她歌舞技能,怎奈人心涼薄,一旦身死,佳人卻不願相隨。
言外之意就是:張愔有恩於關盼盼,關盼盼卻不懂感恩,所謂的守節終身也不過是沽名釣譽,如果真的是貞潔烈女,為什麼不隨夫殉葬呢?
白居易的這首《感故張僕射諸妓》,滿滿的都是對關盼盼忘恩負義的諷刺,所以不久之後,當關盼盼親眼看到了這首詩,不堪其辱的她,竟然絕食明志,10日後活活餓死,芳魂追隨亡夫張愔而去。
白居易因寫詩逼死關盼盼備受詬病,畢竟,即使是在封建王朝時期,女子能為亡夫守節也已經實屬不易,非要求人家為夫殉情以表真心,實在過於不通人情。
據說,白居易得知關盼盼死訊後,也十分愧疚傷心,逼死佳人並非出自本意,沒想到關盼盼竟如此剛烈……他先是託人把關盼盼葬在張愔墓旁,聊以自慰,後又納了一個長相酷似關盼盼的舞姬為妾,並改其名為盼兒,聊以寄情。
或許,白居易的心中是有過關盼盼的吧。得不到的,就毀掉,成功了,又倍感痛苦。人性的複雜,可見一斑。
(本文完~)